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文不值

關燈


     因為名字的第一個字已經取好了,所以妥善挑選第二個字很要緊。

    我父母給長子&mdash&mdash也就是我的大哥&mdash&mdash挑了“保”字,有保護、監護、安全的意思。

    大哥肩挑許多責任,他開了一家棉紡廠,老是忙着監督廠務。

    二哥比較書生氣,他不是書讀個不停,就是熱衷與朋友辯論,他名字裡的“森”代表莊嚴、高貴的意思,倒很适合他。

    四哥名字的第二個字是“璈”,是一種古代樂器。

     我名字裡的“玢”字是“玉”的意思。

    中國人認為,玉是精美、昂貴的東西,代表人類至高無上的美德。

    玉有九大類,每一類都用不同的漢字來表示。

    我的名字代表的不是通俗常見、色澤青綠的“碧玉”,而是稀奇罕見、晶瑩剔透的“玢玉”。

    有一次,爸爸旅遊歸來,帶回一隻可以捕捉陽光、在他手中微微發亮的别針。

    那是特意送給我(不是送給我哪個姐妹)的玢玉别針,就是因為我名字的緣故。

     “嘉玢”是我的學名,我小名叫“幼儀”,這是我每天都用的名字。

    “幼”有善良的意思,“儀”表示端莊、正直。

    不知道是不是名字的緣故,我先後在娘家和婆家總是努力做到進退得體。

    結果,我有時候覺得我沒有屬于自己的生活。

     1900年,也就是我出生那年,一群義和團成員試圖圍攻駐清朝都城北京的西方使節人員,他們事成後兩天就被由美、日、俄三國駐軍組成的兩萬名聯軍屠殺了。

    那年二哥張嘉森十四歲。

    有天下午二哥把一個從前院摘下的瓜剖開,解釋這場可怕的大屠殺給我聽。

    我家前院是專留給客人用的,可是牆角恣意生長着一株瓜藤。

    那天他和我坐在那兒,他說我已經夠大,可以了解周遭的世界了。

     和四哥比起來,我更喜歡二哥,他雖然心不在焉、滿腦子夢想,可是聰明過人。

    四哥張嘉璈小二哥三歲,卻表現得比二哥深思熟慮,頭腦冷靜很多。

    他們後來成為我兄弟裡面最有名的人物。

    兩人在日本完成學業以後,就回到祖國,開創了不凡的事業。

    四哥後來擔任中國銀行董事長,二哥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和哲學家。

     他們兩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我一生當中給我關懷。

    二哥經常把我憑自己的力量絕不可能學到的事情解釋給我聽。

    四哥為我挑了個博學的丈夫,在我不同的人生階段裡指點我,怎麼樣在人前有得體的行為舉止;他總是關心外人怎麼看我。

    二哥卻教我不論外在的行為如何,都要尊重自己内在的感受,這點和家裡任何人都不一樣。

     那天下午在前院的時候,二哥叫我把中國想成那個瓜。

    我們從别的瓜裡挑了個又大、又硬、又綠的果實。

    他把瓜遞給我,我感覺到它在我臂彎中的分量和熟度。

    然後他從我手上把瓜拿走,用一把刀子切入光滑的表皮,将果實切成差不多的兩半;又把較大的那半切斷,高高舉起,果汁從他的手背滴下來。

    他說:“這半邊是現在被外國人據為己有的中國省份和港口。

    ” 二哥一邊用刀背把瓜瓤挖出來,一邊說明:清廷把印度讓給了法國,緬甸和香港讓給了英國,滿洲和旅順港讓給了俄國,朝鮮讓給了日本。

    他切給我一片厚厚的瓜肉,說這是那五個已經被迫開放給英國通商的港口,包括廈門、廣州、福州、甯波和上海。

    我們家附近的上海受外國人統治的情況最糟,他們用自己的法律和風俗,支配城中大片地區,犧牲中國人來謀取厚利。

     義和團成員主要出身鄉下,他們痛恨所有西方人和西方思想,希理将西方思想從中國連根拔起,不留一絲痕迹。

    已将大部分國土拱手讓給了外國人的清朝政府也憎恨洋人。

    可是慈禧太後和清廷現代化的速度太慢了,虛弱得沒法子憑自己的力量對付洋人,所以就在暗中支持義和團,資助他們在偏遠的鄉下進行團練,以及移師京城的活動。

    二哥說,這時守舊思想就顯現出可悲的一面:打從心底排外的義和團相信,古老的功夫和吐納方法可以讓他們刀槍不入。

    所以盡管義和團人數和洋兵人數相差無幾,他們還是企圖以長矛、刀劍而非火器與八國聯軍一戰。

    最後,義和團潰不成軍,兩名重要朝臣羞愧自殺,慈禧太後也穿着農人的粗布衣裳,僞裝成百姓逃到中國西邊,在西安重建宮廷。

     二哥說,這些事全發生在我出生那年,他解釋了一些我從小就已經感受到,卻沒辦法自行表達清楚的事情。

    你知道,媽媽說女人家一文不值,阿嬷咒罵我是“外人”“白吃幹飯”的時候,一半我聽進去了,一半我沒聽進去。

    我生在變動的時代,所以我有兩副面孔,一副聽從舊言論,一副聆聽新言論。

    我有一部分停留在東方,另一部分眺望着西方。

    我具備女性的内在氣質,也擁有男性的氣概。

     江蘇省寶山縣1958年劃歸上海市,1988年與吳淞區合并為寶山區。

    &mdash&mdash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