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西安是中國曆史的一座重要舞台,許多人物事件在此牽連、搬演。
作者經由它,引領我們進入時光,看看曆史是怎麼發生的。
在現今考古仍舊無法證明夏代以前的曆史記載是否确實時,有甲骨文和殷墟遺址佐證的商朝,便成為叙述中國曆史的起點。
※※※ 西安的位置接近中國的地理中心,現在已成了旅遊者注目的焦點。
撇開其他的條件不說,它是中國曆史上十一個朝代的都城所在,最早的還可以追溯到秦朝統一中國之前。
它在曆史上所享有的盛名,遠超過任何其他政治中心。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内憂外患,古老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隻有廢墟還保留了一些昔日的雄偉氣象。
在現今西安市的東邊,也有好幾處有名的曆史遺迹。
距離西安城不到五哩的地方是半坡村,它至少有六千年之久,是目前中國境内所發現的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從墓葬的形象看來,半坡村的社會當屬母系社會。
【西安是十一個朝代的都城所在】 西安城東北不及二十哩的地方有華清池。
據說八世紀的一位唐代皇帝(玄宗,七一三─七五五在位)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曾在池中沐浴。
唐玄宗本身就是一位藝術氣息濃厚的人物,據說中國的戲劇是他創始的,而他所愛的女人,更是“資質豐豔,善歌舞”。
華清池也因她在此一濯芳澤而享名千載,但是他們的故事卻以悲劇結束。
西元七五五年(天寶十四年),一位鎮守邊關的将領(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
叛軍逼近京城,皇帝一行往西逃向四川,到了馬嵬驿的地方,護衛的将士要求皇帝對楊貴妃作出斷然處置,否則不肯用命。
在這情形之下,即令是天子,也隻好讓他寵愛的妃子當場被缢死。
一位向來沉湎于歡樂的君主,從此意懶心灰,自逃亡至退位之後,他的殘年,充滿著寂寞和悔恨的情調。
一位時代去他不遠的詩人──白居易,以極帶想像力的筆調,描寫唐明皇(後人給他的稱呼)終夜不眠,看著宮前螢蟲飛來飛去,階下落葉也無心找人打掃的心情。
這樣的憂恨纏綿隻有越陷越深,非人世間任何因素可能稍一舒慰。
這首《長恨歌》,也随著流傳千古,直到一九二○年和一九三○年間,仍舊為小學生所習誦。
也可見得即使是君主制度下的教育,在開口閉口不離道德之馀,并沒有完全忽視情緒和抒情主義。
要是全然的不近人情,則不會讓這樣的一首詩歌,傳教學習,直到民國時代,還去打擾年少公民的未成熟心情了。
有了華清池和楊貴妃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存著信心,不論經過任何意識形态之熏陶,也不論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情緒,有如一座大水庫,永不會枯竭。
< 去華清池的溫泉不遠,有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蔣介石蒙難的地方。
當年十二月十二日,“少帥”張學良的部隊沖入委員長行營,要求他停止對共産黨的“圍剿”;以便一緻對日抗戰。
這兵變的目的既達。
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間接也影響到全世界的曆史。
時至今日,在某些方面講,我們仍然感覺得到這五十幾年前的事變之後果。
當年“雙十二日”槍聲既息,國府的最高統帥被一個下士班長和一個士兵發現。
他孑然一身,未被傷害,躲在附近骊山的一個山洞裡。
今日該處有一座亭子,紀念當年曆史之展開竟讓這兩個籍籍無名的角色,去完成如此一段帶戲劇性而具有如此龐大後果之任務。
越是接近骊山,我們也更感覺到和曆史接近。
它的影響愈濃厚,它的展開也愈合時宜。
本來我們也已經知道秦始皇帝葬在骊山,去西安約四十哩。
此人被稱為世界上最可怕的專制魔王之一。
他在公元前二一一年統一中國之後,用焚燒詩書和活埋反對者的辦法去鞏固他的統制。
他的“陶器兵馬”在一九七四年發現。
内中包括塑制的兵俑,和實物的兵器與戰車。
美國的三位總統曾來此觀光,一些兵俑器物也曾送到國外去巡回展覽。
但是秦始皇不是中國曆史的起點,秦始皇統一全中國,距離中國文化的開
作者經由它,引領我們進入時光,看看曆史是怎麼發生的。
在現今考古仍舊無法證明夏代以前的曆史記載是否确實時,有甲骨文和殷墟遺址佐證的商朝,便成為叙述中國曆史的起點。
※※※ 西安的位置接近中國的地理中心,現在已成了旅遊者注目的焦點。
撇開其他的條件不說,它是中國曆史上十一個朝代的都城所在,最早的還可以追溯到秦朝統一中國之前。
它在曆史上所享有的盛名,遠超過任何其他政治中心。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内憂外患,古老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隻有廢墟還保留了一些昔日的雄偉氣象。
在現今西安市的東邊,也有好幾處有名的曆史遺迹。
距離西安城不到五哩的地方是半坡村,它至少有六千年之久,是目前中國境内所發現的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從墓葬的形象看來,半坡村的社會當屬母系社會。
【西安是十一個朝代的都城所在】 西安城東北不及二十哩的地方有華清池。
據說八世紀的一位唐代皇帝(玄宗,七一三─七五五在位)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曾在池中沐浴。
唐玄宗本身就是一位藝術氣息濃厚的人物,據說中國的戲劇是他創始的,而他所愛的女人,更是“資質豐豔,善歌舞”。
華清池也因她在此一濯芳澤而享名千載,但是他們的故事卻以悲劇結束。
西元七五五年(天寶十四年),一位鎮守邊關的将領(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
叛軍逼近京城,皇帝一行往西逃向四川,到了馬嵬驿的地方,護衛的将士要求皇帝對楊貴妃作出斷然處置,否則不肯用命。
在這情形之下,即令是天子,也隻好讓他寵愛的妃子當場被缢死。
一位向來沉湎于歡樂的君主,從此意懶心灰,自逃亡至退位之後,他的殘年,充滿著寂寞和悔恨的情調。
一位時代去他不遠的詩人──白居易,以極帶想像力的筆調,描寫唐明皇(後人給他的稱呼)終夜不眠,看著宮前螢蟲飛來飛去,階下落葉也無心找人打掃的心情。
這樣的憂恨纏綿隻有越陷越深,非人世間任何因素可能稍一舒慰。
這首《長恨歌》,也随著流傳千古,直到一九二○年和一九三○年間,仍舊為小學生所習誦。
也可見得即使是君主制度下的教育,在開口閉口不離道德之馀,并沒有完全忽視情緒和抒情主義。
要是全然的不近人情,則不會讓這樣的一首詩歌,傳教學習,直到民國時代,還去打擾年少公民的未成熟心情了。
有了華清池和楊貴妃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存著信心,不論經過任何意識形态之熏陶,也不論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情緒,有如一座大水庫,永不會枯竭。
< 去華清池的溫泉不遠,有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蔣介石蒙難的地方。
當年十二月十二日,“少帥”張學良的部隊沖入委員長行營,要求他停止對共産黨的“圍剿”;以便一緻對日抗戰。
這兵變的目的既達。
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間接也影響到全世界的曆史。
時至今日,在某些方面講,我們仍然感覺得到這五十幾年前的事變之後果。
當年“雙十二日”槍聲既息,國府的最高統帥被一個下士班長和一個士兵發現。
他孑然一身,未被傷害,躲在附近骊山的一個山洞裡。
今日該處有一座亭子,紀念當年曆史之展開竟讓這兩個籍籍無名的角色,去完成如此一段帶戲劇性而具有如此龐大後果之任務。
越是接近骊山,我們也更感覺到和曆史接近。
它的影響愈濃厚,它的展開也愈合時宜。
本來我們也已經知道秦始皇帝葬在骊山,去西安約四十哩。
此人被稱為世界上最可怕的專制魔王之一。
他在公元前二一一年統一中國之後,用焚燒詩書和活埋反對者的辦法去鞏固他的統制。
他的“陶器兵馬”在一九七四年發現。
内中包括塑制的兵俑,和實物的兵器與戰車。
美國的三位總統曾來此觀光,一些兵俑器物也曾送到國外去巡回展覽。
但是秦始皇不是中國曆史的起點,秦始皇統一全中國,距離中國文化的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