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

關燈
錄。

    他們能派遣三千人的軍隊,作百日行軍的遠征,這樣的軍隊尚可以由附庸國家的部隊支援。

    有時候作戰的目的在于掠奪取利。

    國王的陵寝由上至下掘土而成,上端的坑大,越至下端愈小。

    國王的陪葬品有戰車與馬匹,殉葬的人被斬首,頭顱和軀體整齊的排列著。

    而由上至下以泥土敲打而成的梯級,則顯示出殡時必有繁缛之儀節。

     商民族雖已從事農業,卻仍保持著漁獵的傳統。

    他們在五百多年的曆史内,遷都的次數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經常有狩獵的記載。

    商代最後的一座都城,臨近現代的安陽,考古學家在當地發現極多獸骨。

    農業的操作似由奴工執行,在一處坑内所置放的石制鐮刀有好幾千把。

     甲骨文上的記載表現著商朝的國王對于天候極度關心。

    編訂曆日,也是王室重要的職能。

    在這些方面,商朝與此後以農立國的中國已保持著傳統之聯系。

    而甲骨文的書法,更是與中國文化一脈相傳。

     【甲骨文的書法】 當初甲骨為巫蔔之用,現存的甲骨,則是商代的史官根據原件複制作為一種永久的紀錄。

    甲骨的大量出土,使當時事物逐步可考,給後人看出此間一個初具規模的國家即将發展成為一套令人心折的文化。

    根據專家統計,甲骨上所記載的不同文字,為數共約三千,其中一千字已可以辨識。

    這種古代書法,乍看起來變化萬千,可是因為其由原始的天才人物設計,引用永恒不變的意義為根柢,當中之一部分今日可能為熟悉東亞文物的人士一眼看出。

    下圖所列,其最基本的原則可謂出人意外的簡單:(圖缺) 左端為象形,日圓月彎,一經畫出,不待解釋。

    會意由象形稍加引申而成,例如日在樹後上升,是為東。

    雙手執雞放在樽俎之内,是為祭。

    還有不能圖解之觀念則可以同音字代表,如“亦”字發音與“腋”同,所以畫人之兩腋為亦。

    “來”與高粱之“來”同,所以畫“來”而得來。

    其他“轉注”、“假借”等也不外将這些基本原則重疊而擴大的使用。

    值得注意的則是青銅時代的書寫方式和今日報紙雜志的鉛字一脈相傳。

     這些原則一經推廣,今日之漢字為數兩萬,又經日文與韓文采用,無疑的已是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字之一。

    它的美術性格也帶有詩意,使書寫者和觀察者同一的運用某種想像力,下至最基本之單位。

    上海人的滬語發音軟如法語,廣東人的粵語發音硬如德語,也能用同一文字互相會意。

    所以這種書寫的方式促成中國人文化上的團結,其力量不可權衡。

    隻是既有長處也有短處,其引用起來,不管是一條吊慰的短柬或是一張實驗室的報告,同樣要從擺方塊的形式作起點。

    中文的前置辭和聯系辭少,抽象的意義隻能重樓疊架構成(如本書文句中之“的”後帶“之”,“之”後又“的”)。

    也要将可以眼見耳聞的事物極度的延伸,才能成為可以理解的觀念(有如“抽象”即系抽出其相,與“具體”之具有其體相對)。

    其為單音字,又要寫上十個字才能代表十個音節。

    文人用筆,通常省略當中某些環節(例如“一将功成萬骨枯”,隻有兩個子句,當中無聯系辭,也不知道所說系理論抑是事實),雖說言簡意赅,卻不是嚴謹、正确的通信工具。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甲骨文的字彙,飽和到大約一千個字(專家認為其他的兩千字大緻為專有名詞),青銅技術也達到最高峰的時候,這兩文化為周所替代。

    周發源于西安附近,為後起之強國,此後數千載,這黃土地帶上的一雄給中國的影響,遠超過東部平原的商。

    這地區自中古至近代并非中國最富庶地區,更不是最容易接近的地區。

    西安總攬這地帶卻注定要在中國曆史裡産生決定性的作用。

    以一個天馬行空的比喻來說,就如同讓德克薩斯州和奧克拉荷馬州在曆史上的功效,超過東部的麻州或賓州。

    這種比喻别無他意,不過強調地理因素在曆史上的重要。

    中國文化為亞洲大陸産物,美國文化則離不開大西洋的傳統,此中有一個深刻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