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感傷之旅

關燈
弟大多被送到國外學習,姐妹裡除了四妹還待字閨中,其他的也都各有歸宿。

    在車站和他們打招呼的時候,我覺得恍如隔世。

    我不在的這些年,父母蒼老得不成樣子。

     媽媽抱住我,不能控制地在我肩頭抽泣。

    “别哭。

    ”我安慰她。

    無論是我還是衆兄弟姐妹,都沒直接告訴她我已經離婚的事,但我确信她對于我和徐志摩的關系已經有了自己的結論。

    “隻要我快活就好了,”我對她說,仍然沒提離婚的事情,“那才是最重要的嘛!” 回到家裡,爸爸詢問起我歐洲生活的點點滴滴。

    他隻字不提離婚的事情,而是用這種方式探知我過得好不好。

    我很驚詫他沒有用傳統方式對待我,沒對我惡言相向或将我掃地出門。

    此前我一直認為爸爸是個守舊的人。

    但很顯然,即使是他也不能無視發生在我們國家的劇變。

    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已經進入中國。

    僅在乘人力車從火車站到家的這段路上,我就親眼看到了種種變化:先生們頭發往後梳得油油亮亮,穿着尖頭皮鞋;小姐們留着卷卷的短發,上身穿着薄紗白襯衫,裡面的緊身胸罩看得一清二楚,下身穿着及膝短裙,腿上包着肉色絲襪,腳上踏着高跟鞋。

     我從娘家去見老爺和老太太,他們住在上海一家旅館的套房裡。

    走進起居間的時候,我深深一鞠躬,向他們問好,然後對徐志摩點了一下頭。

    他坐在起居間那一頭的一張沙發上。

    我注意到他手指上戴了隻大玉戒,色澤是我這輩子見過最綠的。

    這種翠玉叫作“勒馬玉”(stophorsejade)。

    據說古時候有個王子曾用他的玉戒指着一匹向自己猛沖的馬而救了自己一命:那匹馬一看到那鮮綠的顔色,以為是草,就立刻低下頭來盯着瞧。

     “你和我兒子離婚是真的嗎?”老爺打破教人緊張的沉默氣氛,慢條斯理地說。

     當然啦,老爺和老太太早知道這回事了,可是不管離婚文件寫什麼或是徐志摩告訴他們什麼,他們都要親耳聽我承認。

     “是啊。

    ”我盡量用平和中庸的語氣說。

     徐志摩這時發出一種呻吟似的聲音,身子在椅子裡往前一欠。

    老爺聽了我的回答,顯出一副迷惑的樣子,差點兒難過起來。

     老爺問我:“那你反不反對他同陸小曼結婚?”我注意到他用的是“結婚”而不是“納妾”這字眼,可見他已經相信我說的話了。

     我搖搖頭說:“不反對。

    ”老爺把頭一别,一副對我失望的樣子。

    從他的反應來判斷,我猜他一直把我當作說服徐志摩痛改前非的最後一線希望。

     徐志摩高興得從椅子上跳起來尖叫,樂不可支,忙不疊地伸出手臂,好像在擁抱世界似的。

    沒想到玉戒從開着的窗子飛了出去,徐志摩的表情一下子變得驚恐萬狀&mdash&mdash那是陸小曼送他的訂婚戒指。

     我們全都看着樓下的院子,可是他找不到戒指。

    他在我同意他結婚這個節骨眼上,會把戒指弄丢,可真是怪事!我覺得這好像是陸小曼将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的一個預兆。

     幾個月後,徐志摩竟然邀請我去參加他和陸小曼的婚禮。

    當然,我沒到場,徐家二老也待在家裡。

    但我知道,二人婚禮當天,徐志摩認識到我已經為他迎娶陸小曼掃清了道路。

     我最初的意圖是回國後在硖石靠近徐家的地方住下來。

    我想住在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家裡,在當地為年輕女孩開辦一所學校。

    我甚至找到了一棟我認為非常适合做學校的房子。

    但是,我和公婆住了幾周之後,帶着兒子搬到了北京。

     我把阿歡留在中國的時候,他才三歲,正和彼得離世時的年紀相當。

    五年過去,他已經長成一個酷似徐志摩的小少爺了;皮膚之潔白,骨架之纖細,都和徐志摩如出一轍。

    這點和我結實的彼得完全不同。

    我一直想讓他們兄弟見面來着。

    阿歡從四歲起就跟着一位先生讀書,而且看起來學得很好的樣子。

    我聽他吟誦詩歌,誇獎他在這方面顯而易見的興趣。

    但與此同時,我也擔心他在其他方面的發展。

    我希望我的兒子從小就能學會自立。

    但過去幾年擔當阿歡監護人的徐家父母并沒有按着這個路子撫育他。

    如果沒有用人的幫忙,他就不會穿衣服,而且整天都在吃糖。

    一天下午,我趁徐家二老和用人都沒瞧見的時候,打開阿歡的嘴巴看他牙齒,發現大部分都蛀壞了。

    難怪他每天老要廚師做軟乎乎的菜(比如獅子頭和回鍋肉)給他吃。

     就我自己而言,我覺得不能繼續在硖石住下去了。

    我已經離婚了,但鄉裡仍然把我看作徐志摩的太太,這讓我很不舒服。

    更要緊的是,在公婆家裡,我無法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教養兒子。

    我請求他們為孫兒的安全做長久打算,并且解釋說生活在城市的話對阿歡更有好處。

    當時全國各省正被不同的軍閥把持,鄉下地方經常有小規模的戰事。

    再說,阿歡可以在北京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

    令我驚訝的是,老爺和老太太同意了我說的。

    我很感激他們甚至在彼得去世以後還能信任我。

    在我籌劃和阿歡搬去北京這事的時候,老爺告知我他要把财産平分成三份:一份給徐志摩和陸小曼,一份給我和我兒子,另外一份留給他和老太太。

    此後,我每月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