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感傷之旅

關燈
徐志摩在離婚數月後返國,并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

    這本詩集立即獲得了好評,大家高呼他是1925年最有前途的詩人。

    他也負責在散文和詩作中引介西方韻律和主題。

     他對待幼儀的态度,引起了他的老師梁啟超的注意。

    梁啟超于1923年元月寫了封長信給徐志摩,信上說: 吾昔以為吾弟與夫人(此名或不當,但吾願姑用之)實有不能相處者存,故不忍複置一詞。

    今聞弟歸後尚通信不絕,且屢屢稱譽,然則何故有疇昔之舉,實神秘不可思議矣。

     看到梁啟超責備徐志摩帶給幼儀、徐張兩家父母,還有他兩個兒子痛苦的信,我多多少少覺得心有戚戚焉。

     “人類恃有同情心,以自貴于萬物。

    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

    ”梁啟超又寫道。

     林徽因後來許配給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

    梁啟超幾乎像愛自己的兒子一樣愛徐志摩;徐志摩想娶的,卻是梁啟超為他自己的兒子相中的女人。

     至于徐志摩這方面,我和幼儀想法不同。

    我的确相信他是為理想而不隻是為林徽因離婚的。

    他在答複梁啟超的信上說: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确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朗照我深奧之靈府。

     我曾和一位與林徽因有私交的女士談過,她就是哈佛大學“中國通”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

    費太太說,她認為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存在的是一種浪漫而非肉體關系,也就是一種偏向文學性質的關系。

    她還說,每當林徽因談起徐志摩,就會提到雪萊和拜倫等其他詩人,她認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直維持着這種浪漫的愛情。

     費太太又說,林徽因雖愛徐志摩,卻不能嫁給他。

    因為她本身是她父親大姨太唯一的女兒,而她父親偏愛給他生了個兒子的二姨太;所以林徽因無法想象自己會卷入有個女人為了她而被抛棄的關系之中。

     雖然我把林徽因這方面的背景告訴了幼儀,但她還是把離婚的罪過推到當年那年輕女子身上。

    她說,如果徐志摩連看哪部電影都沒辦法做決定的話,怎麼會有辦法做離婚的決定呢?他必定得到了某種鼓舞。

     我曾把徐志摩為追念彼得所寫的一篇散文《我的彼得》讀給幼儀聽: 彼得,可愛的小彼得&hellip&hellip我的話你是永遠聽不着了,但我想借這悼念你的機會,稍稍疏洩我的積愫。

    在這不自然的世界上,與我境遇相似或更不如的當不在少數,因此我想說的話或許還有人聽,竟許有人同情。

    就是你媽,彼得,她也何嘗有一天接近過快樂與幸福,但她在她同樣不幸的境遇中證明她的智斷,她的忍耐,尤其是她的勇敢與膽量;所以至少她,我敢相信,可以懂得我話裡意味的深淺,也隻有她,我敢說,最有資格指證或相诠釋&mdash&mdash在她有機會時&mdash&mdash我的情感的真際。

    &hellip&hellip 彼得,我說我要借這機會稍稍爬梳我年來的郁積;但那也不見得容易;要說的話仿佛就在口邊,但你要它們的時候,它們又不在口邊:像是長在大塊岩石底下的嫩草,你得有力量翻起那岩石才能把它不傷損的連根起出&mdash&mdash誰知道那根長的多深! 是恨,是怨,是忏悔,是怅惘?許是恨,許是怨,許是忏悔,許是怅惘。

    荊棘刺入了行路人的胫腂,他才知道這路的難走;但為什麼有荊棘?是它們自己長着,還是有人成心種着的?也許是你自己種下的?至少你不能完全抱怨荊棘:一則因為這道是你自願才來走的;再則因為那刺傷是你自己的腳踏上了荊棘的結果,不是荊棘自動來刺你&hellip&hellip你來人間真像是短期的作客,你知道的是慈母的愛,陽光的和暖與花草的美麗,你離開了媽的懷抱,你回到了天父的懷抱,我想他聽你欣欣的回報這番作客&hellip&hellip你的小腳踝上不曾碰着過無情的荊棘,你穿來的白衣不曾沾着一斑的泥污。

     讀這篇悼文之時,我不得不對徐志摩個性之複雜産生感觸。

    為什麼徐志摩對彼得之死,有如此切身之感?他隻是想讓别人覺得他是個好父親,還是有更多寓意?他是否為他當初要幼儀打掉孩子而産生罪惡感?我覺得他的口氣似乎對離婚有悔意,也許正因為這樣,他才開始欣賞幼儀。

     然而,我無法相信徐志摩隻見過這孩子一次,就敢于寫下一篇文字悼念他。

     幼儀仔細聽完這篇文章以後說:“嗯,他寫這篇文章的口氣,倒像是個非常關心家庭又有責任感的人。

    ” “可是啊,”她繼續說,“從他的行為來判斷,我不覺得他擔心我們的錢夠不夠花,還有我們要怎麼過活這些事情。

    你曉得,文人就是這德行。

    ” 彼得死後,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