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甲午以來日本侵略中國之行程
關燈
小
中
大
對于上述抗議,日方不但不加考慮,且又增派日兵四千名前往青島;一面令駐紮青島之日軍開往濟南,另以大批軍火供給北洋軍閥,嗾使聯合對抗國民革命軍。
其破壞我國之統一,行動更為毒辣了。
十七年四月間,國民革命軍再度北伐,節節勝利,兵臨濟南近郊。
日方即增調部隊,馳集濟南,凡三千餘人,并派福田司令前往指揮。
我軍前進迅速,于日軍司令到達濟南之先一日,即五月一日,業已進駐濟南。
福田到了濟南,立即執行武力幹涉計劃,于五月三日首先攻擊我軍,炮轟全城,我軍民殉難者千餘人。
我當局極力避免與日軍開戰,由外交途徑以緩和雙方之情勢,美、德、英三國領事出面調停,也無效果。
日軍之敵對行為,變本加厲,我濟南交涉員蔡公時及職員數人均被戕害,肢體橫被割裂。
五月六日,日援軍臻至,福田司令向我蔣總司令緻最後通牒,限我軍退出濟南及膠濟路沿線兩旁二十華裡以外。
我軍本既定方針,力避與其沖突,分遣精兵渡河推進北伐,一部分則沿津浦線南退。
日軍當即猛攻濟垣,卒于五月十一日以武力占領全城。
我軍既繞道渡河北進,日軍見勢不可侮,即增派援軍名古屋第三師團來青島,另派五大隊開往天津,日本戰艦則遊弋長江。
繼而我軍進迫北京,日方又分向我政府遞送“覺書”,略謂:“戰事如進展至平、津方面,其禍害将及于滿洲之治安,帝國政府為維持滿洲治安起見,或将不得已采取适當有效之處置”雲雲。
我政府當即嚴詞駁斥,謂:“日方所采幹涉中國内政之行為,中國斷難容忍”雲雲。
這場惡化的局勢,幾乎無法轉圜;幸而北京政府的中心人物,張作霖将軍,決意退往關外,才使緊張情勢松弛下來。
這一段經過,使我們明白日本軍閥視華北為其禁脔,而山東這一踏腳石,乃必争之地,威脅不遂,便訴之于武力。
五卅慘案,為蔣總司令身受最慘痛的打擊,當時以堅忍精神克服困難,為後來決志抗戰的張本。
日本幹涉我國内政之陰謀,又于炸死張作霖将軍及威脅其子張學良不得服從中央,奉令易幟二事見之。
十七年五月間,張将軍既決意率隊退往關外(事前,日本駐北京公使曾函告張氏,謂戰事如延及東三省,日本将采取視為必要之有效處置,并予以口頭警告,請張氏勿回關外),日軍立即作軍事布置,岡村司令立即調兵守備沈陽,并在錦州、山海關布防。
六月二日夜半,張氏自北京啟程返沈,日軍即于南滿、北甯兩路交叉地區皇姑屯驿,于其嚴密警備下,安置烈性炸藥;六月四日,張氏專車通過該地,即被炸重傷,随即殒命。
張氏既殁,日閥預期關外大混亂之局勢并未釀成;其子學良繼承軍政事權,秩序又告恢複。
學良心切父仇,又對于國民政府領導統一,極表贊同,因向中央輸誠,願于七月二十二日易幟。
日方即威脅其不得有此舉動,又以吊喪為名,派林權助為特使,再三警告,萬勿改懸青天白日旗,如張方違反日方意旨,竟然易幟,則日本對東三省将采取自由行動。
張氏為避免外交上之糾葛,不得已再三展延易幟,而其服從中央之決心,不以日方脅誘而中止,卒于十七年年底實行易幟了。
于是日本軍閥以武力進攻我東北之企圖更為積極,“九·一八”的火藥線,就在那時候開始燃燒着了。
這一段陰謀,日本前首相岡田啟介曾在遠東國際法庭作如此的供證:“一九二七年時,陸軍方面頗欲進窺亞洲大陸。
當時,首相田中大将對大陸持有最後計劃,為此曾派代表赴東北,謀取得重要鐵路之建設權。
田中當時謀利用東北之實際統治者張作霖。
張氏當時對日本之要求,多加反對,田中乃對張表示日本或能助其維持東北之首領地位。
又曾勸張氏返東北,專心于東北問題。
一九二八年,張之軍隊為國民革命軍擊破時,田中再度勸張及早将軍隊撤回&lsquo滿洲&rsquo。
此時,張氏考慮其困難立場,勉強相從。
此時,設司令部于沈陽之本莊繁之部下,對關于日本權益與張氏協力從事交涉之田中内閣政策頗抱不滿,欲伺機占領東北。
此等将校設法使本莊繁與軍務中心隔絕之後,計劃于張氏歸東北時加以狙擊。
六月四日,張氏自北平回沈陽途中,火車于沈陽境内被彼等預留之炸藥炸毀,張氏亦遂遭慘死。
”這些事實,後來日本人士都已公開承認了。
其破壞我國之統一,行動更為毒辣了。
十七年四月間,國民革命軍再度北伐,節節勝利,兵臨濟南近郊。
日方即增調部隊,馳集濟南,凡三千餘人,并派福田司令前往指揮。
我軍前進迅速,于日軍司令到達濟南之先一日,即五月一日,業已進駐濟南。
福田到了濟南,立即執行武力幹涉計劃,于五月三日首先攻擊我軍,炮轟全城,我軍民殉難者千餘人。
我當局極力避免與日軍開戰,由外交途徑以緩和雙方之情勢,美、德、英三國領事出面調停,也無效果。
日軍之敵對行為,變本加厲,我濟南交涉員蔡公時及職員數人均被戕害,肢體橫被割裂。
五月六日,日援軍臻至,福田司令向我蔣總司令緻最後通牒,限我軍退出濟南及膠濟路沿線兩旁二十華裡以外。
我軍本既定方針,力避與其沖突,分遣精兵渡河推進北伐,一部分則沿津浦線南退。
日軍當即猛攻濟垣,卒于五月十一日以武力占領全城。
我軍既繞道渡河北進,日軍見勢不可侮,即增派援軍名古屋第三師團來青島,另派五大隊開往天津,日本戰艦則遊弋長江。
繼而我軍進迫北京,日方又分向我政府遞送“覺書”,略謂:“戰事如進展至平、津方面,其禍害将及于滿洲之治安,帝國政府為維持滿洲治安起見,或将不得已采取适當有效之處置”雲雲。
我政府當即嚴詞駁斥,謂:“日方所采幹涉中國内政之行為,中國斷難容忍”雲雲。
這場惡化的局勢,幾乎無法轉圜;幸而北京政府的中心人物,張作霖将軍,決意退往關外,才使緊張情勢松弛下來。
這一段經過,使我們明白日本軍閥視華北為其禁脔,而山東這一踏腳石,乃必争之地,威脅不遂,便訴之于武力。
五卅慘案,為蔣總司令身受最慘痛的打擊,當時以堅忍精神克服困難,為後來決志抗戰的張本。
日本幹涉我國内政之陰謀,又于炸死張作霖将軍及威脅其子張學良不得服從中央,奉令易幟二事見之。
十七年五月間,張将軍既決意率隊退往關外(事前,日本駐北京公使曾函告張氏,謂戰事如延及東三省,日本将采取視為必要之有效處置,并予以口頭警告,請張氏勿回關外),日軍立即作軍事布置,岡村司令立即調兵守備沈陽,并在錦州、山海關布防。
六月二日夜半,張氏自北京啟程返沈,日軍即于南滿、北甯兩路交叉地區皇姑屯驿,于其嚴密警備下,安置烈性炸藥;六月四日,張氏專車通過該地,即被炸重傷,随即殒命。
張氏既殁,日閥預期關外大混亂之局勢并未釀成;其子學良繼承軍政事權,秩序又告恢複。
學良心切父仇,又對于國民政府領導統一,極表贊同,因向中央輸誠,願于七月二十二日易幟。
日方即威脅其不得有此舉動,又以吊喪為名,派林權助為特使,再三警告,萬勿改懸青天白日旗,如張方違反日方意旨,竟然易幟,則日本對東三省将采取自由行動。
張氏為避免外交上之糾葛,不得已再三展延易幟,而其服從中央之決心,不以日方脅誘而中止,卒于十七年年底實行易幟了。
于是日本軍閥以武力進攻我東北之企圖更為積極,“九·一八”的火藥線,就在那時候開始燃燒着了。
這一段陰謀,日本前首相岡田啟介曾在遠東國際法庭作如此的供證:“一九二七年時,陸軍方面頗欲進窺亞洲大陸。
當時,首相田中大将對大陸持有最後計劃,為此曾派代表赴東北,謀取得重要鐵路之建設權。
田中當時謀利用東北之實際統治者張作霖。
張氏當時對日本之要求,多加反對,田中乃對張表示日本或能助其維持東北之首領地位。
又曾勸張氏返東北,專心于東北問題。
一九二八年,張之軍隊為國民革命軍擊破時,田中再度勸張及早将軍隊撤回&lsquo滿洲&rsquo。
此時,張氏考慮其困難立場,勉強相從。
此時,設司令部于沈陽之本莊繁之部下,對關于日本權益與張氏協力從事交涉之田中内閣政策頗抱不滿,欲伺機占領東北。
此等将校設法使本莊繁與軍務中心隔絕之後,計劃于張氏歸東北時加以狙擊。
六月四日,張氏自北平回沈陽途中,火車于沈陽境内被彼等預留之炸藥炸毀,張氏亦遂遭慘死。
”這些事實,後來日本人士都已公開承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