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淞滬防禦戰(前期)
關燈
小
中
大
&mdash&mdash“八·一三”戰役七月下旬,日方決定,對華北用兵;廣田外相,并向國聯宣稱,拒絕國聯任何幹涉行動,并表示南京政府如幹涉華北地方協定,日軍部将以激烈手段對付之。
我外交部也發出通告:“中國維護和平已竭全力,華北事件将來之發展,應由日本負責。
”中日間的邦交,已臨到千鈞一發之危機。
在這緊張空氣中,上海忽傳一日本水兵“被綁失蹤”的警訊;國人想到盧溝橋事變前夜的故事,對于日方制造事故的戲法,不免談虎色變,知道日軍又将有事于華中。
這位失蹤的日本水兵,名宮崎貞雄,過了二天(七月二十七日),忽在鎮江出現,他從輪船跳向江中,為一船夫所救。
翌日,護送至京,交與日本領事館;彼簽字自供:七月二十四日,于北四川路在一未經該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指定之娼寮中冶遊,為另一日水兵所見,乃乘輪潛逃。
這件事的戲劇性,使國人不禁想起了一年以前京中發生的藏本事件;有如舞台上的醜角,拆穿了自己的西洋鏡;但其暗示性之嚴重,有如頑童正在點燃那炸彈上的引線。
八月五日,日議會通過撥付華北事件費;六日,日政府突下令撤退在漢僑民,七日,長江上遊日艦全部集中上海;戰争的紅球已經挂起來了。
那天,川樾大使雖以“重開談判”的使命來京,事實上乃是揭開了戰争的大幕。
路透社的東京電訊,便已預言“大戰将于本星期再起”。
我國内部團結,舉國一緻的決策,也從若幹動态上可以看到。
閻錫山、餘漢謀、何鍵、蔡廷锴、劉湘、龍雲諸将軍先後抵京;而白崇禧将軍由桂飛京,尤引起中外之共同注意;大難當前,全國軍人的意志已經集中起來了。
戰事導火線,起于八月九日的“虹橋事件”。
那天下午五時半,日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與水兵齋藤要藏,武裝乘車至虹橋路,欲沖入我虹橋飛機場,我方守衛向前阻止,竟被日兵擊斃。
我保安隊聞聲出巡,日兵複開槍射擊,我亦還擊;大山、齋藤俱死于機場近處。
這事件,必然成為日方對我開始軍事行動的借口,中經我俞市長與日岡本總領事再三交涉,希望循外交途徑謀解決,勿使事态擴大。
而日方便以談判,調查來拖延時間,暗中作軍事準備;我方窺破他們的詭計,也作軍事準備,争取機先。
八月十一日大隊日艦抵滬,載來大量軍火及海軍陸戰隊;我第五軍之八十七、八十八兩師,亦兼程開抵閘北及江灣兩地布防;火藥氣味如此濃厚,戰事必不可避免的了。
我們于記叙淞滬戰事之先,也把淞滬戰場勾出一幅輪廓來:日軍自二十一年《淞滬協定》成立後,便在虹口構築現代化的堡壘陣線。
就在北四川路底天通庵車站附近,建築了陸戰隊司令部;司令部系水泥鋼骨築成,下層系倉庫,屋頂築有高射炮陣地、窺測所,中層系陸戰隊營房。
俯瞰天通庵車站及八字橋,遙對閘北北站,一到戰時,便是一所要塞。
東北和六三花園及日本坆山連成一線,西南聯結着日本小學、福民醫院,沿蘇州河而西,又和戈登路底的内外紗廠,梵皇渡的豐田紗廠連成一線,再繞過滬西和徐家彙的同文書院、祁齊路的自然科學研究所連成一線,這樣一條環繞租界的防線便構成了。
由司令部而東,連着日本女學&mdash&mdash公大紗廠&mdash&mdash彙山碼頭成為一線,對着虹口,也構成弧形的防守線。
戰事一開始,日軍除集重兵于虹口地區,立即分兵滬西,據守豐田紗廠作側擊真如、北新泾的準備。
一部分日兵伏處内外紗廠,準備渡過蘇州河,截擊麥根路車站,迂回我閘北守軍之後背。
換句話說,戰事未開始,日軍已準備了一舉攻占閘北陣地的軍事計劃,而且以“一·二八”戰役為藍本,對市街戰作了無數次的演習;演習地區,有時竟遠及水電路一帶,以進攻持志大學為作戰目标。
我軍拘束于停戰協定,淞滬近郊,除了警察,隻有保安隊負防守任務。
我軍隻能以太湖為依據,從蘇州到福山構成國防堡壘線,作防衛南京的準備。
蘇嘉路完成以後,京杭間兵運直達,可以遠離敵軍的射擊。
淞滬近郊,于北站附近,建築兩路管理局,其高度與堅固性,約略和日海軍司令部相同;兩大堡壘,遙遙相對。
天通庵車站,順着愛國女學、持志學院、商學院、複旦大學、市政府、遠及吳淞的同濟大學和中國公學,也構成了一條防守堡壘線,也對着日軍的防守線作弧線形防守。
虹橋事件前後,我保安隊也曾在江灣一帶構築粗陋的戰壕,因而引起日總領事岡本的抗議。
八月十一日,我軍開始動員:八八師奉命開抵真如待命,八七師則進至大場待命。
那一天之中,京滬路全線運兵,輔之以公路上的汽車運輸。
到了十二日黎明,八八師便已在北站布防,八七師也到了江灣新市區,在敵人面前出現了。
那時,孫元良、王敬久兩将軍率領裝備最全,士氣最盛,訓練最久,而且承襲了“一·二八”的作戰經驗的精兵來到前線,其運動之神速,出乎敵軍意料之外。
指揮作戰的淞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将軍,設指揮所于南翔,重溫“一·二八”之舊課。
從我軍的準備說,八月十二日已經可以進入戰鬥,于敵軍準備未就緒時,進
我外交部也發出通告:“中國維護和平已竭全力,華北事件将來之發展,應由日本負責。
”中日間的邦交,已臨到千鈞一發之危機。
在這緊張空氣中,上海忽傳一日本水兵“被綁失蹤”的警訊;國人想到盧溝橋事變前夜的故事,對于日方制造事故的戲法,不免談虎色變,知道日軍又将有事于華中。
這位失蹤的日本水兵,名宮崎貞雄,過了二天(七月二十七日),忽在鎮江出現,他從輪船跳向江中,為一船夫所救。
翌日,護送至京,交與日本領事館;彼簽字自供:七月二十四日,于北四川路在一未經該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指定之娼寮中冶遊,為另一日水兵所見,乃乘輪潛逃。
這件事的戲劇性,使國人不禁想起了一年以前京中發生的藏本事件;有如舞台上的醜角,拆穿了自己的西洋鏡;但其暗示性之嚴重,有如頑童正在點燃那炸彈上的引線。
八月五日,日議會通過撥付華北事件費;六日,日政府突下令撤退在漢僑民,七日,長江上遊日艦全部集中上海;戰争的紅球已經挂起來了。
那天,川樾大使雖以“重開談判”的使命來京,事實上乃是揭開了戰争的大幕。
路透社的東京電訊,便已預言“大戰将于本星期再起”。
我國内部團結,舉國一緻的決策,也從若幹動态上可以看到。
閻錫山、餘漢謀、何鍵、蔡廷锴、劉湘、龍雲諸将軍先後抵京;而白崇禧将軍由桂飛京,尤引起中外之共同注意;大難當前,全國軍人的意志已經集中起來了。
戰事導火線,起于八月九日的“虹橋事件”。
那天下午五時半,日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與水兵齋藤要藏,武裝乘車至虹橋路,欲沖入我虹橋飛機場,我方守衛向前阻止,竟被日兵擊斃。
我保安隊聞聲出巡,日兵複開槍射擊,我亦還擊;大山、齋藤俱死于機場近處。
這事件,必然成為日方對我開始軍事行動的借口,中經我俞市長與日岡本總領事再三交涉,希望循外交途徑謀解決,勿使事态擴大。
而日方便以談判,調查來拖延時間,暗中作軍事準備;我方窺破他們的詭計,也作軍事準備,争取機先。
八月十一日大隊日艦抵滬,載來大量軍火及海軍陸戰隊;我第五軍之八十七、八十八兩師,亦兼程開抵閘北及江灣兩地布防;火藥氣味如此濃厚,戰事必不可避免的了。
我們于記叙淞滬戰事之先,也把淞滬戰場勾出一幅輪廓來:日軍自二十一年《淞滬協定》成立後,便在虹口構築現代化的堡壘陣線。
就在北四川路底天通庵車站附近,建築了陸戰隊司令部;司令部系水泥鋼骨築成,下層系倉庫,屋頂築有高射炮陣地、窺測所,中層系陸戰隊營房。
俯瞰天通庵車站及八字橋,遙對閘北北站,一到戰時,便是一所要塞。
東北和六三花園及日本坆山連成一線,西南聯結着日本小學、福民醫院,沿蘇州河而西,又和戈登路底的内外紗廠,梵皇渡的豐田紗廠連成一線,再繞過滬西和徐家彙的同文書院、祁齊路的自然科學研究所連成一線,這樣一條環繞租界的防線便構成了。
由司令部而東,連着日本女學&mdash&mdash公大紗廠&mdash&mdash彙山碼頭成為一線,對着虹口,也構成弧形的防守線。
戰事一開始,日軍除集重兵于虹口地區,立即分兵滬西,據守豐田紗廠作側擊真如、北新泾的準備。
一部分日兵伏處内外紗廠,準備渡過蘇州河,截擊麥根路車站,迂回我閘北守軍之後背。
換句話說,戰事未開始,日軍已準備了一舉攻占閘北陣地的軍事計劃,而且以“一·二八”戰役為藍本,對市街戰作了無數次的演習;演習地區,有時竟遠及水電路一帶,以進攻持志大學為作戰目标。
我軍拘束于停戰協定,淞滬近郊,除了警察,隻有保安隊負防守任務。
我軍隻能以太湖為依據,從蘇州到福山構成國防堡壘線,作防衛南京的準備。
蘇嘉路完成以後,京杭間兵運直達,可以遠離敵軍的射擊。
淞滬近郊,于北站附近,建築兩路管理局,其高度與堅固性,約略和日海軍司令部相同;兩大堡壘,遙遙相對。
天通庵車站,順着愛國女學、持志學院、商學院、複旦大學、市政府、遠及吳淞的同濟大學和中國公學,也構成了一條防守堡壘線,也對着日軍的防守線作弧線形防守。
虹橋事件前後,我保安隊也曾在江灣一帶構築粗陋的戰壕,因而引起日總領事岡本的抗議。
八月十一日,我軍開始動員:八八師奉命開抵真如待命,八七師則進至大場待命。
那一天之中,京滬路全線運兵,輔之以公路上的汽車運輸。
到了十二日黎明,八八師便已在北站布防,八七師也到了江灣新市區,在敵人面前出現了。
那時,孫元良、王敬久兩将軍率領裝備最全,士氣最盛,訓練最久,而且承襲了“一·二八”的作戰經驗的精兵來到前線,其運動之神速,出乎敵軍意料之外。
指揮作戰的淞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将軍,設指揮所于南翔,重溫“一·二八”之舊課。
從我軍的準備說,八月十二日已經可以進入戰鬥,于敵軍準備未就緒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