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八”淞滬戰役(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九·一八”沈陽事變發生後,日人先後在漢口、青島、福州、南京、汕頭、鎮江等城市作武力挑釁;尤以軍艦雲集漢口,陸戰隊武裝演習,青島日居留民舉行大會,燒毀《國民日報》及市黨部,日炮艦開槍向汕頭市示威等事件最為嚴重;而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卒于上海近郊爆發,時為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
我們事後推想,當年日軍在我國各地的示威挑釁,隻是一種擾亂作用,其主要目标,仍在鞏固東北地區的占領。
接在東北占領以後次一軍事行動,顯然沿長城牆邊,窺綏察,脅平津,作進攻華北的準備。
淞滬戰役,原不在他們的預定程序之中。
至于我國的軍事準備,離現代化的标準還遠得很;軍隊的數量,并不算少;但北洋軍閥所遺留的地方割據勢力非常之大,若幹軍隊正在參與繼續不斷的地方争霸戰;招募而來的士兵,知識水準低,驕橫習氣深,加以下級軍事幹部缺乏,上級将領不谙軍事,這龐大的軍隊,和烏合之衆也相差不遠。
至于槍械來源的不同,重兵器缺乏,國内交通線簡陋(沿海數省而外,絕少鐵路與公路),更無從動員全國來和蓄謀已久、現代化了的日軍抵抗。
國民政府的武力以蔣委員長所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為基礎,紀律、士氣比北洋軍隊進步很多,裝備還是落後。
而且摻雜了一件不幸的政治因素:在革命陣線中攜手并行的國民黨、共産黨,北伐初期便意見分歧,演成激烈的内讧。
日軍進攻沈陽,那時期,政府軍隊正和共軍在江西東南兩部作生死搏鬥,幾乎耗盡了雙方的全部兵力。
後來日軍在北滿、南滿繼續軍事攻擊,政府軍隊一部分移向沿海地區,共軍便乘機展開攻勢;贛州危急的消息正和錦州失守的警訊同時傳來。
加以國民黨内部意見的分歧,更增加國民政府對外肆應的困難;國聯對遠東問題的軟弱無力,也使國人格外失望。
其時,蔣委員長又以朝野責難頻至,從糾紛中引退,暫隐于其故裡(浙江奉化溪口),軍事指揮上也失去了重心。
臨着這樣支離破碎的局面,日本軍人自更趾高氣揚,目中無中國,認為可以為所欲為了。
國難嚴重,國民黨内部由分裂而合作,蔣汪重複攜手,西南政務委員會若幹委員由北上,參與國民政府的改組,新政府于三十一年元旦成立,以林森氏為主席,孫科氏為行政院長。
這時,在江西前線和共軍作戰的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将軍,軍長蔡廷锴将軍,參謀長趙一肩将軍,第六十師師長沈光漢将軍,第六十一師師長毛維壽将軍,第七十八師師長區壽年将軍。
)奉命警衛首都,駐防京滬沿線。
這支部隊,據當時外籍記者所見,面目黃瘦,黯灰色的軍服,草鞋,鬥笠,從外表看來,除了鬥笠這新鮮的标幟而外,隻顯得十分疲勞,甚至有點近于從前線潰退下來的樣兒。
他們的武器,也簡陋得很,步槍輕機槍而外,隻有手榴彈,諸如重炮、高射炮之類的重兵器幾乎絕無僅有。
他們都是廣東人,南方的口音,這一點使他們和上海環境很相安;他們駐防閘北,和虹口的廣東居民非常相得。
虹口也正是日本僑民叢集之處,他們對于廣東人的堅強精神非常不愉快;因此,對于廣東的軍隊,心底起了藐視與憎恨的心理。
“一·二八”的戰事,也就是這麼挑動起來的,日本軍人有意要和“廣東精神”來挑戰! 依照日本人侵略中國的一貫步驟,首先是制造借口。
一月八日,東京櫻田門外發生朝鮮李泰昌狙擊日皇事件,上海《民國日報》以“不幸僅炸副車,兇手即被逮”為标題,日方即認為大不敬,提出嚴重抗議,要求上海吳市長(鐵城)謝罪,封閉《民國日報》,連帶要求市府當局壓制上海市民的愛國運動。
接着發生了一月十八日下午的“三友實業社事件”。
據日方所傳,說是那天下午日本妙法寺僧侶天崎啟山等五人,經過楊樹浦路時,被三友實業社職工及救國義勇軍所襲擊,重傷緻死;一月二十日,約有五十個日本人,均為青年保護團團員,手持刀棍前往三友實業社縱火,
我們事後推想,當年日軍在我國各地的示威挑釁,隻是一種擾亂作用,其主要目标,仍在鞏固東北地區的占領。
接在東北占領以後次一軍事行動,顯然沿長城牆邊,窺綏察,脅平津,作進攻華北的準備。
淞滬戰役,原不在他們的預定程序之中。
至于我國的軍事準備,離現代化的标準還遠得很;軍隊的數量,并不算少;但北洋軍閥所遺留的地方割據勢力非常之大,若幹軍隊正在參與繼續不斷的地方争霸戰;招募而來的士兵,知識水準低,驕橫習氣深,加以下級軍事幹部缺乏,上級将領不谙軍事,這龐大的軍隊,和烏合之衆也相差不遠。
至于槍械來源的不同,重兵器缺乏,國内交通線簡陋(沿海數省而外,絕少鐵路與公路),更無從動員全國來和蓄謀已久、現代化了的日軍抵抗。
國民政府的武力以蔣委員長所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為基礎,紀律、士氣比北洋軍隊進步很多,裝備還是落後。
而且摻雜了一件不幸的政治因素:在革命陣線中攜手并行的國民黨、共産黨,北伐初期便意見分歧,演成激烈的内讧。
日軍進攻沈陽,那時期,政府軍隊正和共軍在江西東南兩部作生死搏鬥,幾乎耗盡了雙方的全部兵力。
後來日軍在北滿、南滿繼續軍事攻擊,政府軍隊一部分移向沿海地區,共軍便乘機展開攻勢;贛州危急的消息正和錦州失守的警訊同時傳來。
加以國民黨内部意見的分歧,更增加國民政府對外肆應的困難;國聯對遠東問題的軟弱無力,也使國人格外失望。
其時,蔣委員長又以朝野責難頻至,從糾紛中引退,暫隐于其故裡(浙江奉化溪口),軍事指揮上也失去了重心。
臨着這樣支離破碎的局面,日本軍人自更趾高氣揚,目中無中國,認為可以為所欲為了。
國難嚴重,國民黨内部由分裂而合作,蔣汪重複攜手,西南政務委員會若幹委員由北上,參與國民政府的改組,新政府于三十一年元旦成立,以林森氏為主席,孫科氏為行政院長。
這時,在江西前線和共軍作戰的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将軍,軍長蔡廷锴将軍,參謀長趙一肩将軍,第六十師師長沈光漢将軍,第六十一師師長毛維壽将軍,第七十八師師長區壽年将軍。
)奉命警衛首都,駐防京滬沿線。
這支部隊,據當時外籍記者所見,面目黃瘦,黯灰色的軍服,草鞋,鬥笠,從外表看來,除了鬥笠這新鮮的标幟而外,隻顯得十分疲勞,甚至有點近于從前線潰退下來的樣兒。
他們的武器,也簡陋得很,步槍輕機槍而外,隻有手榴彈,諸如重炮、高射炮之類的重兵器幾乎絕無僅有。
他們都是廣東人,南方的口音,這一點使他們和上海環境很相安;他們駐防閘北,和虹口的廣東居民非常相得。
虹口也正是日本僑民叢集之處,他們對于廣東人的堅強精神非常不愉快;因此,對于廣東的軍隊,心底起了藐視與憎恨的心理。
“一·二八”的戰事,也就是這麼挑動起來的,日本軍人有意要和“廣東精神”來挑戰! 依照日本人侵略中國的一貫步驟,首先是制造借口。
一月八日,東京櫻田門外發生朝鮮李泰昌狙擊日皇事件,上海《民國日報》以“不幸僅炸副車,兇手即被逮”為标題,日方即認為大不敬,提出嚴重抗議,要求上海吳市長(鐵城)謝罪,封閉《民國日報》,連帶要求市府當局壓制上海市民的愛國運動。
接着發生了一月十八日下午的“三友實業社事件”。
據日方所傳,說是那天下午日本妙法寺僧侶天崎啟山等五人,經過楊樹浦路時,被三友實業社職工及救國義勇軍所襲擊,重傷緻死;一月二十日,約有五十個日本人,均為青年保護團團員,手持刀棍前往三友實業社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