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七七”盧溝橋事變
關燈
小
中
大
次召集的時候,據同盟社記者說:“其目的在于批準陸軍占領華北的平津區域,以及改革經濟财政的通盤計劃。
政黨領袖都不想在議會中用質問大臣的方法,來問駐華軍政機關所采的積極政策,因為政府的對華政策早在二星期以前,經過天皇的批準了。
”近衛公爵假面具脫下來了。
九月六日,美聯社從東京拍出如次的電訊:“首相要求議會核準其經濟計劃,此舉如果實現,将使日與德意相同成一全體主義的國家。
政府得以統制商業、航業及其他國民經濟、生活方面雲。
”軍部變成最高的統治者;日本的人民,失去他們的自由了。
後來有一位日本的大尉,坦白地說出了自己的野心:“我們(日人自稱)的目的就是獨霸大陸。
在昨天,我們得到滿洲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到了今天,我們就必須占有中國;到明天,越南、泰國、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或許連印度都将是我們的了。
這并不是因為我們帝國主義的貪婪。
是要想稱霸。
這隻是一個生殖力與侵略性民族所不可避免的發展。
昨天,白種人在亞洲居于領導的地位;今天日本(它自己就是一個亞洲的國家)已能作亞洲的霸主了。
在亞洲的&lsquo新秩序&rsquo内,再沒有外人插足的餘地了。
我們的頭一項使命,就是建立中國的和平,我們堅信:外國的幫助,是中國繼續抵抗的原因。
一旦中國停止抵抗,它就會變為日、&lsquo華&rsquo、&lsquo滿&rsquo經濟集團的一員,這個集團,在我們指導之下,就要控制整個的太平洋。
我們想由中國沖入越南,由越南而泰國、緬甸及荷屬東印度。
這些步驟一旦完成,我們就可以毫無畏懼地來應付對蘇美的戰争了。
”這樣一個下級軍官,他就很深刻地接受了《田中奏章》所說的計劃,他清楚曉得他自己國家的需要,也曉得應該怎樣去滿足這種需要。
這便是釀成日本軍人心目中的“聖戰”的“酵母”! 或者,我們應該進一步看看當時日本财閥(金融貴族)對于這次戰争的意向。
一般公認,政友會是三井的黨,而民政黨是三菱的黨;三井與日本半封建勢力的關系,遠比三菱為深。
三井因為是經營出口絲,又對其他家庭手工工業,有着金融上的控制,它與地主階級利益是密切相關的。
三菱大部投資在于重工業及其他大規模企業,它需要國外借款與外彙穩定。
不過,這支配着全部日本的經濟生活的兩大托辣斯巨閥的利益,在許多地方是共通的,所以常常為敵,也常常為友。
一九二七年的金融崩潰,才給軍人以第一個機會。
一九三一年,日本軍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占領滿洲以重建其優越的地位,這政策是獲得三井财閥的支持的;不隻獲得三井的支持,當滿洲之奪取為英國所默認時,軍人更獲得一切大資本家之支持。
這兩大集團,對于侵華的戰争也是贊成而且予以全力支持的,雖是關于戰争應進行到何種地步,容有意見分歧之點。
陸軍和海軍,事實上與财閥聯合在一起,同樣希望征服中國,而且唯有兩者合作,始能達到這個目的的。
就在“七七”戰争發生那幾天,有一位英國記者和一位日本經濟學家在東京一家咖啡館作深談,那經濟學家說:“日本的真正勢力隻有兩個&mdash&mdash陸軍和海軍。
他們政治上是代表着什麼呢?那陸軍是與重工業資本勾結着,這一部分人要求向大陸發展,他們需要華北的原料和礦産,和對蘇作戰的根據地。
那海軍是被制造業和輕工業資本家所擁護,他們必須依賴國外貿易,他們要求南進,他們需要更多的市場,需要得到中國&lsquo善意的諒解&rsquo,這樣他們才能逐漸以經濟侵入中國,獨占中國的對外貿易。
是的,這其間的确有一個沖突,大資本家間的利益沖突。
哪一派強些呢?當然是陸軍,每次都是這樣。
自從一九三二年上海戰争以來,海軍在政治上失了勢,現在他們也許要重新擡頭,然而陸軍仍舊控制着政府。
”從他們的談話中,我們也可以理解陸軍、海軍與财閥所譜成的戰争進行曲,是怎麼一種情調了!
政黨領袖都不想在議會中用質問大臣的方法,來問駐華軍政機關所采的積極政策,因為政府的對華政策早在二星期以前,經過天皇的批準了。
”近衛公爵假面具脫下來了。
九月六日,美聯社從東京拍出如次的電訊:“首相要求議會核準其經濟計劃,此舉如果實現,将使日與德意相同成一全體主義的國家。
政府得以統制商業、航業及其他國民經濟、生活方面雲。
”軍部變成最高的統治者;日本的人民,失去他們的自由了。
後來有一位日本的大尉,坦白地說出了自己的野心:“我們(日人自稱)的目的就是獨霸大陸。
在昨天,我們得到滿洲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到了今天,我們就必須占有中國;到明天,越南、泰國、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或許連印度都将是我們的了。
這并不是因為我們帝國主義的貪婪。
是要想稱霸。
這隻是一個生殖力與侵略性民族所不可避免的發展。
昨天,白種人在亞洲居于領導的地位;今天日本(它自己就是一個亞洲的國家)已能作亞洲的霸主了。
在亞洲的&lsquo新秩序&rsquo内,再沒有外人插足的餘地了。
我們的頭一項使命,就是建立中國的和平,我們堅信:外國的幫助,是中國繼續抵抗的原因。
一旦中國停止抵抗,它就會變為日、&lsquo華&rsquo、&lsquo滿&rsquo經濟集團的一員,這個集團,在我們指導之下,就要控制整個的太平洋。
我們想由中國沖入越南,由越南而泰國、緬甸及荷屬東印度。
這些步驟一旦完成,我們就可以毫無畏懼地來應付對蘇美的戰争了。
”這樣一個下級軍官,他就很深刻地接受了《田中奏章》所說的計劃,他清楚曉得他自己國家的需要,也曉得應該怎樣去滿足這種需要。
這便是釀成日本軍人心目中的“聖戰”的“酵母”! 或者,我們應該進一步看看當時日本财閥(金融貴族)對于這次戰争的意向。
一般公認,政友會是三井的黨,而民政黨是三菱的黨;三井與日本半封建勢力的關系,遠比三菱為深。
三井因為是經營出口絲,又對其他家庭手工工業,有着金融上的控制,它與地主階級利益是密切相關的。
三菱大部投資在于重工業及其他大規模企業,它需要國外借款與外彙穩定。
不過,這支配着全部日本的經濟生活的兩大托辣斯巨閥的利益,在許多地方是共通的,所以常常為敵,也常常為友。
一九二七年的金融崩潰,才給軍人以第一個機會。
一九三一年,日本軍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占領滿洲以重建其優越的地位,這政策是獲得三井财閥的支持的;不隻獲得三井的支持,當滿洲之奪取為英國所默認時,軍人更獲得一切大資本家之支持。
這兩大集團,對于侵華的戰争也是贊成而且予以全力支持的,雖是關于戰争應進行到何種地步,容有意見分歧之點。
陸軍和海軍,事實上與财閥聯合在一起,同樣希望征服中國,而且唯有兩者合作,始能達到這個目的的。
就在“七七”戰争發生那幾天,有一位英國記者和一位日本經濟學家在東京一家咖啡館作深談,那經濟學家說:“日本的真正勢力隻有兩個&mdash&mdash陸軍和海軍。
他們政治上是代表着什麼呢?那陸軍是與重工業資本勾結着,這一部分人要求向大陸發展,他們需要華北的原料和礦産,和對蘇作戰的根據地。
那海軍是被制造業和輕工業資本家所擁護,他們必須依賴國外貿易,他們要求南進,他們需要更多的市場,需要得到中國&lsquo善意的諒解&rsquo,這樣他們才能逐漸以經濟侵入中國,獨占中國的對外貿易。
是的,這其間的确有一個沖突,大資本家間的利益沖突。
哪一派強些呢?當然是陸軍,每次都是這樣。
自從一九三二年上海戰争以來,海軍在政治上失了勢,現在他們也許要重新擡頭,然而陸軍仍舊控制着政府。
”從他們的談話中,我們也可以理解陸軍、海軍與财閥所譜成的戰争進行曲,是怎麼一種情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