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窮而後工的詩人
關燈
小
中
大
派當中,歐陽修是一位發言人,在一切鬥争中,他都站在前列。
在這一次的鬥争裡,他正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的身份在外,所以最初的矛頭并沒有對準他,可是他既然奮不顧身地走到前列,因此對方對于他的攻擊也就來得更兇狠、更毒辣。
他的妹妹嫁給張龜正,龜正死後,她帶着龜正前妻的女兒到母家來了。
後來這一位張小姐嫁給歐陽修的族侄歐陽晟,可是她和家奴鬧戀愛,事情一直搞到開封府。
谏官錢明逸抓住這個機會,誣稱歐陽修自己也和戀愛案子有關,不但如此,他還誣指歐陽修盜用張家的資财,給自己置買田地。
封建社會的醜惡在這次鬥争中又一次暴露了。
待到案情訊明以後,歐陽修的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罷免了,改為知制诰知滁州。
這是慶曆五年八月的事。
堯臣在慶曆四年入京,經過一年的時間,沒有得到什麼差遣,現在新派正在失勢,眼見得更沒有什麼指望了,六月間,通過禮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許州王舉正的推薦,獲得簽署許昌忠武軍節度判官的名義,在六月二十一日乘船出京。
王舉正,鎮定人,慶曆三年官至參知政事,是一位正直的人物,可是比較懦弱一些,尤其是他的懼内出了名,因此他的連襟李徽之就曾經攻擊他,說是舉正妻悍不能制,如謀國何?那時範仲淹剛剛入京,擔當樞密副使,歐陽修出主意,讓王舉正和範仲淹對調,他說: &hellip&hellip今參知政事王舉正最号不才,久居柄用,柔懦不能曉事,緘默無所建明,且可罷之以避賢路。
或未欲罷,亦可且令與仲淹對換。
當今四方多事,二虜交侵,正是急于用人之際,凡不堪大用者去之,乃協天下公論,不必待其作過,亦不須俟其自退也。
況若令與仲淹對換,則于舉正不離兩府,全無所損,伏望陛下思國家安危大計,不必顧惜不材之人,使妨占賢路。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奏議》卷二 歐陽修這一道奏疏,是相當尖銳的。
仁宗皇帝想了一下,舉正擔當參知政事,固然才力不勝,可是以一位懼内的人物擔當主持軍事的樞密副使更不适合。
七月間舉正改知許州,騰出參知政事的任務交給範仲淹。
在我們考慮到梅堯臣和歐陽修的密切關系,在堯臣正在彷徨時,王舉正不但沒有因為歐陽修的關系遷怒堯臣,反而推薦他簽署忠武軍判官,看來王舉正雖然不是一位幹才,可确實是一位忠厚長者了。
堯臣是一位敢于鬥争的人物,但是他沒有進行鬥争的政治地位,這就迫使他運用詩歌作為進行鬥争的武器。
從汴京出城,沿着水道前進,可是這一年汴河水淺船開不出,所好開封府的縣官是夠朋友的,一邊派遣員丁防衛,一邊饋送酒馔糕點,六月底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好,這一晚他作了好幾首詩,最得意的是&mdash&mdash 夢登河漢 夜夢上河漢,星辰布其傍。
位次稍能辨,羅列争光芒。
自箕曆牛女,與鬥直相當。
既悟到上天,百事應可詳。
其中有神官,張目如電光。
玄衣乘蒼虬,身佩水玉珰。
丘蛇與穹鼈,盤結為紀綱。
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禍殃。
臣實居下土,不意涉此方。
既得接威靈,敢問固不量。
有牛豈不力,何憚使服箱?有女豈不工,何憚縫衣裳?有鬥豈不柄,何憚挹酒漿?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蒼?何彼東方箕,有惡務簸揚?唯識此五者,願言無我忘。
神官呼我前,告我無不臧。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豈惜盡告汝,于汝恐不祥。
至如人間疑,汝敢問于王?扣頭謝神官,臣言大為狂。
駭汗忽爾覺,殘燈熒空堂。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五 這首詩是從《小雅·大東》蛻化而來的,模仿的痕迹還很顯然,但是這已經不是《大東》而是堯臣自己的詩了,因為詩是針對當時的政治情況而提出質問。
“有牛”“有女”“有鬥”這三個問題指出為什麼有人才而不能使用,“卷舌”指出噤口不言的谏官,“東方箕”指出進讒的小人,這一切都是當前的現實,而神官的“至如人間疑,汝敢問于王”,更把作詩的本意和盤托出。
詩中所寫的是慶曆五年的現實,而運用的手法正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具體結合的範例。
堯臣對于詩歌的意義有自己的認識。
這正是這段時間内逐步明确起來的。
六月間出京赴許之前,裴煜來看他,還一再勸誡他要全面考慮,不要多作詩。
當然,這是裴煜的好意,他看到堯臣的蹭蹬失意,因此加以苦口的勸誡。
可是得到的回答是堯臣的一首詩: 答裴送序意 我欲之許子有贈,為我為學勿所偏。
誠知子心苦愛我,欲我文字無不全。
居常見我足吟詠,乃以述作為不然。
始曰子知今則否,固亦未能無谕焉。
我于詩言豈徒爾,因事激風成小篇。
辭雖淺陋頗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安取唐季二三子,區區物象磨窮年。
苦苦(萬曆本作苦古,宋荦本、《宋詩抄》皆作苦苦)著書豈無意,貧希祿廪塵俗牽。
書辭辯說多碌碌,吾敢虛語同後先。
唯當稍稍緝銘志,願以直法書諸賢。
恐子未論我此意,把筆慨歎臨長川。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五 自從襄城以來,堯臣詩的發展,已經具有獨特的面貌,他否定晚唐以後的作者,認為這些“嘲風雪、弄花草”之作,隻是“區區物象磨窮年”,沒有政治意義。
他對于詩的要求,是“因事激風”直追《二雅》。
在詩的語言裡,他也擺脫了辭藻的要求,對于“淺陋”,他并不諱言,甚至還隐約指出追求直率的用心。
在我們理解到堯臣的政治地位,和他在政治鬥争中的立場,這樣的提出,不會覺得是突然的。
從另一方面看,雖然有人認為堯臣在詩的成就上,有平淡的一面,他也确實寫過一些平淡的詩篇,但是對于平淡,他卻有自己的看法。
他的朋友宋敏求,和弟中道是走平淡的道路的,可是堯臣卻不以為然。
五月間他有《答中道小疾見寄》一首: 嵇康性彌懶,曾不廢養生。
子姑(疑當作始)當妙年,何乃勞其精。
老聃有至論,身孰親于名。
詩本道情性,不須大厥聲。
方聞理平淡,昏曉在淵明。
寝欲來于夢,食欲來于羹。
淵明傥有靈,為子氣不平。
其人實傲佚,不喜子纏萦。
吾今敢告子,幸願少适情。
時能與子飲,莫惜倒缾罂。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四 從汴京出發以後,因為黃河決口,汴河水涸,船開不出去,堯臣窮坐作詩,又有《寄宋次道中道》,他說: 再來魏阙下,舊友無一人。
或為美官去,或為泉下塵。
晚節相知者,操節許松筠。
目世常山公,伯仲文學均。
與我數還往,以義為比鄰。
屢假箧中書,校證多獲真。
次述盈百卷,補亡如繼秦。
中作淵明詩,平淡可拟倫。
于時多驕佚,黃卷罕所親。
昨以興西師,往往劍射伸。
短衣誇走馬,睅目語常瞋。
欲效西山勇,遂笑東魯仁。
舍本趨富貴,乃與市賈濱。
以此較于子,素業固未泯。
前日之許昌,别君已經旬。
偶然值河決,窮坐如涸鱗。
臨風思有寄,夜詠遂達晨。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五 在這首詩裡,他也提到宋氏兄弟的平淡詩,那時一般人都認為陶潛詩是平淡的标準,當然他們對于陶潛的思想認識還很不夠。
堯臣指出“其人實傲佚”,确實已經踏進了一步。
慶曆五年秋後,政治形勢的發展,對于新派更加不利了。
七月,貶知潞州尹洙為崇信軍節度副使。
崇信軍在随州,節度副使是沒有職務的官員,尹洙隻得寄居在佛寺之中。
八月,歐陽修貶知滁州。
十月,知郓州富弼罷安撫使,知邠州範仲淹罷陝西西路安撫使,改知鄧州。
慶曆四年範仲淹等執政的時候,作《慶曆聖德詩》的石介,在七月間死了,和新派對立的人看到這是一個機會,他們散布謠言,說是石介沒有死,已經逃到契丹,勾結外族,約同富弼發動京東兵馬,向汴京進軍,企圖叛變。
這時恰巧山東人民有起義的消息,皇帝派親信到山東去探聽。
在回京還報的時候,他們說山東的人民沒有問題,可是知兖州的杜衍和知郓州的富弼全靠不住。
皇帝一邊派人核查石介是否确實已死,一邊準備把杜衍、富弼調往淮南。
後來幸虧參知政事吳育指出小人乘機陷害大臣,非國家之福,總算把事情安定下來,但是富弼、範仲淹的軍權全部消除,正見到政潮中的波浪,還在不斷地起伏。
歐陽修的貶知滁州,當然誰都明了這隻是政治鬥争的結果。
政治的對手方為目的不擇手段,誣歐陽修以男女關系,正和誣富弼以準備進軍一樣,隻求打倒對方,沒有任何顧忌。
這一點歐陽修也很清楚,所以到了滁州,生活态度很從容,認為唯有這樣才能消除對方的意氣,也免于遭到進一步的陷害。
有名的《豐樂亭記》就是這一年的作品。
他說到了滁州以後,“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仁宗慶曆六年丙戌(1046)四十五歲 是不是梅堯臣、歐陽修都能安于所在、樂其所樂呢?當然不是。
那時還是北宋王朝的前期,誰都不能沒有文字獄的顧慮,所以把他對于作詩的主張和歐陽修提出: 寄滁州歐陽永叔 昔讀韋公集,固多滁州詞。
爛熳寫風土,下上窮幽奇。
君今得此郡,名與前人馳。
君才比江海,浩浩觀無涯。
下筆猶高帆,十幅美滿吹。
一舉一千裡,隻在頃刻時。
尋常行舟舻,傍岸撐牽披。
有才苟如此,但恨不勇為。
仲尼著《春秋》,貶骨常苦笞。
後世各有史,善惡亦不遺。
君能切體類,鏡照嫫與施。
直辭鬼膽懼,微文奸魄悲。
不書兒女書,不作風月詩。
唯存先王法,好醜無使疑。
安求一時譽,常期千載知。
此外有甘脆,可以奉親慈。
山蔬采筍蕨,野膳獵麏麋。
鲈脍古來美,枭炙今且推。
夏果亦瑣細,一一舊頗窺。
圓尖剝水實,青紅摘樹枝。
又足供宴樂,聊與子所宜。
慎勿思北來,我言非狂癡。
洗慮當以淨,洗垢當以脂。
此語同飲食,遠寄入君脾。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六 堯臣看到在政治形勢上,現在正是革新派走入低潮的時候,所以鄭重地告誡歐陽修“慎勿思北來,我言非狂癡”。
可是他還是把要求革新的使命賦予詩歌。
他在許州時,和韓億諸子往來較密。
韓億在仁宗初年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傅緻仕卒。
八子:綱、綜、绛、維、缜、緯、緬,當時稱為韓氏八龍。
堯臣有《答韓三子華(绛)韓五持國(維)韓六玉汝(缜)見贈述詩》。
堯臣說起: 聖人與詩言,曾否專其中。
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
自下而磨上,是之謂《國風》。
《雅》章及《頌》篇,刺美亦道同。
不獨識鳥獸,而為文字工。
屈原作《離騷》,自哀其志窮。
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蟲。
迩來道頗喪,有作皆言空。
煙雲寫形象,葩卉詠青紅。
人事極谀谄,引古稱辯雄。
經營唯切偶,榮利因被蒙。
遂使世上人,隻曰一藝充。
以巧比戲弈,以聲喻鳴桐。
嗟嗟一何隔,甘用無言終。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七 堯臣在這首詩裡,不但對于“風雪花草”之詩不能滿意,而且直接提出對于運用典故,講求對仗的反對。
他強調詩歌的鬥争意義,所以說“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這就把政治标準提得極高。
當然,這不是說堯臣忽略了藝術标準,因為他早年從西昆派的培養裡,已經獲得對于藝術的認識,可以保證他的作品夠得上藝術的要求,但是在他的感情充沛、一吐為快的時候,他受到詩興的支配,有時也會沖破藝術要求的藩籬。
從歐陽修這一年的詩作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受堯臣的影響。
集中體現在《憎蚊》《讀徂徕集》《重讀徂徕集》,都顯然走着堯臣的道路。
尤其最後一篇,他把石介身後所受的誣陷,沉痛地寫出來。
他說: &hellip&hellip人生一世中,長短無百年。
無窮在其後,萬世在其先。
得長多幾何,得短未足憐。
惟彼不可朽,名聲文行然。
讒誣不須辨,亦止百年間。
百年後來者,憎愛不相緣。
公議然後出,自然見媸妍。
孔孟困一生,毀逐遭百端。
後世苟不公,至今無聖賢。
所以忠義士,恃此死不難。
當子病方革,謗辭正騰喧。
衆人皆欲殺,聖主獨保全。
已埋猶不信,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長歎。
我欲犯衆怒,為子記此冤。
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書于蒼翠石,立彼崔嵬巅。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三 這一首詩确實把堯臣和歐陽修的作品,緊密地連在一起了。
假如提“梅歐體”,必須是這樣的作品,才算是真實的“梅歐體”。
當然,嚴羽那樣的批評家,會認為這是“以議論為詩”,沒有“一唱三歎之緻”。
嚴羽論詩,以盛唐為宗,隻知有唐詩而不知有宋詩,以唐詩的标準
在這一次的鬥争裡,他正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的身份在外,所以最初的矛頭并沒有對準他,可是他既然奮不顧身地走到前列,因此對方對于他的攻擊也就來得更兇狠、更毒辣。
他的妹妹嫁給張龜正,龜正死後,她帶着龜正前妻的女兒到母家來了。
後來這一位張小姐嫁給歐陽修的族侄歐陽晟,可是她和家奴鬧戀愛,事情一直搞到開封府。
谏官錢明逸抓住這個機會,誣稱歐陽修自己也和戀愛案子有關,不但如此,他還誣指歐陽修盜用張家的資财,給自己置買田地。
封建社會的醜惡在這次鬥争中又一次暴露了。
待到案情訊明以後,歐陽修的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罷免了,改為知制诰知滁州。
這是慶曆五年八月的事。
堯臣在慶曆四年入京,經過一年的時間,沒有得到什麼差遣,現在新派正在失勢,眼見得更沒有什麼指望了,六月間,通過禮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許州王舉正的推薦,獲得簽署許昌忠武軍節度判官的名義,在六月二十一日乘船出京。
王舉正,鎮定人,慶曆三年官至參知政事,是一位正直的人物,可是比較懦弱一些,尤其是他的懼内出了名,因此他的連襟李徽之就曾經攻擊他,說是舉正妻悍不能制,如謀國何?那時範仲淹剛剛入京,擔當樞密副使,歐陽修出主意,讓王舉正和範仲淹對調,他說: &hellip&hellip今參知政事王舉正最号不才,久居柄用,柔懦不能曉事,緘默無所建明,且可罷之以避賢路。
或未欲罷,亦可且令與仲淹對換。
當今四方多事,二虜交侵,正是急于用人之際,凡不堪大用者去之,乃協天下公論,不必待其作過,亦不須俟其自退也。
況若令與仲淹對換,則于舉正不離兩府,全無所損,伏望陛下思國家安危大計,不必顧惜不材之人,使妨占賢路。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奏議》卷二 歐陽修這一道奏疏,是相當尖銳的。
仁宗皇帝想了一下,舉正擔當參知政事,固然才力不勝,可是以一位懼内的人物擔當主持軍事的樞密副使更不适合。
七月間舉正改知許州,騰出參知政事的任務交給範仲淹。
在我們考慮到梅堯臣和歐陽修的密切關系,在堯臣正在彷徨時,王舉正不但沒有因為歐陽修的關系遷怒堯臣,反而推薦他簽署忠武軍判官,看來王舉正雖然不是一位幹才,可确實是一位忠厚長者了。
堯臣是一位敢于鬥争的人物,但是他沒有進行鬥争的政治地位,這就迫使他運用詩歌作為進行鬥争的武器。
從汴京出城,沿着水道前進,可是這一年汴河水淺船開不出,所好開封府的縣官是夠朋友的,一邊派遣員丁防衛,一邊饋送酒馔糕點,六月底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好,這一晚他作了好幾首詩,最得意的是&mdash&mdash 夢登河漢 夜夢上河漢,星辰布其傍。
位次稍能辨,羅列争光芒。
自箕曆牛女,與鬥直相當。
既悟到上天,百事應可詳。
其中有神官,張目如電光。
玄衣乘蒼虬,身佩水玉珰。
丘蛇與穹鼈,盤結為紀綱。
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禍殃。
臣實居下土,不意涉此方。
既得接威靈,敢問固不量。
有牛豈不力,何憚使服箱?有女豈不工,何憚縫衣裳?有鬥豈不柄,何憚挹酒漿?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蒼?何彼東方箕,有惡務簸揚?唯識此五者,願言無我忘。
神官呼我前,告我無不臧。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豈惜盡告汝,于汝恐不祥。
至如人間疑,汝敢問于王?扣頭謝神官,臣言大為狂。
駭汗忽爾覺,殘燈熒空堂。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五 這首詩是從《小雅·大東》蛻化而來的,模仿的痕迹還很顯然,但是這已經不是《大東》而是堯臣自己的詩了,因為詩是針對當時的政治情況而提出質問。
“有牛”“有女”“有鬥”這三個問題指出為什麼有人才而不能使用,“卷舌”指出噤口不言的谏官,“東方箕”指出進讒的小人,這一切都是當前的現實,而神官的“至如人間疑,汝敢問于王”,更把作詩的本意和盤托出。
詩中所寫的是慶曆五年的現實,而運用的手法正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具體結合的範例。
堯臣對于詩歌的意義有自己的認識。
這正是這段時間内逐步明确起來的。
六月間出京赴許之前,裴煜來看他,還一再勸誡他要全面考慮,不要多作詩。
當然,這是裴煜的好意,他看到堯臣的蹭蹬失意,因此加以苦口的勸誡。
可是得到的回答是堯臣的一首詩: 答裴送序意 我欲之許子有贈,為我為學勿所偏。
誠知子心苦愛我,欲我文字無不全。
居常見我足吟詠,乃以述作為不然。
始曰子知今則否,固亦未能無谕焉。
我于詩言豈徒爾,因事激風成小篇。
辭雖淺陋頗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安取唐季二三子,區區物象磨窮年。
苦苦(萬曆本作苦古,宋荦本、《宋詩抄》皆作苦苦)著書豈無意,貧希祿廪塵俗牽。
書辭辯說多碌碌,吾敢虛語同後先。
唯當稍稍緝銘志,願以直法書諸賢。
恐子未論我此意,把筆慨歎臨長川。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五 自從襄城以來,堯臣詩的發展,已經具有獨特的面貌,他否定晚唐以後的作者,認為這些“嘲風雪、弄花草”之作,隻是“區區物象磨窮年”,沒有政治意義。
他對于詩的要求,是“因事激風”直追《二雅》。
在詩的語言裡,他也擺脫了辭藻的要求,對于“淺陋”,他并不諱言,甚至還隐約指出追求直率的用心。
在我們理解到堯臣的政治地位,和他在政治鬥争中的立場,這樣的提出,不會覺得是突然的。
從另一方面看,雖然有人認為堯臣在詩的成就上,有平淡的一面,他也确實寫過一些平淡的詩篇,但是對于平淡,他卻有自己的看法。
他的朋友宋敏求,和弟中道是走平淡的道路的,可是堯臣卻不以為然。
五月間他有《答中道小疾見寄》一首: 嵇康性彌懶,曾不廢養生。
子姑(疑當作始)當妙年,何乃勞其精。
老聃有至論,身孰親于名。
詩本道情性,不須大厥聲。
方聞理平淡,昏曉在淵明。
寝欲來于夢,食欲來于羹。
淵明傥有靈,為子氣不平。
其人實傲佚,不喜子纏萦。
吾今敢告子,幸願少适情。
時能與子飲,莫惜倒缾罂。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四 從汴京出發以後,因為黃河決口,汴河水涸,船開不出去,堯臣窮坐作詩,又有《寄宋次道中道》,他說: 再來魏阙下,舊友無一人。
或為美官去,或為泉下塵。
晚節相知者,操節許松筠。
目世常山公,伯仲文學均。
與我數還往,以義為比鄰。
屢假箧中書,校證多獲真。
次述盈百卷,補亡如繼秦。
中作淵明詩,平淡可拟倫。
于時多驕佚,黃卷罕所親。
昨以興西師,往往劍射伸。
短衣誇走馬,睅目語常瞋。
欲效西山勇,遂笑東魯仁。
舍本趨富貴,乃與市賈濱。
以此較于子,素業固未泯。
前日之許昌,别君已經旬。
偶然值河決,窮坐如涸鱗。
臨風思有寄,夜詠遂達晨。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五 在這首詩裡,他也提到宋氏兄弟的平淡詩,那時一般人都認為陶潛詩是平淡的标準,當然他們對于陶潛的思想認識還很不夠。
堯臣指出“其人實傲佚”,确實已經踏進了一步。
慶曆五年秋後,政治形勢的發展,對于新派更加不利了。
七月,貶知潞州尹洙為崇信軍節度副使。
崇信軍在随州,節度副使是沒有職務的官員,尹洙隻得寄居在佛寺之中。
八月,歐陽修貶知滁州。
十月,知郓州富弼罷安撫使,知邠州範仲淹罷陝西西路安撫使,改知鄧州。
慶曆四年範仲淹等執政的時候,作《慶曆聖德詩》的石介,在七月間死了,和新派對立的人看到這是一個機會,他們散布謠言,說是石介沒有死,已經逃到契丹,勾結外族,約同富弼發動京東兵馬,向汴京進軍,企圖叛變。
這時恰巧山東人民有起義的消息,皇帝派親信到山東去探聽。
在回京還報的時候,他們說山東的人民沒有問題,可是知兖州的杜衍和知郓州的富弼全靠不住。
皇帝一邊派人核查石介是否确實已死,一邊準備把杜衍、富弼調往淮南。
後來幸虧參知政事吳育指出小人乘機陷害大臣,非國家之福,總算把事情安定下來,但是富弼、範仲淹的軍權全部消除,正見到政潮中的波浪,還在不斷地起伏。
歐陽修的貶知滁州,當然誰都明了這隻是政治鬥争的結果。
政治的對手方為目的不擇手段,誣歐陽修以男女關系,正和誣富弼以準備進軍一樣,隻求打倒對方,沒有任何顧忌。
這一點歐陽修也很清楚,所以到了滁州,生活态度很從容,認為唯有這樣才能消除對方的意氣,也免于遭到進一步的陷害。
有名的《豐樂亭記》就是這一年的作品。
他說到了滁州以後,“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仁宗慶曆六年丙戌(1046)四十五歲 是不是梅堯臣、歐陽修都能安于所在、樂其所樂呢?當然不是。
那時還是北宋王朝的前期,誰都不能沒有文字獄的顧慮,所以把他對于作詩的主張和歐陽修提出: 寄滁州歐陽永叔 昔讀韋公集,固多滁州詞。
爛熳寫風土,下上窮幽奇。
君今得此郡,名與前人馳。
君才比江海,浩浩觀無涯。
下筆猶高帆,十幅美滿吹。
一舉一千裡,隻在頃刻時。
尋常行舟舻,傍岸撐牽披。
有才苟如此,但恨不勇為。
仲尼著《春秋》,貶骨常苦笞。
後世各有史,善惡亦不遺。
君能切體類,鏡照嫫與施。
直辭鬼膽懼,微文奸魄悲。
不書兒女書,不作風月詩。
唯存先王法,好醜無使疑。
安求一時譽,常期千載知。
此外有甘脆,可以奉親慈。
山蔬采筍蕨,野膳獵麏麋。
鲈脍古來美,枭炙今且推。
夏果亦瑣細,一一舊頗窺。
圓尖剝水實,青紅摘樹枝。
又足供宴樂,聊與子所宜。
慎勿思北來,我言非狂癡。
洗慮當以淨,洗垢當以脂。
此語同飲食,遠寄入君脾。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六 堯臣看到在政治形勢上,現在正是革新派走入低潮的時候,所以鄭重地告誡歐陽修“慎勿思北來,我言非狂癡”。
可是他還是把要求革新的使命賦予詩歌。
他在許州時,和韓億諸子往來較密。
韓億在仁宗初年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傅緻仕卒。
八子:綱、綜、绛、維、缜、緯、緬,當時稱為韓氏八龍。
堯臣有《答韓三子華(绛)韓五持國(維)韓六玉汝(缜)見贈述詩》。
堯臣說起: 聖人與詩言,曾否專其中。
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
自下而磨上,是之謂《國風》。
《雅》章及《頌》篇,刺美亦道同。
不獨識鳥獸,而為文字工。
屈原作《離騷》,自哀其志窮。
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蟲。
迩來道頗喪,有作皆言空。
煙雲寫形象,葩卉詠青紅。
人事極谀谄,引古稱辯雄。
經營唯切偶,榮利因被蒙。
遂使世上人,隻曰一藝充。
以巧比戲弈,以聲喻鳴桐。
嗟嗟一何隔,甘用無言終。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七 堯臣在這首詩裡,不但對于“風雪花草”之詩不能滿意,而且直接提出對于運用典故,講求對仗的反對。
他強調詩歌的鬥争意義,所以說“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這就把政治标準提得極高。
當然,這不是說堯臣忽略了藝術标準,因為他早年從西昆派的培養裡,已經獲得對于藝術的認識,可以保證他的作品夠得上藝術的要求,但是在他的感情充沛、一吐為快的時候,他受到詩興的支配,有時也會沖破藝術要求的藩籬。
從歐陽修這一年的詩作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受堯臣的影響。
集中體現在《憎蚊》《讀徂徕集》《重讀徂徕集》,都顯然走着堯臣的道路。
尤其最後一篇,他把石介身後所受的誣陷,沉痛地寫出來。
他說: &hellip&hellip人生一世中,長短無百年。
無窮在其後,萬世在其先。
得長多幾何,得短未足憐。
惟彼不可朽,名聲文行然。
讒誣不須辨,亦止百年間。
百年後來者,憎愛不相緣。
公議然後出,自然見媸妍。
孔孟困一生,毀逐遭百端。
後世苟不公,至今無聖賢。
所以忠義士,恃此死不難。
當子病方革,謗辭正騰喧。
衆人皆欲殺,聖主獨保全。
已埋猶不信,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長歎。
我欲犯衆怒,為子記此冤。
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書于蒼翠石,立彼崔嵬巅。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三 這一首詩确實把堯臣和歐陽修的作品,緊密地連在一起了。
假如提“梅歐體”,必須是這樣的作品,才算是真實的“梅歐體”。
當然,嚴羽那樣的批評家,會認為這是“以議論為詩”,沒有“一唱三歎之緻”。
嚴羽論詩,以盛唐為宗,隻知有唐詩而不知有宋詩,以唐詩的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