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從揚州到陳州
關燈
小
中
大
事,倒是堯臣的急于“責躬”,不能不令人擔心。
責躬詩 所禀介且拙,嘗恥朋比為。
皎皎三十年,半語曾未欺。
身微德不著,尚使人見疑。
省己當自責,實負聖相知。
聖相雖明察,不假束蘊辭。
扣言已可罪,引去豈非宜。
&mdash&mdash同前 晏殊還是豁達的,堯臣既經作了《責躬詩》,事情也就丢開了。
不久就是除夕,晏殊看來這是一個極好的詩題,作了詩,堯臣也和他一首: 和歲除日 一年三萬六千刻,玉漏唯餘十二時。
去日苦多誰會惜,殘陰全少頗能知。
已驚顔貌徐徐改,不奈烏蟾冉冉馳。
萬國明朝賀新歲,東風依舊入春旗。
&mdash&mdash同前 這首詩是頹唐的。
明朝新歲,春旗東風,固然是一件令人喜悅之事,可是去日苦多,殘陰全少,便不免罩上一層暗淡的色彩。
堯臣在陳州的不得意,可以從字裡行間完全看出。
新歲一過,一個意外的打擊,使他迅速離開陳州,結束了他和晏殊的關系,也使得兩位意境完全不同的詩人,不再紐結在一處,妨礙各自的自由發展。
仁宗皇祐元年己醜(1049)四十八歲 堯臣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梅讓已經四十四歲了。
慶曆八年的次年是皇祐元年,新年正月初一日,梅讓九十一歲,就在這一天,他去世了。
噩耗到達陳州以後,按照當時的規定,堯臣解除職務,回籍奔喪,在家守制三年。
大約在正月的下半月,他偕同眷屬,離開陳州。
離開陳州以後,堯臣的詩又回到本來面目了。
他在船艙裡看到農民正在砍桑樹,沒有桑樹哪能養蠶,可是不砍桑樹,在赤地千裡的情況下,人民又憑什麼炊煮呢?他的詩正寫出死亡線上的人民,不再是什麼《民樂》了。
伐桑 二月起蠶事,伐桑人阻饑。
已傷持斧缺,不作負薪非。
聊給終朝食,甯虞卒歲衣。
月光無隔礙,直照破荊扉。
&mdash&mdash同前 在濄口,他遇到歐陽修乘着從揚州到颍州上任的官船,會面之後,嘗到剛從石濑獲得的鳜魚,堯臣有《濄口得雙鳜魚懷永叔》,他在詩裡提出: &hellip&hellip 生平四海内,有始鮮能終。
唯公一榮悴,不愧古人風。
&mdash&mdash同前 這裡含着無窮的感慨。
經過泗州,折入大運河,在揚州沒有逗留,直到真州,就是現代江蘇的儀征市。
江淮發運使許元正在經營東園,堯臣遊東園有詩。
出江以後,再由姑熟趕回宣城。
道途隻是同樣的道途,可是情況完全不同了。
堯臣出仕以後,回家不止一次,但是每次回家的時候,都是趁着新舊任交替的當中,抽空回家,拜見父母,雖然離别的時候,心情不免有些沉重,但是離家的次數多了,出門究竟不是一件難離難舍的事。
如今不同了。
九十一歲的父親,自己從十二歲起就久離膝下,中間雖然回來過,但是能見得幾面?可是從這一年起,永遠不能再見了,這是終生的悲哀。
留在他作品中的是一大段的空白。
皇祐元年,堯臣的作品特别稀少,可能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這一年秋天,堯臣才從沉痛中蘇醒過來。
下面兩首可以作證: 山行冒雨至村家 雨急芹泥滑,禽鳴苦竹秋。
野香生草木,雲潤上衣裘。
入石才通馬,穿林忽隐牛。
山家多淺井,下照碧峰頭。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六 夜坐 夜久萬慮寂,空堂燈燭明。
落葉有暫響,暗蟲無停聲。
力學不為己,甘貧且徇名。
聊為詠懷篇,還想阮步兵。
&mdash&mdash同前 有時他也寫出《八月九日晨興如廁有鴉啄蛆》這樣的詩題,當然,這裡看不到什麼好詩,但是也正透露了他那推翻傳統、要求解放的精神。
盡管在這一首,他沒有寫出好詩,可是這樣的精神畢竟是可貴的。
在宣城守制的當中,有時他也參加生産勞動,有《種胡麻》一首: 悲哀易衰老,鬓忽見二毛。
苟生亦何樂,慈母年且高。
勉力向藥物,曲畦聊自薅。
胡麻養氣血,種以督兒曹。
傍枝延扶蘇,修莢繁橐韬。
霜前未堅好,霜後可炮熬。
誠非騰雲術,顧此實以勞。
&mdash&mdash同期 冬天到了,冰雪的季節重行臨到山區,汴京的親友們&mdash&mdash謝景初、宋敏求兄弟都有信來問候,但是堯臣還在守制的當中,談不上回京。
他在詩裡說起: 冬至日得師厚宋次道中道書 水國欲為雪,野冰将合河。
人同一陽至,淚向八行多。
朋意今猶在,年華恨似過。
看看四十九,應笑此蹉跎。
&mdash&mdash同前 堯臣一時是無從外出的,在宣城時,除了和當地的官吏有一些必要的來往以外,他和僧侶關系較密,這裡可以提出的有隐靜寺的昙颍和廣教寺的文鑒。
昙颍又稱達觀禅師,曾經到過不少地方,和當時的詩人文士都有往還。
堯臣有《送達觀禅師歸隐靜寺古律二首》,在那首律詩裡他說及: 栗林霜下熟,歸摘禦窮冬。
帶月涉溪水,過山聞寺鐘。
未嫌雲衲濕,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滄波無去蹤。
&mdash&mdash同前 他又有一首《寄文鑒大師》: 讀書夜寂冷無火,捲卷逐成搖膝吟。
始憶高僧将偈去,安知古寺托雲深。
寒堂正睡遠鐘發,野鳥亂鳴殘月沉。
明日呼兒整籃舉,欲煩重過小溪陰。
&mdash&mdash同前 什麼關系使得堯臣和僧侶們來往密切呢?當然,這不是因為堯臣是一位達官貴人,事實上他隻是一位浮沉幕僚的小官,沒有什麼地位可以引起他們的欣羨。
主要地還是因為他在宣城這一段時間内,沒有政治任務,而這些僧侶們,也因為不從事生産勞動,雙方都有多餘的時間,這就把他們聯系在一處。
責躬詩 所禀介且拙,嘗恥朋比為。
皎皎三十年,半語曾未欺。
身微德不著,尚使人見疑。
省己當自責,實負聖相知。
聖相雖明察,不假束蘊辭。
扣言已可罪,引去豈非宜。
&mdash&mdash同前 晏殊還是豁達的,堯臣既經作了《責躬詩》,事情也就丢開了。
不久就是除夕,晏殊看來這是一個極好的詩題,作了詩,堯臣也和他一首: 和歲除日 一年三萬六千刻,玉漏唯餘十二時。
去日苦多誰會惜,殘陰全少頗能知。
已驚顔貌徐徐改,不奈烏蟾冉冉馳。
萬國明朝賀新歲,東風依舊入春旗。
&mdash&mdash同前 這首詩是頹唐的。
明朝新歲,春旗東風,固然是一件令人喜悅之事,可是去日苦多,殘陰全少,便不免罩上一層暗淡的色彩。
堯臣在陳州的不得意,可以從字裡行間完全看出。
新歲一過,一個意外的打擊,使他迅速離開陳州,結束了他和晏殊的關系,也使得兩位意境完全不同的詩人,不再紐結在一處,妨礙各自的自由發展。
仁宗皇祐元年己醜(1049)四十八歲 堯臣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梅讓已經四十四歲了。
慶曆八年的次年是皇祐元年,新年正月初一日,梅讓九十一歲,就在這一天,他去世了。
噩耗到達陳州以後,按照當時的規定,堯臣解除職務,回籍奔喪,在家守制三年。
大約在正月的下半月,他偕同眷屬,離開陳州。
離開陳州以後,堯臣的詩又回到本來面目了。
他在船艙裡看到農民正在砍桑樹,沒有桑樹哪能養蠶,可是不砍桑樹,在赤地千裡的情況下,人民又憑什麼炊煮呢?他的詩正寫出死亡線上的人民,不再是什麼《民樂》了。
伐桑 二月起蠶事,伐桑人阻饑。
已傷持斧缺,不作負薪非。
聊給終朝食,甯虞卒歲衣。
月光無隔礙,直照破荊扉。
&mdash&mdash同前 在濄口,他遇到歐陽修乘着從揚州到颍州上任的官船,會面之後,嘗到剛從石濑獲得的鳜魚,堯臣有《濄口得雙鳜魚懷永叔》,他在詩裡提出: &hellip&hellip 生平四海内,有始鮮能終。
唯公一榮悴,不愧古人風。
&mdash&mdash同前 這裡含着無窮的感慨。
經過泗州,折入大運河,在揚州沒有逗留,直到真州,就是現代江蘇的儀征市。
江淮發運使許元正在經營東園,堯臣遊東園有詩。
出江以後,再由姑熟趕回宣城。
道途隻是同樣的道途,可是情況完全不同了。
堯臣出仕以後,回家不止一次,但是每次回家的時候,都是趁着新舊任交替的當中,抽空回家,拜見父母,雖然離别的時候,心情不免有些沉重,但是離家的次數多了,出門究竟不是一件難離難舍的事。
如今不同了。
九十一歲的父親,自己從十二歲起就久離膝下,中間雖然回來過,但是能見得幾面?可是從這一年起,永遠不能再見了,這是終生的悲哀。
留在他作品中的是一大段的空白。
皇祐元年,堯臣的作品特别稀少,可能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這一年秋天,堯臣才從沉痛中蘇醒過來。
下面兩首可以作證: 山行冒雨至村家 雨急芹泥滑,禽鳴苦竹秋。
野香生草木,雲潤上衣裘。
入石才通馬,穿林忽隐牛。
山家多淺井,下照碧峰頭。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六 夜坐 夜久萬慮寂,空堂燈燭明。
落葉有暫響,暗蟲無停聲。
力學不為己,甘貧且徇名。
聊為詠懷篇,還想阮步兵。
&mdash&mdash同前 有時他也寫出《八月九日晨興如廁有鴉啄蛆》這樣的詩題,當然,這裡看不到什麼好詩,但是也正透露了他那推翻傳統、要求解放的精神。
盡管在這一首,他沒有寫出好詩,可是這樣的精神畢竟是可貴的。
在宣城守制的當中,有時他也參加生産勞動,有《種胡麻》一首: 悲哀易衰老,鬓忽見二毛。
苟生亦何樂,慈母年且高。
勉力向藥物,曲畦聊自薅。
胡麻養氣血,種以督兒曹。
傍枝延扶蘇,修莢繁橐韬。
霜前未堅好,霜後可炮熬。
誠非騰雲術,顧此實以勞。
&mdash&mdash同期 冬天到了,冰雪的季節重行臨到山區,汴京的親友們&mdash&mdash謝景初、宋敏求兄弟都有信來問候,但是堯臣還在守制的當中,談不上回京。
他在詩裡說起: 冬至日得師厚宋次道中道書 水國欲為雪,野冰将合河。
人同一陽至,淚向八行多。
朋意今猶在,年華恨似過。
看看四十九,應笑此蹉跎。
&mdash&mdash同前 堯臣一時是無從外出的,在宣城時,除了和當地的官吏有一些必要的來往以外,他和僧侶關系較密,這裡可以提出的有隐靜寺的昙颍和廣教寺的文鑒。
昙颍又稱達觀禅師,曾經到過不少地方,和當時的詩人文士都有往還。
堯臣有《送達觀禅師歸隐靜寺古律二首》,在那首律詩裡他說及: 栗林霜下熟,歸摘禦窮冬。
帶月涉溪水,過山聞寺鐘。
未嫌雲衲濕,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滄波無去蹤。
&mdash&mdash同前 他又有一首《寄文鑒大師》: 讀書夜寂冷無火,捲卷逐成搖膝吟。
始憶高僧将偈去,安知古寺托雲深。
寒堂正睡遠鐘發,野鳥亂鳴殘月沉。
明日呼兒整籃舉,欲煩重過小溪陰。
&mdash&mdash同前 什麼關系使得堯臣和僧侶們來往密切呢?當然,這不是因為堯臣是一位達官貴人,事實上他隻是一位浮沉幕僚的小官,沒有什麼地位可以引起他們的欣羨。
主要地還是因為他在宣城這一段時間内,沒有政治任務,而這些僧侶們,也因為不從事生産勞動,雙方都有多餘的時間,這就把他們聯系在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