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六、太湖南北地區諸戰役
關燈
小
中
大
淞滬陷落之次日(十一月十日),九國公約會議開會于比京布魯塞爾(Brussels);(十一月六日,會中通過緻日邀請書,預定十日複會。
)日方拒絕派代表與會,國際調停之門遂告關閉。
日閥蓋已決定采取武力政策,攻我首都,迫我作城下之盟。
十一月中旬以後的戰局,地區廣闊,變化迅速,也包含着決定國運最嚴重的意義。
筆者于叙述戰事變化之先,約略勾畫東戰場之軍事地理,敵軍實力及其進攻路向,我軍防禦計劃及兵力配置,俾對于二十六年冬天的首都保衛戰有明确的概念。
金陵(南京)“右環大江,左枕崇岡,三面據水,以山為郭,以江為池,地勢險阻。
古所謂龍蟠虎踞之地。
可是南據溧陽,東搗鎮江,西扼太平(當塗)據險阻,絕糧道,可不戰而下金陵”。
(明·陳先語)。
所以防守南京,要先堅固外衛的防禦圈。
二十五年秋天,我軍曾作防守首都的演習戰,假定敵軍從浙東沿海登陸,渡錢塘江而北,沿京杭國道直撲南京;防守軍便在金壇、句容、溧水間迎戰。
今敵軍在杭州灣北岸金山衛登陸,其進攻路向,也正沿京杭國道北犯。
古來敵人,或自北來,争勝于淮泗之野;或沿江東下,馳驟乎江淮之間;當前敵人,則來自沿海,形勢轉換,長江下流的軍事位置,格外重要。
我當局曾經營南京堯化門、栖霞一線為防守陣地,而置野戰軍重心于蕪湖、灣之間,作遠勢的防禦。
福、吳國防線扣在太湖邊上,連着乍浦&mdash&mdash平湖&mdash&mdash嘉興一線,作環形外衛防禦。
(顧祖禹謂:“太湖居江浙數郡之中,無事時為财賦所資,有事時即要害所寄也。
”為着防衛南京,太湖處于“要害”地位。
)就全局來看,“京鎮山地綿亘于南京、鎮江之間,在此設防,足以控制長江,連續而南者為大茅山,更南為蘇浙皖三省邊境之界嶺,及浙皖二省交界之天目山,此外複有多數孤峰,散布于沖積平原之上,狀如海島,而以蘇錫二縣境内者為最高。
此等丘陵,為平原戰場上有利之據點。
此廣大之平原,自長江以南,鎮江大茅山、浙西天目山以東,而迄于海,地勢坦蕩頗難防守。
婁江以西,京滬鐵路以南,自常熟、福山經吳縣以至平湖、乍浦一線,西擁汪洋太湖,右挾陽城、澱山諸泊,其間港汊縱橫,為水鄉澤國,足以障礙敵機械化部隊之橫行,故福山、乍浦間為東戰場之國防第一線。
其西之江陰、無錫,地介長江太湖之間,為由湖通江之捷徑,乃國防之第二線。
在此二陣線之間,堡壘林立,足以作持久的防守。
江防方面,以江陰為第一重門戶,黃山兀立江濱,長江奔流其麓,江面寬僅一英裡有半,山上築有炮台,俯瞰江面,如敵艦由正面進攻,絕不得逞。
(江面已沉艦封鎖。
)自此而西,鎮江諸山亦有炮台,可資防守”(王維屏:《抗戰地理》)。
經過了淞滬近郊的長期陣地戰(三個月缺一天),國人對于持久抗戰增強了信念,尤其對于國防陣地寄予最高的期望,認為在預築的國防線上,一定可以作更久的防禦。
不料局勢演變,急轉直下,大出意料之外。
此中因素甚多,而敵我力量不平衡,為其最主要的原由。
原來敵軍最初準備使用兩個師團參加戰鬥,而以一個師團為預備隊;後來看見戰局僵持,乃逐次增援,到了十一月間,北部兵團,使用了五個師團的兵力(第十一、十二、三、九、六各師團,第八師團之一部及台灣守備隊);南部兵團,使用了兩個師團(第十、一〇一師團),共七個師團,以戰鬥兵力說,共計二十萬人。
敵軍火力三倍于我軍,約略與我六十萬人之兵力相平衡。
我軍使用兵力,最高點為四十五萬人,可是在陣地上消耗得過多,若幹精銳部隊都已犧牲殆盡。
敵軍增援至七個師團時,我軍戰鬥力已作抛物線下落,因此,不能再作淞滬戰線那樣的持久戰。
敵軍從金山衛登陸以後,占領了松江楓泾,其主力即沿滬杭路南下,迫攻嘉善、嘉興。
又沿太湖南側地區,攻陷長興、吳興,向泗安、廣德、宣城、蕪湖西犯;第六師團由青浦越澱山湖西進,攻占平望,迂回至國防陣線之後。
從敵軍的動向,可以明白敵方早已知道我們的國防線所在,迂回攻擊,避免正面的攻堅;敵方已明白我們的野戰軍放在蕪湖、宣城之間,先攻蕪湖,即可以完成對南京的包圍,在戰略上争得了主動。
因此,我們的防禦,轉處于劣勢的“被動”。
加以太湖地區港汊縱橫,原足以阻滞敵軍機械化部隊的活動;而敵軍接受了“一·二八”戰役的教訓,配備了一千多艘汽艇,水面活動,非常活躍,港汊反而成為敵方的天然的交通線;我方的運輸
)日方拒絕派代表與會,國際調停之門遂告關閉。
日閥蓋已決定采取武力政策,攻我首都,迫我作城下之盟。
十一月中旬以後的戰局,地區廣闊,變化迅速,也包含着決定國運最嚴重的意義。
筆者于叙述戰事變化之先,約略勾畫東戰場之軍事地理,敵軍實力及其進攻路向,我軍防禦計劃及兵力配置,俾對于二十六年冬天的首都保衛戰有明确的概念。
金陵(南京)“右環大江,左枕崇岡,三面據水,以山為郭,以江為池,地勢險阻。
古所謂龍蟠虎踞之地。
可是南據溧陽,東搗鎮江,西扼太平(當塗)據險阻,絕糧道,可不戰而下金陵”。
(明·陳先語)。
所以防守南京,要先堅固外衛的防禦圈。
二十五年秋天,我軍曾作防守首都的演習戰,假定敵軍從浙東沿海登陸,渡錢塘江而北,沿京杭國道直撲南京;防守軍便在金壇、句容、溧水間迎戰。
今敵軍在杭州灣北岸金山衛登陸,其進攻路向,也正沿京杭國道北犯。
古來敵人,或自北來,争勝于淮泗之野;或沿江東下,馳驟乎江淮之間;當前敵人,則來自沿海,形勢轉換,長江下流的軍事位置,格外重要。
我當局曾經營南京堯化門、栖霞一線為防守陣地,而置野戰軍重心于蕪湖、灣之間,作遠勢的防禦。
福、吳國防線扣在太湖邊上,連着乍浦&mdash&mdash平湖&mdash&mdash嘉興一線,作環形外衛防禦。
(顧祖禹謂:“太湖居江浙數郡之中,無事時為财賦所資,有事時即要害所寄也。
”為着防衛南京,太湖處于“要害”地位。
)就全局來看,“京鎮山地綿亘于南京、鎮江之間,在此設防,足以控制長江,連續而南者為大茅山,更南為蘇浙皖三省邊境之界嶺,及浙皖二省交界之天目山,此外複有多數孤峰,散布于沖積平原之上,狀如海島,而以蘇錫二縣境内者為最高。
此等丘陵,為平原戰場上有利之據點。
此廣大之平原,自長江以南,鎮江大茅山、浙西天目山以東,而迄于海,地勢坦蕩頗難防守。
婁江以西,京滬鐵路以南,自常熟、福山經吳縣以至平湖、乍浦一線,西擁汪洋太湖,右挾陽城、澱山諸泊,其間港汊縱橫,為水鄉澤國,足以障礙敵機械化部隊之橫行,故福山、乍浦間為東戰場之國防第一線。
其西之江陰、無錫,地介長江太湖之間,為由湖通江之捷徑,乃國防之第二線。
在此二陣線之間,堡壘林立,足以作持久的防守。
江防方面,以江陰為第一重門戶,黃山兀立江濱,長江奔流其麓,江面寬僅一英裡有半,山上築有炮台,俯瞰江面,如敵艦由正面進攻,絕不得逞。
(江面已沉艦封鎖。
)自此而西,鎮江諸山亦有炮台,可資防守”(王維屏:《抗戰地理》)。
經過了淞滬近郊的長期陣地戰(三個月缺一天),國人對于持久抗戰增強了信念,尤其對于國防陣地寄予最高的期望,認為在預築的國防線上,一定可以作更久的防禦。
不料局勢演變,急轉直下,大出意料之外。
此中因素甚多,而敵我力量不平衡,為其最主要的原由。
原來敵軍最初準備使用兩個師團參加戰鬥,而以一個師團為預備隊;後來看見戰局僵持,乃逐次增援,到了十一月間,北部兵團,使用了五個師團的兵力(第十一、十二、三、九、六各師團,第八師團之一部及台灣守備隊);南部兵團,使用了兩個師團(第十、一〇一師團),共七個師團,以戰鬥兵力說,共計二十萬人。
敵軍火力三倍于我軍,約略與我六十萬人之兵力相平衡。
我軍使用兵力,最高點為四十五萬人,可是在陣地上消耗得過多,若幹精銳部隊都已犧牲殆盡。
敵軍增援至七個師團時,我軍戰鬥力已作抛物線下落,因此,不能再作淞滬戰線那樣的持久戰。
敵軍從金山衛登陸以後,占領了松江楓泾,其主力即沿滬杭路南下,迫攻嘉善、嘉興。
又沿太湖南側地區,攻陷長興、吳興,向泗安、廣德、宣城、蕪湖西犯;第六師團由青浦越澱山湖西進,攻占平望,迂回至國防陣線之後。
從敵軍的動向,可以明白敵方早已知道我們的國防線所在,迂回攻擊,避免正面的攻堅;敵方已明白我們的野戰軍放在蕪湖、宣城之間,先攻蕪湖,即可以完成對南京的包圍,在戰略上争得了主動。
因此,我們的防禦,轉處于劣勢的“被動”。
加以太湖地區港汊縱橫,原足以阻滞敵軍機械化部隊的活動;而敵軍接受了“一·二八”戰役的教訓,配備了一千多艘汽艇,水面活動,非常活躍,港汊反而成為敵方的天然的交通線;我方的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