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扉語
關燈
小
中
大
“支那再認識”的口号。
有人曾坦白承認對中國認識的不夠,他說:“從巡遊大陸的大平原而感覺到的,就是對于其距離的錯覺,遠遠望着那邊的目标,以為隻不過五公裡的樣子,但是實際上走起來,卻在十公裡以上,這是我所常常經驗到的。
大陸的大平原,真有在茫無涯際的廣闊之上,物體看得較近的性質。
試想在這種大平原上,中國民族發源于此,生活于此,再與生育于山嶽叢錯彈丸黑子的島國的日本人相比較,是怎麼的情形?朝着山走而以為一口氣可以走到山前,這是日本的常識;所以所謂一氣呵成,速戰速決,當者即靡的心境,确為日本人的性根。
大平原的彼方,縱然看見山,但是朝着山走,山也向彼方走,而且在廣闊無際的平原中。
若朝着山拼命走,但在未走到以前,心神已疲倦不支了。
”他們的觀察,已經進步了,也已真正感覺到陷入泥淖的危機,體味到長期戰争的壓力了,但他們的認識還是不夠的,他們因看到了中國的土廣人衆,卻忘記了中國這民族的“國民潛力”,也忽視了我們的抗戰,乃是“屬于人民的戰争”。
一九三七年八月,近衛在東京發表演說:“日本之唯一目的是使中國屈膝,消失其戰鬥意志。
”而日軍既未能消滅中國政府與軍隊,而其破毀中國文化,家庭與士氣之恐怖手段,結果徒足增強中國人民之抗戰意志。
日本為維持其所占領交通線之統治,不得不使用五十萬以上的兵力留在作戰的後方。
少年中國之廣大領土與中國人民之出于意料之外的團結與抗戰到底的決心,使日本的侵略計劃全部擱淺了。
這種種都證明了日本軍閥的愚昧與無知。
(英記者勃脫蘭氏,他從淪陷區巡行歸來,說:“一切日本的計劃,顯然忽略了這一點:即中國民衆的長期抵抗。
日本隻能在中國中止戰鬥時可得勝利。
但中國民衆決不中止戰鬥。
”) 戰事發生之初,日閥反複申言:“速戰速決”,到了後來,特标口号,“速和速結”。
曰“速戰”,曰“閃擊”,他們确有此宏願;在現代戰争範疇中,本也有此可能。
其後歐戰發生,德軍閃擊波蘭,使用步兵六十三個師團,機械化六個師團,山兵師三個師團,特裝師兩個師團(占全兵力四分之三),空軍飛機三千餘架(占第一線飛機十分之九)。
九月一日宣戰,二日完全控制波蘭領空,三日,波蘭軍前後方交通線(鐵路、橋梁、車站、公路、通訊機構)全部麻痹。
獅子搏兔,迅電奔雷,不及二周,波軍解體,被俘七十萬人,波蘭也就瓦解了。
到了一九三九年夏間,閃擊西線英法聯軍,五月九日占盧森堡,十日陷色當;此一路兵力,便使用了百二十師步兵。
那強大的第三路軍,就配屬了十個機械化師團與六個摩托化步兵師團,第一線飛機在四千架以上,輕重戰車也在六千輛以上。
六周之中,聯軍潰敗,所俘法軍百九十萬人,比軍五十萬人,這麼一個龐大的數目。
以此類比,這才明白日軍的閃擊,有若兒戲;而且在中國戰場上三十五個師團的總兵力,連着八百架第一線飛機,根本談不上閃電的攻擊。
直到蘇德戰争開始,雙方所使用步兵,以千萬計,飛機、戰車,數在一萬二千架以上;雷霆萬鈞的反閃電攻擊,追逐複追逐,德軍永無喘息機會;蘇軍直迫柏林,希特勒的歐洲堡壘,煙消霧散,較之日軍之五步一停、十步一歇,迢迢長路,倦乏不堪,又不僅是小巫見大巫,相形見绌了。
這次戰争,以原子彈的出現,縮短了行程;但日軍的潰敗,不在于原子彈的威力(美空中堡壘連續轟炸東京,其破壞程度及殺傷率之高,還在于原子彈之上),而在于科學技術之落後;日方人士,檢讨過去失敗之迹,自承科學技術動員的遲緩(一九四三年二月,制定動員制度,一九四四年七月,才經閣議決定綱要,一九四五年二月才正式公布,先後已經了三年三個月了),也說到科學技術家薪給微薄,生計困難,以緻放棄專門研究;又說到軍部人員目光短近,每每幹涉科學研究,以緻一切研究,支離破碎,無以應變。
(“除去極少的傑出的科學家之外,日本的科學技術的确貧乏,低調而又俗惡的。
加以腦力的低能,政治力的薄弱,即使到了緊急關頭,也不能完成科學技術的動員,這便是日本的實情。
”)現代戰争,結底乃是“科學的戰争”、“腦力的戰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原子時代開始,要說有戰争的話,也已變成為“電鈕戰争”。
英軍事家福勒将軍(Fuller)說:“武器之良窳亦戰争勝負之樞紐,勝利之秘密,百分之九十九,系于武器之改進;申言之,戰争不過為武器之角鬥;改進武器愈速者,愈有勝利之把握。
”他的明見,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中找出來的;我們證之以這次世界大戰的事實,更覺得颠撲
有人曾坦白承認對中國認識的不夠,他說:“從巡遊大陸的大平原而感覺到的,就是對于其距離的錯覺,遠遠望着那邊的目标,以為隻不過五公裡的樣子,但是實際上走起來,卻在十公裡以上,這是我所常常經驗到的。
大陸的大平原,真有在茫無涯際的廣闊之上,物體看得較近的性質。
試想在這種大平原上,中國民族發源于此,生活于此,再與生育于山嶽叢錯彈丸黑子的島國的日本人相比較,是怎麼的情形?朝着山走而以為一口氣可以走到山前,這是日本的常識;所以所謂一氣呵成,速戰速決,當者即靡的心境,确為日本人的性根。
大平原的彼方,縱然看見山,但是朝着山走,山也向彼方走,而且在廣闊無際的平原中。
若朝着山拼命走,但在未走到以前,心神已疲倦不支了。
”他們的觀察,已經進步了,也已真正感覺到陷入泥淖的危機,體味到長期戰争的壓力了,但他們的認識還是不夠的,他們因看到了中國的土廣人衆,卻忘記了中國這民族的“國民潛力”,也忽視了我們的抗戰,乃是“屬于人民的戰争”。
一九三七年八月,近衛在東京發表演說:“日本之唯一目的是使中國屈膝,消失其戰鬥意志。
”而日軍既未能消滅中國政府與軍隊,而其破毀中國文化,家庭與士氣之恐怖手段,結果徒足增強中國人民之抗戰意志。
日本為維持其所占領交通線之統治,不得不使用五十萬以上的兵力留在作戰的後方。
少年中國之廣大領土與中國人民之出于意料之外的團結與抗戰到底的決心,使日本的侵略計劃全部擱淺了。
這種種都證明了日本軍閥的愚昧與無知。
(英記者勃脫蘭氏,他從淪陷區巡行歸來,說:“一切日本的計劃,顯然忽略了這一點:即中國民衆的長期抵抗。
日本隻能在中國中止戰鬥時可得勝利。
但中國民衆決不中止戰鬥。
”) 戰事發生之初,日閥反複申言:“速戰速決”,到了後來,特标口号,“速和速結”。
曰“速戰”,曰“閃擊”,他們确有此宏願;在現代戰争範疇中,本也有此可能。
其後歐戰發生,德軍閃擊波蘭,使用步兵六十三個師團,機械化六個師團,山兵師三個師團,特裝師兩個師團(占全兵力四分之三),空軍飛機三千餘架(占第一線飛機十分之九)。
九月一日宣戰,二日完全控制波蘭領空,三日,波蘭軍前後方交通線(鐵路、橋梁、車站、公路、通訊機構)全部麻痹。
獅子搏兔,迅電奔雷,不及二周,波軍解體,被俘七十萬人,波蘭也就瓦解了。
到了一九三九年夏間,閃擊西線英法聯軍,五月九日占盧森堡,十日陷色當;此一路兵力,便使用了百二十師步兵。
那強大的第三路軍,就配屬了十個機械化師團與六個摩托化步兵師團,第一線飛機在四千架以上,輕重戰車也在六千輛以上。
六周之中,聯軍潰敗,所俘法軍百九十萬人,比軍五十萬人,這麼一個龐大的數目。
以此類比,這才明白日軍的閃擊,有若兒戲;而且在中國戰場上三十五個師團的總兵力,連着八百架第一線飛機,根本談不上閃電的攻擊。
直到蘇德戰争開始,雙方所使用步兵,以千萬計,飛機、戰車,數在一萬二千架以上;雷霆萬鈞的反閃電攻擊,追逐複追逐,德軍永無喘息機會;蘇軍直迫柏林,希特勒的歐洲堡壘,煙消霧散,較之日軍之五步一停、十步一歇,迢迢長路,倦乏不堪,又不僅是小巫見大巫,相形見绌了。
這次戰争,以原子彈的出現,縮短了行程;但日軍的潰敗,不在于原子彈的威力(美空中堡壘連續轟炸東京,其破壞程度及殺傷率之高,還在于原子彈之上),而在于科學技術之落後;日方人士,檢讨過去失敗之迹,自承科學技術動員的遲緩(一九四三年二月,制定動員制度,一九四四年七月,才經閣議決定綱要,一九四五年二月才正式公布,先後已經了三年三個月了),也說到科學技術家薪給微薄,生計困難,以緻放棄專門研究;又說到軍部人員目光短近,每每幹涉科學研究,以緻一切研究,支離破碎,無以應變。
(“除去極少的傑出的科學家之外,日本的科學技術的确貧乏,低調而又俗惡的。
加以腦力的低能,政治力的薄弱,即使到了緊急關頭,也不能完成科學技術的動員,這便是日本的實情。
”)現代戰争,結底乃是“科學的戰争”、“腦力的戰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原子時代開始,要說有戰争的話,也已變成為“電鈕戰争”。
英軍事家福勒将軍(Fuller)說:“武器之良窳亦戰争勝負之樞紐,勝利之秘密,百分之九十九,系于武器之改進;申言之,戰争不過為武器之角鬥;改進武器愈速者,愈有勝利之把握。
”他的明見,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中找出來的;我們證之以這次世界大戰的事實,更覺得颠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