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甲午以來日本侵略中國之行程

關燈
重要的。

    就市場言,南部亞洲對于日本工業比人口較稀的北部亞洲所具的潛在價值,遠為龐大。

    但是日本若要确保其太平洋中南部的市場,非用武力将其他染指該地的國家都排擠出去不可,完成這個目的的一個條件,就是堅固地占領着滿洲和華北,否則日本在太平洋戰争中擊敗其一切對手是毫無把握的。

    ”(一九三一年日本《時報》“社論”中,明白地說:“滿洲誠然是日本的生命線,但是日本的原料來源和它的工業品的市場,卻遠在南方,就是南部亞洲、馬來、荷屬東印度、南洋群島等。

    滿洲的發展當然可以增加日滿間的貿易,但日本仍然要為以滿洲原料制成的貨物,另找其他的市場。

    日本的養育線在南部亞洲,那裡有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出産在等待着日本的國民。

    南洋的偉大自然富源,是要養育日本國民的,南洋足有養育五萬萬人民的餘地。

    ”都足為後來侵略進攻的注解。

    )在“南進”或“北進”政策中,中國隻是他們的橋梁,其真正的敵人,北為蘇聯,南為英美。

     日俄戰争未起時,日本已着手侵入華北,和帝俄作軍事上的角逐;日俄戰後,日本已更作積極進攻華北的準備。

    辛亥革命初起,日本希望中國分裂為南北二國,保留殘留勢力于華北,以便他們的蠶食。

    這個陰謀,雖未成功,而民國以來每一次内亂,都有日人從中策動的痕迹,其意無非在延長中國之分裂局面。

    一九一四(民國三年)世界大戰發生,這一陣“神風”,助長了日本的實力與野心。

    (一九一四&mdash&mdash一九一八年的大戰,消除了一切歐洲人加于日本的限制。

    除了美國的外交壓力,它在中國完全可以自由行動。

    它集中力量發展自己的工業,歐洲各國的戰時定貨單,助了它的重工業建設,它增加商船,并入占歐洲交戰國所放棄的國外市場。

    )那年八月間,日本加入協約國參戰,即攻奪青島,強取德國在膠州灣之一切舊有權利,并繼續占領我山東省之大部分。

    他們要把侵略軍事重點放在膠州半島上,使日本海的國防圈更加鞏固,同時對華北正如利刃刺胸為進攻冀豫晉的張本。

    (日本攻占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也有國防上的價值,伸展了外防線的觸須,為南進政策的張本。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向中國提出有名的“二十一條件”,并于五月七日向我政府送達最後通牒,脅我政府依限答複。

    我政府鑒于國際情勢之惡劣,不得已接受日方要求,并被迫簽訂《中日條約》及換文。

    該約内容大緻規定:日本取得德國在山東之一切權益及讓與,日本日後附有條件将膠州租借地交還中國,并規定将旅大租借期限與南滿、安奉兩鐵路之讓與期限延展至九十九年。

    一面準許日人得在南滿之内地居住與經營商務與農業。

    此外,又開放東部内蒙古某某商埠,以便外人貿易。

    另有換文多件,分别說明該約某條款之意義,并給予日本某項礦權以及築建滿蒙新路之優先權,并規定聘用日人為政治、财政、軍事、警察各顧問等事。

    後來大戰終了,國際情形大變,華府會議中,列強對日本加強壓力,重新處理山東問題。

    日本對于“二十一條”若幹條款,表示可以讓步修改,而于旅大及南滿與安奉鐵路問題,便絕對不肯讓步,可見日閥以旅、大、南滿為根據,借以侵略滿、蒙、華北之企圖,一直不肯放棄的! 日本直接幹涉中國内政的行動,以民國十四年打擊郭松林将軍之東北改革運動為最顯著;到了民國十六年,公然出兵山東,更趨于表面化了,其時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師北伐(民國十五年),從華南進至華中,日方尚抱觀望态度,第二年,即民國十六年春天,攻克了南京,沿津浦路向北推進;日閥猛覺軍閥即将崩潰,國民革命軍将統一中國,便采取直接行動以阻礙北伐軍之前進。

    五月二十七日,日田中内閣主張對華積極政策,發表聲言,謂日本政府将派兵二千名前往青島,保護山東日僑之生命财産,并于同月三十日以此聲言之内容,照會北京政府。

    北京政府當即向日方提出抗議,而南京國民政府亦于六月一日向日本政府嚴重抗議,聲稱:國民政府既屢次宣言保證日僑之安全,日本殊無派兵保護在華日僑之理由,日本此舉,顯系專與開往山東之國民革命軍為難,似此幹涉中國内政,有傷渴望統一成功之中國人民之感情,應請将日本軍隊立即退出山東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