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監倉的前後
關燈
小
中
大
個字地說出:“臣忠義憤激,雖鼎镬不避,敢辭貶竄!”事實上他已做好流放的心理準備。
仁宗把宰相文彥博、參知政事高若讷、樞密使龐籍、樞密副使梁适這幾位兩府大臣召到禦座面前,要他們看唐介的奏章。
他還憤激地說:“什麼都不妨說,可是唐介說文彥博通過張妃的關系,獲得政權,這是什麼話?” “文彥博,”唐介指着彥博,“你自己反省一下,有沒有這件事?要是有的,可千萬不能當着皇上說謊,擔待欺君之罪啊。
” 文彥博什麼都不能說,隻有再三地阿着腰,請皇上處分自己。
“還不下殿嗎?”樞密副使梁适當着唐介說。
可是唐介堅持立在殿上,最後由仁宗吩咐把他拿交禦史台治罪。
這一次把唐介貶為春州别駕。
春州治所是現代廣東的陽春縣,北宋中期很少有人貶斥到這樣遙遠的所在。
可是在仁宗的盛怒之下,誰也不敢在當天進言。
次日右正言蔡襄請求皇上酌量減輕處分,禦史中丞王舉正也指出這一次的處分未免太重,這才把他改為英州别駕。
英州治所是現代的廣東英德縣,那就比春州更靠近北方了。
唐介這一次和文彥博的搏鬥,是禦史和大臣的鬥争。
這是統治階級内部的鬥争,可也是一位不畏強暴的谏官和大權在手的宰相之間的鬥争。
在封建社會裡,這是一場激動人心、赢得絕大多數士大夫贊同的鬥争。
當時的全部谏官,連帶禦史中丞王舉正在内,都對唐介抱有同情,這是一個證明。
當然,從文彥博的後段曆史看,他并不是權奸,唐介的搏擊,未免有些過分;可是從唐介的後段曆史看,他也不是沽名釣譽的人物,那麼這一次的搏擊,更不是危言聳聽。
主要的問題,還在于文彥博有沒有和後宮聯系,争取名位的事實。
曆史雖然沒有給唐介證實,可是也沒有給文彥博洗刷。
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一指出“議者謂彥博因(明)鎬以成功,其得相由妃力也。
介既用是深诋彥博,雖坐遠貶,彥博亦出,其事之有無,卒莫辨雲。
”又說:“或雲:燈籠錦乃彥博夫人遺妃,彥博不知也。
”從李焘的分析裡,我們看到燈籠錦是有的,文彥博的入相得力于張妃,這是當時的公議。
堯臣詩中,對于這件大事,起了強烈的反應。
他用五百四十字的長篇,叙述這一次搏鬥。
書竄 皇帝辛卯冬,十月十九日。
禦史唐子方,危言初造膝。
曰朝有巨奸,臣介所憤嫉。
願條一二事,臣職非妄率。
巨奸丞相博,邪行世莫匹。
曩時守成都,委曲媚貴昵。
銀珰插左貂,窮臘使馳驲。
邦媛将侈誇,中金赉十镒。
為言寄使君,奇紋織纖密。
遂傾西蜀巧,日夜急鞭抶。
紅經緯金縷,排枓鬥八七。
比比雙蓮花,篝燈戴心出。
幾日成幾端,持行如鬼疾。
明年觀上元,被服穩賢質。
燦然驚上目,遽爾有薄诘。
既聞所從來,佞對似未失。
且雲虔至尊,于妾豈能必。
遂回天子顔,百事容丐乞。
臣今得粗陳,狡狯彼非一。
偷威與賣利,次第推甲乙。
是惟陰猾雄,仁斷宜勇黜。
必欲緻太平,在列無如弼。
弼亦昧平生,況臣不阿屈。
臣言天下言,臣身甯自恤。
君傍有側目,喑啞橫诋叱。
指言為罔上,廢汝還蓬荜。
是時白此心,尚不避斧锧。
雖令禦魑魅,甘且同饴密。
既其弗可懼,複以強辭窒。
帝聲亦大厲,論奏不及畢。
介也容甚閑,猛士膽為栗。
立貶嶺外春,速欲為異物。
外内官忷忷,陛下何未悉。
即欲救者誰,襄執左史筆。
謂此傥不容,盛美有所咈。
平明中執法,懷疏又堅述。
介言或似狂,百豈無一實。
恐傷四海和,幸勿苦蒼卒。
亟許遷英山,衢路猶嗟咄。
翌日宣白麻,稱快頗盈溢。
阿附連谏官,去若壞絮虱。
英州五千裡,瘦馬行。
毒蛇噴曉霧,晝與岚氣沒。
妻孥不同途,風浪過蛟窟。
存亡未可知,雨館愁傷骨。
饑仆時後先,随猿拾橡栗。
越林多蔽天,黃甘雜丹橘。
萬室通釀酤,撫遠亡禁律。
醉去不須錢,醒來通琴瑟。
山水仍怪奇,宜可銷憂郁。
莫作楚大夫,懷沙自沉汨。
西漢梅子真,去為吳市卒。
為卒且不慚,況茲别乘佚。
&mdash&mdash殘宋本《宛陵文集》卷十三 這一首詩裡,還反映一些事實。
十月二十二日,文彥博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許州。
詩言“翌日宣白麻,稱快頗盈溢”,指此。
二十三日,起居舍人知谏院吳奎罷為知密州。
在唐介彈劾文彥博時,指奎和彥博一黨,詩言“阿附連谏官,去若壞絮虱”,指吳奎。
文彥博罷免那一天,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高若讷以本官充樞密使。
高若讷早在仁宗的初年已經不滿于人口,這次因為彥博的罷免,乘機進了一級,詩言“其間因獲利,竊笑等蚌鹬”,當然指高若讷。
堯臣這一首詩,反映當時的政治情況,極為具體,而且愛憎分明,他愛的是直言無忌的唐介,憎的是勾結宮闱的文彥博。
他的立場很正确而且也很堅定。
倘使我們把論詩的尺度放寬,不單單要求流連光景,而且也要反映政治,批判現實,那麼這首詩的價值是不容否定的。
最奇怪的是後人認為這首詩不是堯臣的創作而是魏泰的僞造。
宋代詩人中,魏泰以諷刺權貴得名,因此有人把這首詩放到他的名下。
對于這首詩,認為是诽謗,這是認識的錯誤,把這首詩放到魏泰名下,是對于魏泰的誣陷。
可是在宋代也盡有肯定這首詩是堯臣的,李焘便是其中之一。
清代厲鹗《宋詩紀事》也認定是堯臣所作。
自從殘宋本發現以後,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再結合到慶曆八年的宣麻,我們可以看出堯臣對文彥博所做的評價。
在賜同進士出身的時候,堯臣由國子博士改太常博士。
太常博士是他的官位,他的職務是什麼呢?可能就是監永濟倉,這件事歐陽修在《梅聖俞墓志銘》裡提到,可惜沒有交代是哪一年。
皇祐四年堯臣有《願嚏上辛祈谷為獻官》《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懷》《十一月十三日病後始入倉》等首,都和永濟倉有關。
上辛是正月的第一個辛日,在這一天作為獻官有詩,可能他和永濟倉的關系不始于皇祐四年,而是始于皇祐三年九月賜同進士出身的那時候。
以當時的有名詩人賜同進士出身,不能不認為是對于詩人的認識;但是以詩人而管理糧倉,也不能不認為是對于人才的浪費。
正月上辛的前一晚,他因為職務的關系,不能不到永濟倉去齋宿,以便第二天的清晨祈求豐收。
對于一位感情深厚的人,這是一件痛苦的任務,有詩一首: 願嚏上辛祈谷為獻官 猛虎不獨宿,鴛鴦不隻栖。
虞舜遊蒼梧,帝子夜向潇湘啼。
時既禅禹妃亦老,老淚灑竹無高低。
流根及笱駁紅藓,此情乃與天地齊。
我今齋寝泰壇下,侘傺願嚏朱顔妻。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三 七月裡同樣地也有一首詩,懷念家中的妻子。
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懷 白日落我前,明月随我後。
流光如有情,徘徊上高柳。
高柳對寝亭,風影亂疏牖。
我馬卧其傍,我仆倦搘肘。
寂寂重門扃,獨念家中婦。
乳下兩小兒,夜夜啼向母。
問爺若個邊,天性已見厚。
不嗟羁枕孤,不愧栖禽偶。
内有子相憶,外有月相守。
何似長征人,沙塵聽刁鬥。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五 仁宗皇祐四年壬辰(1052)五十一歲 正月裡江南兩浙荊湖發運使許元決心疏浚河道,他把這個任務交給判官監察禦史裡行馬遵。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務,當時曾經發動民夫四萬人參加這個工作。
堯臣到汴京東門外去看馬遵,恰巧蔡襄也去,蔡襄是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和堯臣、歐陽修都是極好的朋友。
正月二十三日江淮發運馬察院督河事于國門之外予訪之蔡君谟亦來蔡為真草數幅馬以所用歙硯贈予 江南硯工巧無比,深洞镌斲黑蛟尾。
當心隐隐骨節圓,暗淡又若帖寒朏。
樣傳孔子留廟堂,用稱右軍書棐幾。
皇皇禦史從東來,役徒四萬如屯蟻。
春風擺撼桃杏醉,野亭置酒話亹亹。
是時複有蔡中郎,筆法縱橫字瑰玮。
入門下馬索紙書,虬騰虎攫驚神鬼。
主人得書不惜硯,贈予覓句題花卉。
醉攜惟恐失手墜,包以弋绨藏以篚。
明朝聊記一時事,馳騁文章誠不韪。
&mdash&mdash殘宋本《宛陵文集》卷十三 馬遵整理河道,在汴京附近就緒以後,把總部移到歸德,就是當時的南京應天府。
歐陽修還在南京留守任内,和馬遵談起堯臣,知道他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對于他的職務,也不免有些不滿,因此有《因馬察院至雲見聖俞于城東辄書長韻奉寄》。
他說起: &hellip&hellip我今俸祿飽餘剩,念子朝夕勤鹽齑。
舟行每欲載米送,汴水六月乾無泥。
乃知此事尚難必,何況仕路如天梯。
朝廷樂善得賢衆,台閣俊彥聯簪犀。
朝陽鳴鳳為時出,一枝豈惜容其栖。
古來磊落材與知,窮達有命理莫齊。
悠悠百年一瞬息,俯仰天地身醯雞。
其間得失何足枝,況與凫鹜争稗稊。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五 歐陽修集中這首詩,題皇祐二年,實則皇祐二年,堯臣因父喪守制,還在宣城,和這首詩言有客西至,為問詩老的情況不合。
詩是皇祐四年做的,可是歐陽修自己記錯了。
在這首詩裡,他對堯臣的蹭蹬仕途,加以安慰。
從堯臣的和詩看: 依韻和永叔見寄 春風約柳一片西,欲托鳥翼傳音稽。
昨朝偶向東城去,草草又逢骢馬蹄。
長髯禦史威正峭,沙堤來坐氣吐霓。
我乘小驷雖甚瘦,喜見骖禦猶解嘶。
适聞南都接大尹,笑我出處今何迷。
恥趨捷徑身已老,懲羹何用頻吹齑。
蛟龍失水等蚯蚓,鱗角雖有辱在泥。
困居廢井誰援手,豈得更望青雲梯。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四 堯臣在這首詩中提到他在東城和馬遵的會面,他叙述了馬遵在歸德和歐陽修的接觸,但是更多的卻是描繪了自己的窮困。
無疑他對于永濟倉這份監倉的工作,懷着不滿的情緒,封建社會的詩人,是會碰到各式各樣的挫折的。
五月間,堯臣失去了兩位舊友。
一位是刑部員外郎知制诰韓綜。
他是韓氏八龍之一,堯臣和這八位的關系是很好的,韓綜死後,他有挽詩五首。
在第一首裡他說: 平生交友淚,又哭寝門前。
魯叟不言命,楚人空問天。
月沉滄海底,星隕太微邊。
莫恨終埋沒,文章自可傳。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五 《晨起裴吳二直講過門雲鳳閣韓舍人物作五章以哭之》 還有一位是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範仲淹,這是二十多年的舊友了,但是這二十多年以來,一切的情況變了。
時光的消逝,可以加強友誼的深度,同樣地也能給以削弱。
堯臣對于仲淹的逝世,有這樣的三首詩: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 文章與功業,有志不能成。
嘗以跻高位,終然屈大名。
遺風猶可見,逝水更無情。
歸蔔青鳥垅,韓城苦霧平。
京洛同逃酒,單袍跨馬歸。
明朝各相笑,此分不為稀。
公既參爐冶,予将事蕨薇。
悲哀無以報,有涕向風揮。
仁宗把宰相文彥博、參知政事高若讷、樞密使龐籍、樞密副使梁适這幾位兩府大臣召到禦座面前,要他們看唐介的奏章。
他還憤激地說:“什麼都不妨說,可是唐介說文彥博通過張妃的關系,獲得政權,這是什麼話?” “文彥博,”唐介指着彥博,“你自己反省一下,有沒有這件事?要是有的,可千萬不能當着皇上說謊,擔待欺君之罪啊。
” 文彥博什麼都不能說,隻有再三地阿着腰,請皇上處分自己。
“還不下殿嗎?”樞密副使梁适當着唐介說。
可是唐介堅持立在殿上,最後由仁宗吩咐把他拿交禦史台治罪。
這一次把唐介貶為春州别駕。
春州治所是現代廣東的陽春縣,北宋中期很少有人貶斥到這樣遙遠的所在。
可是在仁宗的盛怒之下,誰也不敢在當天進言。
次日右正言蔡襄請求皇上酌量減輕處分,禦史中丞王舉正也指出這一次的處分未免太重,這才把他改為英州别駕。
英州治所是現代的廣東英德縣,那就比春州更靠近北方了。
唐介這一次和文彥博的搏鬥,是禦史和大臣的鬥争。
這是統治階級内部的鬥争,可也是一位不畏強暴的谏官和大權在手的宰相之間的鬥争。
在封建社會裡,這是一場激動人心、赢得絕大多數士大夫贊同的鬥争。
當時的全部谏官,連帶禦史中丞王舉正在内,都對唐介抱有同情,這是一個證明。
當然,從文彥博的後段曆史看,他并不是權奸,唐介的搏擊,未免有些過分;可是從唐介的後段曆史看,他也不是沽名釣譽的人物,那麼這一次的搏擊,更不是危言聳聽。
主要的問題,還在于文彥博有沒有和後宮聯系,争取名位的事實。
曆史雖然沒有給唐介證實,可是也沒有給文彥博洗刷。
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一指出“議者謂彥博因(明)鎬以成功,其得相由妃力也。
介既用是深诋彥博,雖坐遠貶,彥博亦出,其事之有無,卒莫辨雲。
”又說:“或雲:燈籠錦乃彥博夫人遺妃,彥博不知也。
”從李焘的分析裡,我們看到燈籠錦是有的,文彥博的入相得力于張妃,這是當時的公議。
堯臣詩中,對于這件大事,起了強烈的反應。
他用五百四十字的長篇,叙述這一次搏鬥。
書竄 皇帝辛卯冬,十月十九日。
禦史唐子方,危言初造膝。
曰朝有巨奸,臣介所憤嫉。
願條一二事,臣職非妄率。
巨奸丞相博,邪行世莫匹。
曩時守成都,委曲媚貴昵。
銀珰插左貂,窮臘使馳驲。
邦媛将侈誇,中金赉十镒。
為言寄使君,奇紋織纖密。
遂傾西蜀巧,日夜急鞭抶。
紅經緯金縷,排枓鬥八七。
比比雙蓮花,篝燈戴心出。
幾日成幾端,持行如鬼疾。
明年觀上元,被服穩賢質。
燦然驚上目,遽爾有薄诘。
既聞所從來,佞對似未失。
且雲虔至尊,于妾豈能必。
遂回天子顔,百事容丐乞。
臣今得粗陳,狡狯彼非一。
偷威與賣利,次第推甲乙。
是惟陰猾雄,仁斷宜勇黜。
必欲緻太平,在列無如弼。
弼亦昧平生,況臣不阿屈。
臣言天下言,臣身甯自恤。
君傍有側目,喑啞橫诋叱。
指言為罔上,廢汝還蓬荜。
是時白此心,尚不避斧锧。
雖令禦魑魅,甘且同饴密。
既其弗可懼,複以強辭窒。
帝聲亦大厲,論奏不及畢。
介也容甚閑,猛士膽為栗。
立貶嶺外春,速欲為異物。
外内官忷忷,陛下何未悉。
即欲救者誰,襄執左史筆。
謂此傥不容,盛美有所咈。
平明中執法,懷疏又堅述。
介言或似狂,百豈無一實。
恐傷四海和,幸勿苦蒼卒。
亟許遷英山,衢路猶嗟咄。
翌日宣白麻,稱快頗盈溢。
阿附連谏官,去若壞絮虱。
英州五千裡,瘦馬行。
毒蛇噴曉霧,晝與岚氣沒。
妻孥不同途,風浪過蛟窟。
存亡未可知,雨館愁傷骨。
饑仆時後先,随猿拾橡栗。
越林多蔽天,黃甘雜丹橘。
萬室通釀酤,撫遠亡禁律。
醉去不須錢,醒來通琴瑟。
山水仍怪奇,宜可銷憂郁。
莫作楚大夫,懷沙自沉汨。
西漢梅子真,去為吳市卒。
為卒且不慚,況茲别乘佚。
&mdash&mdash殘宋本《宛陵文集》卷十三 這一首詩裡,還反映一些事實。
十月二十二日,文彥博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許州。
詩言“翌日宣白麻,稱快頗盈溢”,指此。
二十三日,起居舍人知谏院吳奎罷為知密州。
在唐介彈劾文彥博時,指奎和彥博一黨,詩言“阿附連谏官,去若壞絮虱”,指吳奎。
文彥博罷免那一天,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高若讷以本官充樞密使。
高若讷早在仁宗的初年已經不滿于人口,這次因為彥博的罷免,乘機進了一級,詩言“其間因獲利,竊笑等蚌鹬”,當然指高若讷。
堯臣這一首詩,反映當時的政治情況,極為具體,而且愛憎分明,他愛的是直言無忌的唐介,憎的是勾結宮闱的文彥博。
他的立場很正确而且也很堅定。
倘使我們把論詩的尺度放寬,不單單要求流連光景,而且也要反映政治,批判現實,那麼這首詩的價值是不容否定的。
最奇怪的是後人認為這首詩不是堯臣的創作而是魏泰的僞造。
宋代詩人中,魏泰以諷刺權貴得名,因此有人把這首詩放到他的名下。
對于這首詩,認為是诽謗,這是認識的錯誤,把這首詩放到魏泰名下,是對于魏泰的誣陷。
可是在宋代也盡有肯定這首詩是堯臣的,李焘便是其中之一。
清代厲鹗《宋詩紀事》也認定是堯臣所作。
自從殘宋本發現以後,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再結合到慶曆八年的宣麻,我們可以看出堯臣對文彥博所做的評價。
在賜同進士出身的時候,堯臣由國子博士改太常博士。
太常博士是他的官位,他的職務是什麼呢?可能就是監永濟倉,這件事歐陽修在《梅聖俞墓志銘》裡提到,可惜沒有交代是哪一年。
皇祐四年堯臣有《願嚏上辛祈谷為獻官》《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懷》《十一月十三日病後始入倉》等首,都和永濟倉有關。
上辛是正月的第一個辛日,在這一天作為獻官有詩,可能他和永濟倉的關系不始于皇祐四年,而是始于皇祐三年九月賜同進士出身的那時候。
以當時的有名詩人賜同進士出身,不能不認為是對于詩人的認識;但是以詩人而管理糧倉,也不能不認為是對于人才的浪費。
正月上辛的前一晚,他因為職務的關系,不能不到永濟倉去齋宿,以便第二天的清晨祈求豐收。
對于一位感情深厚的人,這是一件痛苦的任務,有詩一首: 願嚏上辛祈谷為獻官 猛虎不獨宿,鴛鴦不隻栖。
虞舜遊蒼梧,帝子夜向潇湘啼。
時既禅禹妃亦老,老淚灑竹無高低。
流根及笱駁紅藓,此情乃與天地齊。
我今齋寝泰壇下,侘傺願嚏朱顔妻。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三 七月裡同樣地也有一首詩,懷念家中的妻子。
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懷 白日落我前,明月随我後。
流光如有情,徘徊上高柳。
高柳對寝亭,風影亂疏牖。
我馬卧其傍,我仆倦搘肘。
寂寂重門扃,獨念家中婦。
乳下兩小兒,夜夜啼向母。
問爺若個邊,天性已見厚。
不嗟羁枕孤,不愧栖禽偶。
内有子相憶,外有月相守。
何似長征人,沙塵聽刁鬥。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五 仁宗皇祐四年壬辰(1052)五十一歲 正月裡江南兩浙荊湖發運使許元決心疏浚河道,他把這個任務交給判官監察禦史裡行馬遵。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務,當時曾經發動民夫四萬人參加這個工作。
堯臣到汴京東門外去看馬遵,恰巧蔡襄也去,蔡襄是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和堯臣、歐陽修都是極好的朋友。
正月二十三日江淮發運馬察院督河事于國門之外予訪之蔡君谟亦來蔡為真草數幅馬以所用歙硯贈予 江南硯工巧無比,深洞镌斲黑蛟尾。
當心隐隐骨節圓,暗淡又若帖寒朏。
樣傳孔子留廟堂,用稱右軍書棐幾。
皇皇禦史從東來,役徒四萬如屯蟻。
春風擺撼桃杏醉,野亭置酒話亹亹。
是時複有蔡中郎,筆法縱橫字瑰玮。
入門下馬索紙書,虬騰虎攫驚神鬼。
主人得書不惜硯,贈予覓句題花卉。
醉攜惟恐失手墜,包以弋绨藏以篚。
明朝聊記一時事,馳騁文章誠不韪。
&mdash&mdash殘宋本《宛陵文集》卷十三 馬遵整理河道,在汴京附近就緒以後,把總部移到歸德,就是當時的南京應天府。
歐陽修還在南京留守任内,和馬遵談起堯臣,知道他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對于他的職務,也不免有些不滿,因此有《因馬察院至雲見聖俞于城東辄書長韻奉寄》。
他說起: &hellip&hellip我今俸祿飽餘剩,念子朝夕勤鹽齑。
舟行每欲載米送,汴水六月乾無泥。
乃知此事尚難必,何況仕路如天梯。
朝廷樂善得賢衆,台閣俊彥聯簪犀。
朝陽鳴鳳為時出,一枝豈惜容其栖。
古來磊落材與知,窮達有命理莫齊。
悠悠百年一瞬息,俯仰天地身醯雞。
其間得失何足枝,況與凫鹜争稗稊。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五 歐陽修集中這首詩,題皇祐二年,實則皇祐二年,堯臣因父喪守制,還在宣城,和這首詩言有客西至,為問詩老的情況不合。
詩是皇祐四年做的,可是歐陽修自己記錯了。
在這首詩裡,他對堯臣的蹭蹬仕途,加以安慰。
從堯臣的和詩看: 依韻和永叔見寄 春風約柳一片西,欲托鳥翼傳音稽。
昨朝偶向東城去,草草又逢骢馬蹄。
長髯禦史威正峭,沙堤來坐氣吐霓。
我乘小驷雖甚瘦,喜見骖禦猶解嘶。
适聞南都接大尹,笑我出處今何迷。
恥趨捷徑身已老,懲羹何用頻吹齑。
蛟龍失水等蚯蚓,鱗角雖有辱在泥。
困居廢井誰援手,豈得更望青雲梯。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四 堯臣在這首詩中提到他在東城和馬遵的會面,他叙述了馬遵在歸德和歐陽修的接觸,但是更多的卻是描繪了自己的窮困。
無疑他對于永濟倉這份監倉的工作,懷着不滿的情緒,封建社會的詩人,是會碰到各式各樣的挫折的。
五月間,堯臣失去了兩位舊友。
一位是刑部員外郎知制诰韓綜。
他是韓氏八龍之一,堯臣和這八位的關系是很好的,韓綜死後,他有挽詩五首。
在第一首裡他說: 平生交友淚,又哭寝門前。
魯叟不言命,楚人空問天。
月沉滄海底,星隕太微邊。
莫恨終埋沒,文章自可傳。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十五 《晨起裴吳二直講過門雲鳳閣韓舍人物作五章以哭之》 還有一位是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範仲淹,這是二十多年的舊友了,但是這二十多年以來,一切的情況變了。
時光的消逝,可以加強友誼的深度,同樣地也能給以削弱。
堯臣對于仲淹的逝世,有這樣的三首詩: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 文章與功業,有志不能成。
嘗以跻高位,終然屈大名。
遺風猶可見,逝水更無情。
歸蔔青鳥垅,韓城苦霧平。
京洛同逃酒,單袍跨馬歸。
明朝各相笑,此分不為稀。
公既參爐冶,予将事蕨薇。
悲哀無以報,有涕向風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