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淞滬防禦戰(前期)
關燈
小
中
大
撲虹口防線。
由于外交關系,才延期到八月十三日;而且進入“租界”這件事,也費了好久的考慮。
那天,上海各國外交界人士曾召集國際委員會,欲根據一九三二年之和平協定,解決上海事件。
我俞市長及日本總領事岡本相互責難,并無何種結果。
我外交部也知和平無望,乃發表聲明:“盧溝橋事件發生以來種種行為,均屬侵犯我國領土主權與違反各種國際條約,我國處此環境之下,忍無可忍,除抵抗暴力實行自衛外,實無其他途徑,今後事态之演變,其一切責任,應完全由日方負之。
”這便等于事實上的宣戰了。
(八月初的江陰封鎖,和八月十二晚間黃浦江口的封鎖,也是戰事即将開始的征象。
) 十三日午前九時半,敵軍沿北四川路、江灣路、軍工路一線向我軍開始攻擊;槍聲初起于橫浜橋一帶,敵軍即向天通庵車站進攻,午後戰鬥延及八字橋、寶山橋、北站全線,迄晚,八字橋争奪非常激烈,而敵艦巨炮向虬江碼頭、軍工路、滬江大學一線射擊,大規模的戰鬥就這麼開始了。
敵軍的企圖和“一·二八”戰役大體相同,攻擊重點放在天通庵車站&mdash&mdash八字橋&mdash&mdash水電路一線上,想由此楔入閘北陣地,切斷大場、閘北的聯絡,對北站我軍作包抄攻擊;因之,我八八師主力便死守八字橋陣地,争奪日本坆山&mdash&mdash持志大學&mdash&mdash愛國女學一線,對敵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作包圍的攻擊。
敵軍的攻擊,一開頭便被我軍擋住,又重入于“一·二八”的膠着狀态。
我軍從福吳線馳援淞滬,原期于敵陸軍增援上海前,掃蕩上海地區敵海軍陸戰隊;那時,敵陸戰隊六千人,我第五軍(包括八七、八八、三六各師)及保安隊,實力約二萬人。
預定一星期之中,可以達成這個戰果。
一待掃蕩上海地區敵軍,然後封鎖海口,擇地決戰。
假如掃蕩不能如期完成,便退守國防陣地,作長期防禦戰,并不準備膠着在淞滬陣地,挨受敵方的立體攻擊。
可是戰局演變,不得不膠着在淞滬近郊,進行“陣地戰”,已和預定計劃不十分相同了。
(“一·二八”戰役,敵軍在街市戰中受了慘痛的教訓,這次進攻,仍複在街市中作苦戰;我軍扼守閘北陣地,自開戰至退卻,迄未稍變;八字橋的攻擊,我軍開始極為順利,敵軍隻能退守日本坆山&mdash&mdash六三園&mdash&mdash陸戰隊司令部一線,也和“一·二八”戰役大體相同;如此膠着,也出敵軍預想之外的;戰争的确包含着若幹不可知之事實。
) 戰事以八月十三日&mdash&mdash二十三日為第一階段;這期間,我主力固守真如暨南新村、潭子灣、閘北、彭浦、江灣、市中心區、吳淞各要點,一部分任南市、龍華、亘滬西至北新泾之警戒,掩護我軍輸送到上海加入攻擊;攻擊重點在楊樹浦港以西至虹口日司令部間,于空軍轟炸後在炮兵火力掩護下,協同攻擊前進。
十三日晚間,我軍便占了優勢,敵軍步步後退。
十四日,我空軍全面活動,敵軍根據地公大紗廠及虹口附近中彈起火。
(一架受傷的我機,彈落市區大世界門口,市民傷亡千餘人,為戰神帶來之大慘劇。
)那天下午,我軍便開始向敵攻擊;經過了十五日以後三天的連續攻擊,對敵包圍圈逐漸縮小,右翼争奪粵東中學、愛國女學、日本坆山及上海法學院,左翼争奪敵海軍操場及敵海軍俱樂部,浦東我軍亦壓迫沿江之敵,進占三菱、日清、太倉等公司碼頭,一般情勢,可說是非常順利。
十九日,我三十六師(宋希濂将軍所部),九十八師(夏楚中将軍所部)也加入戰鬥,從保定路附近攻擊前進;我戰車部隊也協同作戰,到了二十一日,便已楔入虹口敵軍陣地,攻抵百老彙路口、唐山路、華德路之線,一度迫近彙山碼頭。
可是包圍攻擊的計劃并未實現,以我軍的火力,也無法展開街市戰;而且虹口地區的一般建築,敵軍随地可以利用作防守的堡壘,易守難攻;尤其如敵海軍司令部那樣的建築物,單靠輕兵器,原無從去包圍敵軍的;我們的迫擊炮彈,擊中那堡壘的牆圍,曾不足以動其毫末;機槍的火力,更無所施其技了。
二十三日以後,我軍便放棄攻圍敵陣的計劃,也進行構築彭浦&mdash&mdash真如&mdash&mdash閘北間的堡壘線,利用閘北街市作久守的打算。
八月二十三日拂曉,敵增援軍之一部突于張華浜登陸,并以一師團兵力從川沙口上陸,一路犯浏河,一路襲羅店,一路向寶山前進,于是戰事中心,移至月浦羅店一線。
我軍為應付這大戰的局面,成立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以馮玉祥将軍為司令長官,顧祝同将軍副之。
浦東戰線由張發奎将軍指揮,淞滬近郊軍事,由張治中将軍指揮,江防任務,則由陳誠将軍指揮。
八月二十三日&mdash&mdash九月十日那三周之中,敵軍先後增援約有五師團的兵力,(上海登陸約有四聯隊,吳淞登陸三聯隊,羅店登陸七聯隊,内有工兵一聯隊,共三個師團,尚有二師團已到達上海。
)以永野修身大将為統帥,松井石根大将為陸軍指揮官,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為
由于外交關系,才延期到八月十三日;而且進入“租界”這件事,也費了好久的考慮。
那天,上海各國外交界人士曾召集國際委員會,欲根據一九三二年之和平協定,解決上海事件。
我俞市長及日本總領事岡本相互責難,并無何種結果。
我外交部也知和平無望,乃發表聲明:“盧溝橋事件發生以來種種行為,均屬侵犯我國領土主權與違反各種國際條約,我國處此環境之下,忍無可忍,除抵抗暴力實行自衛外,實無其他途徑,今後事态之演變,其一切責任,應完全由日方負之。
”這便等于事實上的宣戰了。
(八月初的江陰封鎖,和八月十二晚間黃浦江口的封鎖,也是戰事即将開始的征象。
) 十三日午前九時半,敵軍沿北四川路、江灣路、軍工路一線向我軍開始攻擊;槍聲初起于橫浜橋一帶,敵軍即向天通庵車站進攻,午後戰鬥延及八字橋、寶山橋、北站全線,迄晚,八字橋争奪非常激烈,而敵艦巨炮向虬江碼頭、軍工路、滬江大學一線射擊,大規模的戰鬥就這麼開始了。
敵軍的企圖和“一·二八”戰役大體相同,攻擊重點放在天通庵車站&mdash&mdash八字橋&mdash&mdash水電路一線上,想由此楔入閘北陣地,切斷大場、閘北的聯絡,對北站我軍作包抄攻擊;因之,我八八師主力便死守八字橋陣地,争奪日本坆山&mdash&mdash持志大學&mdash&mdash愛國女學一線,對敵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作包圍的攻擊。
敵軍的攻擊,一開頭便被我軍擋住,又重入于“一·二八”的膠着狀态。
我軍從福吳線馳援淞滬,原期于敵陸軍增援上海前,掃蕩上海地區敵海軍陸戰隊;那時,敵陸戰隊六千人,我第五軍(包括八七、八八、三六各師)及保安隊,實力約二萬人。
預定一星期之中,可以達成這個戰果。
一待掃蕩上海地區敵軍,然後封鎖海口,擇地決戰。
假如掃蕩不能如期完成,便退守國防陣地,作長期防禦戰,并不準備膠着在淞滬陣地,挨受敵方的立體攻擊。
可是戰局演變,不得不膠着在淞滬近郊,進行“陣地戰”,已和預定計劃不十分相同了。
(“一·二八”戰役,敵軍在街市戰中受了慘痛的教訓,這次進攻,仍複在街市中作苦戰;我軍扼守閘北陣地,自開戰至退卻,迄未稍變;八字橋的攻擊,我軍開始極為順利,敵軍隻能退守日本坆山&mdash&mdash六三園&mdash&mdash陸戰隊司令部一線,也和“一·二八”戰役大體相同;如此膠着,也出敵軍預想之外的;戰争的确包含着若幹不可知之事實。
) 戰事以八月十三日&mdash&mdash二十三日為第一階段;這期間,我主力固守真如暨南新村、潭子灣、閘北、彭浦、江灣、市中心區、吳淞各要點,一部分任南市、龍華、亘滬西至北新泾之警戒,掩護我軍輸送到上海加入攻擊;攻擊重點在楊樹浦港以西至虹口日司令部間,于空軍轟炸後在炮兵火力掩護下,協同攻擊前進。
十三日晚間,我軍便占了優勢,敵軍步步後退。
十四日,我空軍全面活動,敵軍根據地公大紗廠及虹口附近中彈起火。
(一架受傷的我機,彈落市區大世界門口,市民傷亡千餘人,為戰神帶來之大慘劇。
)那天下午,我軍便開始向敵攻擊;經過了十五日以後三天的連續攻擊,對敵包圍圈逐漸縮小,右翼争奪粵東中學、愛國女學、日本坆山及上海法學院,左翼争奪敵海軍操場及敵海軍俱樂部,浦東我軍亦壓迫沿江之敵,進占三菱、日清、太倉等公司碼頭,一般情勢,可說是非常順利。
十九日,我三十六師(宋希濂将軍所部),九十八師(夏楚中将軍所部)也加入戰鬥,從保定路附近攻擊前進;我戰車部隊也協同作戰,到了二十一日,便已楔入虹口敵軍陣地,攻抵百老彙路口、唐山路、華德路之線,一度迫近彙山碼頭。
可是包圍攻擊的計劃并未實現,以我軍的火力,也無法展開街市戰;而且虹口地區的一般建築,敵軍随地可以利用作防守的堡壘,易守難攻;尤其如敵海軍司令部那樣的建築物,單靠輕兵器,原無從去包圍敵軍的;我們的迫擊炮彈,擊中那堡壘的牆圍,曾不足以動其毫末;機槍的火力,更無所施其技了。
二十三日以後,我軍便放棄攻圍敵陣的計劃,也進行構築彭浦&mdash&mdash真如&mdash&mdash閘北間的堡壘線,利用閘北街市作久守的打算。
八月二十三日拂曉,敵增援軍之一部突于張華浜登陸,并以一師團兵力從川沙口上陸,一路犯浏河,一路襲羅店,一路向寶山前進,于是戰事中心,移至月浦羅店一線。
我軍為應付這大戰的局面,成立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以馮玉祥将軍為司令長官,顧祝同将軍副之。
浦東戰線由張發奎将軍指揮,淞滬近郊軍事,由張治中将軍指揮,江防任務,則由陳誠将軍指揮。
八月二十三日&mdash&mdash九月十日那三周之中,敵軍先後增援約有五師團的兵力,(上海登陸約有四聯隊,吳淞登陸三聯隊,羅店登陸七聯隊,内有工兵一聯隊,共三個師團,尚有二師團已到達上海。
)以永野修身大将為統帥,松井石根大将為陸軍指揮官,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