第七章 長期分裂的局面
關燈
小
中
大
世紀魏蜀吳三國長期鼎立的局面已成。
當中魏長于騎兵,似占優勢。
迄至公元二六三年,距曹操首先伐吳及蜀已半個世紀,魏将司馬昭終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萬山之中,人迹不到之處行軍,以奇襲方式突出蜀漢之後門。
此計既成,收拾殘局,隻是指顧間事。
隻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馬炎乃抄襲曹家辦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轉移到司馬家,他在公元二六五年成立晉朝,讓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行禅讓禮,全部有如以前之曹魏逼著劉家的漢朝禅讓。
這種象征著天命轉移的儀式,也在分裂的期間為以後四個短命朝代(宋、齊、梁、陳)所模仿。
【短暫的統一】 晉帝國之征服吳國,以長遠的計劃遂行。
首先以軍屯擔保食糧之充足;其制造船舶,地處蜀境也費時七年;統帥王濬向來做事以大刀闊斧具稱,當一切準備停當時,他年已七十,他所造大船據稱有六百尺長,可載兩千兵馬。
吳國也不馬虎将事,他們建造了水中障礙,還在江面窄處以鐵索橫貫。
王濬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礙;針對橫江的鐵索,他制造了一百尺長的火把,以幹樹枝及容易燃燒的物料捆成,上淋麻油,據說燒起來的高熱使鐵索熔斷。
這障礙既除,王濬的樓船即順流而下,于公元二八○年在南京受吳降。
以上事迹見于官方正式的曆史中,其傳奇的成分我們既不能證明也無從否定,隻不過因著這些事迹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一些重大演變。
司馬家之晉,因禅讓而合法,是這三個半世紀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将帶有競争性的敵國全部肅清。
當它在二八○年攻占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個統一大帝國的局面,隻是才十年,北方的新發展又将其好夢驚破。
公元二九一年,司馬皇家的一段家庭沖突,因為各皇子的關系而牽連到各地域。
内戰既開,長城内的少數民族也借機起事。
公元三一七年,西安與洛陽兩座國都先後被洗劫,一個駐在南京的晉王子在這關頭稱帝以維持朝代的名号,可是自此以後他和他的繼承者除了控制長江以南之外,很少機會能涉足于其他地區。
公元三八三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淝水之戰)。
可是縱然如此,東晉仍無力北伐,僅能保持南方的半壁江山,以後四個繼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無不如此,它們都自稱統領全國,實際上不過盤踞著華南,坐待著第二帝國隋朝之勃興。
當我們檢讨這段期間的曆史時,發現當中浪漫的事迹多,邏輯之成分少。
不少出色的男女人物,因為他們賢愚不肖的事業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們很難綜合其反映什麼實際意義。
【重新诠釋八王之亂】 這段曆史可以從漢代的覆亡叙起。
其原因曾被追究于宦官掌權、黃巾叛民的暴動,和無紀律之邊軍被召入京,然而實際上,全面内戰展開時,宦官已被整肅,黃巾賊已被剿平,而邊軍亦已不再成為問題。
晉朝情形亦複如是。
最初問題之發生,咎在皇後賈氏,據說她心腸毒辣,又愛虛榮,有些曆史家尚且說她黑而奇醜。
因為她與皇太後争權又要廢太子(非賈後所生)才引起皇室各王的幹涉。
晉朝的習慣,各皇子稱王,内為朝臣,外拿兵符。
不過當争端延及各地區時,皇後已被弑,以前各種冤屈都已平反,而戰事依然方興未艾,動則使幾十萬的官兵卷入,這就很難再稱其為宮闱間糾紛的後果,而認為咎在女人的虛榮與嫉妒了。
現代學者引用“經濟樞紐區域”(KeyEconomicAreas)的說法,企圖将長期分裂的局面,作比較深切的解釋。
他們認為好幾個出産糧食的大地區,内部的交往深,需要外界的接觸少,于是地方政府因此逐漸脫離中央的掌握。
這種說法,有它的優點。
從曹操之不能征服南方的兩個國家看來,和東晉在淝水一戰足以擊退來犯之優勢敵軍的事迹看來,經濟樞紐區域好像确有其事。
可是這和晉朝一度統一的情形對證,就不相符合了。
即算地緣政治裡有阻礙統一的因素,仍可以軍事行動克服。
以後晉朝的内戰更使這個說法文不對題。
當時戰事波及的地方全在國都附近,南方照理應當鞭長莫及,此刻卻反而平靜無事。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說之際,我們不能不對傳統所謂兼并之說再加斟酌。
土地的占有,在中國曆史上确實影響極深。
大多數的小自耕農作為當兵納稅的基礎,其公平的因素不說,确是在中國鄉村中,先擺下了簡單和均
當中魏長于騎兵,似占優勢。
迄至公元二六三年,距曹操首先伐吳及蜀已半個世紀,魏将司馬昭終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萬山之中,人迹不到之處行軍,以奇襲方式突出蜀漢之後門。
此計既成,收拾殘局,隻是指顧間事。
隻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馬炎乃抄襲曹家辦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轉移到司馬家,他在公元二六五年成立晉朝,讓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行禅讓禮,全部有如以前之曹魏逼著劉家的漢朝禅讓。
這種象征著天命轉移的儀式,也在分裂的期間為以後四個短命朝代(宋、齊、梁、陳)所模仿。
【短暫的統一】 晉帝國之征服吳國,以長遠的計劃遂行。
首先以軍屯擔保食糧之充足;其制造船舶,地處蜀境也費時七年;統帥王濬向來做事以大刀闊斧具稱,當一切準備停當時,他年已七十,他所造大船據稱有六百尺長,可載兩千兵馬。
吳國也不馬虎将事,他們建造了水中障礙,還在江面窄處以鐵索橫貫。
王濬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礙;針對橫江的鐵索,他制造了一百尺長的火把,以幹樹枝及容易燃燒的物料捆成,上淋麻油,據說燒起來的高熱使鐵索熔斷。
這障礙既除,王濬的樓船即順流而下,于公元二八○年在南京受吳降。
以上事迹見于官方正式的曆史中,其傳奇的成分我們既不能證明也無從否定,隻不過因著這些事迹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一些重大演變。
司馬家之晉,因禅讓而合法,是這三個半世紀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将帶有競争性的敵國全部肅清。
當它在二八○年攻占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個統一大帝國的局面,隻是才十年,北方的新發展又将其好夢驚破。
公元二九一年,司馬皇家的一段家庭沖突,因為各皇子的關系而牽連到各地域。
内戰既開,長城内的少數民族也借機起事。
公元三一七年,西安與洛陽兩座國都先後被洗劫,一個駐在南京的晉王子在這關頭稱帝以維持朝代的名号,可是自此以後他和他的繼承者除了控制長江以南之外,很少機會能涉足于其他地區。
公元三八三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淝水之戰)。
可是縱然如此,東晉仍無力北伐,僅能保持南方的半壁江山,以後四個繼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無不如此,它們都自稱統領全國,實際上不過盤踞著華南,坐待著第二帝國隋朝之勃興。
當我們檢讨這段期間的曆史時,發現當中浪漫的事迹多,邏輯之成分少。
不少出色的男女人物,因為他們賢愚不肖的事業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們很難綜合其反映什麼實際意義。
【重新诠釋八王之亂】 這段曆史可以從漢代的覆亡叙起。
其原因曾被追究于宦官掌權、黃巾叛民的暴動,和無紀律之邊軍被召入京,然而實際上,全面内戰展開時,宦官已被整肅,黃巾賊已被剿平,而邊軍亦已不再成為問題。
晉朝情形亦複如是。
最初問題之發生,咎在皇後賈氏,據說她心腸毒辣,又愛虛榮,有些曆史家尚且說她黑而奇醜。
因為她與皇太後争權又要廢太子(非賈後所生)才引起皇室各王的幹涉。
晉朝的習慣,各皇子稱王,内為朝臣,外拿兵符。
不過當争端延及各地區時,皇後已被弑,以前各種冤屈都已平反,而戰事依然方興未艾,動則使幾十萬的官兵卷入,這就很難再稱其為宮闱間糾紛的後果,而認為咎在女人的虛榮與嫉妒了。
現代學者引用“經濟樞紐區域”(KeyEconomicAreas)的說法,企圖将長期分裂的局面,作比較深切的解釋。
他們認為好幾個出産糧食的大地區,内部的交往深,需要外界的接觸少,于是地方政府因此逐漸脫離中央的掌握。
這種說法,有它的優點。
從曹操之不能征服南方的兩個國家看來,和東晉在淝水一戰足以擊退來犯之優勢敵軍的事迹看來,經濟樞紐區域好像确有其事。
可是這和晉朝一度統一的情形對證,就不相符合了。
即算地緣政治裡有阻礙統一的因素,仍可以軍事行動克服。
以後晉朝的内戰更使這個說法文不對題。
當時戰事波及的地方全在國都附近,南方照理應當鞭長莫及,此刻卻反而平靜無事。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說之際,我們不能不對傳統所謂兼并之說再加斟酌。
土地的占有,在中國曆史上确實影響極深。
大多數的小自耕農作為當兵納稅的基礎,其公平的因素不說,确是在中國鄉村中,先擺下了簡單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