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監倉的前後
關燈
小
中
大
皇祐二年,堯臣還在宣城守制的當中。
七月間歐陽修從知颍州改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
但是他對于颍州還是不斷地懷念,因此他約堯臣在颍州買田,共度兩人退休以後的生活。
他在《續思穎詩序》裡曾說: 皇祐二年,餘方留守南都,已約梅聖俞買田于颍上&hellip&hellip此蓋餘之本志也,時年四十有四。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四十四 仁宗皇祐三年辛卯(1051)五十歲 盡管歐陽修對于堯臣有着熱切的盼望,事實上堯臣必須待到皇祐三年喪服期滿,才能做出離開宣城的計劃。
他和親友們分别以後,到祖茔裡去拜别,寫出了有名的一首詩: 春日拜垅經田家 田家春作日日近,丹杏破纇場圃頭。
南嶺禽過北嶺叫,高田水入低田流。
桑牙将綻霧露裛,蠶子未浴箱篚收。
今我還朝固不遠,紫宸已夢瞻珠旒。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七 “南嶺禽過”這一聯,顯然地看到這是堯臣在鄉間體驗生活的新收獲。
堯臣的詩中看到他的堅強的鬥争意志,這是主要的,同樣地也看到他的閑适的詩句。
最新鮮的是他有時具體地提出他的所見所聞,自然、平淡,但是卻沒有故意蹈襲古人的陳言。
這一年二月十三日他從宣城昭亭出發。
雖然還是春初,所幸春水已動,船行無礙。
一路看到故鄉的景物,懷着留戀的心緒,但是這時的堯臣已經是以官為業,顧不得留戀了。
做官不應當隻是為了生活,但是又哪能說不是為了生活呢?這正是封建社會裡知識分子共同的心理負擔。
舟中無事,堯臣把達觀禅師贈别的詩諷讀以後,趁着筆酣墨飽,和他一首。
在這首詩裡他充分地把自己的主張提出來: 依韻和達觀禅師贈别 平生少壯日,百事牽于情。
今年辄五十,所向唯直誠。
既不慕富貴,亦不防巧傾。
甯為目前利,甯愛身後名!文史玩朝夕,操行蹈群英。
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
衆人欣立異,此心常自平。
譬如先後花,結實秋共成。
趙壹雖空囊,鄭子豈其卿。
二人貧且隐,高譽動天京。
我迹固尚賤,我道未嘗輕。
力遵仁義途,曷畏萬裡程。
安能苟榮祿,擾擾複營營。
近因喪已除,偶得存餘生。
強欲活妻子,勉焉事徂征。
徂征江浦上,鷗鳥莫相驚。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八 這首詩把堯臣的人生觀全部攤出來。
他絕不諱言他的出仕,完全是為的生活。
“強欲活妻子”,他并沒有認為這是什麼不可告人的醜事。
可是做官并不妨礙做人。
他的做人的規律是“所向惟直誠”。
正如他所說的:“既不慕富貴,亦不防巧傾。
甯為目前利,甯愛身後名。
”他既然什麼都不考慮,因此他就可以痛痛快快地“所向唯直誠”。
這是堯臣的“道”,盡管有人把“道”看得非常神秘,非常玄虛,但是從堯臣看,“道”就是“直誠”,僅此而已,豈有他哉。
這是堯臣的人生觀,也是這樣的人生觀,使得他的詩具備獨有的特色。
從宣城到汴京,遇到水淺的時候,有時要走上大半年,這一次特别快,五月間就到達了。
仁宗的姑母齊國大長公主在三月間去世,堯臣有挽詞二首,可能就是到京後作的。
到了京師以後,生活一時還沒有好轉。
恰巧裴煜也在汴京,堯臣因為缺糧,曾向裴煜貸米,有《貸米于如晦》一首,當然這隻是偶然的互通有無,并不能作為堯臣已經到了無法生存的證據,因為宋代對于一般官吏的俸祿,是非常優厚的,即使堯臣初到,沒有确定的職務,也不至于斷炊。
不過從大體講,他的生活還是緊張的。
朋友們請他吃了一餐馄饨,他在詩集中記下來,有《江鄰幾邀食馄饨》一首。
他有時邀請朋友吃一餐魚脍,這大約是宣城拿手好菜,堯臣時常邀請朋友們共嘗的,這年他也有詩: 設鲙示坐客 汴河西引黃河枝,黃流未凍鯉魚肥。
随鈎出水賣都市,不惜百金持與歸。
我家少婦磨寶刀,破鱗奮鬐如欲飛。
蕭蕭雲葉落盤面,粟粟霜葡為縷衣。
楚橙作齑香出屋,賓朋競至排入扉。
呼兒便索沃腥酒,倒腸饫腹無相譏。
逡巡缾竭上馬去,意氣不說西山薇。
&mdash&mdash同前 但是最能纏萦着堯臣心靈的還是人民的疾苦。
皇祐三年的秋天,自然災害在京東路、淮南路、兩浙路、荊湖路、江南東西兩路的廣大地區都很嚴重,可是諸路轉運司督責稅賦,一些沒有放松,人民和統治階級的矛盾,一時表現得非常緊張。
為了緩和矛盾,朝廷派遣大員擔任諸路體諒安撫使。
堯臣的朋友戶部判官、太常博士、直集賢院韓绛奉命前往江南東西兩路。
這是一個艱巨然而重要的工作,韓绛隻是一位出身于大官僚家庭的公子官,是不是擔負得起這一份重任,還是一個問題,可是堯臣對他不能不寄予殷切的希望,下面這首詩是一個切實的證明: 韓子華江南安撫 韓侯出持節,志在撫黔黎。
縣官負弩迎,刺史躍馬随。
千裡宣德澤,煦如春風馳。
寒潮不起浪,怗怗威馮夷。
借問何緻耳,試聽将所為。
立車呼父老,勞以哀矜詞。
我從大明宮,天子親谕之。
憂汝歲屢兇,吏不恤汝疲。
已輸又索籴,囷橐無孑遺。
此非陛下意,恐使汝輩疑。
疾苦汝告我,不憚為汝治。
父老必喜拜,如餒得飼麋。
我稱此大是,一一無不宜。
南方二十州,歡聲無幼耆。
壺漿擁大道,婦女闖短籬。
行聞江漢間,複有宣王詩。
&mdash&mdash同前 從堯臣的階級立場出發,他看到的解決辦法,隻有這一些。
他把這個主張安排在韓绛的口吻裡,認為這樣可以部分地解決人民的痛苦。
九月十二日這一天,在堯臣的一生中,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宋代士人的出身,雖然除了進士以外,還有蔭生這一條路,但是從蔭生出身的,總帶來一些自卑感,不但進身的道路沒有進士那樣廣闊,而且總給人不是正途出身的印象。
堯臣入仕以後,還得趕到汴京去應試,其故在此。
但是考來考去,始終沒有掙到一名進士。
四十七歲那一年,他在陳州《和淮陽燕秀才》詩中,說道:“慚予延蔭人,安得結子韈。
心雖羨名場,才命甘汨沒。
祿仕二十年,屢遘龍榜揭。
在昔見麻衣,于今盡超越。
”他的滿腔牢騷,正不是無因的。
這一次他再到汴京,官位還是國子博士,可是問題沒有解決。
大臣們把堯臣的詩獻給仁宗,他們認為這樣一位詩人,應當在館閣中給予一定的官職。
宋代有昭文館、國史館、華文閣、龍圖閣這些機構,都是培養人才的所在,但是不是進士出身的人,是輕易去不得的,這就再一次落到出身問題。
堯臣奉命到學士院面試,通過考試,由仁宗賜同進士出身,仍改太常博士。
宋代有名的詩人,賜進士出身的除了堯臣以外,還有陸遊,所不同的是陸遊賜進士時,年僅三十八歲,可是堯臣賜進士時,年已五十歲。
回看歐陽修中進士時,年僅二十四歲,不免使人有年老蹉跎之感了。
十月間,因為張貴妃的事,宋王朝的朝廷中掀起了一場極大的風波。
仁宗宮内的妃嫔很多,最得寵的是一位張妃。
慶曆元年(1040)封清河縣君,進封才人,十二月遷修瑗,那一年她才十八歲。
次年改美人,慶曆八年(1047)封貴妃。
據說這一位貴妃的父親張堯封曾經在轉運使文洎的幕中,因此文洎的兒子彥博和張貴妃的家中有一定的世誼。
彥博出知益州,内中有張貴妃的照顧。
成都是當時的紡織業的中心,尤其以織錦著名。
一天,仁宗到張貴妃宮中,看到張貴妃身着織金燈籠錦的衣服,漂亮極了,仁宗很高興,再三問這是哪裡搞來的。
“成都來的啊”,張貴妃說,“文彥博吩咐定織的。
父親在世的時候,彥博就認識父親,所以一到成都就進貢燈籠錦,可是這一切都是托皇上的洪福,否則彥博也不會想起的。
” 從此在仁宗的記憶中,深深地留下了彥博的印象。
慶曆七年文彥博入京,除樞密副使,又除參知政事。
十一月貝州王則起義,宋王朝派明鎬出兵讨王則,戰事正在膠着中,一時還不易得手。
一天,仁宗到張貴妃宮中,愁眉不展的籲氣,張貴妃壯着膽子試探仁宗的口吻。
“大臣們沒有一位擔心國家大事的,天天上朝,一些用處也沒有。
”仁宗說。
張妃把這個消息透給彥博。
第二天彥博上朝的時候,自請奉命出征。
仁宗高興極了,随即指派彥博前往貝州,虧得明鎬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沒有多時,完全把王則的起義鎮壓下去。
還朝以後,彥博由參知政事進禮部侍郎,同平章事。
這是慶曆八年(1047)的事。
關于文彥博和後宮聯系的事,據說是如此,但是沒有得到證實,可能因為文彥博後來列為宋代的名臣,把若幹不很光彩的事迹,都隐諱了。
可是在封建社會裡,作為一位大臣,通過後宮的聯系,以取得個人地位的發展,常常引起具有正義感的士大夫的厭惡,文彥博的情況正是這樣。
張妃的父親張堯封死了,但是他的伯父堯佐還在,他因為張貴妃的關系,官位不斷升遷,最後一直做到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
殿中侍禦史裡行唐介、監察禦史裡行包拯力争,他們還搬出禦史中丞王舉正帶頭進攻,這才解除了張堯佐的宣徽、景靈使。
不久張堯佐的宣徽知河陽府的名義發表,有人認為這一下張堯佐離開汴京,不必再争了。
“不然,”唐介毅然地說,“中書省、樞密院以下,就得數宣徽使,這不是可以輕易給一位裙帶官的。
” “這一次的除授是由中書省提出的。
”仁宗說,他想緩和一下氣氛。
唐介指出這個責任就得由中書省負擔起來。
他請由禦史台全體禦史登殿公議,仁宗沒有承認。
唐介自請貶逐出外,仁宗也沒有答複,準備把事情擱下來。
十月十九日的清晨,在寒風蕭飒中,禦史唐介懷着滿腔的忠憤上朝了。
随駕官詢問兩班文武有無陳奏的時候,唐介大聲地答稱:“臣殿中侍禦史裡行唐介有奏。
” 唐介從容登殿,自懷中取出奏章對于宰相文彥博進行無情的搏擊。
他指出文彥博“專權任私,挾邪為黨,知益州日作間金奇錦,因中人入獻宮掖,緣此擢為執政。
及恩州平賊,幸會明鎬成功,遂叨宰相。
昨除張堯佐宣徽節度使,臣累論奏,面奉德音,知是中書進拟,以此知非陛下本意,蓋彥博奸謀迎合,顯用堯佐,陰結貴妃,外陷陛下有私于後宮之名,内實自為進身之計”。
在唐介高聲朗讀中,仁宗一再震怒,但是唐介顧不得,他繼續讀下道:“彥博向求外任,谏官吳奎與彥博相為表裡,言彥博有才,國家依賴,未可罷去,自彥博獨專大政,凡所除授,多非公議,恩賞之出,皆有夤緣。
自三司、開封、谏官、法寺、兩制、三館、諸司要職皆出其門,更相援引,借助聲勢,欲威福一出于己,使人不敢議其過惡。
乞斥罷彥博,以富弼代之,臣與富弼,亦昧平生,非敢私也。
” 唐介讀完以後,把奏章奉上,請随駕官轉呈仁宗。
仁宗在盛怒中,把奏章推開,他不但不要看,并且聲稱還要對唐介嚴厲處分,加以貶竄。
唐介讀完奏章以後,一個字一
七月間歐陽修從知颍州改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
但是他對于颍州還是不斷地懷念,因此他約堯臣在颍州買田,共度兩人退休以後的生活。
他在《續思穎詩序》裡曾說: 皇祐二年,餘方留守南都,已約梅聖俞買田于颍上&hellip&hellip此蓋餘之本志也,時年四十有四。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四十四 仁宗皇祐三年辛卯(1051)五十歲 盡管歐陽修對于堯臣有着熱切的盼望,事實上堯臣必須待到皇祐三年喪服期滿,才能做出離開宣城的計劃。
他和親友們分别以後,到祖茔裡去拜别,寫出了有名的一首詩: 春日拜垅經田家 田家春作日日近,丹杏破纇場圃頭。
南嶺禽過北嶺叫,高田水入低田流。
桑牙将綻霧露裛,蠶子未浴箱篚收。
今我還朝固不遠,紫宸已夢瞻珠旒。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七 “南嶺禽過”這一聯,顯然地看到這是堯臣在鄉間體驗生活的新收獲。
堯臣的詩中看到他的堅強的鬥争意志,這是主要的,同樣地也看到他的閑适的詩句。
最新鮮的是他有時具體地提出他的所見所聞,自然、平淡,但是卻沒有故意蹈襲古人的陳言。
這一年二月十三日他從宣城昭亭出發。
雖然還是春初,所幸春水已動,船行無礙。
一路看到故鄉的景物,懷着留戀的心緒,但是這時的堯臣已經是以官為業,顧不得留戀了。
做官不應當隻是為了生活,但是又哪能說不是為了生活呢?這正是封建社會裡知識分子共同的心理負擔。
舟中無事,堯臣把達觀禅師贈别的詩諷讀以後,趁着筆酣墨飽,和他一首。
在這首詩裡他充分地把自己的主張提出來: 依韻和達觀禅師贈别 平生少壯日,百事牽于情。
今年辄五十,所向唯直誠。
既不慕富貴,亦不防巧傾。
甯為目前利,甯愛身後名!文史玩朝夕,操行蹈群英。
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
衆人欣立異,此心常自平。
譬如先後花,結實秋共成。
趙壹雖空囊,鄭子豈其卿。
二人貧且隐,高譽動天京。
我迹固尚賤,我道未嘗輕。
力遵仁義途,曷畏萬裡程。
安能苟榮祿,擾擾複營營。
近因喪已除,偶得存餘生。
強欲活妻子,勉焉事徂征。
徂征江浦上,鷗鳥莫相驚。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八 這首詩把堯臣的人生觀全部攤出來。
他絕不諱言他的出仕,完全是為的生活。
“強欲活妻子”,他并沒有認為這是什麼不可告人的醜事。
可是做官并不妨礙做人。
他的做人的規律是“所向惟直誠”。
正如他所說的:“既不慕富貴,亦不防巧傾。
甯為目前利,甯愛身後名。
”他既然什麼都不考慮,因此他就可以痛痛快快地“所向唯直誠”。
這是堯臣的“道”,盡管有人把“道”看得非常神秘,非常玄虛,但是從堯臣看,“道”就是“直誠”,僅此而已,豈有他哉。
這是堯臣的人生觀,也是這樣的人生觀,使得他的詩具備獨有的特色。
從宣城到汴京,遇到水淺的時候,有時要走上大半年,這一次特别快,五月間就到達了。
仁宗的姑母齊國大長公主在三月間去世,堯臣有挽詞二首,可能就是到京後作的。
到了京師以後,生活一時還沒有好轉。
恰巧裴煜也在汴京,堯臣因為缺糧,曾向裴煜貸米,有《貸米于如晦》一首,當然這隻是偶然的互通有無,并不能作為堯臣已經到了無法生存的證據,因為宋代對于一般官吏的俸祿,是非常優厚的,即使堯臣初到,沒有确定的職務,也不至于斷炊。
不過從大體講,他的生活還是緊張的。
朋友們請他吃了一餐馄饨,他在詩集中記下來,有《江鄰幾邀食馄饨》一首。
他有時邀請朋友吃一餐魚脍,這大約是宣城拿手好菜,堯臣時常邀請朋友們共嘗的,這年他也有詩: 設鲙示坐客 汴河西引黃河枝,黃流未凍鯉魚肥。
随鈎出水賣都市,不惜百金持與歸。
我家少婦磨寶刀,破鱗奮鬐如欲飛。
蕭蕭雲葉落盤面,粟粟霜葡為縷衣。
楚橙作齑香出屋,賓朋競至排入扉。
呼兒便索沃腥酒,倒腸饫腹無相譏。
逡巡缾竭上馬去,意氣不說西山薇。
&mdash&mdash同前 但是最能纏萦着堯臣心靈的還是人民的疾苦。
皇祐三年的秋天,自然災害在京東路、淮南路、兩浙路、荊湖路、江南東西兩路的廣大地區都很嚴重,可是諸路轉運司督責稅賦,一些沒有放松,人民和統治階級的矛盾,一時表現得非常緊張。
為了緩和矛盾,朝廷派遣大員擔任諸路體諒安撫使。
堯臣的朋友戶部判官、太常博士、直集賢院韓绛奉命前往江南東西兩路。
這是一個艱巨然而重要的工作,韓绛隻是一位出身于大官僚家庭的公子官,是不是擔負得起這一份重任,還是一個問題,可是堯臣對他不能不寄予殷切的希望,下面這首詩是一個切實的證明: 韓子華江南安撫 韓侯出持節,志在撫黔黎。
縣官負弩迎,刺史躍馬随。
千裡宣德澤,煦如春風馳。
寒潮不起浪,怗怗威馮夷。
借問何緻耳,試聽将所為。
立車呼父老,勞以哀矜詞。
我從大明宮,天子親谕之。
憂汝歲屢兇,吏不恤汝疲。
已輸又索籴,囷橐無孑遺。
此非陛下意,恐使汝輩疑。
疾苦汝告我,不憚為汝治。
父老必喜拜,如餒得飼麋。
我稱此大是,一一無不宜。
南方二十州,歡聲無幼耆。
壺漿擁大道,婦女闖短籬。
行聞江漢間,複有宣王詩。
&mdash&mdash同前 從堯臣的階級立場出發,他看到的解決辦法,隻有這一些。
他把這個主張安排在韓绛的口吻裡,認為這樣可以部分地解決人民的痛苦。
九月十二日這一天,在堯臣的一生中,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宋代士人的出身,雖然除了進士以外,還有蔭生這一條路,但是從蔭生出身的,總帶來一些自卑感,不但進身的道路沒有進士那樣廣闊,而且總給人不是正途出身的印象。
堯臣入仕以後,還得趕到汴京去應試,其故在此。
但是考來考去,始終沒有掙到一名進士。
四十七歲那一年,他在陳州《和淮陽燕秀才》詩中,說道:“慚予延蔭人,安得結子韈。
心雖羨名場,才命甘汨沒。
祿仕二十年,屢遘龍榜揭。
在昔見麻衣,于今盡超越。
”他的滿腔牢騷,正不是無因的。
這一次他再到汴京,官位還是國子博士,可是問題沒有解決。
大臣們把堯臣的詩獻給仁宗,他們認為這樣一位詩人,應當在館閣中給予一定的官職。
宋代有昭文館、國史館、華文閣、龍圖閣這些機構,都是培養人才的所在,但是不是進士出身的人,是輕易去不得的,這就再一次落到出身問題。
堯臣奉命到學士院面試,通過考試,由仁宗賜同進士出身,仍改太常博士。
宋代有名的詩人,賜進士出身的除了堯臣以外,還有陸遊,所不同的是陸遊賜進士時,年僅三十八歲,可是堯臣賜進士時,年已五十歲。
回看歐陽修中進士時,年僅二十四歲,不免使人有年老蹉跎之感了。
十月間,因為張貴妃的事,宋王朝的朝廷中掀起了一場極大的風波。
仁宗宮内的妃嫔很多,最得寵的是一位張妃。
慶曆元年(1040)封清河縣君,進封才人,十二月遷修瑗,那一年她才十八歲。
次年改美人,慶曆八年(1047)封貴妃。
據說這一位貴妃的父親張堯封曾經在轉運使文洎的幕中,因此文洎的兒子彥博和張貴妃的家中有一定的世誼。
彥博出知益州,内中有張貴妃的照顧。
成都是當時的紡織業的中心,尤其以織錦著名。
一天,仁宗到張貴妃宮中,看到張貴妃身着織金燈籠錦的衣服,漂亮極了,仁宗很高興,再三問這是哪裡搞來的。
“成都來的啊”,張貴妃說,“文彥博吩咐定織的。
父親在世的時候,彥博就認識父親,所以一到成都就進貢燈籠錦,可是這一切都是托皇上的洪福,否則彥博也不會想起的。
” 從此在仁宗的記憶中,深深地留下了彥博的印象。
慶曆七年文彥博入京,除樞密副使,又除參知政事。
十一月貝州王則起義,宋王朝派明鎬出兵讨王則,戰事正在膠着中,一時還不易得手。
一天,仁宗到張貴妃宮中,愁眉不展的籲氣,張貴妃壯着膽子試探仁宗的口吻。
“大臣們沒有一位擔心國家大事的,天天上朝,一些用處也沒有。
”仁宗說。
張妃把這個消息透給彥博。
第二天彥博上朝的時候,自請奉命出征。
仁宗高興極了,随即指派彥博前往貝州,虧得明鎬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沒有多時,完全把王則的起義鎮壓下去。
還朝以後,彥博由參知政事進禮部侍郎,同平章事。
這是慶曆八年(1047)的事。
關于文彥博和後宮聯系的事,據說是如此,但是沒有得到證實,可能因為文彥博後來列為宋代的名臣,把若幹不很光彩的事迹,都隐諱了。
可是在封建社會裡,作為一位大臣,通過後宮的聯系,以取得個人地位的發展,常常引起具有正義感的士大夫的厭惡,文彥博的情況正是這樣。
張妃的父親張堯封死了,但是他的伯父堯佐還在,他因為張貴妃的關系,官位不斷升遷,最後一直做到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
殿中侍禦史裡行唐介、監察禦史裡行包拯力争,他們還搬出禦史中丞王舉正帶頭進攻,這才解除了張堯佐的宣徽、景靈使。
不久張堯佐的宣徽知河陽府的名義發表,有人認為這一下張堯佐離開汴京,不必再争了。
“不然,”唐介毅然地說,“中書省、樞密院以下,就得數宣徽使,這不是可以輕易給一位裙帶官的。
” “這一次的除授是由中書省提出的。
”仁宗說,他想緩和一下氣氛。
唐介指出這個責任就得由中書省負擔起來。
他請由禦史台全體禦史登殿公議,仁宗沒有承認。
唐介自請貶逐出外,仁宗也沒有答複,準備把事情擱下來。
十月十九日的清晨,在寒風蕭飒中,禦史唐介懷着滿腔的忠憤上朝了。
随駕官詢問兩班文武有無陳奏的時候,唐介大聲地答稱:“臣殿中侍禦史裡行唐介有奏。
” 唐介從容登殿,自懷中取出奏章對于宰相文彥博進行無情的搏擊。
他指出文彥博“專權任私,挾邪為黨,知益州日作間金奇錦,因中人入獻宮掖,緣此擢為執政。
及恩州平賊,幸會明鎬成功,遂叨宰相。
昨除張堯佐宣徽節度使,臣累論奏,面奉德音,知是中書進拟,以此知非陛下本意,蓋彥博奸謀迎合,顯用堯佐,陰結貴妃,外陷陛下有私于後宮之名,内實自為進身之計”。
在唐介高聲朗讀中,仁宗一再震怒,但是唐介顧不得,他繼續讀下道:“彥博向求外任,谏官吳奎與彥博相為表裡,言彥博有才,國家依賴,未可罷去,自彥博獨專大政,凡所除授,多非公議,恩賞之出,皆有夤緣。
自三司、開封、谏官、法寺、兩制、三館、諸司要職皆出其門,更相援引,借助聲勢,欲威福一出于己,使人不敢議其過惡。
乞斥罷彥博,以富弼代之,臣與富弼,亦昧平生,非敢私也。
” 唐介讀完以後,把奏章奉上,請随駕官轉呈仁宗。
仁宗在盛怒中,把奏章推開,他不但不要看,并且聲稱還要對唐介嚴厲處分,加以貶竄。
唐介讀完奏章以後,一個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