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最後的安排
關燈
小
中
大
然有他自己的考慮。
他清清楚楚地知道這一篇文章好,可是他覺得這篇文章可能是曾鞏做的。
曾鞏是自己的門生,又是江西人,再加上這兩句雖然生動活潑,可惜究竟交代不清出處,當真取了第一,事實上經不起質問。
可是文章實在是好,連帶作者其他幾篇也都覺得好。
堯臣還在堅持要把這篇放在第一,歐陽修仰看着這位身材颀長的老友,心平氣和地問一聲:“聖俞兄,為了出處的關系,把這篇放在第二,行不行?” 韓绛在一旁也說:“二丈,這一篇就放在第二吧。
” 堯臣看到主試官和同考官都主張放在第二,也就哈哈地說:“既然大家都主張放在第二,就放在第二吧,可真不免委屈了。
”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眉山蘇轼,這一年二十二歲。
發榜以後,蘇轼到歐陽修府上拜見,歐陽修重行問起兩句的出處。
蘇轼也是雙手一攤,笑着說起:“想起來是如此,這要什麼出處?” 從這一位青年的眉心裡,透出一份豪邁的氣勢,歐陽修想起那天在試院裡堯臣力争時的神态,太高興了。
他從這一位青年人身上,看到老一輩的接班人,真是無比高興,随即把當日在評卷讨論中的情況,完全告訴蘇轼。
蘇轼對于堯臣的感激是無比的,這一年他有《上梅直講書》: &hellip&hellip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
轼不自意,獲在第二。
既而聞之,執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轲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餘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
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
苟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觀而贊歎之,亦何以易此樂也。
《傳》曰:“不怨天,不尤人。
”蓋“優哉遊哉,可以卒歲”。
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樂于是道也,轼願與聞焉。
&mdash&mdash《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一 嘉祐二年的考試,對于北宋文風的轉變,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這以前,一般人喜愛用險怪的字句,有的說“狼子豹孫,林林逐逐”,有的更說“周公伻圖,禹操畚锸,傳說負版築而來築太平之基”,這真是文壇上的一股歪風。
嘉祐二年的試場,不但整頓了考試規則,嚴格禁止挾帶槍替這一類不正當的行為,同時也在閱卷的當中,拔取雄渾樸茂的作品,而對僻澀怪誕的文章,予以狠狠的打擊。
當時考生中的所謂“知名之士”如劉煇等都沒有錄取,而樸實的曾鞏和從西蜀來京,誰也沒有聽到過的蘇轼、蘇轍,都高高地錄取了。
憤怒、怨恨、嫉妒,這一些情緒在落選的考生中爆發了。
有人在歐陽修上朝的時候,指着他的臉痛罵一頓,也有人寫了一篇祭歐陽修的文章送到他的府上,幸好“君子動口不動手”,沒有造成什麼事故,可是這個時代的不良文風,畢竟因此而得到轉變。
在試院裡,歐陽修和堯臣都寫下了不少的詩篇。
歐陽修有《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一首: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裡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十二 正月十五日到了,這是汴京的燈節,一個舉國騰歡的節日,可是堯臣正被鎖在試院裡,隻得從歐陽修等這幾位考官登樓觀燈。
堯臣有詩: 上元從主文登尚書省東樓 阊阖前臨萬歲山,燭龍銜火夜珠還。
高樓迥出星辰裡,曲蓋遙瞻紫翠間。
轣辘車聲碾明月,參差蓮焰競紅顔。
誰教言語如鹦鹉,便著金籠密鎖關。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一 從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我們看到宣和年代上元節的熱鬧情況,嘉祐年代可能不如宣和,但是宣和隻是嘉祐的發展,1057年的情況是可以想象得到的,這幾位主試官和梅堯臣,正是“金籠密鎖”,談不到出去看一下。
能不能登樓看一看呢?這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堯臣索性作了一首《莫登樓》: 莫登樓,腳力雖健勞雙眸,下見紛紛馬與牛。
馬矜鞍辔牛服辀,露台歌吹聲不休。
腰鼓百面紅臂褠,先打六幺後梁州。
棚簾夾道多夭柔,鮮衣壯仆獰髭虬。
寶撾呵叱倚王侯,誇妍鬥豔目已偷。
天寒酒醺誰爾侜,倚楹心往形獨留。
有此光景無能遊,粉署深沉空翠帱,青绫被冷風飕飕。
懷抱既如此,何須望登樓。
&mdash&mdash同前 這首詩傳到歐陽修手裡,他隻是哈哈一笑。
本來年輕的時候,他就是近視眼,如今五十開外了,又添上一些昏花。
還有&mdash&mdash他仔細地忖量自己的身份,還能和青年一樣去追逐嗎?他拂拭一下紙筆,準備和詩: 答聖俞莫登樓 莫登樓,樂哉都人方競遊,樓阙夜氣春煙浮,玉輪東來從海陬,纖霭洗盡當空留,燈光月色爛不收。
火龍銜山祝千秋,緣竿踏索雜幻優,鼓喧管咽耳欲咻,清風袅袅夜悠悠。
瑩蹄文角車如流,娅姹扶欄車兩頭,髡髦垂鬟嬌未羞。
念昔年少追朋俦,輕衫駿馬今則不,中年病多昏兩眸,夜視曾不如鸺鹠,足雖欲往意已休,惟思睡眠擁衾裯。
人心利害兩不謀,春陽稍愆天子憂,安得四野陰雲油,甘澤以時豐麥麰,遊騎踏泥非我愁。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六 “當真是要登樓嗎?”堯臣感到有些好笑,他感到試院裡連飲酒也受到限制,給歐陽修又去一首《莫飲酒》,看看這一位老朋友怎樣說。
仆人把這首詩送到主試官面前,等候長官的答複。
歐陽修笑着說:“酒是可以飲的,詩卻不須作了。
”他在《答聖俞莫飲酒》詩裡說起:“子謂莫飲酒,我謂莫作詩。
”最後他又叮囑說:“但飲酒,莫作詩,子其聽我言非癡。
”他想如今吩咐一位老詩人不要作詩,這一下是打中要害了。
堯臣看到歐陽修的詩以後,随即給他答複,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張: 依韻和永叔勸飲酒莫吟詩雜言 我生無所嗜,唯嗜酒與詩,一日舍此心腸悲。
名存貴大不辄思,甑空釜冷不俛眉,妻孥凍饑數恚之,但自吟醉與世違,此外萬事皆莫知。
王公谒請衆去早,既衰愈懶身到遲,日高倦仆顔色沮,況騎瘦馬兩耳垂。
厭此勞苦不喜出,唯有文字時能為。
諸公尚恐竭智慮,勤勤勸飲莫我卑。
再拜受公言,竊意公矯時,隻愛詩,謂餘癡。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一 十二年以前,歐陽修在河北都轉運按察使任内的時候,郭之美來訪,看到一首堯臣送别的詩,詩中說起: 忽聞人扣門,手把蟠桃枝。
問我此蟠桃,緣何結子遲。
但笑不複答,問者當自推。
振衣向河朔,河朔人偉奇。
以茲不答意,遲子北歸時。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四《郭之美忽過雲往河北谒歐陽永叔沈子山》 當時歐陽修乘興寫了一首《讀蟠桃詩》,卻把這首詩寄給蘇舜欽,詩中自比韓愈,把堯臣比作孟郊。
韓孟于文詞,兩雄力相當。
篇章綴談笑,雷電擊幽荒。
衆鳥誰敢和,鳴鳳呼其皇。
孟窮苦累累,韓富浩穰穰。
窮者啄其精,富者爛文章。
發生一為宮,揪斂一為商。
二律雖不同,合奏乃锵锵。
天之産奇怪,希世不可常。
寂寥二百年,至寶埋無光。
郊死不為島,聖俞發其藏。
患世愈不出,孤吟夜号霜。
霜寒入毛骨,清響哀愈長。
玉山禾難熟,終歲苦饑腸。
我不能飽之,更欲不自量。
引吭和其音,力盡猶勉強。
誠知非所敵,但欲繼前芳。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二 在韓孟優劣已經定論的今日,我們也許覺得以韓自比,以孟比梅,有些欠妥,但是在韓愈的當日,他推重孟郊,不但把他當作前輩看定,而且也确實推重他的創作,從這一點看,歐陽修的比拟,沒有貶低堯臣的意義。
十二年的光陰過去了,現在歐、梅兩人,同在汴京試院裡衡量當時的舉子,不免使堯臣有些感喟。
他在給歐陽修的一首詩裡說: 和永叔内翰 來時擘繭正探官,走馬傳宣夾路看。
便鎖青春辭上閤,徒知白日近長安。
思歸有夢同誰說,強意題詩隻自寬。
猶喜共量天下士,亦勝東野亦勝韓。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一 試場裡看的卷子不少,可是真正惬心的并不太多。
範鎮就曾因為明經答經義,語多不通,作了一首《明經試大義多不通有感》,堯臣除了和一首以外,又有&mdash&mdash 較藝和王禹玉内翰 分庭答拜士傾心,卻下朱簾絕語音。
白蟻戰來春日暖,五星明處夜堂深。
力搥頑石方逢玉,盡撥寒沙始見金。
淡墨榜名何日出,清明池苑可能尋。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二 力搥頑石一聯,正看到當日閱卷工作的艱苦。
北宋文風的轉變當日的試官們都付出了殷勤的勞動,可是也正因為不少人受到淘汰,他們看到歐陽修和梅堯臣的詩句,認為試官隻是開心酬唱,無暇仔細評文,甚至以五星自比而以舉子為“春蠶”“白蟻”。
他們除了給歐陽修送去祭文以外,還造出不少的閑言閑語。
從此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試官們在試場裡不敢作詩,當真做到了歐陽修“但飲酒,莫吟詩”的這兩句。
出場以後,已經是清明時節,這才得到緻仕太子太師杜衍逝世的噩耗。
杜衍德高望重,他把堯臣的詩篇親手裝裱,逢人稱道,這更使得堯臣感動。
堯臣在《太師杜公挽詞五首》裡最後寫道: 見錄尋常詠,親裝複手題。
言從永嘉後,重與建安齊。
自古難知己,孤生每擇栖。
春風寄黃鳥,為向墓間啼。
&mdash&mdash同前 這一年春夏之間,和堯臣時常來往的,除歐陽修、陸經、韓缜等人以外,還有曾鞏、王安石、王安國和蘇轼。
夏間,歐陽修因為安石的知常州發表了,決定給他和曾鞏踐行,給堯臣去了一信: 修啟:大熱甚于湯火之烈,兩日差涼,粗若有生意,然以家人病患,飲食不能自給,區區煎迫,殊亂情悰。
久不承問,不審尊體何似。
二十二日欲就浴室或定力餞介甫、子固,望聖俞見顧閑話,恐别許人請,故先拜聞。
《禮部詩》納上。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卷六 安石這一年僅三十幾歲,但是對于政治有他的一套主張。
堯臣對于這一位年輕人着實同情。
他自己做過行政官,對于地方行政有切身的認識,因此對于安石,寄予極大的希望。
送安石時有詩: 送王介甫知毗陵 吳牛常畏熱,吳田常畏枯。
有田不蔭犢,有水不滋?。
孰知事春農,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縣官,堂上怒奮須。
縣官促裡長,堂下鞭撲俱。
不體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問彼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請郡去,預喜民将蘇。
每觀二千石,結束辭國都。
絲鞯加錦緣,銀勒以金塗。
兵吏擁後隊,劍撾盛前驅。
君又不若此,革辔障泥烏。
欵行問風俗,低意騎疲驽。
下情靡不達,略細舉其麤。
曾肯為衆異,亦罔為世趨。
學詩聞已熟,愛棠理豈無。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三 從這首詩裡,看到堯臣的政治主張,和他對于安石的好感,同時也可看到堯臣的詩已經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歐陽修《六一詩話》曾舉堯臣之說:“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
必能狀
他清清楚楚地知道這一篇文章好,可是他覺得這篇文章可能是曾鞏做的。
曾鞏是自己的門生,又是江西人,再加上這兩句雖然生動活潑,可惜究竟交代不清出處,當真取了第一,事實上經不起質問。
可是文章實在是好,連帶作者其他幾篇也都覺得好。
堯臣還在堅持要把這篇放在第一,歐陽修仰看着這位身材颀長的老友,心平氣和地問一聲:“聖俞兄,為了出處的關系,把這篇放在第二,行不行?” 韓绛在一旁也說:“二丈,這一篇就放在第二吧。
” 堯臣看到主試官和同考官都主張放在第二,也就哈哈地說:“既然大家都主張放在第二,就放在第二吧,可真不免委屈了。
”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眉山蘇轼,這一年二十二歲。
發榜以後,蘇轼到歐陽修府上拜見,歐陽修重行問起兩句的出處。
蘇轼也是雙手一攤,笑着說起:“想起來是如此,這要什麼出處?” 從這一位青年的眉心裡,透出一份豪邁的氣勢,歐陽修想起那天在試院裡堯臣力争時的神态,太高興了。
他從這一位青年人身上,看到老一輩的接班人,真是無比高興,随即把當日在評卷讨論中的情況,完全告訴蘇轼。
蘇轼對于堯臣的感激是無比的,這一年他有《上梅直講書》: &hellip&hellip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
轼不自意,獲在第二。
既而聞之,執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轲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餘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
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
苟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觀而贊歎之,亦何以易此樂也。
《傳》曰:“不怨天,不尤人。
”蓋“優哉遊哉,可以卒歲”。
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樂于是道也,轼願與聞焉。
&mdash&mdash《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一 嘉祐二年的考試,對于北宋文風的轉變,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這以前,一般人喜愛用險怪的字句,有的說“狼子豹孫,林林逐逐”,有的更說“周公伻圖,禹操畚锸,傳說負版築而來築太平之基”,這真是文壇上的一股歪風。
嘉祐二年的試場,不但整頓了考試規則,嚴格禁止挾帶槍替這一類不正當的行為,同時也在閱卷的當中,拔取雄渾樸茂的作品,而對僻澀怪誕的文章,予以狠狠的打擊。
當時考生中的所謂“知名之士”如劉煇等都沒有錄取,而樸實的曾鞏和從西蜀來京,誰也沒有聽到過的蘇轼、蘇轍,都高高地錄取了。
憤怒、怨恨、嫉妒,這一些情緒在落選的考生中爆發了。
有人在歐陽修上朝的時候,指着他的臉痛罵一頓,也有人寫了一篇祭歐陽修的文章送到他的府上,幸好“君子動口不動手”,沒有造成什麼事故,可是這個時代的不良文風,畢竟因此而得到轉變。
在試院裡,歐陽修和堯臣都寫下了不少的詩篇。
歐陽修有《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一首: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裡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十二 正月十五日到了,這是汴京的燈節,一個舉國騰歡的節日,可是堯臣正被鎖在試院裡,隻得從歐陽修等這幾位考官登樓觀燈。
堯臣有詩: 上元從主文登尚書省東樓 阊阖前臨萬歲山,燭龍銜火夜珠還。
高樓迥出星辰裡,曲蓋遙瞻紫翠間。
轣辘車聲碾明月,參差蓮焰競紅顔。
誰教言語如鹦鹉,便著金籠密鎖關。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一 從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我們看到宣和年代上元節的熱鬧情況,嘉祐年代可能不如宣和,但是宣和隻是嘉祐的發展,1057年的情況是可以想象得到的,這幾位主試官和梅堯臣,正是“金籠密鎖”,談不到出去看一下。
能不能登樓看一看呢?這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堯臣索性作了一首《莫登樓》: 莫登樓,腳力雖健勞雙眸,下見紛紛馬與牛。
馬矜鞍辔牛服辀,露台歌吹聲不休。
腰鼓百面紅臂褠,先打六幺後梁州。
棚簾夾道多夭柔,鮮衣壯仆獰髭虬。
寶撾呵叱倚王侯,誇妍鬥豔目已偷。
天寒酒醺誰爾侜,倚楹心往形獨留。
有此光景無能遊,粉署深沉空翠帱,青绫被冷風飕飕。
懷抱既如此,何須望登樓。
&mdash&mdash同前 這首詩傳到歐陽修手裡,他隻是哈哈一笑。
本來年輕的時候,他就是近視眼,如今五十開外了,又添上一些昏花。
還有&mdash&mdash他仔細地忖量自己的身份,還能和青年一樣去追逐嗎?他拂拭一下紙筆,準備和詩: 答聖俞莫登樓 莫登樓,樂哉都人方競遊,樓阙夜氣春煙浮,玉輪東來從海陬,纖霭洗盡當空留,燈光月色爛不收。
火龍銜山祝千秋,緣竿踏索雜幻優,鼓喧管咽耳欲咻,清風袅袅夜悠悠。
瑩蹄文角車如流,娅姹扶欄車兩頭,髡髦垂鬟嬌未羞。
念昔年少追朋俦,輕衫駿馬今則不,中年病多昏兩眸,夜視曾不如鸺鹠,足雖欲往意已休,惟思睡眠擁衾裯。
人心利害兩不謀,春陽稍愆天子憂,安得四野陰雲油,甘澤以時豐麥麰,遊騎踏泥非我愁。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六 “當真是要登樓嗎?”堯臣感到有些好笑,他感到試院裡連飲酒也受到限制,給歐陽修又去一首《莫飲酒》,看看這一位老朋友怎樣說。
仆人把這首詩送到主試官面前,等候長官的答複。
歐陽修笑着說:“酒是可以飲的,詩卻不須作了。
”他在《答聖俞莫飲酒》詩裡說起:“子謂莫飲酒,我謂莫作詩。
”最後他又叮囑說:“但飲酒,莫作詩,子其聽我言非癡。
”他想如今吩咐一位老詩人不要作詩,這一下是打中要害了。
堯臣看到歐陽修的詩以後,随即給他答複,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張: 依韻和永叔勸飲酒莫吟詩雜言 我生無所嗜,唯嗜酒與詩,一日舍此心腸悲。
名存貴大不辄思,甑空釜冷不俛眉,妻孥凍饑數恚之,但自吟醉與世違,此外萬事皆莫知。
王公谒請衆去早,既衰愈懶身到遲,日高倦仆顔色沮,況騎瘦馬兩耳垂。
厭此勞苦不喜出,唯有文字時能為。
諸公尚恐竭智慮,勤勤勸飲莫我卑。
再拜受公言,竊意公矯時,隻愛詩,謂餘癡。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一 十二年以前,歐陽修在河北都轉運按察使任内的時候,郭之美來訪,看到一首堯臣送别的詩,詩中說起: 忽聞人扣門,手把蟠桃枝。
問我此蟠桃,緣何結子遲。
但笑不複答,問者當自推。
振衣向河朔,河朔人偉奇。
以茲不答意,遲子北歸時。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四《郭之美忽過雲往河北谒歐陽永叔沈子山》 當時歐陽修乘興寫了一首《讀蟠桃詩》,卻把這首詩寄給蘇舜欽,詩中自比韓愈,把堯臣比作孟郊。
韓孟于文詞,兩雄力相當。
篇章綴談笑,雷電擊幽荒。
衆鳥誰敢和,鳴鳳呼其皇。
孟窮苦累累,韓富浩穰穰。
窮者啄其精,富者爛文章。
發生一為宮,揪斂一為商。
二律雖不同,合奏乃锵锵。
天之産奇怪,希世不可常。
寂寥二百年,至寶埋無光。
郊死不為島,聖俞發其藏。
患世愈不出,孤吟夜号霜。
霜寒入毛骨,清響哀愈長。
玉山禾難熟,終歲苦饑腸。
我不能飽之,更欲不自量。
引吭和其音,力盡猶勉強。
誠知非所敵,但欲繼前芳。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二 在韓孟優劣已經定論的今日,我們也許覺得以韓自比,以孟比梅,有些欠妥,但是在韓愈的當日,他推重孟郊,不但把他當作前輩看定,而且也确實推重他的創作,從這一點看,歐陽修的比拟,沒有貶低堯臣的意義。
十二年的光陰過去了,現在歐、梅兩人,同在汴京試院裡衡量當時的舉子,不免使堯臣有些感喟。
他在給歐陽修的一首詩裡說: 和永叔内翰 來時擘繭正探官,走馬傳宣夾路看。
便鎖青春辭上閤,徒知白日近長安。
思歸有夢同誰說,強意題詩隻自寬。
猶喜共量天下士,亦勝東野亦勝韓。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一 試場裡看的卷子不少,可是真正惬心的并不太多。
範鎮就曾因為明經答經義,語多不通,作了一首《明經試大義多不通有感》,堯臣除了和一首以外,又有&mdash&mdash 較藝和王禹玉内翰 分庭答拜士傾心,卻下朱簾絕語音。
白蟻戰來春日暖,五星明處夜堂深。
力搥頑石方逢玉,盡撥寒沙始見金。
淡墨榜名何日出,清明池苑可能尋。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二 力搥頑石一聯,正看到當日閱卷工作的艱苦。
北宋文風的轉變當日的試官們都付出了殷勤的勞動,可是也正因為不少人受到淘汰,他們看到歐陽修和梅堯臣的詩句,認為試官隻是開心酬唱,無暇仔細評文,甚至以五星自比而以舉子為“春蠶”“白蟻”。
他們除了給歐陽修送去祭文以外,還造出不少的閑言閑語。
從此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試官們在試場裡不敢作詩,當真做到了歐陽修“但飲酒,莫吟詩”的這兩句。
出場以後,已經是清明時節,這才得到緻仕太子太師杜衍逝世的噩耗。
杜衍德高望重,他把堯臣的詩篇親手裝裱,逢人稱道,這更使得堯臣感動。
堯臣在《太師杜公挽詞五首》裡最後寫道: 見錄尋常詠,親裝複手題。
言從永嘉後,重與建安齊。
自古難知己,孤生每擇栖。
春風寄黃鳥,為向墓間啼。
&mdash&mdash同前 這一年春夏之間,和堯臣時常來往的,除歐陽修、陸經、韓缜等人以外,還有曾鞏、王安石、王安國和蘇轼。
夏間,歐陽修因為安石的知常州發表了,決定給他和曾鞏踐行,給堯臣去了一信: 修啟:大熱甚于湯火之烈,兩日差涼,粗若有生意,然以家人病患,飲食不能自給,區區煎迫,殊亂情悰。
久不承問,不審尊體何似。
二十二日欲就浴室或定力餞介甫、子固,望聖俞見顧閑話,恐别許人請,故先拜聞。
《禮部詩》納上。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卷六 安石這一年僅三十幾歲,但是對于政治有他的一套主張。
堯臣對于這一位年輕人着實同情。
他自己做過行政官,對于地方行政有切身的認識,因此對于安石,寄予極大的希望。
送安石時有詩: 送王介甫知毗陵 吳牛常畏熱,吳田常畏枯。
有田不蔭犢,有水不滋?。
孰知事春農,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縣官,堂上怒奮須。
縣官促裡長,堂下鞭撲俱。
不體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問彼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請郡去,預喜民将蘇。
每觀二千石,結束辭國都。
絲鞯加錦緣,銀勒以金塗。
兵吏擁後隊,劍撾盛前驅。
君又不若此,革辔障泥烏。
欵行問風俗,低意騎疲驽。
下情靡不達,略細舉其麤。
曾肯為衆異,亦罔為世趨。
學詩聞已熟,愛棠理豈無。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三 從這首詩裡,看到堯臣的政治主張,和他對于安石的好感,同時也可看到堯臣的詩已經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歐陽修《六一詩話》曾舉堯臣之說:“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
必能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