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俄戰後
關燈
小
中
大
礦産。
(“滿洲”的地下存煤,在淪陷以前,中央地質研究所估計為三十萬萬噸,李頓調查團又加以研究,估計為四十萬萬噸,經日人廣泛勘測後,估計為九十萬萬噸,較之日、比二國的煤床來得更厚。
鐵礦發現在橫越的南滿,中央地質調查所估計藏有礦砂七百五十萬噸。
日人于原來礦區發現了更多上級礦砂,于公主嶺一帶估計蘊藏有上級礦砂二千四百萬噸。
由于新發現的礦砂與新式煉制法,“滿洲”成為世界鋼鐵生産中心之一。
以上關于“滿洲”的地文地理,摘自培英(H.F.Bain)的《中國複興基地&mdash&mdash東北》。
) (注)滿清以前,東三省地區,時或入中國版圖,然往往以藩屬視之。
其間或有置州縣者,亦不過限于遼河流域;那時盧龍、碣石一帶,中國尚且以邊塞視之。
漢唐極盛時代,疆域亦不過遼源以北,漢之遼東真番郡,唐之安東都護府,皆在今遼東一帶,未出奉天省界。
五代以後,燕雲十六州淪于異域,遼東乃與中國懸絕。
明于遼東設治,歸山東省屬,而蒙古部落侵入遼河套,滿洲部落崛起長白山,明室乃退保山海關。
滿清入關,滿洲與中國始為一體。
吉林、盛京兩省,清室視為根本重地,而以盛京為陪都。
清初,嚴防滿漢種界,下谕禁止流民至吉林一帶,而柳條邊之興築,亦即所以防漢人之闌入。
十九世紀末期,俄人興築中東路,有每年移民六十萬至滿洲之計劃;于是清廷驚懼,許國人移往關外。
嗣以中東南滿二路修築需用大批工人,直魯移民,群趨滿洲。
據尼可萊夫(A.M.Nikolaieff)調查,北滿人口尚不過百五十萬人(南滿人口共三百萬人左右),以後逐年增加,一九〇八年至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一九年九百萬人,一九二六年一千三百萬人,到了最近十年,增至三千萬人。
日俄戰後,日人根據《樸茨茅斯條約》繼承俄人在“滿洲”之既得權利,并劫持中國,強以承認,反客為主,予取予求,積極經營“滿洲”,已如上述。
他們向世界各國聲言:“滿洲因與日本國土緊相毗連,凡關于日本經濟生活及民族安全之範圍内,日本有生死關頭的利害關系在焉。
”“日本之和平與戰争問題,不在日本本身解決,亦不在太平洋上解決,隻在&lsquo滿洲&rsquo解決。
”日本正着手在“滿洲求&lsquo生命之源泉&rsquo與民族之安全。
因日本所有各種困難中,有兩種非常嚴重:缺乏食料與缺乏根本的原料。
而&lsquo滿洲&rsquo則似為求解決此問題最适宜之地。
”在召集華盛頓會議前數年,日本力求各國,尤其英美以及中國,承認其在“滿洲”所造成之“利益範圍”。
如一九〇七年至一九一六年間日俄各條約。
至一九一七年日本在《藍辛-石井協定》(Lansing-IshiiAgreement)中,又得美國國務卿之承認:“接壤國家有特殊之關系,因之,美國政府承認日本在華有特殊利益,尤以與日本領地毗連之部分為然。
”“特殊利益”一語,一直掩護着他們的侵略行動。
日本對“滿洲”之侵略,以南滿鐵路會社為最重要的工具。
日本對南滿鐵路投資,初為二萬萬元,後增至四萬萬元,其中日本政府占百分之五十以上,這個名義上是股份公司,實際便是日本政府的附屬機關,前後主持社務的社長,都是陸軍的将領,因之滿鐵會社,乃是日本帝國的建築者,也就是一個軍事機關。
馬穆勒(V.A.MacMurray)(美前駐華公使)說得好:“日本以一鐵路,将原始農民,與外界工業聯絡,而演成政治上及經濟上之優勢。
日人視南滿路之組織為其在滿地位之基礎,于各條約中,凡有利于該路者,無不擴張之。
視此權利,直如日本自己領土。
每寸土地,恒以精兵駐紮巡防。
關于派領及與中國當局交涉之權,常以政府之切實權能,賦予滿鐵會社。
”(李頓《報告書》稱:關于日本特殊地位之觀念,并不為中日間或日本與列國間,各種條約及協定上法律規定者所限制。
日人因日俄戰争而發生之情感及曆史的聯想,與夫因最近二十五年來日本在滿事業之成功,而發生之自尊心理,皆構成日本要求“特殊地位”之成分。
) 日本的侵略,既以鐵路為其動脈,乘中國内政上之混亂,利誘威脅,多所挾制。
中日之間,關于鐵路的協
(“滿洲”的地下存煤,在淪陷以前,中央地質研究所估計為三十萬萬噸,李頓調查團又加以研究,估計為四十萬萬噸,經日人廣泛勘測後,估計為九十萬萬噸,較之日、比二國的煤床來得更厚。
鐵礦發現在橫越的南滿,中央地質調查所估計藏有礦砂七百五十萬噸。
日人于原來礦區發現了更多上級礦砂,于公主嶺一帶估計蘊藏有上級礦砂二千四百萬噸。
由于新發現的礦砂與新式煉制法,“滿洲”成為世界鋼鐵生産中心之一。
以上關于“滿洲”的地文地理,摘自培英(H.F.Bain)的《中國複興基地&mdash&mdash東北》。
) (注)滿清以前,東三省地區,時或入中國版圖,然往往以藩屬視之。
其間或有置州縣者,亦不過限于遼河流域;那時盧龍、碣石一帶,中國尚且以邊塞視之。
漢唐極盛時代,疆域亦不過遼源以北,漢之遼東真番郡,唐之安東都護府,皆在今遼東一帶,未出奉天省界。
五代以後,燕雲十六州淪于異域,遼東乃與中國懸絕。
明于遼東設治,歸山東省屬,而蒙古部落侵入遼河套,滿洲部落崛起長白山,明室乃退保山海關。
滿清入關,滿洲與中國始為一體。
吉林、盛京兩省,清室視為根本重地,而以盛京為陪都。
清初,嚴防滿漢種界,下谕禁止流民至吉林一帶,而柳條邊之興築,亦即所以防漢人之闌入。
十九世紀末期,俄人興築中東路,有每年移民六十萬至滿洲之計劃;于是清廷驚懼,許國人移往關外。
嗣以中東南滿二路修築需用大批工人,直魯移民,群趨滿洲。
據尼可萊夫(A.M.Nikolaieff)調查,北滿人口尚不過百五十萬人(南滿人口共三百萬人左右),以後逐年增加,一九〇八年至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一九年九百萬人,一九二六年一千三百萬人,到了最近十年,增至三千萬人。
日俄戰後,日人根據《樸茨茅斯條約》繼承俄人在“滿洲”之既得權利,并劫持中國,強以承認,反客為主,予取予求,積極經營“滿洲”,已如上述。
他們向世界各國聲言:“滿洲因與日本國土緊相毗連,凡關于日本經濟生活及民族安全之範圍内,日本有生死關頭的利害關系在焉。
”“日本之和平與戰争問題,不在日本本身解決,亦不在太平洋上解決,隻在&lsquo滿洲&rsquo解決。
”日本正着手在“滿洲求&lsquo生命之源泉&rsquo與民族之安全。
因日本所有各種困難中,有兩種非常嚴重:缺乏食料與缺乏根本的原料。
而&lsquo滿洲&rsquo則似為求解決此問題最适宜之地。
”在召集華盛頓會議前數年,日本力求各國,尤其英美以及中國,承認其在“滿洲”所造成之“利益範圍”。
如一九〇七年至一九一六年間日俄各條約。
至一九一七年日本在《藍辛-石井協定》(Lansing-IshiiAgreement)中,又得美國國務卿之承認:“接壤國家有特殊之關系,因之,美國政府承認日本在華有特殊利益,尤以與日本領地毗連之部分為然。
”“特殊利益”一語,一直掩護着他們的侵略行動。
日本對“滿洲”之侵略,以南滿鐵路會社為最重要的工具。
日本對南滿鐵路投資,初為二萬萬元,後增至四萬萬元,其中日本政府占百分之五十以上,這個名義上是股份公司,實際便是日本政府的附屬機關,前後主持社務的社長,都是陸軍的将領,因之滿鐵會社,乃是日本帝國的建築者,也就是一個軍事機關。
馬穆勒(V.A.MacMurray)(美前駐華公使)說得好:“日本以一鐵路,将原始農民,與外界工業聯絡,而演成政治上及經濟上之優勢。
日人視南滿路之組織為其在滿地位之基礎,于各條約中,凡有利于該路者,無不擴張之。
視此權利,直如日本自己領土。
每寸土地,恒以精兵駐紮巡防。
關于派領及與中國當局交涉之權,常以政府之切實權能,賦予滿鐵會社。
”(李頓《報告書》稱:關于日本特殊地位之觀念,并不為中日間或日本與列國間,各種條約及協定上法律規定者所限制。
日人因日俄戰争而發生之情感及曆史的聯想,與夫因最近二十五年來日本在滿事業之成功,而發生之自尊心理,皆構成日本要求“特殊地位”之成分。
) 日本的侵略,既以鐵路為其動脈,乘中國内政上之混亂,利誘威脅,多所挾制。
中日之間,關于鐵路的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