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文不值
關燈
小
中
大
命他點上眼睛,他在别無選擇的情況下遵從了聖旨。
結果,哎呀,那條龍竟然從紙上飛走了! 你一定要了解我必須怎麼樣在爸爸面前應對進退,那是非常講禮數的。
我夏天到你家的時候,看到你和父母相處得十分輕松自在,不拘小節;我小的時候,大人可不是這樣教我的。
他們教我要尊敬長上,循規蹈矩。
孝道的第一條訓誡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換句話說,企圖自殺是不孝之舉。
我告訴你這個,是要讓你明白,我在日後過得非常不幸的時候,為什麼不能了斷自己的性命,因為我必須光耀門楣,自食其力。
第二條訓誡是:去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一定要禀告父母。
一生當中做重大決定的時候,也必須經過他們許可。
再告訴你這個,是要讓你了解,我後來在沒有知會父母的情況下離婚,是怎樣違背了那時候的規矩。
我小時候學到的其他有關孝道的訓示,共有二十四個經典範例,你聽了大概會哈哈大笑。
有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冬天時會躺在雙親床上替他們溫床,夏天時會先讓蚊子把自己叮個飽。
還有一個孝子在他五十歲生日的時候,穿着小娃兒的衣裳跳舞娛親,覺得這樣可能會讓父母感到年輕快活。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講一個孝子的母親病了,在隆冬時節渴望喝碗筍湯,這孝子就在一片竹園裡哭得撕心裂肺,結果眼淚化作綿綿春雨,竹筍竟然為他鑽出雪地。
我就是這樣被教養成人的,要光耀門楣和尊敬長輩。
所以,除非爸爸要求,我從不在他面前出現,而且從不在得到他許可以前離開。
除非他先開口對我說話,否則我不會在他面前啟齒。
他數落我的時候,我就鞠個躬,謝謝他糾正。
我也從不用“你”來稱呼我父親,譬如我從不說:“你要不要再來杯茶?”而必須得說:“爸爸要不要再來杯茶?”不過,大半時候,我甚至從來不問爸爸要不要再添茶,我幹脆把茶倒好。
能事先料到他的心意,才更孝順。
爸爸是個脾氣暴躁、非常挑剔的人,就跟你爺爺一個模子。
其實,我所有兄弟當中,你爺爺最像我爸爸。
他們都有窄窄的臉孔、高高的顴骨;生氣的時候,一樣會提高嗓門,或把東西從房間這頭丢到那頭。
可怕哦!這種脾氣。
爸爸對食物尤其挑剔得厲害。
他有另外的廚房、廚師和夥夫,不和其他張家人共用。
祖母、兩位伯父和他們的家人平常都把兩家的廚房和用人合在一起,而我們家因為爸爸的緣故,單獨開夥。
早上爸爸吃早飯的時候,廚師、大夥夫、二夥夫會在他面前排成一行,大聲禀報他們一早從露天市場買回的最新鮮的青菜和肉類。
然後,爸爸就會為全家人當天午飯要吃些什麼,做好重要決定。
有時候,他沒聽廚師說些什麼,就宣布自己想吃的東西。
媽媽說,食物是爸爸早上起床的唯一理由,這是實話;考慮吃食和吃東西這兩件事的确讓爸爸非常開心。
他一談到吃的,窄窄的臉上那對眼睛簡直就要跳起舞來,而他并非老是這麼性急。
他不是拈着髭尖,就是雙手交抱在瘦長的身體前面(他一點兒也不胖),告訴廚師該怎麼弄吃的才合他的意思,包括擺在盤裡的樣子、夾在筷尖上的分量、卷在舌上的觸感、嚼在嘴中的聲音、吞進喉裡的感覺,當然還有嘗起來的味道。
味道才是最要緊的。
有時候,爸爸會親自進廚房監督廚師做菜,不過大多數時候都叫媽媽監督,就算這樣,在中國家庭裡也并不常見。
伯母她們就從來不進廚房,而且有時候會取笑媽媽花了那麼多時間在後面和用人們混在一起。
可是爸爸對吃太挑剔了,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太太在不适當的場合露面。
再說,媽媽也沒吐過半句怨言,她說如果爸爸要她待在廚房,她就得聽他的。
媽媽被許配給爸爸的時候才兩歲大,那時爸爸甚至還沒出生,可是因為雙方家裡是至交,所以長輩之間決定,如果爸爸生下來是個男孩,就娶媽媽為妻。
中國有句著名的俗話說“妻大二,米鋪地”,這在我們家一點兒都不假,我們過得非常幸福,吃的東西也多得不得了。
我有兩個名字,“幼儀”和“嘉玢”。
“嘉玢”是我的學名。
“嘉”字筆畫很複雜,“玢”字就很簡單。
“嘉”是排輩用字,我所有的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名字裡的頭一個字都是“嘉”,有美好、優秀的意思。
爸爸娶媽媽進門後不久,給張家作了個對句,中有“嘉國邦明”四字。
意思是“國家美好,國土光明”,借此表達他對中國深厚的忠愛之心。
對句中每一個字都被選作某一輩的排輩用字,像我這一輩的人名字裡都有“嘉”字,你爸爸那一輩的人名字裡都有“國”字,你這一輩的人名字裡都有“邦”字,你們的小孩,或者更确切地說,是你哥哥的小孩,将來名字裡會有“明”字。
每逢新的一輩,就采用對句中的下一個字當名字,直到用完為止,然後再從頭開始
結果,哎呀,那條龍竟然從紙上飛走了! 你一定要了解我必須怎麼樣在爸爸面前應對進退,那是非常講禮數的。
我夏天到你家的時候,看到你和父母相處得十分輕松自在,不拘小節;我小的時候,大人可不是這樣教我的。
他們教我要尊敬長上,循規蹈矩。
孝道的第一條訓誡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換句話說,企圖自殺是不孝之舉。
我告訴你這個,是要讓你明白,我在日後過得非常不幸的時候,為什麼不能了斷自己的性命,因為我必須光耀門楣,自食其力。
第二條訓誡是:去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一定要禀告父母。
一生當中做重大決定的時候,也必須經過他們許可。
再告訴你這個,是要讓你了解,我後來在沒有知會父母的情況下離婚,是怎樣違背了那時候的規矩。
我小時候學到的其他有關孝道的訓示,共有二十四個經典範例,你聽了大概會哈哈大笑。
有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冬天時會躺在雙親床上替他們溫床,夏天時會先讓蚊子把自己叮個飽。
還有一個孝子在他五十歲生日的時候,穿着小娃兒的衣裳跳舞娛親,覺得這樣可能會讓父母感到年輕快活。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講一個孝子的母親病了,在隆冬時節渴望喝碗筍湯,這孝子就在一片竹園裡哭得撕心裂肺,結果眼淚化作綿綿春雨,竹筍竟然為他鑽出雪地。
我就是這樣被教養成人的,要光耀門楣和尊敬長輩。
所以,除非爸爸要求,我從不在他面前出現,而且從不在得到他許可以前離開。
除非他先開口對我說話,否則我不會在他面前啟齒。
他數落我的時候,我就鞠個躬,謝謝他糾正。
我也從不用“你”來稱呼我父親,譬如我從不說:“你要不要再來杯茶?”而必須得說:“爸爸要不要再來杯茶?”不過,大半時候,我甚至從來不問爸爸要不要再添茶,我幹脆把茶倒好。
能事先料到他的心意,才更孝順。
爸爸是個脾氣暴躁、非常挑剔的人,就跟你爺爺一個模子。
其實,我所有兄弟當中,你爺爺最像我爸爸。
他們都有窄窄的臉孔、高高的顴骨;生氣的時候,一樣會提高嗓門,或把東西從房間這頭丢到那頭。
可怕哦!這種脾氣。
爸爸對食物尤其挑剔得厲害。
他有另外的廚房、廚師和夥夫,不和其他張家人共用。
祖母、兩位伯父和他們的家人平常都把兩家的廚房和用人合在一起,而我們家因為爸爸的緣故,單獨開夥。
早上爸爸吃早飯的時候,廚師、大夥夫、二夥夫會在他面前排成一行,大聲禀報他們一早從露天市場買回的最新鮮的青菜和肉類。
然後,爸爸就會為全家人當天午飯要吃些什麼,做好重要決定。
有時候,他沒聽廚師說些什麼,就宣布自己想吃的東西。
媽媽說,食物是爸爸早上起床的唯一理由,這是實話;考慮吃食和吃東西這兩件事的确讓爸爸非常開心。
他一談到吃的,窄窄的臉上那對眼睛簡直就要跳起舞來,而他并非老是這麼性急。
他不是拈着髭尖,就是雙手交抱在瘦長的身體前面(他一點兒也不胖),告訴廚師該怎麼弄吃的才合他的意思,包括擺在盤裡的樣子、夾在筷尖上的分量、卷在舌上的觸感、嚼在嘴中的聲音、吞進喉裡的感覺,當然還有嘗起來的味道。
味道才是最要緊的。
有時候,爸爸會親自進廚房監督廚師做菜,不過大多數時候都叫媽媽監督,就算這樣,在中國家庭裡也并不常見。
伯母她們就從來不進廚房,而且有時候會取笑媽媽花了那麼多時間在後面和用人們混在一起。
可是爸爸對吃太挑剔了,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太太在不适當的場合露面。
再說,媽媽也沒吐過半句怨言,她說如果爸爸要她待在廚房,她就得聽他的。
媽媽被許配給爸爸的時候才兩歲大,那時爸爸甚至還沒出生,可是因為雙方家裡是至交,所以長輩之間決定,如果爸爸生下來是個男孩,就娶媽媽為妻。
中國有句著名的俗話說“妻大二,米鋪地”,這在我們家一點兒都不假,我們過得非常幸福,吃的東西也多得不得了。
我有兩個名字,“幼儀”和“嘉玢”。
“嘉玢”是我的學名。
“嘉”字筆畫很複雜,“玢”字就很簡單。
“嘉”是排輩用字,我所有的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名字裡的頭一個字都是“嘉”,有美好、優秀的意思。
爸爸娶媽媽進門後不久,給張家作了個對句,中有“嘉國邦明”四字。
意思是“國家美好,國土光明”,借此表達他對中國深厚的忠愛之心。
對句中每一個字都被選作某一輩的排輩用字,像我這一輩的人名字裡都有“嘉”字,你爸爸那一輩的人名字裡都有“國”字,你這一輩的人名字裡都有“邦”字,你們的小孩,或者更确切地說,是你哥哥的小孩,将來名字裡會有“明”字。
每逢新的一輩,就采用對句中的下一個字當名字,直到用完為止,然後再從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