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維新與大陸政策
關燈
小
中
大
這次戰争之中,我們不時想到或提到明代的倭寇。
倭寇以島嶼為巢穴,擾亂沿海,北侵蘇魯,南擾浙閩粵,先後百餘年。
和這次日軍的内侵,頗多近似之處,而且日軍的進攻路線,頗多師承倭寇的舊規,蓋接受舊經驗之處頗多。
不過倭寇隻是流寇性質,到處擄掠,并無入據大陸的大志。
倭寇潰退後半世紀,十六世紀的後期,豐臣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的武力,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差不多統一了整個日本。
他首先萌生了進攻朝鮮和中國的念頭,他還準備移都中國大陸,由大陸來管理廣大的帝國。
這才是大陸政策最早的底本。
(久野博士說:“豐臣秀吉在大陸上的七年征伐予日本青年一個強烈的靈感。
由于他的曆次勝利,日本人就認為和中國或朝鮮作戰,勝利必屬于我。
懷着這種信念的日本,就開始走入擴張國土的新時期。
”)不過那時的日本軍備,遠在中國之下,一五九二年,日軍侵入朝鮮,占領了全境,明廷派兵援助,經過了七年的戰事,又把日軍打了回去,跟着豐臣秀吉的死去,戰事也就結束了。
在秀吉以後,整整兩個半世紀的德川時代,日本也和中國一樣,對世界是關閉了的。
禁止日本臣民離開國境,否則處以死刑,禁止外人靠近日本海岸。
(除了小漁船外,造船也是犯罪行為。
在久根的海軍專門學校陳列一個木制的“潛水艇”,系在百六十年前建造為潛赴國外之用的。
這個小船有兩層的底,在開孔處備有槳四對,船前船尾均備有舵,以便下水和浮起,由此可證日本在和西方接觸前的閉塞情形。
)這種關閉的狀态,對于中國大陸可保持長時期的相安。
直到潘萊将軍(CommanderPerry)一八五三年率領他的軍艦來叩日本之門,才終結了鎖關的舊時代。
明治天皇把日本帶進了新時代,使日本成為現代化的國家。
(聖德太子奠定了日本的第一期文化,接受了佛教與中國哲學,明治天皇創造了日本的第二期文化,接受了歐洲的科學文明。
)明治初年的政權為南方長薩、土肥所獨占,長州薩摩為主,土佐、肥前副之。
西南革命,西鄉隆盛所領導的,失敗以後,所謂民間志士,以土肥為中心,集中于提倡民權。
政府雖一時下令壓迫,然而明治決心實行立憲,借議會使國民與聞國政,排斥當時絕對的天皇神權論。
在當時不斷的内争、内政的整理與對外的發展、民權與王權、南進與北進、文治派與武力派、國粹派與武力派種種矛盾之中,明治大帝用他的堅定的意志、聰明的先見,将方向把定,成就一個巨大的強國。
一八六九年(明治二年),天皇下谕除去各“大名”的封建權利,全部日本領土全歸天皇統治,所有日本人民都屬于天皇。
一八七一年,四個階層在法律前完全平等了。
政府決定武士可以随便選擇職業,而取消了他們的口糧,廢除武士軍隊,而建立歐洲式的常規軍,政府機關也采用了歐洲的方式。
(一八六九年将京城由京都遷至江戶,名之為東京。
)廢除損害商工業發展的行會制度,撤消一切藩主間妨礙國内自由貿易的關卡,決定全國内地人口貨物自由來往,規定統一的币制,建立私家和國家銀行,組織股份公司,廢除實物征收,代以錢币交納。
政府并着手建立工廠企業,建築鐵路電線,采取歐洲郵政制度等等。
對待外人的政策,也有了劇烈的變更。
一切反對外人的法令統統取消,開始壓迫一切排外行動,确認當時将軍幕府與列強所締訂的條約,派遣駐歐美各國專使,從事歐美經濟、政治、軍事制度的研究,采取歐洲年代及歲曆,開辦歐洲式學校,并于一八七二年在東京創立大學。
這種改革,不單單是複興了天皇政權,而且使日本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有了整個的改革。
一八八九年,明治天皇把一八八一年所答應的憲法公布了。
這憲法起草者是伊藤博文,他把普魯士的憲法作藍本,規定整個政權屬于天皇,政府僅對天皇負責。
議會由兩院組成,上院和下院。
主要的由政府貴族和地主以及官僚組織的貴族院,有統治立法的全權。
天皇左右成立一個樞密院,樞密院由那些有權解釋憲法和一切法律的封建貴族所組成。
下院由當選的議員所組成。
議會政治的初期,産生過兩個政黨,一個是坂垣所領導的自由黨,另一個是大隈所領導的進步黨。
前者代表鄉村資産階級和小地主的利益,要求充分的政治自由,地方自治,減低國稅;後者代表工商資産階級,要求政治自由,議會政府,修改不平等條約,金融制度改善等。
(自由黨分子後來被伊藤吸收入政友會。
)在日本的内閣中,還保留着一種特殊制度,即海、陸兩相直接對天皇負責,不受内閣總理的指揮,為後來軍人操縱政治的張本。
明治天皇完成了新日本的大業,這份大業,也就在他的生前到達了頂點。
(一九一二年,明治天皇逝世,
倭寇以島嶼為巢穴,擾亂沿海,北侵蘇魯,南擾浙閩粵,先後百餘年。
和這次日軍的内侵,頗多近似之處,而且日軍的進攻路線,頗多師承倭寇的舊規,蓋接受舊經驗之處頗多。
不過倭寇隻是流寇性質,到處擄掠,并無入據大陸的大志。
倭寇潰退後半世紀,十六世紀的後期,豐臣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的武力,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差不多統一了整個日本。
他首先萌生了進攻朝鮮和中國的念頭,他還準備移都中國大陸,由大陸來管理廣大的帝國。
這才是大陸政策最早的底本。
(久野博士說:“豐臣秀吉在大陸上的七年征伐予日本青年一個強烈的靈感。
由于他的曆次勝利,日本人就認為和中國或朝鮮作戰,勝利必屬于我。
懷着這種信念的日本,就開始走入擴張國土的新時期。
”)不過那時的日本軍備,遠在中國之下,一五九二年,日軍侵入朝鮮,占領了全境,明廷派兵援助,經過了七年的戰事,又把日軍打了回去,跟着豐臣秀吉的死去,戰事也就結束了。
在秀吉以後,整整兩個半世紀的德川時代,日本也和中國一樣,對世界是關閉了的。
禁止日本臣民離開國境,否則處以死刑,禁止外人靠近日本海岸。
(除了小漁船外,造船也是犯罪行為。
在久根的海軍專門學校陳列一個木制的“潛水艇”,系在百六十年前建造為潛赴國外之用的。
這個小船有兩層的底,在開孔處備有槳四對,船前船尾均備有舵,以便下水和浮起,由此可證日本在和西方接觸前的閉塞情形。
)這種關閉的狀态,對于中國大陸可保持長時期的相安。
直到潘萊将軍(CommanderPerry)一八五三年率領他的軍艦來叩日本之門,才終結了鎖關的舊時代。
明治天皇把日本帶進了新時代,使日本成為現代化的國家。
(聖德太子奠定了日本的第一期文化,接受了佛教與中國哲學,明治天皇創造了日本的第二期文化,接受了歐洲的科學文明。
)明治初年的政權為南方長薩、土肥所獨占,長州薩摩為主,土佐、肥前副之。
西南革命,西鄉隆盛所領導的,失敗以後,所謂民間志士,以土肥為中心,集中于提倡民權。
政府雖一時下令壓迫,然而明治決心實行立憲,借議會使國民與聞國政,排斥當時絕對的天皇神權論。
在當時不斷的内争、内政的整理與對外的發展、民權與王權、南進與北進、文治派與武力派、國粹派與武力派種種矛盾之中,明治大帝用他的堅定的意志、聰明的先見,将方向把定,成就一個巨大的強國。
一八六九年(明治二年),天皇下谕除去各“大名”的封建權利,全部日本領土全歸天皇統治,所有日本人民都屬于天皇。
一八七一年,四個階層在法律前完全平等了。
政府決定武士可以随便選擇職業,而取消了他們的口糧,廢除武士軍隊,而建立歐洲式的常規軍,政府機關也采用了歐洲的方式。
(一八六九年将京城由京都遷至江戶,名之為東京。
)廢除損害商工業發展的行會制度,撤消一切藩主間妨礙國内自由貿易的關卡,決定全國内地人口貨物自由來往,規定統一的币制,建立私家和國家銀行,組織股份公司,廢除實物征收,代以錢币交納。
政府并着手建立工廠企業,建築鐵路電線,采取歐洲郵政制度等等。
對待外人的政策,也有了劇烈的變更。
一切反對外人的法令統統取消,開始壓迫一切排外行動,确認當時将軍幕府與列強所締訂的條約,派遣駐歐美各國專使,從事歐美經濟、政治、軍事制度的研究,采取歐洲年代及歲曆,開辦歐洲式學校,并于一八七二年在東京創立大學。
這種改革,不單單是複興了天皇政權,而且使日本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有了整個的改革。
一八八九年,明治天皇把一八八一年所答應的憲法公布了。
這憲法起草者是伊藤博文,他把普魯士的憲法作藍本,規定整個政權屬于天皇,政府僅對天皇負責。
議會由兩院組成,上院和下院。
主要的由政府貴族和地主以及官僚組織的貴族院,有統治立法的全權。
天皇左右成立一個樞密院,樞密院由那些有權解釋憲法和一切法律的封建貴族所組成。
下院由當選的議員所組成。
議會政治的初期,産生過兩個政黨,一個是坂垣所領導的自由黨,另一個是大隈所領導的進步黨。
前者代表鄉村資産階級和小地主的利益,要求充分的政治自由,地方自治,減低國稅;後者代表工商資産階級,要求政治自由,議會政府,修改不平等條約,金融制度改善等。
(自由黨分子後來被伊藤吸收入政友會。
)在日本的内閣中,還保留着一種特殊制度,即海、陸兩相直接對天皇負責,不受内閣總理的指揮,為後來軍人操縱政治的張本。
明治天皇完成了新日本的大業,這份大業,也就在他的生前到達了頂點。
(一九一二年,明治天皇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