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淞滬防禦戰(後期)
關燈
小
中
大
月中旬,蔣氏的最精銳部隊三十萬人被牽制着留在上海作戰,不能調移到别處去,所以日本陸戰隊雖不能在上海有所獲得,但在華北已有迅速的勝利,很能補償所失而有餘。
”我們的統帥則認為:“從上海發動戰事,吸引敵軍到東南沿海來,對于阻擋敵軍從西北深入,有極大作用。
當時,敵軍很可能從山西渡過黃河深入陝甘,循蒙古侵宋的舊路,先犯川康,繼攻黔、滇、桂、湘,再迂回順長江而下;那樣的情勢,對于持久的抗戰是非常不利的。
敵軍戰線延伸到東南沿海,正有阻止其深入的作用,從後果上看,自有其妙用的。
”我們承認後一種解釋,确有軍事上的最高價值。
不過,精銳喪失以後,我軍不僅難于防守蘇州河南岸之線,甚至沒有餘力用以固守國防陣地;在當時,已不能不接受最嚴重的後果了。
十月二十六日,我軍退保大場主陣地線,嗣以老人橋被突破,敵分趨大場及其以南地區;我軍又被迫放棄主陣線,轉進而為蘇州河戰鬥。
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我軍以全力調整陣地線,建築工事,将南翔以東陣地逐次轉移于吳淞江南岸。
沿蘇州河南岸構築上海西站、北新泾、姚家渡間陣地;複沿南華公路向南翔鎮構築陣地分兵防守。
敵軍連日搜索前進,分五路向我攻擊,其進攻路線,一自真如進攻北新泾,一向江橋鎮進攻柴堤鎮,一路進攻南翔,一自浏嘉公路進攻嘉定,一自浏河口進攻浏河鎮,其主攻方向為蘇州河南岸,一月三十日,敵第三師團主力已推進至大夏大學陳家宅金家宅一帶,向我蘇州河南岸猛攻。
其時,國際視線,集中遠東;九國公約會議将于比京(比利時首都。
&mdash&mdash編者注)召開(當時國際情勢,見後),敵以上海為中國外交活動經濟流通之中心,且為列強在華利益之根據地,于政略上,企圖于九國公約會議之前(十月十日),迅速占領上海;乃抽調精兵,組敢死隊,拟架橋偷渡蘇州河,并限于三日之中,占領蘇州河南岸之周家橋及北新泾兩據點。
十一月一日&mdash&mdash三日,敵軍全力進攻蘇州河南岸,炮火之密集,與大場之戰鬥相同;二日下午,一部分敵軍于敵炮火掩護下已至劉家宅吳家厍附近渡河,其後蔡家宅、張宅、虞姬墩一帶亦先後被占。
其地正當八八、三六、八七師防線,渡河之敵被我軍圍殲,而敵軍強渡的計劃并未中斷。
四日上午,敵第三師團主力卒于周家橋、姚家寶、吳家厍一帶分别渡河,我軍傷亡甚重,實力益減,統帥部已作向後撤離、退保國防陣地的準備。
不料那天晚間,敵軍又以一師團之兵力,迂回至杭州灣北岸之全公亭、金山咀等地同時登陸。
當時,浦東我軍與楓泾我軍奉令夾擊登陸之敵,卒以聯絡困難,行動遲緩,不及摧毀敵軍所占領之灘頭陣地。
其明日,敵便鑽隙推進,向松江進迫,六日,登陸之敵,一部通過張堰鎮,一部到達松隐,一部通過新倉鎮到達廣陳鎮。
我軍集結未畢,未及布防,即與敵軍遭遇,緻被各個擊破。
松江亦于九日陷落。
我淞滬陣地乃感受側面之重大威脅。
其時,南翔以東之敵向南移動,敵第三、五、九師團集中全力對我作全線攻擊。
我軍勢非作總撤退不可。
十一月九日,我軍開始轉進,淞滬近郊戰事乃告一段落。
我軍西撤,五十五師張旅及警察總隊奉令堅守南市;其主要陣地為沿日晖港自法租界南首邊境,以至黃浦江沿岸,防禦工事,非常堅固。
九日正午,日軍由蘇州河南岸繞道滬西來攻南市,我軍截擊,予以重創;其後三日,敵機、重炮猛轟南市,整日不絕,南市房屋,大半被毀。
十二日,敵突破楓林橋附近平陰橋、康衢橋間我軍陣地,我軍且戰且退,是晚即放棄南市;于是,淞滬一線之最後戰鬥告中止。
上海陷落之日,我市長俞鴻鈞緻書告别上海市民,略謂:“以酷愛和平之民族,被迫而與黩武之強敵抗戰,所恃者惟此堅恒不撓之志願,沉毅敏果之行為,但使尺寸土地之進出,胥有代價可言;則目前之小勝小負,胥無與于最後得失之衡量,此長期抗戰之精神意義,所以必須洞澈了解,無所用其彷徨顧瞻者也。
”從此以後,炮聲一天一天遠離上海,上海成為孤島,而長期抗戰的事實,卻由戰場的新事實來作證明了!
”我們的統帥則認為:“從上海發動戰事,吸引敵軍到東南沿海來,對于阻擋敵軍從西北深入,有極大作用。
當時,敵軍很可能從山西渡過黃河深入陝甘,循蒙古侵宋的舊路,先犯川康,繼攻黔、滇、桂、湘,再迂回順長江而下;那樣的情勢,對于持久的抗戰是非常不利的。
敵軍戰線延伸到東南沿海,正有阻止其深入的作用,從後果上看,自有其妙用的。
”我們承認後一種解釋,确有軍事上的最高價值。
不過,精銳喪失以後,我軍不僅難于防守蘇州河南岸之線,甚至沒有餘力用以固守國防陣地;在當時,已不能不接受最嚴重的後果了。
十月二十六日,我軍退保大場主陣地線,嗣以老人橋被突破,敵分趨大場及其以南地區;我軍又被迫放棄主陣線,轉進而為蘇州河戰鬥。
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我軍以全力調整陣地線,建築工事,将南翔以東陣地逐次轉移于吳淞江南岸。
沿蘇州河南岸構築上海西站、北新泾、姚家渡間陣地;複沿南華公路向南翔鎮構築陣地分兵防守。
敵軍連日搜索前進,分五路向我攻擊,其進攻路線,一自真如進攻北新泾,一向江橋鎮進攻柴堤鎮,一路進攻南翔,一自浏嘉公路進攻嘉定,一自浏河口進攻浏河鎮,其主攻方向為蘇州河南岸,一月三十日,敵第三師團主力已推進至大夏大學陳家宅金家宅一帶,向我蘇州河南岸猛攻。
其時,國際視線,集中遠東;九國公約會議将于比京(比利時首都。
&mdash&mdash編者注)召開(當時國際情勢,見後),敵以上海為中國外交活動經濟流通之中心,且為列強在華利益之根據地,于政略上,企圖于九國公約會議之前(十月十日),迅速占領上海;乃抽調精兵,組敢死隊,拟架橋偷渡蘇州河,并限于三日之中,占領蘇州河南岸之周家橋及北新泾兩據點。
十一月一日&mdash&mdash三日,敵軍全力進攻蘇州河南岸,炮火之密集,與大場之戰鬥相同;二日下午,一部分敵軍于敵炮火掩護下已至劉家宅吳家厍附近渡河,其後蔡家宅、張宅、虞姬墩一帶亦先後被占。
其地正當八八、三六、八七師防線,渡河之敵被我軍圍殲,而敵軍強渡的計劃并未中斷。
四日上午,敵第三師團主力卒于周家橋、姚家寶、吳家厍一帶分别渡河,我軍傷亡甚重,實力益減,統帥部已作向後撤離、退保國防陣地的準備。
不料那天晚間,敵軍又以一師團之兵力,迂回至杭州灣北岸之全公亭、金山咀等地同時登陸。
當時,浦東我軍與楓泾我軍奉令夾擊登陸之敵,卒以聯絡困難,行動遲緩,不及摧毀敵軍所占領之灘頭陣地。
其明日,敵便鑽隙推進,向松江進迫,六日,登陸之敵,一部通過張堰鎮,一部到達松隐,一部通過新倉鎮到達廣陳鎮。
我軍集結未畢,未及布防,即與敵軍遭遇,緻被各個擊破。
松江亦于九日陷落。
我淞滬陣地乃感受側面之重大威脅。
其時,南翔以東之敵向南移動,敵第三、五、九師團集中全力對我作全線攻擊。
我軍勢非作總撤退不可。
十一月九日,我軍開始轉進,淞滬近郊戰事乃告一段落。
我軍西撤,五十五師張旅及警察總隊奉令堅守南市;其主要陣地為沿日晖港自法租界南首邊境,以至黃浦江沿岸,防禦工事,非常堅固。
九日正午,日軍由蘇州河南岸繞道滬西來攻南市,我軍截擊,予以重創;其後三日,敵機、重炮猛轟南市,整日不絕,南市房屋,大半被毀。
十二日,敵突破楓林橋附近平陰橋、康衢橋間我軍陣地,我軍且戰且退,是晚即放棄南市;于是,淞滬一線之最後戰鬥告中止。
上海陷落之日,我市長俞鴻鈞緻書告别上海市民,略謂:“以酷愛和平之民族,被迫而與黩武之強敵抗戰,所恃者惟此堅恒不撓之志願,沉毅敏果之行為,但使尺寸土地之進出,胥有代價可言;則目前之小勝小負,胥無與于最後得失之衡量,此長期抗戰之精神意義,所以必須洞澈了解,無所用其彷徨顧瞻者也。
”從此以後,炮聲一天一天遠離上海,上海成為孤島,而長期抗戰的事實,卻由戰場的新事實來作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