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淞滬防禦戰(後期)
關燈
小
中
大
&mdash&mdash“八·一三”戰役到了十月初,淞滬戰線格外吃重起來;敵方數度增援,第一線已經使用了六個師團的兵力;我方也集中了四十多萬精兵,演成空前未有的陣地戰。
其時馮玉祥将軍已調任北戰場司令長官,蔣委員長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将軍副之。
張發奎将軍任右翼軍總司令,指揮第八、第十兩集團軍,劉建緒将軍任第十集團軍總司令。
朱紹良将軍任中央軍總司令,指揮第九、第二十一兩集團軍及第十七軍團,黃琪翔将軍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指揮七十一、七十二、七十八、第八各軍及第三、六十一各師。
廖磊将軍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将軍任第十七軍團長,指揮第一、七、四十八、七十、卅二、四十三各軍。
陳誠将軍任左翼軍總司令,指揮第十九、十五集團軍及第六、十六、十一各軍團。
薛嶽将軍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将軍副之,指揮第六十九、二十五、第二、十六、七十五、二十、六十六各軍,羅卓英為第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指揮第二十六、七十四、三十九、十八、五十四、七十九、第四、七十三各軍,上官雲相将軍任第一軍團軍團長,劉興将軍為江防司令。
一時名将如雲,戰士如雨,士氣之盛,亦前所未有。
各部隊之中,有系中央軍隊,有系地方軍隊;有自四川來,有自兩廣來,有自湖南、福建來,有自東北來,共赴國難,表現民國以來所未有之軍事統一氣象。
敵軍攻擊重點,這時指向劉行附近,企圖中央突破。
我與敵雖經激烈戰鬥,終因敵加強重炮火力,配以大編隊飛機轟擊,我劉行太平橋、萬橋之線陣地全被摧毀,乃移守唐橋站、陳家行、蘊藻浜南岸,經廣福、施相公廟之線陣地;敵轉以主力企圖渡過蘊藻浜進攻大場,至十月六日,敵借飛機炮兵掩護,強渡蘊藻浜南岸,占領石駁岸,複積極推進以圖擴大突破口。
敵軍來攻,先以重炮數千發,制壓我軍伏壕不能活動,繼以飛機散放煙幕掩護步兵來攻;其進攻蘊藻浜南岸,雜以催淚瓦斯,以緻我士兵頓失戰鬥力;其炮兵彈幕反複移動于蘊藻浜至葑村塘南岸地面,施行隔離射擊,我後方糧食彈藥,幾無法送至第一線;時遇霖雨,壕中積水,雜以腥污;我士兵浸立壕中,饑渴不可耐,而彈片橫飛,生死俄頃,真是地獄生涯!敵軍承受了“一·二八”戰役的經驗,适應這湖沼地帶的環境,每一師團都加強工兵配備,架橋填溝,行動迅速。
敵軍為了便利水面活動,特加大小橡皮艇設備,聯絡更為确實。
我軍士兵科學常識不夠水準,對于“煙幕”及“催淚彈”性能,絕未了解;若幹部隊相驚伯有,見煙即逃;因此,蘊藻浜南岸戰鬥,陷于更艱苦的境地。
我軍曾積極經營,調集重兵,向蘊藻浜南岸之敵軍掃蕩,苦戰旬日,敵雖疊受重創,仍挾其優勢之火力,複節節進迫。
我軍也曾以打破敵向蘊藻浜南侵企圖,先行鞏固現有陣地,并以增援本戰場之第五路軍四個師編成廿一集團軍(廖磊将軍任總司令),由中央軍朱紹良将軍指揮,展開于唐橋站以西迄陳行,蘊藻浜沿岸,敵攻勢受阻,始稍頓挫,我陣地亦漸穩固。
十月十八日,我軍即以十個團之兵力編成攻擊軍,由陳誠将軍指揮,于廿一日薄暮,由陳家行南北地區,對當面敵軍轉取攻勢,經四日之激烈戰鬥,屢進屢退,卒受敵強烈逆襲,被迫後退,大場亦遂陷落,乃有二十六日之閘北撤退。
(二十三日我軍退至小顧宅、大場、走馬塘,新泾橋、唐家橋之線,二十五日大場陷落,二十六日我軍乃向蘇州河南岸江橋鎮、小南翔之線撤退。
) 十月十八日&mdash&mdash廿一日,我軍所組成之攻擊軍,兵力十個團,戰鬥兵在三萬人以上,實力并不弱;經過這次戰鬥,大部分士兵都殉難前線,士氣不可謂不勇。
攻擊之先,中央軍右翼曾發動佯攻,予虹口敵軍以重創,壓迫敵軍退保北四川路東邊陣地;但在敵重炮、艦炮、飛機集中轟炸之下,人力絕無法與機械力相抗衡;十月二十三日,敵軍開始進攻,我軍即不能不被迫後退。
在現代戰争中,“近接戰鬥”的機會已經很少;一場主要的戰鬥,敵人必然用炮隊來掩護,而輕重機槍所布成的火網,也非刺刀、大刀所能突破。
最後
其時馮玉祥将軍已調任北戰場司令長官,蔣委員長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将軍副之。
張發奎将軍任右翼軍總司令,指揮第八、第十兩集團軍,劉建緒将軍任第十集團軍總司令。
朱紹良将軍任中央軍總司令,指揮第九、第二十一兩集團軍及第十七軍團,黃琪翔将軍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指揮七十一、七十二、七十八、第八各軍及第三、六十一各師。
廖磊将軍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将軍任第十七軍團長,指揮第一、七、四十八、七十、卅二、四十三各軍。
陳誠将軍任左翼軍總司令,指揮第十九、十五集團軍及第六、十六、十一各軍團。
薛嶽将軍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将軍副之,指揮第六十九、二十五、第二、十六、七十五、二十、六十六各軍,羅卓英為第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指揮第二十六、七十四、三十九、十八、五十四、七十九、第四、七十三各軍,上官雲相将軍任第一軍團軍團長,劉興将軍為江防司令。
一時名将如雲,戰士如雨,士氣之盛,亦前所未有。
各部隊之中,有系中央軍隊,有系地方軍隊;有自四川來,有自兩廣來,有自湖南、福建來,有自東北來,共赴國難,表現民國以來所未有之軍事統一氣象。
敵軍攻擊重點,這時指向劉行附近,企圖中央突破。
我與敵雖經激烈戰鬥,終因敵加強重炮火力,配以大編隊飛機轟擊,我劉行太平橋、萬橋之線陣地全被摧毀,乃移守唐橋站、陳家行、蘊藻浜南岸,經廣福、施相公廟之線陣地;敵轉以主力企圖渡過蘊藻浜進攻大場,至十月六日,敵借飛機炮兵掩護,強渡蘊藻浜南岸,占領石駁岸,複積極推進以圖擴大突破口。
敵軍來攻,先以重炮數千發,制壓我軍伏壕不能活動,繼以飛機散放煙幕掩護步兵來攻;其進攻蘊藻浜南岸,雜以催淚瓦斯,以緻我士兵頓失戰鬥力;其炮兵彈幕反複移動于蘊藻浜至葑村塘南岸地面,施行隔離射擊,我後方糧食彈藥,幾無法送至第一線;時遇霖雨,壕中積水,雜以腥污;我士兵浸立壕中,饑渴不可耐,而彈片橫飛,生死俄頃,真是地獄生涯!敵軍承受了“一·二八”戰役的經驗,适應這湖沼地帶的環境,每一師團都加強工兵配備,架橋填溝,行動迅速。
敵軍為了便利水面活動,特加大小橡皮艇設備,聯絡更為确實。
我軍士兵科學常識不夠水準,對于“煙幕”及“催淚彈”性能,絕未了解;若幹部隊相驚伯有,見煙即逃;因此,蘊藻浜南岸戰鬥,陷于更艱苦的境地。
我軍曾積極經營,調集重兵,向蘊藻浜南岸之敵軍掃蕩,苦戰旬日,敵雖疊受重創,仍挾其優勢之火力,複節節進迫。
我軍也曾以打破敵向蘊藻浜南侵企圖,先行鞏固現有陣地,并以增援本戰場之第五路軍四個師編成廿一集團軍(廖磊将軍任總司令),由中央軍朱紹良将軍指揮,展開于唐橋站以西迄陳行,蘊藻浜沿岸,敵攻勢受阻,始稍頓挫,我陣地亦漸穩固。
十月十八日,我軍即以十個團之兵力編成攻擊軍,由陳誠将軍指揮,于廿一日薄暮,由陳家行南北地區,對當面敵軍轉取攻勢,經四日之激烈戰鬥,屢進屢退,卒受敵強烈逆襲,被迫後退,大場亦遂陷落,乃有二十六日之閘北撤退。
(二十三日我軍退至小顧宅、大場、走馬塘,新泾橋、唐家橋之線,二十五日大場陷落,二十六日我軍乃向蘇州河南岸江橋鎮、小南翔之線撤退。
) 十月十八日&mdash&mdash廿一日,我軍所組成之攻擊軍,兵力十個團,戰鬥兵在三萬人以上,實力并不弱;經過這次戰鬥,大部分士兵都殉難前線,士氣不可謂不勇。
攻擊之先,中央軍右翼曾發動佯攻,予虹口敵軍以重創,壓迫敵軍退保北四川路東邊陣地;但在敵重炮、艦炮、飛機集中轟炸之下,人力絕無法與機械力相抗衡;十月二十三日,敵軍開始進攻,我軍即不能不被迫後退。
在現代戰争中,“近接戰鬥”的機會已經很少;一場主要的戰鬥,敵人必然用炮隊來掩護,而輕重機槍所布成的火網,也非刺刀、大刀所能突破。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