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嘉國邦明
關燈
小
中
大
張家期望的意思。
寶山老家的大合院有兩個院子,前面開了四扇大門。
“轎子事件”以後,我們搬到南翔一座面積小很多的合院,隻有一個院子和兩扇大門。
可是我立刻就喜歡上新家了,因為後院的池塘中有個不常見的特點:一間船形的小木屋立在幾根腳柱上,周圍簇擁着蓮花。
以前這船屋被當作春天喝茶的茶亭,可是我們家小孩太多了,就變成孩子們的房間,其中一間給男孩住,一間給女孩住,還有一間給後來到家裡教書的先生住。
搬家的時候,我七歲大。
雖然二哥和四哥在日本留學,可是大概還有十七個人(包括大哥和三哥的妻小在内)同處一個屋檐下,所以家裡有很多張嘴要喂。
我們離開寶山的時候正逢年尾,通常那是老家大肆慶祝的時節,為了迎接豐衣足食的新年,用人們會在甕裡填滿金币,在廚房堆滿鴨肉、火腿、白米和食油。
可是我們到南翔的時候,卻一無所有。
搬到新家的第二天或是第三天傍晚,有個穿着粗布棉袍的用人瘋狂地敲我們家大門,問爸爸是不是醫生。
爸爸說是,那用人就解釋說他是從鄰近一個合院來的,他主人忽然病倒了,問爸爸能不能原諒他在年節期間登門打擾,到他家給主人看病。
爸爸拿起外衣和醫藥包,就跟着那人出門了。
爸爸治病的威力想必是好好發揮了一番,因為幾個鐘頭以後,他回到家裡把我們統統喊了出來,得意揚揚地從口袋掏出四塊銀元!全家人高興極了,花了兩個銀元買橫幅,留兩元在家裡準備迎新年。
所以,我們還算幸運地在南翔展開了新生活。
所幸我們沒離開老家太遠,爸爸也就不必都招攬新病人上門。
他在家裡給大多數病人醫病,不過也收起醫療費來了。
爸爸離開寶山老家的時候太要強了,并沒有要求分家産和租金收入,所以我們被迫自食其力,依靠新收入過活。
起初,他覺得要開口向人要錢很難為情,可是那些相信我們家無辜的病人(張家遭竊的新聞很快就傳遍當地)都樂于助爸爸一臂之力。
在這以前,爸爸從來不必靠自己一個人掙錢來養家糊口。
經濟上的負擔,加上離開母親和兄長所承受的情緒壓力,使他有時候變得易怒和疲累。
說實在話,爸爸這段時間在生活上遭遇的困頓,恐怕是後來促成他早逝的原因。
無論如何,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搬家後的頭幾年裡,爸爸所保有的尊嚴。
根據中國傳統,我們每年年初要拜見長輩。
搬到南翔的頭一年,六哥和我跟着媽媽到她父母家拜年。
從我們的新家到他們家,大概要花半天的路程,沿途盡是颠簸的鄉間小路。
我還記得我們穿了什麼。
六哥和我穿着各自的第一套華麗衣褲,他穿藏青色,我穿大紅色。
等我們穿不下這兩套衣褲以後,就給弟弟妹妹們穿。
在我們家的經濟狀況恢複舊觀以前,這兩套衣服是孩子們穿過的唯一的體面衣服,誰穿着最合身,誰就可以跟着爸爸媽媽去拜訪人家。
媽媽的父母為人非常親切,我喊他們“外公”“外婆”,因為中國人把母系當作“外人”,而從父系追溯血源。
外公是個儒家學者,在當地教小男孩念古書,每天花好幾個小時靜思鑽研。
外婆依據外公的處事原則,以簡樸持家,隻穿布衣不穿絲綢,也很少把雞鴨魚肉端上桌,隻擺上青菜。
爸爸和媽媽雙方的父母親是至交,爸爸沒出世以前,兩家就約定将來爸爸要娶媽媽。
寶山的房子當初就是外公外婆賣給祖父的,所以他們聽到我們從這房子搬走的消息,尤其是得知我們搬家的原因時,心裡難過極了。
外婆安詳的态度變得焦躁不安,外公胃裡也發出深沉的咕噜聲,好像患了嚴重胃痛似的。
中國人認為惹父母操心是不孝之舉,因此,當媽媽告訴外公外婆張家家庭不和,還有我們處境不如從前的時候,我很訝異。
但是,沒想到他們一面安慰,一面給意見。
外公外婆說,媽媽對張家的責任在于彌合當下的嫌隙,而且端出儒家“五常”&mdash&mdash仁(慈悲或仁愛)、義(正直或公道)、禮(規矩或端正)、智(智慧)、信(誠實)&mdash&mdash力勸媽媽要對誣賴我們的大堂哥,特别是要對忠子心切的祖母行“仁”。
寶山老家的大合院有兩個院子,前面開了四扇大門。
“轎子事件”以後,我們搬到南翔一座面積小很多的合院,隻有一個院子和兩扇大門。
可是我立刻就喜歡上新家了,因為後院的池塘中有個不常見的特點:一間船形的小木屋立在幾根腳柱上,周圍簇擁着蓮花。
以前這船屋被當作春天喝茶的茶亭,可是我們家小孩太多了,就變成孩子們的房間,其中一間給男孩住,一間給女孩住,還有一間給後來到家裡教書的先生住。
搬家的時候,我七歲大。
雖然二哥和四哥在日本留學,可是大概還有十七個人(包括大哥和三哥的妻小在内)同處一個屋檐下,所以家裡有很多張嘴要喂。
我們離開寶山的時候正逢年尾,通常那是老家大肆慶祝的時節,為了迎接豐衣足食的新年,用人們會在甕裡填滿金币,在廚房堆滿鴨肉、火腿、白米和食油。
可是我們到南翔的時候,卻一無所有。
搬到新家的第二天或是第三天傍晚,有個穿着粗布棉袍的用人瘋狂地敲我們家大門,問爸爸是不是醫生。
爸爸說是,那用人就解釋說他是從鄰近一個合院來的,他主人忽然病倒了,問爸爸能不能原諒他在年節期間登門打擾,到他家給主人看病。
爸爸拿起外衣和醫藥包,就跟着那人出門了。
爸爸治病的威力想必是好好發揮了一番,因為幾個鐘頭以後,他回到家裡把我們統統喊了出來,得意揚揚地從口袋掏出四塊銀元!全家人高興極了,花了兩個銀元買橫幅,留兩元在家裡準備迎新年。
所以,我們還算幸運地在南翔展開了新生活。
所幸我們沒離開老家太遠,爸爸也就不必都招攬新病人上門。
他在家裡給大多數病人醫病,不過也收起醫療費來了。
爸爸離開寶山老家的時候太要強了,并沒有要求分家産和租金收入,所以我們被迫自食其力,依靠新收入過活。
起初,他覺得要開口向人要錢很難為情,可是那些相信我們家無辜的病人(張家遭竊的新聞很快就傳遍當地)都樂于助爸爸一臂之力。
在這以前,爸爸從來不必靠自己一個人掙錢來養家糊口。
經濟上的負擔,加上離開母親和兄長所承受的情緒壓力,使他有時候變得易怒和疲累。
說實在話,爸爸這段時間在生活上遭遇的困頓,恐怕是後來促成他早逝的原因。
無論如何,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搬家後的頭幾年裡,爸爸所保有的尊嚴。
根據中國傳統,我們每年年初要拜見長輩。
搬到南翔的頭一年,六哥和我跟着媽媽到她父母家拜年。
從我們的新家到他們家,大概要花半天的路程,沿途盡是颠簸的鄉間小路。
我還記得我們穿了什麼。
六哥和我穿着各自的第一套華麗衣褲,他穿藏青色,我穿大紅色。
等我們穿不下這兩套衣褲以後,就給弟弟妹妹們穿。
在我們家的經濟狀況恢複舊觀以前,這兩套衣服是孩子們穿過的唯一的體面衣服,誰穿着最合身,誰就可以跟着爸爸媽媽去拜訪人家。
媽媽的父母為人非常親切,我喊他們“外公”“外婆”,因為中國人把母系當作“外人”,而從父系追溯血源。
外公是個儒家學者,在當地教小男孩念古書,每天花好幾個小時靜思鑽研。
外婆依據外公的處事原則,以簡樸持家,隻穿布衣不穿絲綢,也很少把雞鴨魚肉端上桌,隻擺上青菜。
爸爸和媽媽雙方的父母親是至交,爸爸沒出世以前,兩家就約定将來爸爸要娶媽媽。
寶山的房子當初就是外公外婆賣給祖父的,所以他們聽到我們從這房子搬走的消息,尤其是得知我們搬家的原因時,心裡難過極了。
外婆安詳的态度變得焦躁不安,外公胃裡也發出深沉的咕噜聲,好像患了嚴重胃痛似的。
中國人認為惹父母操心是不孝之舉,因此,當媽媽告訴外公外婆張家家庭不和,還有我們處境不如從前的時候,我很訝異。
但是,沒想到他們一面安慰,一面給意見。
外公外婆說,媽媽對張家的責任在于彌合當下的嫌隙,而且端出儒家“五常”&mdash&mdash仁(慈悲或仁愛)、義(正直或公道)、禮(規矩或端正)、智(智慧)、信(誠實)&mdash&mdash力勸媽媽要對誣賴我們的大堂哥,特别是要對忠子心切的祖母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