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七七”盧溝橋事變
關燈
小
中
大
反日”的一百三十一師(但日方立即指出此舉于事情解決上并無多大的幫助)。
他的措施,似乎是在延長時間,而不在于企求“願出任何代價的和平”。
無論如何,日方已經決不輕易放過宋将軍的了,到了二十三日,日方就向他提出“第一次哀的美敦書”(編注:最後通牒)。
這時,日軍從關外調來的,已在一師團以上,空軍實力也增加至百餘架之多。
到了七月二十六日,軍事行動的序幕,因日本空軍的出動而揭開了。
據日方的借口,說中國方面有人破壞日方通到天津的電線,日人為了報複,乃派空軍向廊坊的村莊作奇襲,炸成一片瓦礫,民衆死傷千餘人。
就在同一天,北平日軍方面又向宋哲元提出“第二次哀的美敦書”,要求宋氏的部隊撤退至河北省的南部。
宋氏經過了一整天的考慮,決定拒絕日方的要求,并命令他的部隊:“抵抗任何進一步的侵略。
” 二十六日晚間,大井村附近日軍聲言回防,強欲經彰儀門入北平城,守城軍警加以阻止,即發生沖突。
宋将軍即以趙登禹将軍為南苑指揮官,并令三十八師董升堂旅襲豐台,二十八日經我軍奮勇猛攻,當将豐台克複,同時我盧溝橋、八寶山兩處軍隊亦将五裡店、大井村附近敵人驅逐,猛向豐台推進。
其時,南苑方面,敵增援反撲,并以敵機二十架,連續狂炸,駐軍傷亡累累,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兩将軍均于是役殉難。
由于南苑之失利,緻豐台戰事,功敗垂成;二十八晚間,敵炮隊轟炸宛平縣及長辛店,經一晝夜之撐持,我軍卒不得不放棄宛平,向良鄉、涿州一線轉進,盧溝橋亦遂陷于敵手。
誠如勃脫蘭氏所說的,我們所以追叙這些事件,并不是因為它的本身是有特殊重大的價值,而是因為它們将成為更大的軍事行動的序幕。
如果把當時崩毀的牆垣和青蔥茂密的高粱地上的“青紗帳”作為背景,把大刀隊夜襲日軍的事迹描寫上去,那末,盧溝橋抗戰的故事,很可以寫得有聲有色的。
但就盧溝橋這地方事件來說,在戰局大體,隻是不十分重要的一角;若在其他情況之下發生(假如發生于一年以前),這事件不過在我們的忍辱記錄上多一事件而已,然而盧溝橋邊的槍聲,已成為中日間延期已久的實力試驗的序幕,“戰争”終于到來了。
(從日軍的戰略上看,包圍北平,乃其入關後之積謀。
占了榆關和熱河,即對北平為遠勢之兩面包圍,冀東僞組織成立及增兵占豐台,乃成近勢之三面包圍,然猶網開一面,使北平西南角上仍得與外方交通,至盧溝橋被占,始成四面包圍之勢。
) (盧溝橋即架于盧溝河上之大橋;盧溝河即永定河,為沽河五大支流之一。
永定河上遊,流于黃土帶,沙水渾濁,故有渾河之稱。
惟自三家店以下,河流平地,河水橫溢,河流之沖擊力甚大,而河水轉成盧色,北方人稱不純黑者為盧,此盧溝之名所由來也。
盧溝架橋始于金時,為大石橋,長六百六十尺,寬二十六尺,為北方偉大工程之一,《馬可孛羅遊記》中嘗盛稱之。
盧溝橋在北平西南二十六裡,為北平西南方之孔道,宛平縣城即在橋首;平漢路鐵橋則在橋北半裡。
平漢路自盧溝橋分為二,其一東北驅,直達北平,并有支路至通縣;其一東向至豐台而與北甯路相合;平綏路自北南驅,在西便門外與平漢路相交,直至豐台為止,由此可知盧溝橋地位之重要。
) 推開遠一點,我們看看當時東京方面的情勢:事情的決定是在七月十一,星期日。
那天的整個上午,日内閣舉行了一次緊急會議;一般新聞記者在接待室内,來來去去,忙個不了,互相猜測着不可思議的謠言。
下午,近衛首相到葉山行宮去觐見日皇,袖着和戰的決策回來。
到了晚上,全日本統統知道了是怎麼一回事。
那天的号外,驚人的題目,是“日本決出兵華北”、“四個師團将立即開拔。
” 席勒(一個久駐日本的美國觀察家)在日本内幕中也曾叙述道:“近衛公爵匆匆跑到天皇的海濱避暑處,請他批準軍部計劃和軍部特别費,以便用既成事實來對抗議會的緊急會議。
”當傀儡議會,第一
他的措施,似乎是在延長時間,而不在于企求“願出任何代價的和平”。
無論如何,日方已經決不輕易放過宋将軍的了,到了二十三日,日方就向他提出“第一次哀的美敦書”(編注:最後通牒)。
這時,日軍從關外調來的,已在一師團以上,空軍實力也增加至百餘架之多。
到了七月二十六日,軍事行動的序幕,因日本空軍的出動而揭開了。
據日方的借口,說中國方面有人破壞日方通到天津的電線,日人為了報複,乃派空軍向廊坊的村莊作奇襲,炸成一片瓦礫,民衆死傷千餘人。
就在同一天,北平日軍方面又向宋哲元提出“第二次哀的美敦書”,要求宋氏的部隊撤退至河北省的南部。
宋氏經過了一整天的考慮,決定拒絕日方的要求,并命令他的部隊:“抵抗任何進一步的侵略。
” 二十六日晚間,大井村附近日軍聲言回防,強欲經彰儀門入北平城,守城軍警加以阻止,即發生沖突。
宋将軍即以趙登禹将軍為南苑指揮官,并令三十八師董升堂旅襲豐台,二十八日經我軍奮勇猛攻,當将豐台克複,同時我盧溝橋、八寶山兩處軍隊亦将五裡店、大井村附近敵人驅逐,猛向豐台推進。
其時,南苑方面,敵增援反撲,并以敵機二十架,連續狂炸,駐軍傷亡累累,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兩将軍均于是役殉難。
由于南苑之失利,緻豐台戰事,功敗垂成;二十八晚間,敵炮隊轟炸宛平縣及長辛店,經一晝夜之撐持,我軍卒不得不放棄宛平,向良鄉、涿州一線轉進,盧溝橋亦遂陷于敵手。
誠如勃脫蘭氏所說的,我們所以追叙這些事件,并不是因為它的本身是有特殊重大的價值,而是因為它們将成為更大的軍事行動的序幕。
如果把當時崩毀的牆垣和青蔥茂密的高粱地上的“青紗帳”作為背景,把大刀隊夜襲日軍的事迹描寫上去,那末,盧溝橋抗戰的故事,很可以寫得有聲有色的。
但就盧溝橋這地方事件來說,在戰局大體,隻是不十分重要的一角;若在其他情況之下發生(假如發生于一年以前),這事件不過在我們的忍辱記錄上多一事件而已,然而盧溝橋邊的槍聲,已成為中日間延期已久的實力試驗的序幕,“戰争”終于到來了。
(從日軍的戰略上看,包圍北平,乃其入關後之積謀。
占了榆關和熱河,即對北平為遠勢之兩面包圍,冀東僞組織成立及增兵占豐台,乃成近勢之三面包圍,然猶網開一面,使北平西南角上仍得與外方交通,至盧溝橋被占,始成四面包圍之勢。
) (盧溝橋即架于盧溝河上之大橋;盧溝河即永定河,為沽河五大支流之一。
永定河上遊,流于黃土帶,沙水渾濁,故有渾河之稱。
惟自三家店以下,河流平地,河水橫溢,河流之沖擊力甚大,而河水轉成盧色,北方人稱不純黑者為盧,此盧溝之名所由來也。
盧溝架橋始于金時,為大石橋,長六百六十尺,寬二十六尺,為北方偉大工程之一,《馬可孛羅遊記》中嘗盛稱之。
盧溝橋在北平西南二十六裡,為北平西南方之孔道,宛平縣城即在橋首;平漢路鐵橋則在橋北半裡。
平漢路自盧溝橋分為二,其一東北驅,直達北平,并有支路至通縣;其一東向至豐台而與北甯路相合;平綏路自北南驅,在西便門外與平漢路相交,直至豐台為止,由此可知盧溝橋地位之重要。
) 推開遠一點,我們看看當時東京方面的情勢:事情的決定是在七月十一,星期日。
那天的整個上午,日内閣舉行了一次緊急會議;一般新聞記者在接待室内,來來去去,忙個不了,互相猜測着不可思議的謠言。
下午,近衛首相到葉山行宮去觐見日皇,袖着和戰的決策回來。
到了晚上,全日本統統知道了是怎麼一回事。
那天的号外,驚人的題目,是“日本決出兵華北”、“四個師團将立即開拔。
” 席勒(一個久駐日本的美國觀察家)在日本内幕中也曾叙述道:“近衛公爵匆匆跑到天皇的海濱避暑處,請他批準軍部計劃和軍部特别費,以便用既成事實來對抗議會的緊急會議。
”當傀儡議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