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如君之意
關燈
小
中
大
一位曆史學家在報告中提出,徐志摩離開中國前往西方的時候,和其他同一社會階層的年輕人沒有兩樣。
時值二十二歲的他,正在尋求救國之道。
他本來打算放洋歸國之後,要接管家中事業,或加入政府官僚體系。
可是,根據這位史家的看法,徐志摩此番西行,也在内心注入了改變個人作風的欲望。
他信奉着自己心目中西方的精髓,并緻力于成為他所推崇的西方優點與特質&mdash&mdash愛、熱情、坦白&mdash&mdash的活化身。
我常問幼儀:“難道你不氣徐志摩嗎?” 我知道自己左右為難。
我對他對待幼儀的态度很反感,但又不能自控地崇拜他本人和他的作品。
他是某個精英同志會的一分子,其中成員都是改變中國舊貌、身為過渡一代的學林俊彥。
而作為張家第一個在美國出生的人,我盼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成為同時接受中學與西學灌輸的人。
可是,幼儀并不承認她的感受,我猜是因為一個循規蹈矩的中國女人不應該心生怨恨。
徐志摩懷着進入金融界、成為“中國的漢密爾頓”(AlexanderHamilton)的抱負,遠渡美國。
這期間,他甚至給自己取了“Hamilton”這個洋名。
他在克拉克大學那自我約束的日程表,一顯雄心大志和對國家的責任感: 六時起身[同居五人一體遵守],七時朝會(激恥發心),晚唱國歌,十時半歸寝。
日間勤學而外,運動、跑步、閱報。
徐志摩“激恥發心”,或者說是号召本人和同侪一起行動的欲望,引起了我的興趣。
我在曆史課本裡讀過中國人的國恥觀念,并得知了共産主義之所以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原理:儒家思想不能抵禦外侮、保護中國。
我是在美國長大的中國人,自己的種族身份又遭人取笑過,因此對羞恥心毫不陌生,但也驚異于這種感覺何以與徐志摩相仿,竟然大到可以讓我想象自己堪為我這代華裔主要先聲的程度。
徐志摩以優異成績自克拉克大學畢業後,于1919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修習政治學。
然而,他發現美國不合他性情,便于1920年中途辍學,沖動地轉赴英國。
他寫道,那是我“正感着悶想換路走的時候”。
沒過多久,他就強化了自己那套将對幼儀造成激烈影響的愛情信條。
我兒子徐積锴出世以後,徐家對他寵愛有加。
用上等棉布做成的襁褓包着他的身體;他剛哭個幾下,用人或奶媽就會過來安撫。
他頭一個玩具,是一根象牙刻的小如意,如意就是“如君之意”的意思。
他爺爺奶奶聲明,他們這個獨孫比世界上所有的大财大富加起來還要寶貝,而且用一百個徐家親戚送的賀儀,給他打了把小鐵鎖。
這把用金鍊子挂在他脖子上的“百家鎖”代表的意義是:以一百個親人的祝福,把他的命“鎖”好;也告訴大家他帶給家人的喜悅。
我們給他取名叫“積锴”,“锴”是“良鐵”的意思,因為鐵這種金屬象征剛強、正直、果斷、公平。
他事事好問的天性,逗得家裡每個人都很歡愉,所以“阿歡”(意思是“開心”)很快就成了他的乳名。
徐家老奶奶一定要我們常帶他回去探望,老太太也不再天天縫鞋子,而改縫娃娃的衣服了。
我生産以後身子雖然很虛,但是不久就恢複了元氣,而且等着照顧自己的兒子。
可是,我很快就發現,我這個母親的角色受到了嚴格的限定,就和我在徐家應對進退的行為一樣。
阿歡是屬于徐家的,老奶奶、老爺,還有老太太要監督他的養育過程,隻準我偶爾照顧。
我抱他的時候,公婆就糾正我的姿勢;我給他洗澡的時候,保姆又在我身邊晃來晃去。
到了夜裡,還有個奶媽睡在他小床邊的地闆上。
媽媽告訴過我:“到徐家後絕不可以說&lsquo不&rsquo,隻能說&lsquo是&rsquo。
”所以我并沒有反抗公婆的做法。
但我現在才發現,我為了讨好公婆放棄了一切,包括出門、求學,甚至育子。
我很慶幸我兒子和兒媳婦現在住我附近,而且我們可以時常見面。
可是在阿歡生命裡的頭七年,我沒有按照一個母親應當的做法給予阿歡照顧。
阿歡出世百日那天,有個用人在他面前擺了個盤子,裡面裝着一把量身尺、一個小算盤、一支徐志摩的毛筆,還有一些銅闆。
我們圍在阿歡身邊,看他第一個會抓起哪樣東西,從而預想他日後的方向。
起先,阿歡好奇地盯着整個盤子,他的眼睛幾乎還分不清
時值二十二歲的他,正在尋求救國之道。
他本來打算放洋歸國之後,要接管家中事業,或加入政府官僚體系。
可是,根據這位史家的看法,徐志摩此番西行,也在内心注入了改變個人作風的欲望。
他信奉着自己心目中西方的精髓,并緻力于成為他所推崇的西方優點與特質&mdash&mdash愛、熱情、坦白&mdash&mdash的活化身。
我常問幼儀:“難道你不氣徐志摩嗎?” 我知道自己左右為難。
我對他對待幼儀的态度很反感,但又不能自控地崇拜他本人和他的作品。
他是某個精英同志會的一分子,其中成員都是改變中國舊貌、身為過渡一代的學林俊彥。
而作為張家第一個在美國出生的人,我盼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成為同時接受中學與西學灌輸的人。
可是,幼儀并不承認她的感受,我猜是因為一個循規蹈矩的中國女人不應該心生怨恨。
徐志摩懷着進入金融界、成為“中國的漢密爾頓”(AlexanderHamilton)的抱負,遠渡美國。
這期間,他甚至給自己取了“Hamilton”這個洋名。
他在克拉克大學那自我約束的日程表,一顯雄心大志和對國家的責任感: 六時起身[同居五人一體遵守],七時朝會(激恥發心),晚唱國歌,十時半歸寝。
日間勤學而外,運動、跑步、閱報。
徐志摩“激恥發心”,或者說是号召本人和同侪一起行動的欲望,引起了我的興趣。
我在曆史課本裡讀過中國人的國恥觀念,并得知了共産主義之所以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原理:儒家思想不能抵禦外侮、保護中國。
我是在美國長大的中國人,自己的種族身份又遭人取笑過,因此對羞恥心毫不陌生,但也驚異于這種感覺何以與徐志摩相仿,竟然大到可以讓我想象自己堪為我這代華裔主要先聲的程度。
徐志摩以優異成績自克拉克大學畢業後,于1919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修習政治學。
然而,他發現美國不合他性情,便于1920年中途辍學,沖動地轉赴英國。
他寫道,那是我“正感着悶想換路走的時候”。
沒過多久,他就強化了自己那套将對幼儀造成激烈影響的愛情信條。
我兒子徐積锴出世以後,徐家對他寵愛有加。
用上等棉布做成的襁褓包着他的身體;他剛哭個幾下,用人或奶媽就會過來安撫。
他頭一個玩具,是一根象牙刻的小如意,如意就是“如君之意”的意思。
他爺爺奶奶聲明,他們這個獨孫比世界上所有的大财大富加起來還要寶貝,而且用一百個徐家親戚送的賀儀,給他打了把小鐵鎖。
這把用金鍊子挂在他脖子上的“百家鎖”代表的意義是:以一百個親人的祝福,把他的命“鎖”好;也告訴大家他帶給家人的喜悅。
我們給他取名叫“積锴”,“锴”是“良鐵”的意思,因為鐵這種金屬象征剛強、正直、果斷、公平。
他事事好問的天性,逗得家裡每個人都很歡愉,所以“阿歡”(意思是“開心”)很快就成了他的乳名。
徐家老奶奶一定要我們常帶他回去探望,老太太也不再天天縫鞋子,而改縫娃娃的衣服了。
我生産以後身子雖然很虛,但是不久就恢複了元氣,而且等着照顧自己的兒子。
可是,我很快就發現,我這個母親的角色受到了嚴格的限定,就和我在徐家應對進退的行為一樣。
阿歡是屬于徐家的,老奶奶、老爺,還有老太太要監督他的養育過程,隻準我偶爾照顧。
我抱他的時候,公婆就糾正我的姿勢;我給他洗澡的時候,保姆又在我身邊晃來晃去。
到了夜裡,還有個奶媽睡在他小床邊的地闆上。
媽媽告訴過我:“到徐家後絕不可以說&lsquo不&rsquo,隻能說&lsquo是&rsquo。
”所以我并沒有反抗公婆的做法。
但我現在才發現,我為了讨好公婆放棄了一切,包括出門、求學,甚至育子。
我很慶幸我兒子和兒媳婦現在住我附近,而且我們可以時常見面。
可是在阿歡生命裡的頭七年,我沒有按照一個母親應當的做法給予阿歡照顧。
阿歡出世百日那天,有個用人在他面前擺了個盤子,裡面裝着一把量身尺、一個小算盤、一支徐志摩的毛筆,還有一些銅闆。
我們圍在阿歡身邊,看他第一個會抓起哪樣東西,從而預想他日後的方向。
起先,阿歡好奇地盯着整個盤子,他的眼睛幾乎還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