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士成為軍閥

關燈
免令的人犯于死刑;有些則懲罰對方,殺害其親屬與賓客。

    在這樣無視于法律的情況下,終于造成整個政體之瓦解。

     公元一八九年兩方之決戰,宦官張讓質問大将軍何進:“卿言省内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當時何進與反宦官的名士站在一起。

     張讓之玩世不恭的态度我們不說,可是他這一句話卻提出一段真理,仍不為當時人所洞悉。

    法律與紀律不同,它是社會上之強制力。

    要是下層對之已然漠視,上端也不會更為認真。

    如果希望法律生效,立法必須以一般現行生活狀态為藍本。

    倘使反其道而行,其執行必極端的困難。

     漢代末年情形有如上述,其覆亡已不足為奇。

    這朝代創始時循秦制而采取一種三分政權的體制。

    丞相總攬百官,禦史大夫管監察,大司馬主軍政。

    以後名号間雖常更變(如禦史大夫為大司空,大司馬為大将軍大司馬),其基本組織則不變。

    可是公元二世紀末期,原來設官分職的觀念已與事實上發生了很大的距離。

    監察的職責已由一個次層的官僚稱為“司隸校尉”者擔承。

    此人具有現代國家内“反對黨首領”之形象。

    随著西漢之傳統習慣,大将軍一職,總是由帝之舅父姻兄充當,亦即是官在外戚。

    再因著霍光的一段穿插大将軍大司馬通聲勢,顯赫到有廢立權。

    後漢中葉之後一連串地産生了好幾個未成年的皇帝甚至嬰兒皇帝,好像出于機遇,然則也是由于居大将軍職者從中擺布。

    宦官之弄權,有好幾個原因。

    他們是宮内參與機密之近臣,為皇帝手下不可或缺者。

    要是皇帝未成年,則必為皇太後倚重。

    有好幾個有力量的宦官,樹立了維護皇室的聲名。

    他們也有權指揮京軍,後者就算大将軍大司馬也不一定能掌握擺布。

     公元一八九年兩方的主力沖突,把一切的做作全部放棄。

    當公元一八四年,稱為“黃巾賊”的農民造反威脅國都洛陽時,何進以太後的異母弟之身份晉封大将軍;他讨伐黃巾有功,更增加了他的威信。

    日後他即與司隸校尉袁紹互通聲氣。

    他們密謀召集一支邊軍入都誅除宦官。

    但是宦官張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辦法先下手。

    張讓之弟張朔,過去在争執中為另一位司隸校尉李膺所誅,而他媳婦又是何太後之胞妹。

    他矯傳旨令誘何進入宮,當場将他謀殺。

    袁紹為何進報仇時,将皇宮焚毀,将可能拘捕的宦官全部斬盡殺絕,也逼得張讓投水自盡。

     【文士自衛成了武将】 至此漢朝可說氣數已盡。

    被召入京的邊軍來不及參加這次政變,到達之後也無意維持秩序,其将領跋扈難以駕馭,其士兵目無紀律。

    很多官僚已知中樞的領導力量無法挽回,乃紛紛回鄉築塢,組織私人的軍隊自衛。

    根據最初所謂“上天浩命”。

    皇帝縱不能一手管制社會上利害不同的各階層,有如地主與農民、舊有和新興的士紳階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至少也要在他們發生争執時作有力量之仲裁。

    事實上之發展則以皇室家庭内沖突作導火線,擴張了權力鬥争,将所有有關的社會問題一齊掀動。

    此後,漢代名存實亡,又苟延了三十年。

    皇帝此時實為囚人,國都則被焚,全帝國之臣民尚要目睹身受長期的内戰,自此席卷鄉野,不少的文臣,雖有些志與願違,也因時勢變為武将。

    有些人士更在事前預料天下将亂。

    可是沒有人能料想到中國會因此失去其對稱與平衡狀況達三百多年。

     公元二百年的官渡之戰在曆史上是一段有趣的插曲。

    這場戰役并沒有解決問題,隻是因為兩方主将之背景使讀者能獨具慧眼的看出他們沖突之範圍。

    進軍來犯的乃是袁紹,亦即以前企圖一網打盡所有宦官的司隸校尉。

    在這關頭他希望做由各地所組成的地方部隊的領袖。

    他的六代祖袁良曾以《易經》起家。

    袁良以他所學傳授于孫袁安。

    袁安因學術上的聲名才幹,從縣令郡守一直官至司空(監察院長)、司徒(文教部長)。

    從此之後袁家再無一代未曾做到朝廷裡的高官,有所謂“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的稱号,當袁紹舉旗而起的時候,他的附從者據說糾集了十萬兵衆在他麾下候命;又稱其食糧曾以大車萬輛自河北運來。

    抵擋他的乃是曹操,他的背景更為複雜。

    曹操之義祖父曾騰乃是宦官,以黃門從官的名義為太子侍讀。

    曹操之父曹嵩乃是曹騰養子。

    可是曹操自己也舉孝廉,在朝廷政變之初,他與官僚集團之名士站在一起,以具有才能稱著。

    他的軍隊大部以黃巾降人編成,給養則得自軍屯。

    他自稱這時候仍在維持漢代的朝綱與體系,這樣的說法也不能為人所盡信。

     曹操在官渡得勝,但是漢代終究缺乏起死回生之術。

    直到公元六世紀末期隋朝興起之前,中國經曆過很多局部的帝國與小朝廷的時代,同時也遭受不少異族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