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一·二八”淞滬戰役(下)
關燈
小
中
大
淞滬之戰,出乎日軍預期之外,演成了大規模陣地戰。
從一月二十八日戰事發生,到三月二日我軍放棄淞滬陣地,先後凡三十餘日;其間可分三段落,自初戰至二月七日,日增援陸軍到達上海為一階段,這期間,戰線限于閘北地區,日軍以海軍陸戰隊為主,由鹽澤、植松兩少将先後指揮,第三艦隊由野村中将任司令官。
我軍以十九路軍為主體,(閘北主力為六十師,附七十八師之一部,六十一師警備江灣大場一線,吳淞、寶山防線,由七十八師主力及六十師之一部擔任。
)蔣光鼐、蔡廷锴兩将軍親自指揮。
從二月七日,日陸軍參加戰鬥,到二月二十三日廟行之戰為第二階段,在此期間,戰線延伸至江灣、廟行、吳淞、寶山,日第九師團及混成第二十四旅團,參加戰鬥,以植田謙吉中将任司令官。
我軍由張治中将軍統率第五軍(八十七、八十八兩師)及稅警總團,中央教導隊增援,擔任江灣、廟行、大場一線防務。
二月二十四日,日方的上海派遣軍組成,以白川義則大将為司令官,除上述各師旅團外,複增派第十一、十四兩師團馳援。
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二日,日軍展開全面攻擊,我軍不支,乃放棄淞滬近郊陣地,向昆山、福山一線轉進。
這是第三階段。
三月三日以後,雙方進入半休戰狀态,直到五月五日,停戰協定成立,淞滬戰争乃告終結。
閘北街市戰,日軍未能收獲預期戰果,已如上述。
沿北四川路、西寶興路、虬江路、橫浜路、窦樂安路以及寶山路一帶住宅地區,不僅阻礙重兵器的運動,而且是戰鬥中最好的掩體;日方曾經投擲多量爆裂彈、燒夷彈來焚毀寶山路一帶的住宅,可是就在廢垣殘礫上依舊利用之為防禦掩體。
日軍的攻擊,一直膠着在寶山路一線,寸步難移,三義裡與東方圖書館的苦戰,使日軍親受了歐戰西線壕塹苦戰的經驗。
我軍則受了壕塹戰的教訓,始知在現代戰争中,鐵絲網、沙包、電波形的深壕,足以抵禦猛烈的炮火,增加了士兵的作戰勇氣。
日陸軍進入戰鬥,便向右翼延伸,想迂回包抄我左翼,戰事重心便移至江灣、廟行一線;可是長江、黃浦江、蘇州河這三角地帶,乃有名的湖澤地帶,縱橫無數的河濱,也正是天然的壕塹,足以限制重兵器及騎兵的運動,敵方即算渡過了一條河濱,我方又可以在另一河濱的對岸築壕作戰,因此,第二階段的戰鬥,還是膠着在野戰壕線上。
有名的八字橋和廟行的争奪戰,證明日軍突破陣地之困難。
到了第三階段,日方才以重炮密集轟擊為突破陣地的初步攻擊,空軍取得了制空權,可以低飛掃射,戰車掩護步兵前進,這才把淞滬線上的我軍壓迫後退。
(參加戰鬥有戰車一中隊,榴彈炮一大隊,臼炮一大隊,高射炮二中隊,偵察飛行一大隊,戰鬥飛行一中隊。
)我軍參加戰鬥的第五軍稅警總團及中央教導隊,裝備兵器、火力比較接近水準;他們的防務在江灣、廟行一線,恰碰上了第九師團的主力;也可說是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第一次正面接觸,雙方實力的考驗,這些經驗,對于以後的全面戰争有了最重要的影響。
日本的現役師團,如第九師團,戰鬥兵約三萬人,計有步兵四聯隊,騎兵一聯隊,野炮一聯隊,高射炮一聯隊,工兵一聯隊,辎重兵一聯隊,其第十一、十四兩師團,也約略相同。
到了淞滬戰役的後期,日方所用兵力已達十一萬人左右。
(第十四師團迂回至浏河登陸,尚未進入戰鬥;正式進入戰鬥的,除海軍陸戰隊外,有第九師團、二十四旅團、第十一師團,兵力約在八萬人上下。
)我十九路軍三師實力約在三萬人,第五軍及其他部隊,亦不過五萬人,進入戰鬥之部隊,總計亦不過八萬人。
敵我相較,兵力懸殊,火力懸殊,又未得空軍及戰車的掩護,而能與敵軍相持至一月有餘,可說是戰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日軍利用“短期休戰”時機,調集援軍,二月一日,日閣議決派遣陸軍,植田謙吉中将即率第九師團及混成第二十四旅團,向上海進發。
其時,閘北戰線的戰鬥,一直繼續進行。
日海軍陸戰隊意欲于陸軍到達前,完成占領閘北之戰果,保全海軍獨立作戰之威望。
二日傍晚,戰事複起,四、五兩日,戰鬥非常激烈。
敵軍對閘北作總攻擊,企圖突破我寶山路防線,進占我兩路樞紐之北站,攻擊重心,集中在商務印書館印刷廠及東方圖書館,尤以東方圖書館争奪戰為最激烈。
敵機雖炸毀了東方圖書館,我英勇士兵仍依據水泥鋼筋的高樓殘骸作決死戰,敵機雖整天低飛掃射,寶山路南段及北站陣地一直不曾動搖,直到敵攻勢衰退,便膠着在那一線上。
二月七日,敵先頭部隊到達吳淞
從一月二十八日戰事發生,到三月二日我軍放棄淞滬陣地,先後凡三十餘日;其間可分三段落,自初戰至二月七日,日增援陸軍到達上海為一階段,這期間,戰線限于閘北地區,日軍以海軍陸戰隊為主,由鹽澤、植松兩少将先後指揮,第三艦隊由野村中将任司令官。
我軍以十九路軍為主體,(閘北主力為六十師,附七十八師之一部,六十一師警備江灣大場一線,吳淞、寶山防線,由七十八師主力及六十師之一部擔任。
)蔣光鼐、蔡廷锴兩将軍親自指揮。
從二月七日,日陸軍參加戰鬥,到二月二十三日廟行之戰為第二階段,在此期間,戰線延伸至江灣、廟行、吳淞、寶山,日第九師團及混成第二十四旅團,參加戰鬥,以植田謙吉中将任司令官。
我軍由張治中将軍統率第五軍(八十七、八十八兩師)及稅警總團,中央教導隊增援,擔任江灣、廟行、大場一線防務。
二月二十四日,日方的上海派遣軍組成,以白川義則大将為司令官,除上述各師旅團外,複增派第十一、十四兩師團馳援。
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二日,日軍展開全面攻擊,我軍不支,乃放棄淞滬近郊陣地,向昆山、福山一線轉進。
這是第三階段。
三月三日以後,雙方進入半休戰狀态,直到五月五日,停戰協定成立,淞滬戰争乃告終結。
閘北街市戰,日軍未能收獲預期戰果,已如上述。
沿北四川路、西寶興路、虬江路、橫浜路、窦樂安路以及寶山路一帶住宅地區,不僅阻礙重兵器的運動,而且是戰鬥中最好的掩體;日方曾經投擲多量爆裂彈、燒夷彈來焚毀寶山路一帶的住宅,可是就在廢垣殘礫上依舊利用之為防禦掩體。
日軍的攻擊,一直膠着在寶山路一線,寸步難移,三義裡與東方圖書館的苦戰,使日軍親受了歐戰西線壕塹苦戰的經驗。
我軍則受了壕塹戰的教訓,始知在現代戰争中,鐵絲網、沙包、電波形的深壕,足以抵禦猛烈的炮火,增加了士兵的作戰勇氣。
日陸軍進入戰鬥,便向右翼延伸,想迂回包抄我左翼,戰事重心便移至江灣、廟行一線;可是長江、黃浦江、蘇州河這三角地帶,乃有名的湖澤地帶,縱橫無數的河濱,也正是天然的壕塹,足以限制重兵器及騎兵的運動,敵方即算渡過了一條河濱,我方又可以在另一河濱的對岸築壕作戰,因此,第二階段的戰鬥,還是膠着在野戰壕線上。
有名的八字橋和廟行的争奪戰,證明日軍突破陣地之困難。
到了第三階段,日方才以重炮密集轟擊為突破陣地的初步攻擊,空軍取得了制空權,可以低飛掃射,戰車掩護步兵前進,這才把淞滬線上的我軍壓迫後退。
(參加戰鬥有戰車一中隊,榴彈炮一大隊,臼炮一大隊,高射炮二中隊,偵察飛行一大隊,戰鬥飛行一中隊。
)我軍參加戰鬥的第五軍稅警總團及中央教導隊,裝備兵器、火力比較接近水準;他們的防務在江灣、廟行一線,恰碰上了第九師團的主力;也可說是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第一次正面接觸,雙方實力的考驗,這些經驗,對于以後的全面戰争有了最重要的影響。
日本的現役師團,如第九師團,戰鬥兵約三萬人,計有步兵四聯隊,騎兵一聯隊,野炮一聯隊,高射炮一聯隊,工兵一聯隊,辎重兵一聯隊,其第十一、十四兩師團,也約略相同。
到了淞滬戰役的後期,日方所用兵力已達十一萬人左右。
(第十四師團迂回至浏河登陸,尚未進入戰鬥;正式進入戰鬥的,除海軍陸戰隊外,有第九師團、二十四旅團、第十一師團,兵力約在八萬人上下。
)我十九路軍三師實力約在三萬人,第五軍及其他部隊,亦不過五萬人,進入戰鬥之部隊,總計亦不過八萬人。
敵我相較,兵力懸殊,火力懸殊,又未得空軍及戰車的掩護,而能與敵軍相持至一月有餘,可說是戰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日軍利用“短期休戰”時機,調集援軍,二月一日,日閣議決派遣陸軍,植田謙吉中将即率第九師團及混成第二十四旅團,向上海進發。
其時,閘北戰線的戰鬥,一直繼續進行。
日海軍陸戰隊意欲于陸軍到達前,完成占領閘北之戰果,保全海軍獨立作戰之威望。
二日傍晚,戰事複起,四、五兩日,戰鬥非常激烈。
敵軍對閘北作總攻擊,企圖突破我寶山路防線,進占我兩路樞紐之北站,攻擊重心,集中在商務印書館印刷廠及東方圖書館,尤以東方圖書館争奪戰為最激烈。
敵機雖炸毀了東方圖書館,我英勇士兵仍依據水泥鋼筋的高樓殘骸作決死戰,敵機雖整天低飛掃射,寶山路南段及北站陣地一直不曾動搖,直到敵攻勢衰退,便膠着在那一線上。
二月七日,敵先頭部隊到達吳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