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七七”盧溝橋事變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間十時,日軍一中隊在盧溝橋附近夜間演習,集合歸隊時,突然揚言有日兵一名失蹤,在宛平城外到處尋覓不見(宛城在渾河北岸),意圖進城搜索,并開槍示威;北平日特務機關也向我當局提出嚴重交涉,正談判中,失蹤日兵忽已歸隊,又借口須調查如何失蹤情形,強我方派員參加;正調查中,豐台日軍已武裝出動,強欲進入宛平城,并欲迫我城内駐軍向西門外撤退,當為我方所拒絕,日軍即開始向我射擊,并以迫擊炮轟城,而戰争遂作。
時我城中守軍,為二十九軍之一部,吉星文團長、金振中營長率隊守其地;王冷齋專員以地方官當折沖之重任。
八日傍晚,劇戰繼續三小時,敵軍傷亡倍于我軍,攻勢大挫;那晚,戰事時停時作,一直持續到九日的清晨。
敵方大量調集援軍,戰火也就蔓延開去。
和炮聲槍聲交錯并作的有北平的外交接觸;從事變發生以後兩星期内,雙方都在玩手段,從事虛聲的恐吓,一面提出“談判條件”,請雙方予以考慮;一面又把它抛棄,但不久又把它提起來,反複變幻,不可捉摸。
(敵方對于停戰的諾言,先後失約四次。
)同時,在這個短時間内,幾乎沒有一天不發生一些戰事,敵方從未作撤兵的準備。
隻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當雙方作種種協商的短時期中,日本軍部已在國内下動員令,調集大批軍隊,準備大戰;一方面又在煽動民衆,鼓吹對華膺懲,日方在北平的商談,隻是遷延時日,作軍事準備而已。
那時,冀察政務委員會主席兼第二十九軍總指揮宋哲元将軍,恰巧返鄉掃墓,對于當前這困難的課題,作有意無意的閃避。
(我國政治人物,每每用拖延的手段來延緩局勢的惡化;日方對于宋将軍的“在任何挑撥之下,都避免向日方沖突,而又不一心一意随順日方意向的态度”,已經煩躁,不能稍耐了。
)在北平負軍事上指揮之責的馮治安将軍,他年紀較輕,富有血性;加以當日平津的社會空氣,與全國人士的激昂,再加以日軍過分的壓迫,使人無可忍受;于是,軍事抵抗,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了。
尤其重要的,我國民政府及領袖對這局勢表白了明決的态度;七月十九日,蔣委員長在廬山發表了一篇理直氣壯的演說。
他提出了四個要點,認為用和平方法解決中日糾紛時,中國堅持:“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
”他在演說中,又鄭重聲言中國之對外政策為民族自存與國際共存,“我們的東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繼之以《塘沽協定》。
現在沖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占,那麼,今日的北平就要變成沈陽第二。
今日的北平若果變成昔日的沈陽,今日的冀察亦将成為昔日的東四省。
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
”。
他又正告日當局,謂:“盧案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争,全系于日本政府之态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系于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吾人仍希望和平,希望以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案之解決。
”這正是華北軍隊所期待着的,中央政府對于支持華北局勢的坦白而有力的擔保。
從這時候起,華北将發生什麼變化,已可不言而喻了。
當時,日本軍閥也許以為我們領袖的演說,無非是他外交戰術中的最後一炮,隻要他們訴之于迅速的行動,便能把我們的莊嚴誓言,立刻粉碎的。
(日本的少壯派軍人,好大喜功,也正期待着惡化的局面。
)他們并不明白,在他們眼中,看作實力薄弱、衣服破爛的中國兵,正在準備為保衛祖國而犧牲,聽從着領袖的莊嚴的号召。
七月第四星期中所經過的種種,可作簡短的叙述:二十一日,中日雙方都宣稱“撤退軍隊”。
二十二日,我方發現日軍并未撤退。
那時,宋哲元将軍已從他的家鄉樂陵趕回北平來,立即下令,以一百三十二師代替“
時我城中守軍,為二十九軍之一部,吉星文團長、金振中營長率隊守其地;王冷齋專員以地方官當折沖之重任。
八日傍晚,劇戰繼續三小時,敵軍傷亡倍于我軍,攻勢大挫;那晚,戰事時停時作,一直持續到九日的清晨。
敵方大量調集援軍,戰火也就蔓延開去。
和炮聲槍聲交錯并作的有北平的外交接觸;從事變發生以後兩星期内,雙方都在玩手段,從事虛聲的恐吓,一面提出“談判條件”,請雙方予以考慮;一面又把它抛棄,但不久又把它提起來,反複變幻,不可捉摸。
(敵方對于停戰的諾言,先後失約四次。
)同時,在這個短時間内,幾乎沒有一天不發生一些戰事,敵方從未作撤兵的準備。
隻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當雙方作種種協商的短時期中,日本軍部已在國内下動員令,調集大批軍隊,準備大戰;一方面又在煽動民衆,鼓吹對華膺懲,日方在北平的商談,隻是遷延時日,作軍事準備而已。
那時,冀察政務委員會主席兼第二十九軍總指揮宋哲元将軍,恰巧返鄉掃墓,對于當前這困難的課題,作有意無意的閃避。
(我國政治人物,每每用拖延的手段來延緩局勢的惡化;日方對于宋将軍的“在任何挑撥之下,都避免向日方沖突,而又不一心一意随順日方意向的态度”,已經煩躁,不能稍耐了。
)在北平負軍事上指揮之責的馮治安将軍,他年紀較輕,富有血性;加以當日平津的社會空氣,與全國人士的激昂,再加以日軍過分的壓迫,使人無可忍受;于是,軍事抵抗,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了。
尤其重要的,我國民政府及領袖對這局勢表白了明決的态度;七月十九日,蔣委員長在廬山發表了一篇理直氣壯的演說。
他提出了四個要點,認為用和平方法解決中日糾紛時,中國堅持:“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
”他在演說中,又鄭重聲言中國之對外政策為民族自存與國際共存,“我們的東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繼之以《塘沽協定》。
現在沖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占,那麼,今日的北平就要變成沈陽第二。
今日的北平若果變成昔日的沈陽,今日的冀察亦将成為昔日的東四省。
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
”。
他又正告日當局,謂:“盧案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争,全系于日本政府之态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系于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吾人仍希望和平,希望以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案之解決。
”這正是華北軍隊所期待着的,中央政府對于支持華北局勢的坦白而有力的擔保。
從這時候起,華北将發生什麼變化,已可不言而喻了。
當時,日本軍閥也許以為我們領袖的演說,無非是他外交戰術中的最後一炮,隻要他們訴之于迅速的行動,便能把我們的莊嚴誓言,立刻粉碎的。
(日本的少壯派軍人,好大喜功,也正期待着惡化的局面。
)他們并不明白,在他們眼中,看作實力薄弱、衣服破爛的中國兵,正在準備為保衛祖國而犧牲,聽從着領袖的莊嚴的号召。
七月第四星期中所經過的種種,可作簡短的叙述:二十一日,中日雙方都宣稱“撤退軍隊”。
二十二日,我方發現日軍并未撤退。
那時,宋哲元将軍已從他的家鄉樂陵趕回北平來,立即下令,以一百三十二師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