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英、美、蘇聯及德國之遠東政策
關燈
小
中
大
。
六星期後,近衛上台,軍部進攻華北,中日戰争爆發了。
美國的遠東政策,是在想使中國得到和平,以便發展貿易,并與其維持文化及宗教的關系。
日本侵略東北,使他們覺悟到在新的情勢中,加重了自己的責任。
(美國的外交傳統,是由虛張聲勢、求實利和感情主義混合而成的。
)國務卿史汀生擔起了維護國際道德的責任,“九·一八”事變發生之第三日,史汀生就告訴日本以美國對于日本破壞《九國公約》的關切。
一星期後,國聯笨重的機輪開始轉動,日本被要求退出占領區域;日方乃如意料所及的漠然不予理會。
在戰事擴大那幾個月中,美國和國聯采取同一步驟;國聯邀請美國列席會議,國務院便指定駐英大使道威斯将軍(G.Dawas)前往巴黎,随時與議,美國遂由此非正式地參與了國聯一切動作。
美國的政策,由于真正得負責任的英法兩國表示冷淡而走了氣,他發出懇切的申請,要求英法聯合拒絕承認日本侵略的成果,當這些提議被英法冷淡擱置時,史汀生遂首先宣布他那著名的不承認主義。
這對于太平洋政治文獻的大貢獻,表現于一九三七年一月七日所發緻中國和日本的照會中。
照會中說及不承認任何在強力壓迫下所取得的讓步,警告日本不得危害美國的權益,要求中國領土和行政的完整,并重申門戶開放政策。
雖然日本的答複是“滿洲國”的組成,史汀生還是保持他的主張。
那年二月二十三日,史汀生于其緻參議員波拉(E.Barah)的信中,提醒姑息的英國和侵略的日本,它們都曾簽字于《九國公約》并且發誓予以維護。
他特别提起,一九二二年美國曾放棄海軍優勢以換得對于中國的保證,如其簽字國毀約,美國也将重新考慮它的行動。
後來,史汀生曾于所著《遠東危機》中說明這封信的重要性:“這封信是想作為對于中國的一種鼓勵,和對于美國民衆作一個政策的解釋。
又是對于英國保守黨的一個提醒,他們和我們同為&lsquo門戶開放&rsquo和《九國公約》的造成者。
最後,提醒日本,如果它想破壞華府會議所訂諸約之一,别的國家也可以照樣覺得有些條約,其對于日本的重要性也正如《九國公約》對于我們一樣的,将不複再束縛它們。
”這封信轉變了大局,半月以後,英國在國聯通過了一個以史汀生不承認主義為根據的議案。
可是,英國仍沒有制裁日本的誠意。
一九三四年,日本宣言廢止了五:五:三的海事比率,船塢不再準人參觀,新的戰艦也開工制造,太平洋的局勢越來越緊急了。
(一九三三年,羅斯福總統就職,美國外交政策,采取更積極的态度,當時決定遠東政策,國務卿赫爾居于極重要的地位。
) 蘇聯是太平洋競技場上的一個神秘戰士。
别的帝國主義者的戰略是立體的“大炮、金錢和外交”手段,蘇聯另又加上了一件法寶&mdash&mdash意識。
蘇聯對外行動的最高原則是:蘇聯自身的安全和世界革命,包括太平洋在内。
日本關東軍強占了滿洲,把兩國之間的緩沖地帶消滅了。
于是日蘇兩國便犬牙相錯地緊接着了。
以英國在遠東之無能,與美國孤立派的勢焰高漲,毫無問題的,蘇聯必須獨自行動;莫斯科的參謀本部拟定了一個廣泛而且大膽的計劃:西伯利亞自貝加爾湖至太平洋東岸的一段,已成為一個有力的作戰機構的根據地,可以沒有莫斯科的援助而獨立作戰。
自從一九三一年以後,日本和蘇聯事實上已在進行着一種戰争;我們要估計日蘇糾紛的次數,幾乎不可能的;在滿洲一地,糾紛就發生過一千起以上;在堪察加,在庫頁島,在海參威海上,在朝鮮境内以及在中國本部,都有同樣的事情發生。
大多數不過是雙方巡邏部隊互相射擊,但有時也有大規模的沖突。
參與遠東的角色,德國在最近二十年中,代替了法國的地位。
它對中日雙方的關系是非常奇妙的。
一九二一年,德國放棄治外法權,并與中國締結一個友好的條約之後,兩國間的關系特别地友善。
随後幾年,德國人在中國造成了獨特的地位。
到了一九三六年,它的貨物輸入中國的數量占百分之十六,地位僅次于日美,它非常珍愛中國這個廣大的市場。
但希特勒的政府和日本軍閥相勾結,訂定了防共協定,後來承認了“滿洲國”,支持日本作戰,表面上好似放棄中國而與日本為友;但是德國的軍火,還是源源運到中國來,軍事顧問團依舊留在中國,參與對日的作戰;希特勒也和英國保守黨一樣,對遠東也是“腳踏兩船頭”的。
在國際的錯綜中,中國的“抗戰”就這麼展開;也由于中日戰争的全面化,更增加了國際間的錯綜。
六星期後,近衛上台,軍部進攻華北,中日戰争爆發了。
美國的遠東政策,是在想使中國得到和平,以便發展貿易,并與其維持文化及宗教的關系。
日本侵略東北,使他們覺悟到在新的情勢中,加重了自己的責任。
(美國的外交傳統,是由虛張聲勢、求實利和感情主義混合而成的。
)國務卿史汀生擔起了維護國際道德的責任,“九·一八”事變發生之第三日,史汀生就告訴日本以美國對于日本破壞《九國公約》的關切。
一星期後,國聯笨重的機輪開始轉動,日本被要求退出占領區域;日方乃如意料所及的漠然不予理會。
在戰事擴大那幾個月中,美國和國聯采取同一步驟;國聯邀請美國列席會議,國務院便指定駐英大使道威斯将軍(G.Dawas)前往巴黎,随時與議,美國遂由此非正式地參與了國聯一切動作。
美國的政策,由于真正得負責任的英法兩國表示冷淡而走了氣,他發出懇切的申請,要求英法聯合拒絕承認日本侵略的成果,當這些提議被英法冷淡擱置時,史汀生遂首先宣布他那著名的不承認主義。
這對于太平洋政治文獻的大貢獻,表現于一九三七年一月七日所發緻中國和日本的照會中。
照會中說及不承認任何在強力壓迫下所取得的讓步,警告日本不得危害美國的權益,要求中國領土和行政的完整,并重申門戶開放政策。
雖然日本的答複是“滿洲國”的組成,史汀生還是保持他的主張。
那年二月二十三日,史汀生于其緻參議員波拉(E.Barah)的信中,提醒姑息的英國和侵略的日本,它們都曾簽字于《九國公約》并且發誓予以維護。
他特别提起,一九二二年美國曾放棄海軍優勢以換得對于中國的保證,如其簽字國毀約,美國也将重新考慮它的行動。
後來,史汀生曾于所著《遠東危機》中說明這封信的重要性:“這封信是想作為對于中國的一種鼓勵,和對于美國民衆作一個政策的解釋。
又是對于英國保守黨的一個提醒,他們和我們同為&lsquo門戶開放&rsquo和《九國公約》的造成者。
最後,提醒日本,如果它想破壞華府會議所訂諸約之一,别的國家也可以照樣覺得有些條約,其對于日本的重要性也正如《九國公約》對于我們一樣的,将不複再束縛它們。
”這封信轉變了大局,半月以後,英國在國聯通過了一個以史汀生不承認主義為根據的議案。
可是,英國仍沒有制裁日本的誠意。
一九三四年,日本宣言廢止了五:五:三的海事比率,船塢不再準人參觀,新的戰艦也開工制造,太平洋的局勢越來越緊急了。
(一九三三年,羅斯福總統就職,美國外交政策,采取更積極的态度,當時決定遠東政策,國務卿赫爾居于極重要的地位。
) 蘇聯是太平洋競技場上的一個神秘戰士。
别的帝國主義者的戰略是立體的“大炮、金錢和外交”手段,蘇聯另又加上了一件法寶&mdash&mdash意識。
蘇聯對外行動的最高原則是:蘇聯自身的安全和世界革命,包括太平洋在内。
日本關東軍強占了滿洲,把兩國之間的緩沖地帶消滅了。
于是日蘇兩國便犬牙相錯地緊接着了。
以英國在遠東之無能,與美國孤立派的勢焰高漲,毫無問題的,蘇聯必須獨自行動;莫斯科的參謀本部拟定了一個廣泛而且大膽的計劃:西伯利亞自貝加爾湖至太平洋東岸的一段,已成為一個有力的作戰機構的根據地,可以沒有莫斯科的援助而獨立作戰。
自從一九三一年以後,日本和蘇聯事實上已在進行着一種戰争;我們要估計日蘇糾紛的次數,幾乎不可能的;在滿洲一地,糾紛就發生過一千起以上;在堪察加,在庫頁島,在海參威海上,在朝鮮境内以及在中國本部,都有同樣的事情發生。
大多數不過是雙方巡邏部隊互相射擊,但有時也有大規模的沖突。
參與遠東的角色,德國在最近二十年中,代替了法國的地位。
它對中日雙方的關系是非常奇妙的。
一九二一年,德國放棄治外法權,并與中國締結一個友好的條約之後,兩國間的關系特别地友善。
随後幾年,德國人在中國造成了獨特的地位。
到了一九三六年,它的貨物輸入中國的數量占百分之十六,地位僅次于日美,它非常珍愛中國這個廣大的市場。
但希特勒的政府和日本軍閥相勾結,訂定了防共協定,後來承認了“滿洲國”,支持日本作戰,表面上好似放棄中國而與日本為友;但是德國的軍火,還是源源運到中國來,軍事顧問團依舊留在中國,參與對日的作戰;希特勒也和英國保守黨一樣,對遠東也是“腳踏兩船頭”的。
在國際的錯綜中,中國的“抗戰”就這麼展開;也由于中日戰争的全面化,更增加了國際間的錯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