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俄戰後

關燈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藍圖中,進攻滿蒙原是進攻中國的踏步;因之,追叙日本對中國的軍事進攻,便觸到日本人所常說的滿蒙問題。

    (滿蒙問題,一般習用之名詞,而非學術之用語。

    嚴格言之,滿蒙問題實為滿洲問題;滿洲又非我國固有之名稱,正名定義,應該稱為東三省問題。

    )關于滿洲問題,無論是曆史的、地理的、外交的,都得用很多篇幅來記述;這兒卻隻能概括地說一說。

     在數百年前,“滿洲”的中央大平原曾是駿馬的出産地,也是一族勇敢善戰的遊牧武士的教練場。

    他們于一六四四年沖入關内,征服了當時文化程度很高的明朝。

    “滿洲人”為了戰争,曾經充分利用他們關外的資源之一&mdash&mdash草原。

    但對其他資源,他們卻毫不重視,甚至中止了新興煤礦的開采以及高麗人輸入的陶器制造。

    征服已消耗盡了他們的精力,入關以後,他們變得富足、腐敗而怠于精進。

    同時他們的本地又進入了另一次長眠。

    其後這長眠被人驚醒了,第一個來的是俄國,第二個是日本;而最近又受到中國内地與歐美新生力之激蕩。

    當滿洲重複蘇醒時,在它周圍已是一個新世界了。

    騎兵在戰争中已不複受重視,人類已了解機械力的優越,用蒸汽與水力來代替了牲畜與人類的勞力。

    二十世紀的潮浪,已把一批新的冒險家沖到了“滿洲”。

    這批人找到了“滿洲人”以往所未注意的豐富資源與良好機會。

    真的,即使“滿洲人”當初注意到了,也不懂得怎樣加以利用的。

     從北方來的俄國人,想為他們的帝國尋求一個出口,擴展其領土,并掠取近代工業的原料。

    “滿洲”人口稀少,因為以前這裡是皇室獵場,下令禁止關内人民移入。

    一九一一年的革命改變了一切,此後八十年中,便有大批移民遷入了滿洲,其中大多數來自華北各省,但也有來自日本、朝鮮、俄國西伯利亞與其他國家的。

     在地理上,“滿洲”所處的位置,足能在東亞問題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滿洲”氣候利于動植物的生長,季節變化又極能刺激人類活動。

    它是各地人民的一個天然會合地。

    在西南面是漢人,在西面是蒙古人,北面是俄國人,東面是朝鮮人(更東是日本人),南面有海港,可借此與世界各地保持接觸。

    “滿洲”可說是世界的一個十字街頭。

    但其居中地位,卻并未使貿易通暢,反而成為沖突的中心,大家都知道“滿洲”是個“火藥庫”,而非和平的工業中心。

     “滿洲”是一片廣大的土地,面積與德法二國相加之幅員相等,它的中心區是一塊傾向東北方的大草原。

    在那樣堅硬的泥土上,農夫僅用鋤頭,還是無法耕種,必得等待“火犁”時代的到來。

    因此,“滿洲”的土地,大部分尚未畝分成小塊的田地,仍可适用現代化的機械耕種。

    在環境改變的刺激下,尤其因為鐵道與公路的增加,“滿洲”已成為剩餘食物的生産及輸出地。

    在這類産物中,尤以大豆為最出名,俄國與日本之所以在血戰後,便訂立了鐵道運輸協定,日本之所以從德國購進開礦機械,來開發“滿洲”的礦藏,都因為這大豆。

    而且大豆榨油之後,所剩餘下來的豆餅,供給了日本所亟需的肥料,成為“滿洲”主要輸出品之一。

    這中央的大平原,将來可能成為世界一大糧庫;要改良農業,有很多現代新方法可資應用,例如增植新農作物,選擇種子,控制蟲害等。

     這塊中央大平原,愈往南愈狹,與黃海相接;愈往北也愈狹,被邊界上的山嶺團團圍住。

    至于河流,向南宣洩的有遼河,向北的有松花江經由黑龍江而入海。

    這些河道都有很多支流,“滿洲”的本身便大部分被河流圍住。

    在這些河流與中央大平原之間,是一圈似帶的高山:西北方是蒙古高原的邊緣,屬于大興安嶺,東北方是小興安嶺,沿東南是長白山脈。

    在山與海之間,留出一個空缺,成為“滿洲”與華北的通道,農業、商業和制造業便集中在這塊平原上,尤其是在南部。

    至于山地便全是礦區與森林,其中采木場是東北亞洲主要采木場之一。

    “滿洲”的主要礦産是煤、鐵、白雲石和菱鎂礦、鋁母頁岩、油母頁岩、建築和化學原料,金和少量的銀、銅、鉛鋅鎢和其他較不重要金屬。

    現代工業最基本的兩種礦産,煤和鐵都有巨量的蘊藏。

    日軍侵占“滿洲”以後,曾對地質作廣泛調查,确知“滿洲”蘊藏着發展重工業所必需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