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出使有功,與梅堯臣、歐陽修交善,與弟劉攽合稱為北宋二劉,著有《公是集》。
62.胡瑗,字翼之。
祖籍陝西路安定堡(今陝西子長縣),随祖父遷居泰州海陵,世稱安定先生。
北宋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
63.範雍,字伯純或作伯淳,世家太原,祖葬河南(今河南洛陽),遂為河南人。
累官至龍圖閣待制、陝西轉運使。
卒谥忠獻。
64.劉平,字士衡,生卒不詳,開封祥符人,北宋勇将,累官至侍禦史。
康定元年(1040),鄜延環慶路副都部署劉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鄜延路都監黃德和及其巡檢萬俟政、郭遵共五路大軍,一萬餘人,與李元昊戰于三川口。
劉平、石元孫力戰被俘,劉平病死,元孫後被放還,還京後亦死,黃德和等退守甘泉。
劉平身後僅存一子景文,亦窮困落寞而死。
65.石元孫,字善良,始名慶孫,避章獻太後祖諱易之,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開國大将石守信之孫、石保吉之子,曆官殿前都虞侯及鄜延副都部署等。
康定元年三川口之戰被俘,後被放還,還汴京後即卒。
66.宋庠,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後改名庠,更字公序,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省民權縣),後徙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
北宋文學家、宰相,工部尚書宋祁之兄。
仁宗天聖二年(1024),宋庠狀元及第,成為“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之人。
卒贈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獻(一作元憲),與弟宋祁并有文名,時稱“二宋”,有《宋元憲集》等。
67.唃厮啰,清人譯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權的創建者,原名欺南淩溫,吐蕃王朝贊普後裔,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遷都青塘,為青塘吐蕃首領。
降宋後,授其為甯遠大将軍、愛州團練使,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大敗李元昊于河湟地區。
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又聯合唃厮啰抗擊西夏。
68.葛懷敏(?~1042),生卒不詳,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北宋名将葛霸之子,以父蔭授西頭供奉官,曆官雄、滄等州知縣。
仁宗康定元年(1040)三月,由萊州團練使改任泾原路副都部署、秦鳳兩路經略安撫副使,仁宗慶曆二(1042)年,定川寨之戰,懷敏等十五位将領戰死。
賜谥忠隐。
69.孫何,字漢公,北宋汝州人,因其父孫镛為荊門知軍,亦說其為荊門人,北宋文人。
孫镛三子:孫何,孫僅,孫侑,俗稱“荊門三鳳”。
孫氏一門,三進士兩狀元,其中孫何(992)、孫僅(998)狀元及第,孫侑也在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及第。
孫何與丁謂友善,俗稱“孫丁”。
70.陸經,字子履,自号嵩山老人,祖籍越州(今浙江紹興),寓居洛陽。
母再嫁陳見素,因冒姓陳,見素卒,還本姓。
仁宗朝,官至集賢殿修撰,坐谪流落。
與歐陽修、蘇舜欽輩遊。
善真行書,時有《寓山集》。
第五章赴任湖州 71.晁宗悫,字世良,北宋官員、文學家。
宋初大理寺丞晁佺子孫,禮部尚書晁炯之子。
72.任福,字佑之,祖籍河東(今山西運城一帶),後遷居開封,北宋将領,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宋夏好水川之戰為環慶副部屬,戰死。
73.桑怿,開封雍丘人,北宋将領,仁宗康定二年(1041),宋夏好水川之戰,與任福一同戰死。
其餘戰死的戰将還有朱觀、武英等。
74.宋祁,字子京,小字選郎。
祖籍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高祖父宋紳徙居開封府雍丘縣(今河南民權縣),遂為雍丘人。
北宋官員,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詞人。
宋祁與兄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
75.裴煜,字如晦,臨川人,生卒不詳。
北宋官員。
76.刁約,字景純,丹徒(今江蘇鎮江)人。
慶曆初年與歐陽修同知太常禮院,為集賢校理,後出外官。
梅堯臣第二任夫人刁氏的哥哥。
77.胡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
北宋官員、詩人,累官至樞密副使,谥文恭。
第六章窮而後工的詩人 78.王素,字仲儀,北宋太尉王旦之子,莘縣人。
官至工部尚書緻仕,卒谥懿敏。
79.王琪,字君玉,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徙舒(今安徽廬江),王罕之子,王珪從兄。
北宋官員,著名的豪放派詞人。
80.蕭英,字何甯,本名蕭特末,蕭和尚弟,遼國大臣、驸馬、北院宣徽使。
仁宗慶曆二年(1042)與遼國大臣劉六符(參知政事)一起出使宋朝,索要關南十縣。
81.劉六符,河間(今河北河間)人,遼興宗時為翰林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
1038年,任參知政事;1042年,與宣徽使蕭特末(蕭英)使宋,索關南十縣地。
82.耶律仁先,字糾鄰,乳名查剌,孟父房後裔,燕王、南府宰相耶律瑰引之子,遼國名臣,官至于越(至高無上的意思)。
仁宗慶曆二年(1042),任北院副樞密使,與劉六符出使宋朝,知南京事。
後曆任遼國東京留守、南院樞密使、北院大王,1063年,加官于越。
83.石介,字守道,一字公操。
兖州奉符(今山東泰安徂徕鎮)人,世稱徂徕先生。
北宋初學者、思想家、宋理學先驅,與孫複、胡瑗并稱“宋初三先生”。
84.章得象,字希言,浦城(今福建省浦城)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
官至司空緻仕,并贈太尉兼侍中,谥文憲,皇佑中,改谥文簡。
85.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大臣。
累官至樞密使、拜同平章事,任宰相百餘日因蘇舜欽事而罷,出知兖州。
以太子少師緻仕,封祁國公,谥正獻。
86.王拱辰,原名王拱壽,字君贶,開封府鹹平(今河南通許)人。
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第一名,狀元及第。
累官至禦史中丞、武汝軍節度使。
因谏逐王益柔、蘇舜欽以傾範仲淹事,為公議所薄。
卒谥懿恪。
87.李定,字資深,揚州(今江蘇揚州)人。
曾受教于王安石,進士及第,元豐初年,召拜寶文閣待制、同知谏院,進知制诰,官禦史中丞,元豐二年(1079年)同舒檀制造“烏台詩案”,緻使蘇轼入獄。
88.魚周詢,字裕之,雍丘人,早孤好學,進士及第,仁宗時累官至右谏議大夫,知禦史中丞,熟悉吏治。
慶曆四年(1044)受禦史中丞王拱辰指使,與劉元瑜一道彈劾劉巽、蘇舜欽等,釀成朋黨冤案。
89.劉元瑜,字君玉,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進士及第,累官右司谏。
慶曆四年(1044)受禦史中丞王拱辰指使,與魚周詢一道彈劾劉巽、蘇舜欽等,釀成朋黨冤案。
90.江休複,字鄰幾,河南開封陳留人,進士及第,
62.胡瑗,字翼之。
祖籍陝西路安定堡(今陝西子長縣),随祖父遷居泰州海陵,世稱安定先生。
北宋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
63.範雍,字伯純或作伯淳,世家太原,祖葬河南(今河南洛陽),遂為河南人。
累官至龍圖閣待制、陝西轉運使。
卒谥忠獻。
64.劉平,字士衡,生卒不詳,開封祥符人,北宋勇将,累官至侍禦史。
康定元年(1040),鄜延環慶路副都部署劉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鄜延路都監黃德和及其巡檢萬俟政、郭遵共五路大軍,一萬餘人,與李元昊戰于三川口。
劉平、石元孫力戰被俘,劉平病死,元孫後被放還,還京後亦死,黃德和等退守甘泉。
劉平身後僅存一子景文,亦窮困落寞而死。
65.石元孫,字善良,始名慶孫,避章獻太後祖諱易之,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開國大将石守信之孫、石保吉之子,曆官殿前都虞侯及鄜延副都部署等。
康定元年三川口之戰被俘,後被放還,還汴京後即卒。
66.宋庠,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後改名庠,更字公序,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省民權縣),後徙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
北宋文學家、宰相,工部尚書宋祁之兄。
仁宗天聖二年(1024),宋庠狀元及第,成為“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之人。
卒贈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獻(一作元憲),與弟宋祁并有文名,時稱“二宋”,有《宋元憲集》等。
67.唃厮啰,清人譯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權的創建者,原名欺南淩溫,吐蕃王朝贊普後裔,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遷都青塘,為青塘吐蕃首領。
降宋後,授其為甯遠大将軍、愛州團練使,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大敗李元昊于河湟地區。
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又聯合唃厮啰抗擊西夏。
68.葛懷敏(?~1042),生卒不詳,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北宋名将葛霸之子,以父蔭授西頭供奉官,曆官雄、滄等州知縣。
仁宗康定元年(1040)三月,由萊州團練使改任泾原路副都部署、秦鳳兩路經略安撫副使,仁宗慶曆二(1042)年,定川寨之戰,懷敏等十五位将領戰死。
賜谥忠隐。
69.孫何,字漢公,北宋汝州人,因其父孫镛為荊門知軍,亦說其為荊門人,北宋文人。
孫镛三子:孫何,孫僅,孫侑,俗稱“荊門三鳳”。
孫氏一門,三進士兩狀元,其中孫何(992)、孫僅(998)狀元及第,孫侑也在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及第。
孫何與丁謂友善,俗稱“孫丁”。
70.陸經,字子履,自号嵩山老人,祖籍越州(今浙江紹興),寓居洛陽。
母再嫁陳見素,因冒姓陳,見素卒,還本姓。
仁宗朝,官至集賢殿修撰,坐谪流落。
與歐陽修、蘇舜欽輩遊。
善真行書,時有《寓山集》。
第五章赴任湖州 71.晁宗悫,字世良,北宋官員、文學家。
宋初大理寺丞晁佺子孫,禮部尚書晁炯之子。
72.任福,字佑之,祖籍河東(今山西運城一帶),後遷居開封,北宋将領,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宋夏好水川之戰為環慶副部屬,戰死。
73.桑怿,開封雍丘人,北宋将領,仁宗康定二年(1041),宋夏好水川之戰,與任福一同戰死。
其餘戰死的戰将還有朱觀、武英等。
74.宋祁,字子京,小字選郎。
祖籍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高祖父宋紳徙居開封府雍丘縣(今河南民權縣),遂為雍丘人。
北宋官員,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詞人。
宋祁與兄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
75.裴煜,字如晦,臨川人,生卒不詳。
北宋官員。
76.刁約,字景純,丹徒(今江蘇鎮江)人。
慶曆初年與歐陽修同知太常禮院,為集賢校理,後出外官。
梅堯臣第二任夫人刁氏的哥哥。
77.胡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
北宋官員、詩人,累官至樞密副使,谥文恭。
第六章窮而後工的詩人 78.王素,字仲儀,北宋太尉王旦之子,莘縣人。
官至工部尚書緻仕,卒谥懿敏。
79.王琪,字君玉,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徙舒(今安徽廬江),王罕之子,王珪從兄。
北宋官員,著名的豪放派詞人。
80.蕭英,字何甯,本名蕭特末,蕭和尚弟,遼國大臣、驸馬、北院宣徽使。
仁宗慶曆二年(1042)與遼國大臣劉六符(參知政事)一起出使宋朝,索要關南十縣。
81.劉六符,河間(今河北河間)人,遼興宗時為翰林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
1038年,任參知政事;1042年,與宣徽使蕭特末(蕭英)使宋,索關南十縣地。
82.耶律仁先,字糾鄰,乳名查剌,孟父房後裔,燕王、南府宰相耶律瑰引之子,遼國名臣,官至于越(至高無上的意思)。
仁宗慶曆二年(1042),任北院副樞密使,與劉六符出使宋朝,知南京事。
後曆任遼國東京留守、南院樞密使、北院大王,1063年,加官于越。
83.石介,字守道,一字公操。
兖州奉符(今山東泰安徂徕鎮)人,世稱徂徕先生。
北宋初學者、思想家、宋理學先驅,與孫複、胡瑗并稱“宋初三先生”。
84.章得象,字希言,浦城(今福建省浦城)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
官至司空緻仕,并贈太尉兼侍中,谥文憲,皇佑中,改谥文簡。
85.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大臣。
累官至樞密使、拜同平章事,任宰相百餘日因蘇舜欽事而罷,出知兖州。
以太子少師緻仕,封祁國公,谥正獻。
86.王拱辰,原名王拱壽,字君贶,開封府鹹平(今河南通許)人。
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第一名,狀元及第。
累官至禦史中丞、武汝軍節度使。
因谏逐王益柔、蘇舜欽以傾範仲淹事,為公議所薄。
卒谥懿恪。
87.李定,字資深,揚州(今江蘇揚州)人。
曾受教于王安石,進士及第,元豐初年,召拜寶文閣待制、同知谏院,進知制诰,官禦史中丞,元豐二年(1079年)同舒檀制造“烏台詩案”,緻使蘇轼入獄。
88.魚周詢,字裕之,雍丘人,早孤好學,進士及第,仁宗時累官至右谏議大夫,知禦史中丞,熟悉吏治。
慶曆四年(1044)受禦史中丞王拱辰指使,與劉元瑜一道彈劾劉巽、蘇舜欽等,釀成朋黨冤案。
89.劉元瑜,字君玉,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進士及第,累官右司谏。
慶曆四年(1044)受禦史中丞王拱辰指使,與魚周詢一道彈劾劉巽、蘇舜欽等,釀成朋黨冤案。
90.江休複,字鄰幾,河南開封陳留人,進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