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淞滬防禦戰(後期)

關燈
這一次攻擊,我軍的犧牲很大,所取得的代價并不很多,這也是東戰場所留給我們的血的教訓。

    大場陷落那天,敵機已把整個陣地炸毀了,敵炮布成的彈幕掩護敵兵前進,我軍已失去迫切接觸的機會了。

     二十六日的閘北撤退,技術上非常成功;大場撤退,而江灣&mdash&mdash廟行&mdash&mdash閘北一線仍穩定如常,我軍還不時予敵軍以威力攻擊;後來漸次放棄廟行、江灣陣地,八八師仍扼守閘北陣地如故。

    後來八八師完成了掩護退卻任務,也轉進到蘇州河以南;其五二四團之一營,由謝晉元團長、楊瑞符營長指揮,固守四行倉庫,表演最光榮的一幕。

     四行倉庫,地處蘇州河北岸,國慶路、西藏路之間,有一段時期,曾經是八八師的司令部。

    十月二十六日晚十一時,該團奉命留守閘北,謝團長即率部向四行倉庫集中。

    當時炮火猛烈,他們分頭出發,午夜二時許,才完全到達。

    即構築工事,部署戰鬥。

    二十七日天明,敵軍搜索前進,到處放火。

    下午二時許,敵軍推進至蘇州河邊,開始向四行倉庫進攻,激戰二小時,敵傷亡達四五十人。

    我警戒部隊即退至倉庫,堵門迎戰;上層士兵亦投彈猛炸,敵又傷亡二十餘人,即倉皇退去;二十八日,敵又疊次來攻,均被我軍擊退。

    敵知我軍不可輕犯,便走迂回的外交路線,運用國際力量,壓迫我政府命令該團自動退出。

    其時,閘北敵旗四處飄揚,獨有四行倉庫的屋頂,高高擎出了青天白日的國旗,正給國人于沮喪之際以興奮與安慰。

    國際人士,對這英勇作戰的孤軍,多方頌揚;敵軍看作眼中之釘,一心一意要想掃去這可厭的障礙。

    敵方曾派汽艇載兵駛入蘇州河,又為租界當局所阻。

    敵軍部乃威脅租界當局,限于四十八小時内,迫華軍退出倉庫,否則日軍将沖入租界,作包圍攻擊。

    英美領事乃與我外交當局數度商洽,由我當局下令該團退出四行倉庫。

    蘇州河南岸原為英軍防區,英兵及史摩萊少将(IelferSmuollett)欽佩我軍英勇,關于協助撤退,頗為盡力。

    我當局尊重友邦勸告,乃于三十日夜半下令該團自動撤退。

    租界當局于商洽時,原定該團進入租界後,即專車送往滬南我軍部;不謂謝團既已退出,租界當局即以日方出面幹涉,将該團壯士羁留膠州路,先後五年;太平洋戰争發生,又為敵人所拘押。

    (一部分已潛歸至大後方。

    )該團留守此堅固之堡壘,自始至終,不受敵軍的威脅;留居租界時期,鍛煉體格,增進學養,培成完全的新軍人風格,尤為滬人所樂道。

    這種不屈的精神,也是抗戰終于勝利的好注解。

    總之,我軍在淞滬戰場上的表現,即民族命運的轉捩點;我們的軍人已把抗戰的決心寫給國際人士看了。

     (我軍退出閘北戰區,總司令部曾發表如次聲明:“本月初,我軍在上海與長江間區域之位置,于地圖上觀之,形似兩垂直線,而以一平行線貫之;其中第一線為一垂直線,連接長江與嘉定、南翔附近之蘊藻浜,第二區則第一平行線,沿蘊藻浜南岸,直與江灣附近之第三區銜接為止,由此又形成另一垂直線之形勢,以閘北為其終點。

    我軍現時之新布置,形成由長江至蘇州河一直線,江灣與閘北部隊之後撤,已使我軍防線大為縮短,并遠離黃浦江敵艦炮位射程之外。

    ”) 我統帥對于保衛南京的軍事布置,在淞滬戰事發生之初,本來南北并重。

    福吳國防線,防禦敵軍從淞滬沿海來犯;又屯兵徐州,以備敵人從連雲港或從膠東南攻。

    淞滬陣地戰,吸引了我軍主力;當時,警備徐州的胡宗南部也南調加入戰鬥。

    十月這一個月,敵我決戰期中,我中央精兵已使用了五分之三;因此,我軍從閘北戰線撤退,實力保存不過十分之五;敵軍則增援二師團,加入戰鬥,銳勢正不可當。

    我軍退保蘇州河南岸,陣地雖已縮短,敵艦炮攻擊威力也已減低,依然招架不及,難于還手。

    當時,國際軍事家,認為我軍在上海所引起的牽制戰,對于侵略者是直接有利的。

    “日方隻遣派一個小小的混成隊在上海登陸,并以艦隊和飛機為掩護,使中國政府把戰事和軍器集中在這個範圍内不敢再有所移動,而日方則按照計劃,繼續在華北各地進攻。

    這個戰略是審慎周密、謀定後動的;到了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