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最後的安排
關燈
小
中
大
仁宗嘉祐元年丙申(1056)五十五歲
嘉祐元年的夏末,堯臣的官船終于開到汴京東水門。
在京的親友替他物色城東一座房子,堯臣到了以後,看看環境并不太好,可是他也明白,一時不易找到合适的住宅,也就将就住下了。
汴京對于堯臣并不陌生,這時和二十五年以前大不相同了。
那時自己還是一位新進,到汴京考進士,又沒有考上,住在州橋,盡管年少氣盛,終有些漂泊之感,現在堯臣已是全國聞名的老詩人,在官途上雖然不免蹭蹬,可是少年時代的朋友,富弼是宰相,韓琦是樞密使,都成為政治界的領導人物了。
尤其是歐陽修,雖然已經是翰林學士,可是他一聽到堯臣入京,連忙趕到賺河,迎接堯臣。
老友見面,叙述了别後的情況。
“一路辛苦了。
”歐陽修說起。
“辛苦倒說不上,”堯臣說,“可是到雍丘,天氣熱,船艙裡又蒸人。
喝茶把肚子都脹滿了,可是又不解熱。
” “到艙口去不好一些嗎?” “去不了。
一場大雨,外邊站不住,一家老小擠在一座艙裡,這才真夠嗆。
” “是呀,就是現在這場大雨,把柴火都打濕了,生火都不起焰。
” 果然,一陣濃煙,從茶垆裡送來,連茶也沏不上。
堯臣正在道歉,歐陽修搖手說着:“不忙了,把詩稿檢出來看詩吧。
” 他們談詩一直談到深夜,一輪明月,陪着兩位老友的清興。
他們也談到在颍州買田,準備在那裡歡度他們的晚年。
歐陽修回去以後,堯臣對着油燈進行創作: 高車再過謝永叔内翰 世人重貴不重舊,重舊今見歐陽公。
昨朝喜我都門入,高車臨岸進船篷。
俯躬拜我禮愈下,驺從竊語音微通。
我公聲名壓朝右,何厚于此瘦老翁。
笑言啞啞似平昔,妻子信說如梁鴻。
自茲連雨泥沒胫,未得谒帝明光宮。
冒陰履濕就稅地,親賓未過知巷窮。
複聞傳呼公又至,黃金絡馬聲珑珑。
紫袍寶帶照屋室,飲水啜茗當清風。
邀以新詩出古律,霜髯屢颔搖寒松。
因嗟近代貴莫比,官為司空仍侍中。
今成冢丘已寂寞,文字豈得留無窮。
以此易彼可勿愧,浮榮有若送雨虹。
須臾斷滅不複見,唯有明月常當空。
況我學不為買祿,直欲到死攀轲雄。
一飯足以飽我腹,一衣足以飾我躬。
老雖得職不足顯,願與公去歡樂同。
歡樂同,治園田,颍水東。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十八 歐陽修看到這首詩,也答了一首: 人皆喜詩翁,有酒誰肯一醉之。
嗟我獨無酒,數往從翁何所為?翁居南方我北走,世路離合安可期。
汴渠上下日千艘,未及水門猶未知。
五年不見勞夢寐,三日始往何其遲。
城東賺河有名字,萬家棄水為污池。
人居其上苟賢者,我視此水猶漣漪。
入門下馬解衣帶,共坐習習清風吹。
濕薪熒熒煮薄茗,四顧壁立空無遺。
萬錢方丈飽則止,一瓢飲水樂可涯。
況出新詩數十首,珠玑大小光陸離。
他人欲一不可有,君家筐箧滿莫持。
才大名高乃富貴,豈比金紫包愚癡。
貴賤同為一丘土,聖賢長如星日垂。
道德内樂不假物,猶須朋友并良時。
蟬聲漸已變秋意,得酒安問醇與醨。
玉堂官閑無事業,親舊幸可從其私。
與翁老矣會有幾,當棄百事勤追随。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六《答聖俞》 秋天以後,堯臣為長女治妝,出嫁到绛州薛家。
女婿是太廟齋郎薛通,後來做到蔡州司戶參軍。
歐陽修繼配薛夫人,是薛通的同堂姑母,看來這一次的親事,和歐陽修是有關系的。
長女出嫁的那天,堯臣有詩: 送薛氏婦歸绛州 在家勗爾勤,女功無不喜。
既嫁訓爾恭,恭己乃遠恥。
我家本素風,百事無有侈。
随宜且奁箱,不陋複不鄙。
當須記母言,夜寐仍夙起。
慎勿窺窗戶,慎勿辄笑毀。
妄非勿較競,醜語勿辯理。
每順舅姑心,況逆舅姑耳。
為婦若此能,乃是儒家子。
看爾十九年,門阃未嘗履。
一朝陟太行,悲傷黃河水。
車徒望何處,哭泣動鄰裡。
生女不如男,天親反由彼。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十九 堯臣到京以後,朋友中如裴煜不久以知吳江縣事、杜植以知虔州事紛紛出京了。
宋代政治界本來有外内互調,借此增長閱曆的辦法,因此他們的外調隻是一件常事。
值得注意的是十月間通過樞密使韓琦的建議,追複崇信節度副使尹洙為起居舍人、直龍圖閣,湖州長史蘇舜欽為大理評事、集賢校理。
尹洙、蘇舜欽久已死去,這一次的複官,是對于他們一生的重新評價,這正是政治鬥争中的一件大翻案。
問題又回到堯臣身上了。
是不是還讓這一位老詩人去監永濟倉呢?至和元年堯臣在宣城守制的當中,曾經和歐陽修提起: 前歲守廪京城西,有如勾踐巢會稽。
引杯嘗膽未雪恥,怒蛙起揖當涔蹄。
海天白日蔽光影,霹靂一過收雲霓。
九臯澄明鶴翅濕,欲暮刷羽聲嘶嘶。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五《依韻酬永叔再示》 堯臣對于管理糧食倉庫的工作,是有意見的。
在今天我們很難估計對于一位全國有名的詩人,會安排這樣一份工作,在封建時期的宋代,更難找到合适的理由。
當然在富弼、韓琦、歐陽修這一群人手握政權的時候,更不會要這一位老朋友去管倉庫了。
最後由歐陽修定稿,推薦堯臣充國學直講。
右臣等忝列通班,無裨聖治,知士不薦,咎在蔽賢。
伏見太常博士梅堯臣,性純行方,樂道守節,辭學優贍,經術通明,長于歌詩,得風雅之正。
雖知名當時而不能自達。
竊見國學直講見阙二員,堯臣年資皆應選格,欲望依孫複例,以補直講之員,必能論述經言,教導學者,使與國子諸生歌詠聖化于庠序,以副朝廷育才之美。
如後不如舉狀,臣等并甘同罪。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奏議》卷十四《舉梅堯臣充直講狀》 據《宋史·選舉志》,國子監“直講八人,以京官選人充,掌以經術教授諸生。
皇祐中始以八人為額,每員各專一經,并選擇進士,并九經及第之人相參薦舉”。
這裡指出國子監直講必須由進士選充,恰巧堯臣在皇祐三年賜同進士出身,為這一次的選補準備了條件。
堯臣補授國子監直講,可能在這一年的冬初。
集中有《直宿廣文舍下》: 前夜宿廣文,葉響竹打雪。
昨夜宿廣文,窗影竹照月。
賴此數竿竹,與我為暖熱。
上有寒鵲栖,拳足如瘦蕨。
平明欲飛去,唶唶若先說。
我無喜可報,煩爾弄觜舌。
亦嘗苦老鴉,鳴噪每切切。
為學本為道,窮蹙令華發。
但能得酒飲,終日自兀兀。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五 當然,我們不能把宋代的國子監直講和現代的大學教授等同起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職責,因此也就有不同的身份。
可是在11世紀,堯臣的朋友們和他自己認為這一個位置和他的身份相稱,這是可以看到的。
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五十六歲 嘉祐二年正月以翰林學士歐陽修權知貢舉。
關于這一事,歐陽修在《歸田錄》裡記載得更清楚,當時同知貢舉者除歐陽修外,還有端明學士韓绛、翰林學士王珪、侍讀學士範鎮、龍圖閣直學士梅摯共五人。
他們推舉梅堯臣為參詳官,又稱小試官。
封建時代,科場考試錄取的都被接受到當日的統治階層,因此這就關系到整個統治階級的基本問題。
盡管錄取的人日後不可能都做到大官,參與大政方針的決定,而做到大官,參與大政方針決定的也未必都由科舉出身,可是這是一個幌子,必須使大衆都認為這一次的考試,做到公平無私,沒有絲毫的遺憾。
至于考試的内容,無論是詩賦、經義、策論,也不問通過這場考試的對于國計民生有沒有必要的最基本的認識,這一些人民都管不着,統治階級也不容許他們過問。
但是統治階級總得使人民認識到這樣的考試是公平的,每一位應試的舉子都必須通過同樣的考試、同樣的閱卷。
基于這樣的條件,因此試官入場以後,直到全部試卷評閱完畢,錄取名單正式公布以後才得出場。
這一段工作時期稱為鎖院。
嘉祐二年鎖院,前後共五十日,實際上是歐陽修、梅堯臣等足足坐了五十天的禁閉。
當然,我們無須想象他們在禁閉的當中,生活是沉悶的,或是不自由的,因為除了不能離開試場,在行動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外,他們還可以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尤其在考生們正在應試,沒有交卷的當中,試官們有更多的時間喝酒作詩,享受當時知識分子合法的愛好。
在歐陽修等主試的這一年,他們連同堯臣,六人相與唱和,共得古、律、歌詩一百七十餘篇,編為七卷,不得不算是豐富的收獲。
歐陽修曾說: &hellip&hellip前此為南省試官者多窘束條制,不少放懷。
餘六人者,歡然相得,群居終日,長篇險韻,衆制交作,筆吏疲于寫錄,僮史奔走往來。
間以滑稽嘲谑,形于風刺,更相酬酢,往往哄堂絕倒。
自謂一時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歸田錄》 在考試中,考生如有疑難,照例可以向主試官請教。
通常都在白天,晚飯以後,大家埋頭作文,試官也可以進行休息,一般是很少發問的。
可是歐陽修正在和大家酌酒賦詩的當中,一位考生傳話請主試官答疑。
堯臣有些不耐煩了,他說:“&lsquo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
&rsquo用不到去答複。
”歐陽修笑着說:“讓我去看一下。
” 聽到主試官出來了,一群考生都湧出座位,看看怎樣答複。
一位考生肅然地向前打恭道:“學生準備在文章中運用堯舜這一條典故,可不知道堯舜究竟是一位還是兩位,請求主試官明教。
” 這個問題把大家逗樂了。
一陣嘩笑驚動了整個試場。
主試官不動聲色,隻是從容地說:“這個典故,實在不易解決,那還是不用算了。
” 這樣慢條斯理的答複完全出乎聽衆的估計以外,大家又是“嘩”的一聲笑開了。
歐陽修在這一次考試中,所出的有賦題,也有論題。
賦題是《貴老謂其近于親賦》。
當時考生有這樣的兩句“覩茲黃耇之狀,類我嚴君之容”。
陸續交卷以後,一位考官看到,慌忙傳給大家,這一聯荒唐的對句,引起哄堂的大笑。
堯臣正在精心地看卷,翻到一篇論文,題目正是主考出的《刑賞忠厚之至論》。
他一句一句地吟詠着: &hellip&hellip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将殺人,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嶽曰“鲧可用”,堯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
何堯之不聽臯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鲧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hellip&hellip 他反複地沉吟,最後索性把“臯陶曰&lsquo殺之&rsquo三,堯曰&lsquo宥之&rsquo三”這幾句朗誦出來了。
堯臣太高興了,他捧着試卷,一直到主試官面前,再三指出這一篇文章簡直和《孟子》一樣,全場之中,沒有第二篇這樣的作品。
好在王珪、範鎮、韓绛、梅摯這幾位同考官,每一位都是自己的好友,索性要求大家到歐陽修面前共同商讨。
歐陽修把文章讀過,着實欣賞,可是他還是不能放心。
“臯陶曰&lsquo殺之&rsquo三,堯曰&lsquo宥之&rsquo三,兩句在什麼書上見過沒有?”歐陽修問。
堯臣雙手一攤,昂着頭說起:“這要什麼出處?”考官們都覺得文章是好的,可是一時卻想不出出處是怎樣的。
歐陽修當
在京的親友替他物色城東一座房子,堯臣到了以後,看看環境并不太好,可是他也明白,一時不易找到合适的住宅,也就将就住下了。
汴京對于堯臣并不陌生,這時和二十五年以前大不相同了。
那時自己還是一位新進,到汴京考進士,又沒有考上,住在州橋,盡管年少氣盛,終有些漂泊之感,現在堯臣已是全國聞名的老詩人,在官途上雖然不免蹭蹬,可是少年時代的朋友,富弼是宰相,韓琦是樞密使,都成為政治界的領導人物了。
尤其是歐陽修,雖然已經是翰林學士,可是他一聽到堯臣入京,連忙趕到賺河,迎接堯臣。
老友見面,叙述了别後的情況。
“一路辛苦了。
”歐陽修說起。
“辛苦倒說不上,”堯臣說,“可是到雍丘,天氣熱,船艙裡又蒸人。
喝茶把肚子都脹滿了,可是又不解熱。
” “到艙口去不好一些嗎?” “去不了。
一場大雨,外邊站不住,一家老小擠在一座艙裡,這才真夠嗆。
” “是呀,就是現在這場大雨,把柴火都打濕了,生火都不起焰。
” 果然,一陣濃煙,從茶垆裡送來,連茶也沏不上。
堯臣正在道歉,歐陽修搖手說着:“不忙了,把詩稿檢出來看詩吧。
” 他們談詩一直談到深夜,一輪明月,陪着兩位老友的清興。
他們也談到在颍州買田,準備在那裡歡度他們的晚年。
歐陽修回去以後,堯臣對着油燈進行創作: 高車再過謝永叔内翰 世人重貴不重舊,重舊今見歐陽公。
昨朝喜我都門入,高車臨岸進船篷。
俯躬拜我禮愈下,驺從竊語音微通。
我公聲名壓朝右,何厚于此瘦老翁。
笑言啞啞似平昔,妻子信說如梁鴻。
自茲連雨泥沒胫,未得谒帝明光宮。
冒陰履濕就稅地,親賓未過知巷窮。
複聞傳呼公又至,黃金絡馬聲珑珑。
紫袍寶帶照屋室,飲水啜茗當清風。
邀以新詩出古律,霜髯屢颔搖寒松。
因嗟近代貴莫比,官為司空仍侍中。
今成冢丘已寂寞,文字豈得留無窮。
以此易彼可勿愧,浮榮有若送雨虹。
須臾斷滅不複見,唯有明月常當空。
況我學不為買祿,直欲到死攀轲雄。
一飯足以飽我腹,一衣足以飾我躬。
老雖得職不足顯,願與公去歡樂同。
歡樂同,治園田,颍水東。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十八 歐陽修看到這首詩,也答了一首: 人皆喜詩翁,有酒誰肯一醉之。
嗟我獨無酒,數往從翁何所為?翁居南方我北走,世路離合安可期。
汴渠上下日千艘,未及水門猶未知。
五年不見勞夢寐,三日始往何其遲。
城東賺河有名字,萬家棄水為污池。
人居其上苟賢者,我視此水猶漣漪。
入門下馬解衣帶,共坐習習清風吹。
濕薪熒熒煮薄茗,四顧壁立空無遺。
萬錢方丈飽則止,一瓢飲水樂可涯。
況出新詩數十首,珠玑大小光陸離。
他人欲一不可有,君家筐箧滿莫持。
才大名高乃富貴,豈比金紫包愚癡。
貴賤同為一丘土,聖賢長如星日垂。
道德内樂不假物,猶須朋友并良時。
蟬聲漸已變秋意,得酒安問醇與醨。
玉堂官閑無事業,親舊幸可從其私。
與翁老矣會有幾,當棄百事勤追随。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六《答聖俞》 秋天以後,堯臣為長女治妝,出嫁到绛州薛家。
女婿是太廟齋郎薛通,後來做到蔡州司戶參軍。
歐陽修繼配薛夫人,是薛通的同堂姑母,看來這一次的親事,和歐陽修是有關系的。
長女出嫁的那天,堯臣有詩: 送薛氏婦歸绛州 在家勗爾勤,女功無不喜。
既嫁訓爾恭,恭己乃遠恥。
我家本素風,百事無有侈。
随宜且奁箱,不陋複不鄙。
當須記母言,夜寐仍夙起。
慎勿窺窗戶,慎勿辄笑毀。
妄非勿較競,醜語勿辯理。
每順舅姑心,況逆舅姑耳。
為婦若此能,乃是儒家子。
看爾十九年,門阃未嘗履。
一朝陟太行,悲傷黃河水。
車徒望何處,哭泣動鄰裡。
生女不如男,天親反由彼。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十九 堯臣到京以後,朋友中如裴煜不久以知吳江縣事、杜植以知虔州事紛紛出京了。
宋代政治界本來有外内互調,借此增長閱曆的辦法,因此他們的外調隻是一件常事。
值得注意的是十月間通過樞密使韓琦的建議,追複崇信節度副使尹洙為起居舍人、直龍圖閣,湖州長史蘇舜欽為大理評事、集賢校理。
尹洙、蘇舜欽久已死去,這一次的複官,是對于他們一生的重新評價,這正是政治鬥争中的一件大翻案。
問題又回到堯臣身上了。
是不是還讓這一位老詩人去監永濟倉呢?至和元年堯臣在宣城守制的當中,曾經和歐陽修提起: 前歲守廪京城西,有如勾踐巢會稽。
引杯嘗膽未雪恥,怒蛙起揖當涔蹄。
海天白日蔽光影,霹靂一過收雲霓。
九臯澄明鶴翅濕,欲暮刷羽聲嘶嘶。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五《依韻酬永叔再示》 堯臣對于管理糧食倉庫的工作,是有意見的。
在今天我們很難估計對于一位全國有名的詩人,會安排這樣一份工作,在封建時期的宋代,更難找到合适的理由。
當然在富弼、韓琦、歐陽修這一群人手握政權的時候,更不會要這一位老朋友去管倉庫了。
最後由歐陽修定稿,推薦堯臣充國學直講。
右臣等忝列通班,無裨聖治,知士不薦,咎在蔽賢。
伏見太常博士梅堯臣,性純行方,樂道守節,辭學優贍,經術通明,長于歌詩,得風雅之正。
雖知名當時而不能自達。
竊見國學直講見阙二員,堯臣年資皆應選格,欲望依孫複例,以補直講之員,必能論述經言,教導學者,使與國子諸生歌詠聖化于庠序,以副朝廷育才之美。
如後不如舉狀,臣等并甘同罪。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奏議》卷十四《舉梅堯臣充直講狀》 據《宋史·選舉志》,國子監“直講八人,以京官選人充,掌以經術教授諸生。
皇祐中始以八人為額,每員各專一經,并選擇進士,并九經及第之人相參薦舉”。
這裡指出國子監直講必須由進士選充,恰巧堯臣在皇祐三年賜同進士出身,為這一次的選補準備了條件。
堯臣補授國子監直講,可能在這一年的冬初。
集中有《直宿廣文舍下》: 前夜宿廣文,葉響竹打雪。
昨夜宿廣文,窗影竹照月。
賴此數竿竹,與我為暖熱。
上有寒鵲栖,拳足如瘦蕨。
平明欲飛去,唶唶若先說。
我無喜可報,煩爾弄觜舌。
亦嘗苦老鴉,鳴噪每切切。
為學本為道,窮蹙令華發。
但能得酒飲,終日自兀兀。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五 當然,我們不能把宋代的國子監直講和現代的大學教授等同起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職責,因此也就有不同的身份。
可是在11世紀,堯臣的朋友們和他自己認為這一個位置和他的身份相稱,這是可以看到的。
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五十六歲 嘉祐二年正月以翰林學士歐陽修權知貢舉。
關于這一事,歐陽修在《歸田錄》裡記載得更清楚,當時同知貢舉者除歐陽修外,還有端明學士韓绛、翰林學士王珪、侍讀學士範鎮、龍圖閣直學士梅摯共五人。
他們推舉梅堯臣為參詳官,又稱小試官。
封建時代,科場考試錄取的都被接受到當日的統治階層,因此這就關系到整個統治階級的基本問題。
盡管錄取的人日後不可能都做到大官,參與大政方針的決定,而做到大官,參與大政方針決定的也未必都由科舉出身,可是這是一個幌子,必須使大衆都認為這一次的考試,做到公平無私,沒有絲毫的遺憾。
至于考試的内容,無論是詩賦、經義、策論,也不問通過這場考試的對于國計民生有沒有必要的最基本的認識,這一些人民都管不着,統治階級也不容許他們過問。
但是統治階級總得使人民認識到這樣的考試是公平的,每一位應試的舉子都必須通過同樣的考試、同樣的閱卷。
基于這樣的條件,因此試官入場以後,直到全部試卷評閱完畢,錄取名單正式公布以後才得出場。
這一段工作時期稱為鎖院。
嘉祐二年鎖院,前後共五十日,實際上是歐陽修、梅堯臣等足足坐了五十天的禁閉。
當然,我們無須想象他們在禁閉的當中,生活是沉悶的,或是不自由的,因為除了不能離開試場,在行動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外,他們還可以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尤其在考生們正在應試,沒有交卷的當中,試官們有更多的時間喝酒作詩,享受當時知識分子合法的愛好。
在歐陽修等主試的這一年,他們連同堯臣,六人相與唱和,共得古、律、歌詩一百七十餘篇,編為七卷,不得不算是豐富的收獲。
歐陽修曾說: &hellip&hellip前此為南省試官者多窘束條制,不少放懷。
餘六人者,歡然相得,群居終日,長篇險韻,衆制交作,筆吏疲于寫錄,僮史奔走往來。
間以滑稽嘲谑,形于風刺,更相酬酢,往往哄堂絕倒。
自謂一時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歸田錄》 在考試中,考生如有疑難,照例可以向主試官請教。
通常都在白天,晚飯以後,大家埋頭作文,試官也可以進行休息,一般是很少發問的。
可是歐陽修正在和大家酌酒賦詩的當中,一位考生傳話請主試官答疑。
堯臣有些不耐煩了,他說:“&lsquo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
&rsquo用不到去答複。
”歐陽修笑着說:“讓我去看一下。
” 聽到主試官出來了,一群考生都湧出座位,看看怎樣答複。
一位考生肅然地向前打恭道:“學生準備在文章中運用堯舜這一條典故,可不知道堯舜究竟是一位還是兩位,請求主試官明教。
” 這個問題把大家逗樂了。
一陣嘩笑驚動了整個試場。
主試官不動聲色,隻是從容地說:“這個典故,實在不易解決,那還是不用算了。
” 這樣慢條斯理的答複完全出乎聽衆的估計以外,大家又是“嘩”的一聲笑開了。
歐陽修在這一次考試中,所出的有賦題,也有論題。
賦題是《貴老謂其近于親賦》。
當時考生有這樣的兩句“覩茲黃耇之狀,類我嚴君之容”。
陸續交卷以後,一位考官看到,慌忙傳給大家,這一聯荒唐的對句,引起哄堂的大笑。
堯臣正在精心地看卷,翻到一篇論文,題目正是主考出的《刑賞忠厚之至論》。
他一句一句地吟詠着: &hellip&hellip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将殺人,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臯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嶽曰“鲧可用”,堯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
何堯之不聽臯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鲧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hellip&hellip 他反複地沉吟,最後索性把“臯陶曰&lsquo殺之&rsquo三,堯曰&lsquo宥之&rsquo三”這幾句朗誦出來了。
堯臣太高興了,他捧着試卷,一直到主試官面前,再三指出這一篇文章簡直和《孟子》一樣,全場之中,沒有第二篇這樣的作品。
好在王珪、範鎮、韓绛、梅摯這幾位同考官,每一位都是自己的好友,索性要求大家到歐陽修面前共同商讨。
歐陽修把文章讀過,着實欣賞,可是他還是不能放心。
“臯陶曰&lsquo殺之&rsquo三,堯曰&lsquo宥之&rsquo三,兩句在什麼書上見過沒有?”歐陽修問。
堯臣雙手一攤,昂着頭說起:“這要什麼出處?”考官們都覺得文章是好的,可是一時卻想不出出處是怎樣的。
歐陽修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