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尾聲
關燈
小
中
大
敢妄贊一詞?妹慧人,希自決。
我兒子阿歡也回信說: 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
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贍。
諸孫長成,全出母訓。
&hellip&hellip綜母生平,殊少歡愉。
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我兒子遷居美國以後,從事的是土木工程師的行業。
可是他寫那封信給我以後,每個讀信的人都說,從那封信看得出來他是徐志摩的兒子。
雖然四哥始終沒給我答複,可是我兒子同意了,二哥也不反對,我就嫁給了蘇醫生。
那我愛不愛他呢?這我沒辦法講。
我嫁他的時候,心裡這麼想:我能不能為這個人做什麼?我有沒有能力幫助他成功? 我們剛結婚的時候,每天晚上一吃完晚飯,他兒子和三個女兒就會趕快離開飯桌。
我一直好奇是怎麼回事。
後來他們告訴我,他們的父親在幾杯啤酒或是葡萄酒下肚以後,老是和他們争吵,所以他們想趕在他發脾氣以前,離開飯桌。
我把這件事告訴蘇醫生的時候,他大吃一驚。
他自己并不曉得這回事。
我就跟他說:“你别再喝酒了行不行?這樣孩子們就會留在飯桌旁邊了。
” 從那天起,他就把酒戒了,從此滴酒不沾。
他這點我非常欣賞,有那樣的習慣以後,說戒就戒。
此後,孩子們都留在飯桌旁了。
和蘇醫生在一起,我可以同他聊天,商量事情,還可以幫他忙。
他剛搬到香港的時候,必須考取開業執照,我就在他研讀那些厚厚的醫學書籍的時候,陪他熬通宵。
後來他開了兩家診所,早上看診的那家在港口對面的九龍,另外一家在香港。
我負責替他登記所有看診和預約的時間。
如果有人打急診電話來,我就搭車去天星碼頭和他碰面,再告訴他去哪兒赴診。
1967年的時候,我甚至和蘇醫生一起回到康橋、柏林所有我住過的地方。
他大半生都在日本度過,從不曾到西方旅行,我就帶他去看看。
他和我坐在康河河畔,欣賞這條繞着康橋大學而行的河流。
這時我才發覺康橋有多美,以前我從不知道這點。
我們還從康橋坐公共汽車到沙士頓。
我隻是站在我住過的那間小屋外面凝視,沒辦法相信我住在那兒的時候是那麼年輕。
我們到柏林以後,看到整座城市都不一樣了,很多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炸毀,我連要走去布蘭登堡大門或者菩提樹下大街都沒辦法,因為那兒正好在柏林牆後面。
不過,我還是想辦法站在一兩棟建築外頭看到了我以前和彼得、朵拉住過的家。
走訪過這些地方以後,我決定要讓我的孫兒們知道徐志摩。
這很重要。
所以,我請一位學者,也是徐志摩在《新月》月刊的同事梁實秋先生,把徐志摩全部的著作編成一套文集。
我提供了一些我的信件,由阿歡帶去台灣見梁實秋。
我希望留一些紀念徐志摩的東西給我兒子和孫子。
蘇醫生在1972年過世。
他和我在德國生的兒子彼得一樣,腸子出了問題。
他得的是腸癌。
6月中旬有一天,我在碼頭和他碰面,看到他的汗水從毛呢夾克滲了出來。
後來醫生跟我說:“你還有半年時間,得準備準備了。
” 他去世以後,我們把他葬在香港。
蘇醫生死後,我就來美國依親,離兒孫近些。
現在,我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做四十五分鐘體操;然後坐下來吃早飯,喝一碗麥片粥,或是吃顆煮了兩分半鐘的蛋。
為了保持健康,我一直服用維生素和一湯匙加在橘子汁裡的啤酒酵母。
我喜歡看報,探望我的家人,甚至還上了一些我所住的公寓提供的課程。
我可以學習德文、有氧體操,或是鈎針編織,這些都是給老人家上的。
我現在每個星期還打麻将,準許自己一年有二百美元的輸赢。
你總是問我愛不愛徐志摩。
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問題。
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
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
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稱為“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
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分别為辣斐德路(今複興中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
&mdash&mdash編者注 應指《想飛》,載1926年4月19日《晨報·副刊》,後收入散文集《自剖》。
&mdash&mdash編者注 原文如此。
林徽因實于1955年去世。
&mdash&mdash編者注 原文如此。
陸小曼實于1965年去世。
&mdash&mdash編者注 計量單位。
1籮相當于12打或144個。
&mdash&mdash編者注 譯者注記其名曰“蘇記之”,另有稱其名為“蘇季子”者。
&mdash&mdash編者注
我兒子阿歡也回信說: 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
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贍。
諸孫長成,全出母訓。
&hellip&hellip綜母生平,殊少歡愉。
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我兒子遷居美國以後,從事的是土木工程師的行業。
可是他寫那封信給我以後,每個讀信的人都說,從那封信看得出來他是徐志摩的兒子。
雖然四哥始終沒給我答複,可是我兒子同意了,二哥也不反對,我就嫁給了蘇醫生。
那我愛不愛他呢?這我沒辦法講。
我嫁他的時候,心裡這麼想:我能不能為這個人做什麼?我有沒有能力幫助他成功? 我們剛結婚的時候,每天晚上一吃完晚飯,他兒子和三個女兒就會趕快離開飯桌。
我一直好奇是怎麼回事。
後來他們告訴我,他們的父親在幾杯啤酒或是葡萄酒下肚以後,老是和他們争吵,所以他們想趕在他發脾氣以前,離開飯桌。
我把這件事告訴蘇醫生的時候,他大吃一驚。
他自己并不曉得這回事。
我就跟他說:“你别再喝酒了行不行?這樣孩子們就會留在飯桌旁邊了。
” 從那天起,他就把酒戒了,從此滴酒不沾。
他這點我非常欣賞,有那樣的習慣以後,說戒就戒。
此後,孩子們都留在飯桌旁了。
和蘇醫生在一起,我可以同他聊天,商量事情,還可以幫他忙。
他剛搬到香港的時候,必須考取開業執照,我就在他研讀那些厚厚的醫學書籍的時候,陪他熬通宵。
後來他開了兩家診所,早上看診的那家在港口對面的九龍,另外一家在香港。
我負責替他登記所有看診和預約的時間。
如果有人打急診電話來,我就搭車去天星碼頭和他碰面,再告訴他去哪兒赴診。
1967年的時候,我甚至和蘇醫生一起回到康橋、柏林所有我住過的地方。
他大半生都在日本度過,從不曾到西方旅行,我就帶他去看看。
他和我坐在康河河畔,欣賞這條繞着康橋大學而行的河流。
這時我才發覺康橋有多美,以前我從不知道這點。
我們還從康橋坐公共汽車到沙士頓。
我隻是站在我住過的那間小屋外面凝視,沒辦法相信我住在那兒的時候是那麼年輕。
我們到柏林以後,看到整座城市都不一樣了,很多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炸毀,我連要走去布蘭登堡大門或者菩提樹下大街都沒辦法,因為那兒正好在柏林牆後面。
不過,我還是想辦法站在一兩棟建築外頭看到了我以前和彼得、朵拉住過的家。
走訪過這些地方以後,我決定要讓我的孫兒們知道徐志摩。
這很重要。
所以,我請一位學者,也是徐志摩在《新月》月刊的同事梁實秋先生,把徐志摩全部的著作編成一套文集。
我提供了一些我的信件,由阿歡帶去台灣見梁實秋。
我希望留一些紀念徐志摩的東西給我兒子和孫子。
蘇醫生在1972年過世。
他和我在德國生的兒子彼得一樣,腸子出了問題。
他得的是腸癌。
6月中旬有一天,我在碼頭和他碰面,看到他的汗水從毛呢夾克滲了出來。
後來醫生跟我說:“你還有半年時間,得準備準備了。
” 他去世以後,我們把他葬在香港。
蘇醫生死後,我就來美國依親,離兒孫近些。
現在,我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做四十五分鐘體操;然後坐下來吃早飯,喝一碗麥片粥,或是吃顆煮了兩分半鐘的蛋。
為了保持健康,我一直服用維生素和一湯匙加在橘子汁裡的啤酒酵母。
我喜歡看報,探望我的家人,甚至還上了一些我所住的公寓提供的課程。
我可以學習德文、有氧體操,或是鈎針編織,這些都是給老人家上的。
我現在每個星期還打麻将,準許自己一年有二百美元的輸赢。
你總是問我愛不愛徐志摩。
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問題。
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
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
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稱為“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
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分别為辣斐德路(今複興中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
&mdash&mdash編者注 應指《想飛》,載1926年4月19日《晨報·副刊》,後收入散文集《自剖》。
&mdash&mdash編者注 原文如此。
林徽因實于1955年去世。
&mdash&mdash編者注 原文如此。
陸小曼實于1965年去世。
&mdash&mdash編者注 計量單位。
1籮相當于12打或144個。
&mdash&mdash編者注 譯者注記其名曰“蘇記之”,另有稱其名為“蘇季子”者。
&mdash&mdash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