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累官至刑部郎中,北宋詩人。
慶曆四年(1044),因參加蘇舜欽進奏院集會,被斥逐。
91.王益柔,字勝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王曙之子,因蔭補入官,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秘書監。
慶曆四年(1044)除集賢校理,因參加蘇舜欽進奏院集會,醉作《傲歌》,黜監複州酒稅。
92.宋敏求,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賜進士及第,史學家。
初任館閣校勘,官至史館修撰,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慶曆四年(1044)因參加蘇舜欽進奏院集會,被斥逐集慶軍判官。
93.錢明逸,字子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以父蔭為殿中丞,策制科,擢右正言。
擢知谏院,為翰林學士,加史館修撰。
慶曆五年(1045)八月,谏誣歐陽修“家事案”,使歐陽修罷黜滁州。
94.王舉正,字伯仲,鎮定人。
王化基之子,以蔭補秘書省校書郎,後進士及第,授知伊阙,曆官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累官至禮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以太子少傅緻仕,卒,贈太子太保,谥安簡,賜黃金百兩。
95.吳育,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禮部侍郎吳侍問長子,少時奇穎博學,進士考試獲禮部第一,考中甲科。
“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轼而已。
”為人正直,直言敢谏,累官至參知政事。
宰相王旦之婿。
慶曆五年(1045)秋,有人誣杜衍、富弼圖謀不軌,欲調往淮南,吳育力谏才作罷。
卒贈吏部尚書、谥正肅。
96.韓億,字宗魏,祖籍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民權縣)。
北宋名臣,曆知大理寺丞、樞密直學士、谏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祐四年(1037)受參知政事,慶曆二年(1042)以太子少傅緻仕,贈太子太保,谥号忠獻(一作忠憲)。
韓億有八子,時稱“韓氏八龍”,曰:綱、綜、绛、繹、維、缜、緯、緬。
97.嚴羽(1192或1197~1245),字丹丘,一字儀卿,自号滄浪逋客。
南宋詩論家、詩人。
有詩集《滄浪先生吟卷》,《滄浪詩話》附于詩集後。
98.謝景初,字師厚,号今是翁,北宋官吏,謝绛之子,其女嫁黃庭堅。
99.胥元衡,字平叔,胥偃之子,北宋潭州長沙人。
少力學,工文章。
蔭補入仕後,進士及第,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通判湖、海等州,所至以廉潔稱。
100.刁衎,字元賓,升州(今南京市)人。
初仕南唐為秘書郎,集賢校理,從李煜歸宋,授太常寺太祝。
曆官授大理寺丞、授兵部郎中,西昆派詩人。
子刁湛(尚書刑部郎中),刁湛子:刁繹(通判,詩人)、刁約(判太常寺,詩人);三子刁渭(太常博士),子刁紡(推官);女嫁堯臣。
101.王沖,字道損,疑似韓億的妻弟。
韓億是宰相王旦之婿,但《宋史·王旦傳》附傳王沖字仲和,這個是道損,所以說是疑似。
102.孫永,字曼叔,世為趙人,遷居長社(今河南長葛東),給事中孫沖之孫,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端明殿學士。
103.趙可度,宋仁宗年間任均州知州,曾迫害尹洙。
第七章從揚州到陳州 104.張方平,字安道,号“樂全居士”,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仁宗年間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開封府、翰林學士、禦史中丞及地方州官,神宗時官拜參知政事,反對王安石變法。
卒,贈司空,谥文定。
105.王則(?~1048),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河北貝州士兵起義領袖。
早年因災荒落難貝州,淪為牧羊人。
後投宣毅軍,升為小校,參加彌勒教,習五龍、滴淚等經。
準備在慶曆八年(1048)起兵推翻宋王朝,因事不密,遂于慶曆七年冬至日,起兵謀事。
自封東平郡王,建國号“安陽”,年号得聖。
士兵面刺“義軍破趙得勝”字樣。
次年,朝廷派明鎬、王信、文彥博等率重兵圍攻貝州,城陷被俘,解至東京被殺。
106.賈昌朝,字子明,真定獲鹿(今河北鹿泉)人,北宋宰相、文學家、書法家。
慶曆三年(1043)拜參知政事,以工部侍郎充樞密使,慶曆五年,拜相,拜昭文館大學士。
慶曆七年春,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撫使,參與鎮壓貝州王則起義。
著《群經音辨》,卒谥文元。
107.王信,字公亮,太原人,将軍。
參與三川口之戰,累遷至馬步軍都虞侯、象州防禦使,徙高陽關路。
慶曆七年(1047),王則在貝州起義,明鎬任都總管、王信任都部署,文彥博為帥,王信擒獲王則。
108.明鎬,字化基,密州安丘(今山東安丘)人,北宋大臣。
慶曆七年(1047)王則起義,明鎬與王信、文彥博一道共同率軍鎮壓,平定起義。
其因功拜端明殿學士、給事中、權三司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
慶曆八年因病逝世,贈禮部尚書,谥号文烈。
109.文彥博,字寬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他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五十年之久,被譽為“北宋第一名相”。
慶曆七年(1047),以樞密副使名義,平定貝州王則起義。
110.許元,字子春,宣州宣城人,堯臣的同鄉,許逖之子,以蔭補官,曆仕國子監博士、三門發運判官、江淮兩浙荊湖發運判官,後曆知揚州、越州、泰州。
第八章監倉的前後 111.張堯佐,字希元,北宋河南永安(今河南鞏義)人,張堯封堂弟,溫成皇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
官至提升為天章閣待制、吏部流内铨,曆遷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加官為龍圖閣直學士,升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被任命為三司使。
卒贈太師。
112.文洎,生卒不詳,文彥博之父,以“強直勤敏、振利攘害”,判三司開拆磨勘司,終主客郎中、河東轉運使,封魏國公。
113.唐介,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一說廣西興安人。
北宋著名谏臣。
神宗時拜參知政事,卒谥“質肅”,追贈禮部尚書。
陸遊之母為其嫡親孫女。
114.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進士及第,累遷監察禦史,入朝改知谏院,多次論劾權貴。
曾任任樞密副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民間呼為“包青天”。
卒谥孝肅,追贈禮部尚書。
115.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
曾官知谏院,每進言,唯勸帝禁束左右奸幸。
至和三年(1056),拜翰林學士,權開封府,除端明殿學士、知成都府,以親辭,改郓州,複還翰林,拜樞密副使。
卒谥曰文肅,贈兵部尚書。
116.梁适,字仲賢,郓州(今山東東平)人,其父梁灏為翰林大學士
慶曆四年(1044),因參加蘇舜欽進奏院集會,被斥逐。
91.王益柔,字勝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王曙之子,因蔭補入官,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秘書監。
慶曆四年(1044)除集賢校理,因參加蘇舜欽進奏院集會,醉作《傲歌》,黜監複州酒稅。
92.宋敏求,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賜進士及第,史學家。
初任館閣校勘,官至史館修撰,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慶曆四年(1044)因參加蘇舜欽進奏院集會,被斥逐集慶軍判官。
93.錢明逸,字子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以父蔭為殿中丞,策制科,擢右正言。
擢知谏院,為翰林學士,加史館修撰。
慶曆五年(1045)八月,谏誣歐陽修“家事案”,使歐陽修罷黜滁州。
94.王舉正,字伯仲,鎮定人。
王化基之子,以蔭補秘書省校書郎,後進士及第,授知伊阙,曆官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累官至禮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以太子少傅緻仕,卒,贈太子太保,谥安簡,賜黃金百兩。
95.吳育,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禮部侍郎吳侍問長子,少時奇穎博學,進士考試獲禮部第一,考中甲科。
“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轼而已。
”為人正直,直言敢谏,累官至參知政事。
宰相王旦之婿。
慶曆五年(1045)秋,有人誣杜衍、富弼圖謀不軌,欲調往淮南,吳育力谏才作罷。
卒贈吏部尚書、谥正肅。
96.韓億,字宗魏,祖籍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民權縣)。
北宋名臣,曆知大理寺丞、樞密直學士、谏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祐四年(1037)受參知政事,慶曆二年(1042)以太子少傅緻仕,贈太子太保,谥号忠獻(一作忠憲)。
韓億有八子,時稱“韓氏八龍”,曰:綱、綜、绛、繹、維、缜、緯、緬。
97.嚴羽(1192或1197~1245),字丹丘,一字儀卿,自号滄浪逋客。
南宋詩論家、詩人。
有詩集《滄浪先生吟卷》,《滄浪詩話》附于詩集後。
98.謝景初,字師厚,号今是翁,北宋官吏,謝绛之子,其女嫁黃庭堅。
99.胥元衡,字平叔,胥偃之子,北宋潭州長沙人。
少力學,工文章。
蔭補入仕後,進士及第,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通判湖、海等州,所至以廉潔稱。
100.刁衎,字元賓,升州(今南京市)人。
初仕南唐為秘書郎,集賢校理,從李煜歸宋,授太常寺太祝。
曆官授大理寺丞、授兵部郎中,西昆派詩人。
子刁湛(尚書刑部郎中),刁湛子:刁繹(通判,詩人)、刁約(判太常寺,詩人);三子刁渭(太常博士),子刁紡(推官);女嫁堯臣。
101.王沖,字道損,疑似韓億的妻弟。
韓億是宰相王旦之婿,但《宋史·王旦傳》附傳王沖字仲和,這個是道損,所以說是疑似。
102.孫永,字曼叔,世為趙人,遷居長社(今河南長葛東),給事中孫沖之孫,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端明殿學士。
103.趙可度,宋仁宗年間任均州知州,曾迫害尹洙。
第七章從揚州到陳州 104.張方平,字安道,号“樂全居士”,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仁宗年間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開封府、翰林學士、禦史中丞及地方州官,神宗時官拜參知政事,反對王安石變法。
卒,贈司空,谥文定。
105.王則(?~1048),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河北貝州士兵起義領袖。
早年因災荒落難貝州,淪為牧羊人。
後投宣毅軍,升為小校,參加彌勒教,習五龍、滴淚等經。
準備在慶曆八年(1048)起兵推翻宋王朝,因事不密,遂于慶曆七年冬至日,起兵謀事。
自封東平郡王,建國号“安陽”,年号得聖。
士兵面刺“義軍破趙得勝”字樣。
次年,朝廷派明鎬、王信、文彥博等率重兵圍攻貝州,城陷被俘,解至東京被殺。
106.賈昌朝,字子明,真定獲鹿(今河北鹿泉)人,北宋宰相、文學家、書法家。
慶曆三年(1043)拜參知政事,以工部侍郎充樞密使,慶曆五年,拜相,拜昭文館大學士。
慶曆七年春,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撫使,參與鎮壓貝州王則起義。
著《群經音辨》,卒谥文元。
107.王信,字公亮,太原人,将軍。
參與三川口之戰,累遷至馬步軍都虞侯、象州防禦使,徙高陽關路。
慶曆七年(1047),王則在貝州起義,明鎬任都總管、王信任都部署,文彥博為帥,王信擒獲王則。
108.明鎬,字化基,密州安丘(今山東安丘)人,北宋大臣。
慶曆七年(1047)王則起義,明鎬與王信、文彥博一道共同率軍鎮壓,平定起義。
其因功拜端明殿學士、給事中、權三司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
慶曆八年因病逝世,贈禮部尚書,谥号文烈。
109.文彥博,字寬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他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五十年之久,被譽為“北宋第一名相”。
慶曆七年(1047),以樞密副使名義,平定貝州王則起義。
110.許元,字子春,宣州宣城人,堯臣的同鄉,許逖之子,以蔭補官,曆仕國子監博士、三門發運判官、江淮兩浙荊湖發運判官,後曆知揚州、越州、泰州。
第八章監倉的前後 111.張堯佐,字希元,北宋河南永安(今河南鞏義)人,張堯封堂弟,溫成皇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
官至提升為天章閣待制、吏部流内铨,曆遷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加官為龍圖閣直學士,升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被任命為三司使。
卒贈太師。
112.文洎,生卒不詳,文彥博之父,以“強直勤敏、振利攘害”,判三司開拆磨勘司,終主客郎中、河東轉運使,封魏國公。
113.唐介,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一說廣西興安人。
北宋著名谏臣。
神宗時拜參知政事,卒谥“質肅”,追贈禮部尚書。
陸遊之母為其嫡親孫女。
114.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進士及第,累遷監察禦史,入朝改知谏院,多次論劾權貴。
曾任任樞密副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民間呼為“包青天”。
卒谥孝肅,追贈禮部尚書。
115.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
曾官知谏院,每進言,唯勸帝禁束左右奸幸。
至和三年(1056),拜翰林學士,權開封府,除端明殿學士、知成都府,以親辭,改郓州,複還翰林,拜樞密副使。
卒谥曰文肅,贈兵部尚書。
116.梁适,字仲賢,郓州(今山東東平)人,其父梁灏為翰林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