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西安事變
關燈
小
中
大
日本駐瑞士公使天羽英二曾經策劃中國内部的分裂與混亂,說中國隻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算不得一個國家,用作武力侵略的理由。
我們或許可以承認這幅混亂的圖畫,不過這是一幅油畫,迫近去看,隻見其淩亂淆雜;若推遠一點看,則脈絡分明,生氣蓬勃,一點也不淩亂。
國民黨的革命力量,從黃埔練兵到國民革命軍北伐這一段時期所表現的活躍是可驚的;十六年定都南京十年間,雖有國共分裂,日本強占東北及不斷幹涉華北行政等事實,在經濟、軍事與政治統一諸方面,仍有迅速的進步。
十六年之初,僅有五省完全屬于中央的統治,到了二十六年,除了日本用武力所壓迫造成之華北特殊化以外,所有省份均在中央管轄之下,形成一個有組織的國家。
邊遠的各省,還有半獨立的狀态,可是因為交通與運輸的進步,币制的統一,省軍的改編,以及民族觀念的勃興,離心的力量逐漸消失了;即北方各省軍閥所代表的反動勢力,不但未因中央加強統治而與日本勾結,反而向往于中央的保護以抵抗日本的壓迫。
真如英記者尤脫萊所說的,“日本的侵略對于中國的統一與團結,直接間接,為助甚多”。
換言之,中國在國難嚴重的時期中,有了迅速而廣泛的進步。
“國共分裂”這件不幸的大事,真使寫史者停筆歎息,呼天欲問。
從這兩黨的發展,以及共患難期中的呼吸相通,向同一目标做革命工作;加以兩黨分子的氣味相投、出身相似,即不說是同胞兄弟,至少和表姊妹那麼親密。
然而兩黨分裂了,便幹戈相見,十六年以後,國民政府的大半力量就用以對付瑞金為中心的紅軍,就在江西境内,雙方傷亡的數目,當以百萬計;内戰之慘痛如此,實在不忍重說。
從另外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一些微妙的關系;後來在抗日的軍事工作上有所表現的部隊,早已在“剿共”戰争中顯出成績,中共軍隊所擅長的遊擊戰,也在江西戰場顯其身手,這場慘酷的内戰,又像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二十四年年底,紅軍放棄江西的根據地,經西南各省,跋涉二萬五千裡遠征西北,進入陝、甘、綏的邊區,另建“赤都”于延安;政府軍的追剿,也緊緊跟在後面,踏着長征的蹤迹以入西北。
卻也似乎很巧,紅軍做了統一西南的先鋒,政府也就跟蹤完成民國以來所未有的統一局面。
紅軍到了西北以後,其時,日軍從熱綏侵入了華北,紅軍恰巧安排在他們的左翼。
有一次,紅軍曾經渡過黃河進入關閉了二十多年的山西;政府軍隊也就跟蹤前進,替後來的山西戰局布了伏線。
種種方面看來,這兩種相反的力量,有意無意之間,又似乎在那兒相互為用。
“西安事變”,那出喜劇性的“政變”(也可說是“叛變”,也可說是“兵谏”),恰在那樣情勢下結束了十年來的國共内亂,由分裂而後歸于攜手。
蔣夫人宋美齡氏身與其事,于其回憶錄中說:“餘視此為決定我國命運最後一次革命正義之鬥争。
其情狀之複雜,絕非中國既往一般稱兵作亂之叛變所可比拟,而其關于國際與外交者,尤有特殊之形勢,倘處置失當,即釀成民國以來空前之戰禍。
至其對于内者,則包涵個人與全國各種複雜問題,且有最猛烈之爆烈性蓄積于其間。
”(英記者勃脫蘭說:“如果把過去七年的曆史縮短一下,我們就是說:日本侵略中國的第一炮,是在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間沈陽發射的;至于中國開始抵抗日本的第一炮,不是在東三省或上海或華北前線發出的,而是在陝西華清宮那片西鋪滿了積雪的亭台外面射出來的。
這次事變的結果,使十年來國民黨和共産黨之間,得到第一次諒解,中國的内戰因此停止了,&lsquo全國統一陣線&rsquo也在短時期内完成了。
”) 發動這次大政變的主角,是張學良将軍,他的悲劇性的性格,上面略已提及了。
他的優柔寡斷,容易感情沖動,和蔣氏的沉毅果決正是最明顯的對比(蔣氏曾對張氏作如此批評:“漢卿小事精明,大事糊塗,把握不堅,心志不定,殊可悲也。
”)。
沈陽失陷後,國人對之甚為苛責,汪精衛也曾與之正面沖突,乃去國避謗。
二十四年歸國,仍任軍職,國人對之仍無好感。
他去國以前,身體很壞,因之精神頹喪;海外歸來
我們或許可以承認這幅混亂的圖畫,不過這是一幅油畫,迫近去看,隻見其淩亂淆雜;若推遠一點看,則脈絡分明,生氣蓬勃,一點也不淩亂。
國民黨的革命力量,從黃埔練兵到國民革命軍北伐這一段時期所表現的活躍是可驚的;十六年定都南京十年間,雖有國共分裂,日本強占東北及不斷幹涉華北行政等事實,在經濟、軍事與政治統一諸方面,仍有迅速的進步。
十六年之初,僅有五省完全屬于中央的統治,到了二十六年,除了日本用武力所壓迫造成之華北特殊化以外,所有省份均在中央管轄之下,形成一個有組織的國家。
邊遠的各省,還有半獨立的狀态,可是因為交通與運輸的進步,币制的統一,省軍的改編,以及民族觀念的勃興,離心的力量逐漸消失了;即北方各省軍閥所代表的反動勢力,不但未因中央加強統治而與日本勾結,反而向往于中央的保護以抵抗日本的壓迫。
真如英記者尤脫萊所說的,“日本的侵略對于中國的統一與團結,直接間接,為助甚多”。
換言之,中國在國難嚴重的時期中,有了迅速而廣泛的進步。
“國共分裂”這件不幸的大事,真使寫史者停筆歎息,呼天欲問。
從這兩黨的發展,以及共患難期中的呼吸相通,向同一目标做革命工作;加以兩黨分子的氣味相投、出身相似,即不說是同胞兄弟,至少和表姊妹那麼親密。
然而兩黨分裂了,便幹戈相見,十六年以後,國民政府的大半力量就用以對付瑞金為中心的紅軍,就在江西境内,雙方傷亡的數目,當以百萬計;内戰之慘痛如此,實在不忍重說。
從另外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一些微妙的關系;後來在抗日的軍事工作上有所表現的部隊,早已在“剿共”戰争中顯出成績,中共軍隊所擅長的遊擊戰,也在江西戰場顯其身手,這場慘酷的内戰,又像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二十四年年底,紅軍放棄江西的根據地,經西南各省,跋涉二萬五千裡遠征西北,進入陝、甘、綏的邊區,另建“赤都”于延安;政府軍的追剿,也緊緊跟在後面,踏着長征的蹤迹以入西北。
卻也似乎很巧,紅軍做了統一西南的先鋒,政府也就跟蹤完成民國以來所未有的統一局面。
紅軍到了西北以後,其時,日軍從熱綏侵入了華北,紅軍恰巧安排在他們的左翼。
有一次,紅軍曾經渡過黃河進入關閉了二十多年的山西;政府軍隊也就跟蹤前進,替後來的山西戰局布了伏線。
種種方面看來,這兩種相反的力量,有意無意之間,又似乎在那兒相互為用。
“西安事變”,那出喜劇性的“政變”(也可說是“叛變”,也可說是“兵谏”),恰在那樣情勢下結束了十年來的國共内亂,由分裂而後歸于攜手。
蔣夫人宋美齡氏身與其事,于其回憶錄中說:“餘視此為決定我國命運最後一次革命正義之鬥争。
其情狀之複雜,絕非中國既往一般稱兵作亂之叛變所可比拟,而其關于國際與外交者,尤有特殊之形勢,倘處置失當,即釀成民國以來空前之戰禍。
至其對于内者,則包涵個人與全國各種複雜問題,且有最猛烈之爆烈性蓄積于其間。
”(英記者勃脫蘭說:“如果把過去七年的曆史縮短一下,我們就是說:日本侵略中國的第一炮,是在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間沈陽發射的;至于中國開始抵抗日本的第一炮,不是在東三省或上海或華北前線發出的,而是在陝西華清宮那片西鋪滿了積雪的亭台外面射出來的。
這次事變的結果,使十年來國民黨和共産黨之間,得到第一次諒解,中國的内戰因此停止了,&lsquo全國統一陣線&rsquo也在短時期内完成了。
”) 發動這次大政變的主角,是張學良将軍,他的悲劇性的性格,上面略已提及了。
他的優柔寡斷,容易感情沖動,和蔣氏的沉毅果決正是最明顯的對比(蔣氏曾對張氏作如此批評:“漢卿小事精明,大事糊塗,把握不堅,心志不定,殊可悲也。
”)。
沈陽失陷後,國人對之甚為苛責,汪精衛也曾與之正面沖突,乃去國避謗。
二十四年歸國,仍任軍職,國人對之仍無好感。
他去國以前,身體很壞,因之精神頹喪;海外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