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臘雪寒梅
關燈
小
中
大
蓋頭遮着,我這時候什麼也看不見,隻是估摸着我家這邊隊伍的步子走向禮堂。
走在最前頭的是四個舉旗人&mdash&mdash兩個舉張家旗子,兩個舉徐家旗子。
我的轎子尾随其後,哥哥跟在轎子旁邊走,然後是載着張家女眷的綠轎子。
最後是頭頂紅傘的樂師,他們後面就是徐志摩的隊伍了。
隊伍到了禮堂,轎子就停下來。
我的頭冠太重了,所以要由兄弟們攙扶才能平穩地跨出轎子。
他們又領着我走進禮堂。
聽見裡頭人聲鼎沸,我幾乎要臨陣脫逃。
我曉得我家請了三百多個客人。
這時我的眼睛逐漸習慣了蓋頭裡的黑暗,也認得出一些影子和動作了。
一位護送者領着我緩緩經過一排排客人,走到禮堂前面。
那兒擺了張矮桌子,桌子上方有一團亮光。
我笨手笨腳地跪在桌前,旁邊有人緊張地清着喉嚨。
在頭冠壓頂的情況下,我雖然沒辦法毫不費力地轉頭,可是我知道那聲音來自跪在我身旁的徐志摩。
我在婚禮前一天晚上偷窺過他,可是他隻從媒婆給他的照片上看過我。
當他在典禮最後把手伸到我蓋頭邊的時候,我懷着既害怕又期待的心情發起抖來。
那沉重的蓋頭完全把我的樣子給遮住了,就算我原先打算不聽堂姐的話要直視他,這時候暴露在他眼前的我卻無法迎接他的目光。
雖然我想表現得像個新式女子,可是我辦不到,隻是瞪着他那又長又尖的下巴。
我本來希望他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會對我一笑,可是他的眼神始終很嚴肅。
在西方婚禮中,新郎新娘是最有面子的人,他們在一個地方或站或坐,由來賓趨前向他們緻敬。
中國婚禮的情況恰恰相反,來賓才是接受緻敬的人,新郎新娘必須向他們磕頭。
磕頭的全部過程是這樣:磕頭者先雙膝跪地,然後把兩臂擱在前面,頭着地面之後再起身。
我們舉行婚禮的時候,徐志摩和我站在兩張紅色太師椅前,向每對坐在椅子上的來賓磕頭,有人會從一長串名單上念出他們的名字。
因為要磕頭的對象太多了,我們沒辦法完全自己來;其實我們身後各有一人幫忙推我們下跪,再拉我們起立。
推下去,拉起來;一遍又一遍持續了好幾個鐘頭,我都認不出誰是誰了。
婚禮結束後整整一個星期,我兩條腿痛得差點兒沒法子走路。
1911年,中國從君主專制變成共和政體,可是中央政府羸弱不堪,全國土地受到各地軍閥的控制。
1915年,也就是我們結婚那年,軍閥之間起沖突是家常便飯。
就在我們結婚當天,硖石鄉間打了一場小仗,所有開往上海的火車都被取消,誰也沒法子回到城裡。
一聽到這消息,許多男客都在喜酒之後離開禮堂,與上海的辦公室聯系。
四哥、徐志摩的父親,還有他們大多數的朋友都是銀行家,這些人當天晚上有一半時間都花在拍電報告訴他們的助手,他們第二天不會到辦公室。
徐家人不得不訂下鎮上的旅社房間,又租下另外兩間房子給所有過夜的來賓住,這種大陣仗以前從沒在硖石發生過。
既然大多數來賓要留宿,大家都熬到很晚還不睡覺。
到了鬧洞房的時間,一大堆人都擠進洞房。
鬧洞房是個非常老式的習俗,新娘坐在房間正中,來賓說些不堪入耳的話試探她的脾氣。
當徐志摩的親戚朋友在我四周走來走去戲弄我的時候,我得坐在洞房中間,什麼話都不說。
要是我哭了、笑了,或是開口了,就會被認為脾氣不好。
“唱個歌來聽聽吧!”一個人說。
“我們讓她跳支舞吧!”另外一個人說。
“乖乖,你好醜啊!”有個人說。
“大家瞧瞧這雙大腳。
”又有個人說。
他把我的裙子撩到腳踝上,好讓每個人取笑我的大腳。
他做這件事的時候,我什麼話也沒說,隻是由他去鬧。
徐志摩的一個朋友甚至提議大家看看我内褲的顔色,幸好徘徊在我身邊保護我的哥哥弟弟阻止了他們,要不然我是招架不住的。
這種戲弄持續了幾個小時,大部分過程徐志摩都沒看見,因為他進進出出和不同的人插科打诨去了。
說句實話,我覺得參加婚禮的每個人得到的樂趣都比我多。
大約清晨四點的時候,客人突然之間都離開洞房了。
我累壞了,一個人在那兒坐着。
才過了大概五分鐘,徐志摩就進來了,後頭還跟着好幾個用人。
其中一人把床罩子拉到床尾,在床中間鋪上一塊白絲帛。
堂姐告訴過我,第二天早上我要展示這塊布上表明我是處女之身的證據。
其他幾個用人幫着把我從椅子裡扶起來,帶我走到梳妝台前,準備為我的新婚之夜梳理一番。
我很快就準備好了。
我那略帶檀香味的頭發松垂在肩膀周圍,用兩隻玉梳向後固定;除了披上薄薄一層繡着鴛鴦(象征婚姻忠貞)的紅絲袍以外,身上再無他物。
用人離開洞房以後,我就轉向徐志摩。
他身上也脫得隻剩最薄的一層絲袍,而且充滿期待地站在房間那頭注視着我。
初次與他獨處,我很想跟他說說話,大聲感謝命運的安排。
我想說,我現在是光榮的徐家的人了,希望能好好侍奉他們。
可是正當的做法是由他先向我開口,所以我就等在那兒。
當時的我年輕又膽怯,也許一個新式女子會在這個時候開口,一對新人就此展開洞房花燭夜。
可是徐志摩一句話都沒對我說,所以我也沒回答他。
我們之間的沉默就從那一夜開始。
後先後改名為浙江官立第一中學堂、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校。
&mdash&mdash編者注 徐志摩出生于清光緒二十二年(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三,按公曆計算,應為1897年1月15日),見《徐志摩傳》第32頁,韓石山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mdash&mdash編者注 這是就中國當時的行政區劃而言。
&mdash&mdash編者注
走在最前頭的是四個舉旗人&mdash&mdash兩個舉張家旗子,兩個舉徐家旗子。
我的轎子尾随其後,哥哥跟在轎子旁邊走,然後是載着張家女眷的綠轎子。
最後是頭頂紅傘的樂師,他們後面就是徐志摩的隊伍了。
隊伍到了禮堂,轎子就停下來。
我的頭冠太重了,所以要由兄弟們攙扶才能平穩地跨出轎子。
他們又領着我走進禮堂。
聽見裡頭人聲鼎沸,我幾乎要臨陣脫逃。
我曉得我家請了三百多個客人。
這時我的眼睛逐漸習慣了蓋頭裡的黑暗,也認得出一些影子和動作了。
一位護送者領着我緩緩經過一排排客人,走到禮堂前面。
那兒擺了張矮桌子,桌子上方有一團亮光。
我笨手笨腳地跪在桌前,旁邊有人緊張地清着喉嚨。
在頭冠壓頂的情況下,我雖然沒辦法毫不費力地轉頭,可是我知道那聲音來自跪在我身旁的徐志摩。
我在婚禮前一天晚上偷窺過他,可是他隻從媒婆給他的照片上看過我。
當他在典禮最後把手伸到我蓋頭邊的時候,我懷着既害怕又期待的心情發起抖來。
那沉重的蓋頭完全把我的樣子給遮住了,就算我原先打算不聽堂姐的話要直視他,這時候暴露在他眼前的我卻無法迎接他的目光。
雖然我想表現得像個新式女子,可是我辦不到,隻是瞪着他那又長又尖的下巴。
我本來希望他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會對我一笑,可是他的眼神始終很嚴肅。
在西方婚禮中,新郎新娘是最有面子的人,他們在一個地方或站或坐,由來賓趨前向他們緻敬。
中國婚禮的情況恰恰相反,來賓才是接受緻敬的人,新郎新娘必須向他們磕頭。
磕頭的全部過程是這樣:磕頭者先雙膝跪地,然後把兩臂擱在前面,頭着地面之後再起身。
我們舉行婚禮的時候,徐志摩和我站在兩張紅色太師椅前,向每對坐在椅子上的來賓磕頭,有人會從一長串名單上念出他們的名字。
因為要磕頭的對象太多了,我們沒辦法完全自己來;其實我們身後各有一人幫忙推我們下跪,再拉我們起立。
推下去,拉起來;一遍又一遍持續了好幾個鐘頭,我都認不出誰是誰了。
婚禮結束後整整一個星期,我兩條腿痛得差點兒沒法子走路。
1911年,中國從君主專制變成共和政體,可是中央政府羸弱不堪,全國土地受到各地軍閥的控制。
1915年,也就是我們結婚那年,軍閥之間起沖突是家常便飯。
就在我們結婚當天,硖石鄉間打了一場小仗,所有開往上海的火車都被取消,誰也沒法子回到城裡。
一聽到這消息,許多男客都在喜酒之後離開禮堂,與上海的辦公室聯系。
四哥、徐志摩的父親,還有他們大多數的朋友都是銀行家,這些人當天晚上有一半時間都花在拍電報告訴他們的助手,他們第二天不會到辦公室。
徐家人不得不訂下鎮上的旅社房間,又租下另外兩間房子給所有過夜的來賓住,這種大陣仗以前從沒在硖石發生過。
既然大多數來賓要留宿,大家都熬到很晚還不睡覺。
到了鬧洞房的時間,一大堆人都擠進洞房。
鬧洞房是個非常老式的習俗,新娘坐在房間正中,來賓說些不堪入耳的話試探她的脾氣。
當徐志摩的親戚朋友在我四周走來走去戲弄我的時候,我得坐在洞房中間,什麼話都不說。
要是我哭了、笑了,或是開口了,就會被認為脾氣不好。
“唱個歌來聽聽吧!”一個人說。
“我們讓她跳支舞吧!”另外一個人說。
“乖乖,你好醜啊!”有個人說。
“大家瞧瞧這雙大腳。
”又有個人說。
他把我的裙子撩到腳踝上,好讓每個人取笑我的大腳。
他做這件事的時候,我什麼話也沒說,隻是由他去鬧。
徐志摩的一個朋友甚至提議大家看看我内褲的顔色,幸好徘徊在我身邊保護我的哥哥弟弟阻止了他們,要不然我是招架不住的。
這種戲弄持續了幾個小時,大部分過程徐志摩都沒看見,因為他進進出出和不同的人插科打诨去了。
說句實話,我覺得參加婚禮的每個人得到的樂趣都比我多。
大約清晨四點的時候,客人突然之間都離開洞房了。
我累壞了,一個人在那兒坐着。
才過了大概五分鐘,徐志摩就進來了,後頭還跟着好幾個用人。
其中一人把床罩子拉到床尾,在床中間鋪上一塊白絲帛。
堂姐告訴過我,第二天早上我要展示這塊布上表明我是處女之身的證據。
其他幾個用人幫着把我從椅子裡扶起來,帶我走到梳妝台前,準備為我的新婚之夜梳理一番。
我很快就準備好了。
我那略帶檀香味的頭發松垂在肩膀周圍,用兩隻玉梳向後固定;除了披上薄薄一層繡着鴛鴦(象征婚姻忠貞)的紅絲袍以外,身上再無他物。
用人離開洞房以後,我就轉向徐志摩。
他身上也脫得隻剩最薄的一層絲袍,而且充滿期待地站在房間那頭注視着我。
初次與他獨處,我很想跟他說說話,大聲感謝命運的安排。
我想說,我現在是光榮的徐家的人了,希望能好好侍奉他們。
可是正當的做法是由他先向我開口,所以我就等在那兒。
當時的我年輕又膽怯,也許一個新式女子會在這個時候開口,一對新人就此展開洞房花燭夜。
可是徐志摩一句話都沒對我說,所以我也沒回答他。
我們之間的沉默就從那一夜開始。
後先後改名為浙江官立第一中學堂、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校。
&mdash&mdash編者注 徐志摩出生于清光緒二十二年(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三,按公曆計算,應為1897年1月15日),見《徐志摩傳》第32頁,韓石山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mdash&mdash編者注 這是就中國當時的行政區劃而言。
&mdash&mdash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