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壤、風向和雨量
關燈
小
中
大
火線。
《孟子》書中提到饑荒十七次之多。
在一段章句裡提及公元前三二○年,魏國的國君因為他的轄地跨黃河兩岸,曾告訴亞聖當災荒嚴重時他須命令大批人民渡河遷地就食。
在這時候魯國已擴充其疆域五倍,齊國已擴充其疆域十倍。
不難想像,當日各大國要較小國家占有顯明的優勢。
它們所控制的資源能夠在赈災時發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戰争中也得到廣泛的支持。
當諸侯為了好大喜功而作戰的時候,一般民衆則随之争取生存。
如是的競争隻有像螺旋式的使兩種因素的加入越來越多、越大。
【農業與遊牧】 此外另有一種氣象上的因素也促成中央集權的發展。
雖說在某一地各年的雨量可以相差極大,但是全中國的平均雨量卻有定型。
這現象不難解釋,帶著濕氣的熱風,愈吹入内地,被蒸發的程度也愈為增高。
而且沿海下雨就已減少了空中的濕氣。
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十五吋等雨線”。
這線從中國東北向西南,當中的一段與長城大緻符合,更西而南則使青海與西藏和中國本部分隔。
這等雨線之東南,平均每年至少十五吋的雨量是常态,符合賴德懋(OwenLattimore)所說,“中原農業茂盛,人口繁殖”。
提及線之西及北,他則說:“幾千哩内人類全然不事農桑,他們不直接的倚賴土地上的植物為生,而在他們自己及植物之間加入一種機械作用。
”這也就是巧妙地說出這群人為遊牧民族,他們與牲口來往于幹燥的地區,讓牛羊自覓水草。
牧人的生計不能轉變為種稻人的生計。
中國的農民和塞外的牧人連亘了兩千年的鬥争紀錄,回顧起來,欣喜的成分少,仇恨的成分多。
尤其是氣候不利的時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的打算襲取種田人,後者通常有半年的積蓄。
零星的侵略可能擴大為戰事,防守者則企圖報複,有時也全面出擊以圖先發制人。
在時間上講,亞述人的壁畫在公元前九世紀即描畫著騎馬的弓箭手,可是全部遊牧成為一種部落習慣和随著而來的騎兵戰術則出現較遲,并且經過一段長時間,才傳及東亞。
到公元前三世紀遊牧民族的威脅已相當嚴重,這時已有将北方幾個小國家所築土壁結合起來構成一座相連的城塞之必要,這項工程終使秦始皇在曆史上名傳千古。
所以這種局勢的展開也指出中國即使在國防上也要中央集權。
全國的國防線大緻與十五吋的等雨線符合,這是世界上最長的國防線,不僅為無數戰士留下了辛酸的記憶,也是中國婦女流淚的淵薮。
總之它在地理上構成第三個因素,注定著中國農業社會的官僚機構必須置身于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體系之下。
孟子去秦始皇統一隻五十年,他已經和法家一樣,贊成中國需要一個中央的權威。
隻不過始皇以殘暴的力量完成帝國的統一,而亞聖還在以好意勸說,著重道德上的移風易俗。
在曆史上他們所掌握的是同一類的問題。
在近距離之内,孟子好像失敗,當他勸說戰國的君主行周文王之政時,周之封建已衰退到不可認識。
井田制度早被放棄,世襲的卿大夫階級已為官僚所替代。
因為國君能直接派遣官僚治理屬下地區,他們可以直接向人民課稅,也将他們征發為兵,數以萬千計。
而且這種競争風氣更受商業的影響。
當時所謂商業仍在嬰兒時代,隻是因為有好幾位特殊人物超越國界的政治活動,才使之活躍而顯著。
這樣的環境已不複是凡物都有一定位置和場所,或者凡事都可以用儀禮及恻隐之心對付。
實際上,吞并的戰争仍繼續進行,以至最後隻有一個勝利者。
【儒家與農村組織】 然則從長期上講,亞聖孟子與大成至聖孔子,都已看清中國命運上注定必然為一個龐大的農村組織,雖然要根據某些數學原則行事,但仍需人本主義(humanism)的調節。
所謂儒教是以崇高的情感組成,在這種背景内自有它存在的價
《孟子》書中提到饑荒十七次之多。
在一段章句裡提及公元前三二○年,魏國的國君因為他的轄地跨黃河兩岸,曾告訴亞聖當災荒嚴重時他須命令大批人民渡河遷地就食。
在這時候魯國已擴充其疆域五倍,齊國已擴充其疆域十倍。
不難想像,當日各大國要較小國家占有顯明的優勢。
它們所控制的資源能夠在赈災時發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戰争中也得到廣泛的支持。
當諸侯為了好大喜功而作戰的時候,一般民衆則随之争取生存。
如是的競争隻有像螺旋式的使兩種因素的加入越來越多、越大。
【農業與遊牧】 此外另有一種氣象上的因素也促成中央集權的發展。
雖說在某一地各年的雨量可以相差極大,但是全中國的平均雨量卻有定型。
這現象不難解釋,帶著濕氣的熱風,愈吹入内地,被蒸發的程度也愈為增高。
而且沿海下雨就已減少了空中的濕氣。
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十五吋等雨線”。
這線從中國東北向西南,當中的一段與長城大緻符合,更西而南則使青海與西藏和中國本部分隔。
這等雨線之東南,平均每年至少十五吋的雨量是常态,符合賴德懋(OwenLattimore)所說,“中原農業茂盛,人口繁殖”。
提及線之西及北,他則說:“幾千哩内人類全然不事農桑,他們不直接的倚賴土地上的植物為生,而在他們自己及植物之間加入一種機械作用。
”這也就是巧妙地說出這群人為遊牧民族,他們與牲口來往于幹燥的地區,讓牛羊自覓水草。
牧人的生計不能轉變為種稻人的生計。
中國的農民和塞外的牧人連亘了兩千年的鬥争紀錄,回顧起來,欣喜的成分少,仇恨的成分多。
尤其是氣候不利的時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的打算襲取種田人,後者通常有半年的積蓄。
零星的侵略可能擴大為戰事,防守者則企圖報複,有時也全面出擊以圖先發制人。
在時間上講,亞述人的壁畫在公元前九世紀即描畫著騎馬的弓箭手,可是全部遊牧成為一種部落習慣和随著而來的騎兵戰術則出現較遲,并且經過一段長時間,才傳及東亞。
到公元前三世紀遊牧民族的威脅已相當嚴重,這時已有将北方幾個小國家所築土壁結合起來構成一座相連的城塞之必要,這項工程終使秦始皇在曆史上名傳千古。
所以這種局勢的展開也指出中國即使在國防上也要中央集權。
全國的國防線大緻與十五吋的等雨線符合,這是世界上最長的國防線,不僅為無數戰士留下了辛酸的記憶,也是中國婦女流淚的淵薮。
總之它在地理上構成第三個因素,注定著中國農業社會的官僚機構必須置身于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體系之下。
孟子去秦始皇統一隻五十年,他已經和法家一樣,贊成中國需要一個中央的權威。
隻不過始皇以殘暴的力量完成帝國的統一,而亞聖還在以好意勸說,著重道德上的移風易俗。
在曆史上他們所掌握的是同一類的問題。
在近距離之内,孟子好像失敗,當他勸說戰國的君主行周文王之政時,周之封建已衰退到不可認識。
井田制度早被放棄,世襲的卿大夫階級已為官僚所替代。
因為國君能直接派遣官僚治理屬下地區,他們可以直接向人民課稅,也将他們征發為兵,數以萬千計。
而且這種競争風氣更受商業的影響。
當時所謂商業仍在嬰兒時代,隻是因為有好幾位特殊人物超越國界的政治活動,才使之活躍而顯著。
這樣的環境已不複是凡物都有一定位置和場所,或者凡事都可以用儀禮及恻隐之心對付。
實際上,吞并的戰争仍繼續進行,以至最後隻有一個勝利者。
【儒家與農村組織】 然則從長期上講,亞聖孟子與大成至聖孔子,都已看清中國命運上注定必然為一個龐大的農村組織,雖然要根據某些數學原則行事,但仍需人本主義(humanism)的調節。
所謂儒教是以崇高的情感組成,在這種背景内自有它存在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