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向“戰争”邁進
關燈
小
中
大
七月十一日,日本内閣決定對華用兵;日本軍人高喊“膺懲”的口号;“不宣而戰”的戰争發展得比他們的預想還要迅速;“戰争”,有如山崗上的石塊,當它從斜坡上滾了下來,其勢愈滾愈急,誰也把握不住的了!(克勞塞維支說:“戰争包括若幹不能預見的事實;我們不能說戰争初期會發生什麼結果了;其後的結果怎樣,我們更無從知道。
”) 因此,我們于叙述劇烈闊大的戰争場面之先,約略談一談發動戰争的機構,以及支持戰争的物資與國民潛力。
(日本軍事學專家岡部大佐曾說:“将來戰争,有一特點,就是它的勝負并不決定于軍隊的優劣;它的結局是要看人民的鬥志,國家内部的組織,全國可能獲得的物質資源如何而定的。
”)這兒先引一段尤脫萊的話:“當我們研究到兩交戰國在經濟方面的強弱時,初看似乎是日本占有壓倒的優勢,日本有着現代化的軍需工廠及具備最新式殺人利器的軍隊。
中國隻有少數幾個出産輕兵器的兵工廠,根本不能制造現代的重兵器,而且幾乎沒有任何開發出來的煤鐵資源。
中國造不出一架飛機或汽車,而日本,雖然在這方面還比其他大國相差甚遠,卻能每年造出一兩千輛汽車,并以輸入的材料、模型和鑄模來制造飛機。
換一句話,日本的經濟,從某些生産部門來說,是很現代化的,而中國隻不過剛剛踏上工業化的第一步而已,但是,隻要中國不完全與外界隔離,這種落後性的本身,也自有其優點。
日本之依賴于國外貿易是具有絕對性的。
其經濟之每一部門從依靠副業收入或子女工廠工資方能生存的農民,一直到為世界市場而生産的棉織及人造絲廠,都非靠國外貿易不能存在。
中國以其原始的經濟,卻差不多都能夠自力生存。
大多數的省縣,都能或多或少的自給自足。
現有的交通及貿易并不足以打破這種古老的自給的鄉村或省經濟。
這裡所謂自給,實在就是半饑荒狀态及間歇期的災荒,也是建立一堅強統一政府的最大障礙,但這同時也就是說國外貿易或甚至省與省的貿易,在人民生活上并無絕對的重要性。
因此,就全體而言,中國因侵略而招緻的分裂的影響,并不像高度發展國家那樣地嚴重。
主要城市及大塊土地之淪于敵手并不能使其經濟體系停止功能。
日本,雖然因其較高級的經濟形式使其依賴國外貿易之程度遠甚于中國,但其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發展程度,還不能達到無需輸入輕鋼、肥料及機器等物資的程度。
它也沒有适用的焦炭和鐵,它的工業發展與社會機構,及資本擁有之極度集中,使日本利于迅速動員一切資源從事于一次猛攻;但這一切并未賦予日本以支持長期消耗的能力。
”(見《中日戰争瞻望及日本的泥足》。
)(“自一九三二年以來,日本的龐大軍備費用,加上占領&lsquo滿洲&rsquo的耗費,使它的預算每年不敷三千五百萬鎊至四千萬鎊之多。
它踏入這次戰争,并無平時積備的儲藏以作後盾,而且負有國債達百十億元,它的國債在十年不到的期間,即已增加一倍。
在本财政年度,除了要募集五十五億日元的公債外,還有十億元須借自去年度為戰事而編制的二十二億元臨時預算。
本财政年度,日本政府必須借貸近六十億日元,就是每月要售出公債五萬四千六百萬日元。
在每人平均收入隻有二百元左右的國家,不用強迫手段,顯然是不能消化如此大量的公債的。
”) 其次,我們且看一看當時中日兩方的兵力和兵源。
日本早于明治六年(一八七三)施行征兵制,到了一九三七年,可以征到軍隊裡的壯丁的最高數目,約在四百五十萬人;其中約有二百萬人以上受過軍事訓練,于作戰第一年間武裝起二百五十萬人來,并将其中一百萬人動員到前方作戰是不成問題的。
至于日本動員的機構,在戰争開始後幾個月中間,當然都是由各師團長就其本師團駐在地,将第二線和第三線預備兵組織起來;第二線預備兵當然是以師團為單位,第三線以旅團為單位。
因此,戰事爆發後,以平時的步兵常備軍為基礎,組織起三十五個師團,十七個旅團,總計約九十萬人的兵力。
日本陸軍平時每一師團,共有四個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一個山炮兵聯隊,一個重炮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辎重兵聯隊。
日本軍事文獻中說到,在作戰時每一師團要補充以下各部隊進去:戰車、裝甲車、高射炮、探照燈、電信、航
”) 因此,我們于叙述劇烈闊大的戰争場面之先,約略談一談發動戰争的機構,以及支持戰争的物資與國民潛力。
(日本軍事學專家岡部大佐曾說:“将來戰争,有一特點,就是它的勝負并不決定于軍隊的優劣;它的結局是要看人民的鬥志,國家内部的組織,全國可能獲得的物質資源如何而定的。
”)這兒先引一段尤脫萊的話:“當我們研究到兩交戰國在經濟方面的強弱時,初看似乎是日本占有壓倒的優勢,日本有着現代化的軍需工廠及具備最新式殺人利器的軍隊。
中國隻有少數幾個出産輕兵器的兵工廠,根本不能制造現代的重兵器,而且幾乎沒有任何開發出來的煤鐵資源。
中國造不出一架飛機或汽車,而日本,雖然在這方面還比其他大國相差甚遠,卻能每年造出一兩千輛汽車,并以輸入的材料、模型和鑄模來制造飛機。
換一句話,日本的經濟,從某些生産部門來說,是很現代化的,而中國隻不過剛剛踏上工業化的第一步而已,但是,隻要中國不完全與外界隔離,這種落後性的本身,也自有其優點。
日本之依賴于國外貿易是具有絕對性的。
其經濟之每一部門從依靠副業收入或子女工廠工資方能生存的農民,一直到為世界市場而生産的棉織及人造絲廠,都非靠國外貿易不能存在。
中國以其原始的經濟,卻差不多都能夠自力生存。
大多數的省縣,都能或多或少的自給自足。
現有的交通及貿易并不足以打破這種古老的自給的鄉村或省經濟。
這裡所謂自給,實在就是半饑荒狀态及間歇期的災荒,也是建立一堅強統一政府的最大障礙,但這同時也就是說國外貿易或甚至省與省的貿易,在人民生活上并無絕對的重要性。
因此,就全體而言,中國因侵略而招緻的分裂的影響,并不像高度發展國家那樣地嚴重。
主要城市及大塊土地之淪于敵手并不能使其經濟體系停止功能。
日本,雖然因其較高級的經濟形式使其依賴國外貿易之程度遠甚于中國,但其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發展程度,還不能達到無需輸入輕鋼、肥料及機器等物資的程度。
它也沒有适用的焦炭和鐵,它的工業發展與社會機構,及資本擁有之極度集中,使日本利于迅速動員一切資源從事于一次猛攻;但這一切并未賦予日本以支持長期消耗的能力。
”(見《中日戰争瞻望及日本的泥足》。
)(“自一九三二年以來,日本的龐大軍備費用,加上占領&lsquo滿洲&rsquo的耗費,使它的預算每年不敷三千五百萬鎊至四千萬鎊之多。
它踏入這次戰争,并無平時積備的儲藏以作後盾,而且負有國債達百十億元,它的國債在十年不到的期間,即已增加一倍。
在本财政年度,除了要募集五十五億日元的公債外,還有十億元須借自去年度為戰事而編制的二十二億元臨時預算。
本财政年度,日本政府必須借貸近六十億日元,就是每月要售出公債五萬四千六百萬日元。
在每人平均收入隻有二百元左右的國家,不用強迫手段,顯然是不能消化如此大量的公債的。
”) 其次,我們且看一看當時中日兩方的兵力和兵源。
日本早于明治六年(一八七三)施行征兵制,到了一九三七年,可以征到軍隊裡的壯丁的最高數目,約在四百五十萬人;其中約有二百萬人以上受過軍事訓練,于作戰第一年間武裝起二百五十萬人來,并将其中一百萬人動員到前方作戰是不成問題的。
至于日本動員的機構,在戰争開始後幾個月中間,當然都是由各師團長就其本師團駐在地,将第二線和第三線預備兵組織起來;第二線預備兵當然是以師團為單位,第三線以旅團為單位。
因此,戰事爆發後,以平時的步兵常備軍為基礎,組織起三十五個師團,十七個旅團,總計約九十萬人的兵力。
日本陸軍平時每一師團,共有四個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一個山炮兵聯隊,一個重炮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辎重兵聯隊。
日本軍事文獻中說到,在作戰時每一師團要補充以下各部隊進去:戰車、裝甲車、高射炮、探照燈、電信、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