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和,結集成《西昆酬唱集》。
谥文恭。
32.歐陽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卒谥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與梅堯臣為莫逆之交。
33.尹源,字子漸,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北宋文學家,世稱河内先生。
與梅堯臣交好。
34.尹洙,字師魯,河南人,尹源的哥哥,北宋散文家,世稱河南先生。
天聖八年(1030)六月,知伊陽縣,來到洛陽,與梅堯臣、歐陽修等共事河南府。
與梅堯臣、歐陽修等人交好。
35.張汝士,字堯夫,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人。
錢惟演留守河南府,辟為幕府推官,後罷,又辟為司錄。
工書,喜為詩。
洛陽“七友”之一。
洛陽“七友”是:張汝士、尹洙、楊子聰、梅堯臣、張太素、王幾道和歐陽修。
36.楊戶曹,楊愈,字子聰,生卒籍貫不詳,洛陽“七友”之一。
天聖、明道年間,曾為河南府戶曹參軍。
37.張太素,生卒不詳,洛陽“七友”之一。
天聖、明道年間,曾為河南府判官。
38.王秀才,王複,字幾道,洛陽人,秀才,生卒不詳,洛陽“七友”之一。
《邵氏聞見錄》雲,王複和王尚恭二人是歐陽修的門生。
39.王顧,字公慥,太原人,生卒不詳。
天聖、明道年間,曾為河南府判官。
“八老”之一。
第三章政治鬥争的開始 40.張先,字子野,開封人。
天聖、明道年間,曾任河南府法曹參軍。
“八老”之一。
40.李迪,字複古,先祖為趙郡人,後移居幽州;曾祖父時為避戰亂,又移居濮州(山東鄄城縣)。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中進士甲科,狀元及第。
深厚穩重有才學,後兩度為相。
谥文定。
41.範諷,字補之,生卒不詳,齊州(今山東濟南)人,範正辭之子。
明道年間,曾任禦史中丞,官至給事中,病卒。
42、王曙(?~1034),字晦叔,隋東臯子績之後,世居河汾,後為河南人。
仁宗明道二年,錢惟演去任後,繼任河南府。
官至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次年病逝。
贈太保、中書令,卒谥文康。
43.次公,孫長卿,字次公,揚州人。
以外祖朱巽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仁宗“嘉其年少敏占對,欲留侍東宮”,後曾任河南府通判。
歐陽修《書懷感事》裡的次公,疑為此人。
44.富弼,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晏殊的女婿。
梅堯臣在河陽時,富弼為河陽簽書判官,與堯臣交善。
45.楊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今陝西黃陵縣東南),以尚書工部侍郎緻仕。
偕性剛而忠樸,敢為大言,數上書論天下事,議者以為迂闊難用。
與人少合,尤喜古今兵法,有《兵書》十五卷,集十卷。
46.張耆,(?~1048),初名旻,字元弼,開封(今河南開封)人。
為人重密,有智數,以太子太師緻仕,卒,贈太師兼侍中,谥榮僖。
47.張士遜,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說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在真宗、仁宗兩朝三度為相。
卒谥文懿。
48.餘靖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人。
北宋官員,景祐三年(1036)二月任集賢院校理,五月為範仲淹辯護,與尹洙、歐陽修同被貶。
慶曆三年(1043),複起任谏院右正言,為慶曆四谏官之一。
卒谥襄。
49.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衛州。
北宋官員,官至參知政事,為樞密使。
景祐年間,任知谏院。
通曆學,精通醫學。
卒谥文莊。
50.蔣堂,字希魯,生卒不詳,常州宜興人。
北宋官員,以尚書禮部侍郎緻仕,卒,特贈吏部侍郎。
51.蔡襄,字君谟,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仙遊縣)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
他是北宋“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一。
病卒,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南宋乾道年間,追谥忠惠,故稱“蔡忠惠”。
52.韓琦,字稚圭,自号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詞人。
曆仕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官至宰相。
卒谥忠獻,贈尚書令。
53.蘇舜欽,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縣),曾祖時遷至開封,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位。
為守舊派所彈劾罷職,長期閑居蘇州,慶曆八年(1048)起複為湖州長史,但不久病死。
他是宰相杜衍的女婿,北宋著名的詞人,與梅堯臣合稱“蘇梅”。
54.王世貞,字元美,号鳳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
明代官員,文學家。
55.嚴嵩,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今江西新餘市分宜縣)人。
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國二十年,累官至吏部尚書,六十三歲拜相入閣。
嚴嵩書法造詣深厚,擅寫青詞。
56.嚴世蕃,乳名應钤,字德球,号東樓。
嚴嵩之子,累官至工部尚書,權傾朝野,陰險狡詐。
57.王随,字子正,北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北宋政治家、佛學家,仁宗期間官至宰相。
第四章西夏戰事的陰影 58.趙元昊,即李元昊(1003~1048),别名曩霄,小字嵬理,黨項族人,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是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遠祖李思恭,在唐朝時受賜李姓,其祖父李繼遷,父李德明。
李元昊繼位夏國公之位後,棄李姓,自稱嵬名氏。
北宋寶元元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十月,李元昊稱帝,建國号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甯夏銀川),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西夏文,并頒布秃發令。
先後派遣軍隊攻擊并占領了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
李元昊建國後,與宋的關系破裂,共有四次大的戰役:三川口(延川、宜川、洛川彙合處)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
并在河曲之戰中擊敗禦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北宋慶曆八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李元昊被太子李甯令哥(甯林格)所殺,谥武烈皇帝,廟号景宗。
59.範鎮,字景仁,華陽(今四川雙流縣)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翰林學士,曾參與修編《新唐書》。
60.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成武縣)人,北宋宰相。
卒谥莊敏,追贈司空,加侍中。
61.劉敞,字原父,一說原甫,世稱公是先生,臨江新喻(今江西新餘)人。
北宋史學家、經學家、散文家。
為人耿直,立朝敢言,為政有績
谥文恭。
32.歐陽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卒谥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與梅堯臣為莫逆之交。
33.尹源,字子漸,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北宋文學家,世稱河内先生。
與梅堯臣交好。
34.尹洙,字師魯,河南人,尹源的哥哥,北宋散文家,世稱河南先生。
天聖八年(1030)六月,知伊陽縣,來到洛陽,與梅堯臣、歐陽修等共事河南府。
與梅堯臣、歐陽修等人交好。
35.張汝士,字堯夫,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人。
錢惟演留守河南府,辟為幕府推官,後罷,又辟為司錄。
工書,喜為詩。
洛陽“七友”之一。
洛陽“七友”是:張汝士、尹洙、楊子聰、梅堯臣、張太素、王幾道和歐陽修。
36.楊戶曹,楊愈,字子聰,生卒籍貫不詳,洛陽“七友”之一。
天聖、明道年間,曾為河南府戶曹參軍。
37.張太素,生卒不詳,洛陽“七友”之一。
天聖、明道年間,曾為河南府判官。
38.王秀才,王複,字幾道,洛陽人,秀才,生卒不詳,洛陽“七友”之一。
《邵氏聞見錄》雲,王複和王尚恭二人是歐陽修的門生。
39.王顧,字公慥,太原人,生卒不詳。
天聖、明道年間,曾為河南府判官。
“八老”之一。
第三章政治鬥争的開始 40.張先,字子野,開封人。
天聖、明道年間,曾任河南府法曹參軍。
“八老”之一。
40.李迪,字複古,先祖為趙郡人,後移居幽州;曾祖父時為避戰亂,又移居濮州(山東鄄城縣)。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中進士甲科,狀元及第。
深厚穩重有才學,後兩度為相。
谥文定。
41.範諷,字補之,生卒不詳,齊州(今山東濟南)人,範正辭之子。
明道年間,曾任禦史中丞,官至給事中,病卒。
42、王曙(?~1034),字晦叔,隋東臯子績之後,世居河汾,後為河南人。
仁宗明道二年,錢惟演去任後,繼任河南府。
官至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次年病逝。
贈太保、中書令,卒谥文康。
43.次公,孫長卿,字次公,揚州人。
以外祖朱巽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仁宗“嘉其年少敏占對,欲留侍東宮”,後曾任河南府通判。
歐陽修《書懷感事》裡的次公,疑為此人。
44.富弼,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晏殊的女婿。
梅堯臣在河陽時,富弼為河陽簽書判官,與堯臣交善。
45.楊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今陝西黃陵縣東南),以尚書工部侍郎緻仕。
偕性剛而忠樸,敢為大言,數上書論天下事,議者以為迂闊難用。
與人少合,尤喜古今兵法,有《兵書》十五卷,集十卷。
46.張耆,(?~1048),初名旻,字元弼,開封(今河南開封)人。
為人重密,有智數,以太子太師緻仕,卒,贈太師兼侍中,谥榮僖。
47.張士遜,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說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在真宗、仁宗兩朝三度為相。
卒谥文懿。
48.餘靖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人。
北宋官員,景祐三年(1036)二月任集賢院校理,五月為範仲淹辯護,與尹洙、歐陽修同被貶。
慶曆三年(1043),複起任谏院右正言,為慶曆四谏官之一。
卒谥襄。
49.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衛州。
北宋官員,官至參知政事,為樞密使。
景祐年間,任知谏院。
通曆學,精通醫學。
卒谥文莊。
50.蔣堂,字希魯,生卒不詳,常州宜興人。
北宋官員,以尚書禮部侍郎緻仕,卒,特贈吏部侍郎。
51.蔡襄,字君谟,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仙遊縣)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
他是北宋“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一。
病卒,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南宋乾道年間,追谥忠惠,故稱“蔡忠惠”。
52.韓琦,字稚圭,自号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詞人。
曆仕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官至宰相。
卒谥忠獻,贈尚書令。
53.蘇舜欽,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縣),曾祖時遷至開封,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位。
為守舊派所彈劾罷職,長期閑居蘇州,慶曆八年(1048)起複為湖州長史,但不久病死。
他是宰相杜衍的女婿,北宋著名的詞人,與梅堯臣合稱“蘇梅”。
54.王世貞,字元美,号鳳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
明代官員,文學家。
55.嚴嵩,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今江西新餘市分宜縣)人。
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國二十年,累官至吏部尚書,六十三歲拜相入閣。
嚴嵩書法造詣深厚,擅寫青詞。
56.嚴世蕃,乳名應钤,字德球,号東樓。
嚴嵩之子,累官至工部尚書,權傾朝野,陰險狡詐。
57.王随,字子正,北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北宋政治家、佛學家,仁宗期間官至宰相。
第四章西夏戰事的陰影 58.趙元昊,即李元昊(1003~1048),别名曩霄,小字嵬理,黨項族人,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是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遠祖李思恭,在唐朝時受賜李姓,其祖父李繼遷,父李德明。
李元昊繼位夏國公之位後,棄李姓,自稱嵬名氏。
北宋寶元元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十月,李元昊稱帝,建國号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甯夏銀川),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西夏文,并頒布秃發令。
先後派遣軍隊攻擊并占領了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
李元昊建國後,與宋的關系破裂,共有四次大的戰役:三川口(延川、宜川、洛川彙合處)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
并在河曲之戰中擊敗禦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北宋慶曆八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李元昊被太子李甯令哥(甯林格)所殺,谥武烈皇帝,廟号景宗。
59.範鎮,字景仁,華陽(今四川雙流縣)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翰林學士,曾參與修編《新唐書》。
60.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成武縣)人,北宋宰相。
卒谥莊敏,追贈司空,加侍中。
61.劉敞,字原父,一說原甫,世稱公是先生,臨江新喻(今江西新餘)人。
北宋史學家、經學家、散文家。
為人耿直,立朝敢言,為政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