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三不四
關燈
小
中
大
我一向知道應該對公公(家人稱他“老爺”)婆婆(家人稱她“老太太”)盡什麼義務。
當然,剛開始很難知道要怎麼讨好他們。
中國人不說“行”“不行”,這樣、那樣,或直接把話說清楚,所以有時候我得猜。
比方說,老太太很少進廚房,因為家裡有一堆用人,公公也不像我爸爸那樣對食物特别挑剔。
所以有一次老太太進廚房,我驚訝得站在她旁邊,什麼事也沒做。
這時候有個待在徐家多年、知道如何讨好老太太的老用人趕緊遞給我一把扇子,用同情的口氣說:“你應該讓自己有點兒用處,趁你婆婆煮東西的時候,讓她涼快涼快吧。
” 後來,我學會一些小事情。
硖石當地有個在春節、端午和中秋期間大家互贈禮物的習俗,贈禮的方法既複雜又傻氣,程序是這樣的:有人先送我們四份禮,我們就說,“哦,四份禮太多了”,然後收下兩份,退回兩份。
接着我們也送四份禮出去,他們又退兩份給我們。
老太太不喜歡浪費錢,所以我們把禮物兩兩弄成一堆,擺在一邊,等着另外兩份禮物&mdash&mdash不管是退還的禮,還是别人送來的禮。
這樣就可以再湊足四份禮送人。
這套方法很麻煩,因為我們得确定沒有把禮物重複送給相同或相關的人,永遠都在為一堆堆不同的禮物做調整和窮擔心。
有一次我回家省親的時候,突發奇想決定要讓我婆婆吃驚一下,就一口氣把送給親戚和鄉親的禮物都買了。
我公公每個月給我十塊或二十塊銀元,我從沒花過,所以就用四十銀元在上海耗了整整一個下午,采買火腿、鴨子和其他珍馐佳肴。
省完親後,我滿載而歸回到硖石。
老太太問我全部東西花了多少錢。
我扯謊說:“二十銀元。
” 老太太笑笑說:“這倒不壞。
” 我說:“那好,我們幹脆直接把四份禮送給每家人,這樣就了了所有事情。
” 我就是用這些小技巧設法讨好老太太的。
我從沒學會像讨好公婆那樣取悅我的丈夫。
奇怪的是,我們在床笫之間卻很自然地成為夫妻,新婚之夜頭一次行房也是如此。
我想,那是因為我們都年輕,而且在這以前,我們都不曉得男人和女人的身體長什麼樣,所以我們得互相學習。
不過,我大概一下子就被操持家務、照顧公婆這些事情給絆住了,而且在鄉下地方,女人是不準跨出合院一步的。
所以,徐志摩清早出門時,我不得随行。
剛結婚幾個星期,徐志摩就離家求學,先是到天津北洋大學,後來又到北京大學。
所以你瞧,這是件很悲哀的事,我打從開始就沒法子了解我丈夫。
北京大學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學,主要由一群歸國學人(也就是那些到西方留過學,再把所學帶回中國的人)治校。
在寫給公婆的家書裡,徐志摩給我們講述了他的精彩生活。
大學期間,二哥把他介紹給了梁啟超,後者收他為弟子。
徐志摩也見到了胡适。
胡适因為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一篇呼籲大家摒棄以文言文所寫的舊文學,開創反映大衆情感、以白話文寫成的新文學的文章而聲名大噪。
徐志摩留洋之後成為詩人,就是用這種白話文寫詩,而且把白話文帶入新的表現層次。
聽老爺大聲宣讀徐志摩家書的時候,我好羨慕我丈夫的自由自在。
起先我以為我也可以回學校念書,就寫信給母校詢問我是否可以回去。
校方說我必須重讀一年,因為我已經錯過了一學期。
這表示我兩年之後不能畢業,而我認為剛結婚的我不可能離開公婆這麼久。
我是徐志摩的太太,也是鎮上首富人家的兒媳婦,鎮上的鄉親已經覺得我太新潮了,而且都嘲笑我有雙大腳。
結婚之初,因為寂寞的關系,我差不多每個月都回上海娘家一次,鄉親們就問:這個媳婦幹嗎這麼常去上海?雖然徐家老爺在上海有生意,可是他媳婦幹嗎這麼常去?難道她脾氣不好?和老太太處不來?他們都偷偷笑我腳大、脾氣大。
和大家都有生意往來的老爺說,這種閑話不好聽,叫我應該設法節制一點兒,不要這麼常出門。
我出身于城市,不習慣成天坐在合院裡,被人家禁止出門給自己買買東西或是看看親朋好友。
但我順從了。
我知道寄宿學校的事情是免談了。
可是,你能想象你十五歲就結婚,從此不再學東西、不再求新知的情形嗎?我後來當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的時候,在辦公室聘了一位私人教師,就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已懂的事情是這麼的少。
要一個人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終止學習是很難的。
除了整天和老太太坐在一起之外,我無所事事。
我們會坐在女眷
當然,剛開始很難知道要怎麼讨好他們。
中國人不說“行”“不行”,這樣、那樣,或直接把話說清楚,所以有時候我得猜。
比方說,老太太很少進廚房,因為家裡有一堆用人,公公也不像我爸爸那樣對食物特别挑剔。
所以有一次老太太進廚房,我驚訝得站在她旁邊,什麼事也沒做。
這時候有個待在徐家多年、知道如何讨好老太太的老用人趕緊遞給我一把扇子,用同情的口氣說:“你應該讓自己有點兒用處,趁你婆婆煮東西的時候,讓她涼快涼快吧。
” 後來,我學會一些小事情。
硖石當地有個在春節、端午和中秋期間大家互贈禮物的習俗,贈禮的方法既複雜又傻氣,程序是這樣的:有人先送我們四份禮,我們就說,“哦,四份禮太多了”,然後收下兩份,退回兩份。
接着我們也送四份禮出去,他們又退兩份給我們。
老太太不喜歡浪費錢,所以我們把禮物兩兩弄成一堆,擺在一邊,等着另外兩份禮物&mdash&mdash不管是退還的禮,還是别人送來的禮。
這樣就可以再湊足四份禮送人。
這套方法很麻煩,因為我們得确定沒有把禮物重複送給相同或相關的人,永遠都在為一堆堆不同的禮物做調整和窮擔心。
有一次我回家省親的時候,突發奇想決定要讓我婆婆吃驚一下,就一口氣把送給親戚和鄉親的禮物都買了。
我公公每個月給我十塊或二十塊銀元,我從沒花過,所以就用四十銀元在上海耗了整整一個下午,采買火腿、鴨子和其他珍馐佳肴。
省完親後,我滿載而歸回到硖石。
老太太問我全部東西花了多少錢。
我扯謊說:“二十銀元。
” 老太太笑笑說:“這倒不壞。
” 我說:“那好,我們幹脆直接把四份禮送給每家人,這樣就了了所有事情。
” 我就是用這些小技巧設法讨好老太太的。
我從沒學會像讨好公婆那樣取悅我的丈夫。
奇怪的是,我們在床笫之間卻很自然地成為夫妻,新婚之夜頭一次行房也是如此。
我想,那是因為我們都年輕,而且在這以前,我們都不曉得男人和女人的身體長什麼樣,所以我們得互相學習。
不過,我大概一下子就被操持家務、照顧公婆這些事情給絆住了,而且在鄉下地方,女人是不準跨出合院一步的。
所以,徐志摩清早出門時,我不得随行。
剛結婚幾個星期,徐志摩就離家求學,先是到天津北洋大學,後來又到北京大學。
所以你瞧,這是件很悲哀的事,我打從開始就沒法子了解我丈夫。
北京大學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學,主要由一群歸國學人(也就是那些到西方留過學,再把所學帶回中國的人)治校。
在寫給公婆的家書裡,徐志摩給我們講述了他的精彩生活。
大學期間,二哥把他介紹給了梁啟超,後者收他為弟子。
徐志摩也見到了胡适。
胡适因為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一篇呼籲大家摒棄以文言文所寫的舊文學,開創反映大衆情感、以白話文寫成的新文學的文章而聲名大噪。
徐志摩留洋之後成為詩人,就是用這種白話文寫詩,而且把白話文帶入新的表現層次。
聽老爺大聲宣讀徐志摩家書的時候,我好羨慕我丈夫的自由自在。
起先我以為我也可以回學校念書,就寫信給母校詢問我是否可以回去。
校方說我必須重讀一年,因為我已經錯過了一學期。
這表示我兩年之後不能畢業,而我認為剛結婚的我不可能離開公婆這麼久。
我是徐志摩的太太,也是鎮上首富人家的兒媳婦,鎮上的鄉親已經覺得我太新潮了,而且都嘲笑我有雙大腳。
結婚之初,因為寂寞的關系,我差不多每個月都回上海娘家一次,鄉親們就問:這個媳婦幹嗎這麼常去上海?雖然徐家老爺在上海有生意,可是他媳婦幹嗎這麼常去?難道她脾氣不好?和老太太處不來?他們都偷偷笑我腳大、脾氣大。
和大家都有生意往來的老爺說,這種閑話不好聽,叫我應該設法節制一點兒,不要這麼常出門。
我出身于城市,不習慣成天坐在合院裡,被人家禁止出門給自己買買東西或是看看親朋好友。
但我順從了。
我知道寄宿學校的事情是免談了。
可是,你能想象你十五歲就結婚,從此不再學東西、不再求新知的情形嗎?我後來當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的時候,在辦公室聘了一位私人教師,就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已懂的事情是這麼的少。
要一個人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終止學習是很難的。
除了整天和老太太坐在一起之外,我無所事事。
我們會坐在女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