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窮而後工的詩人
關燈
小
中
大
作品,正是最樸素的作品。
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個角度考慮梅堯臣的作品呢? 王益柔字勝之,他的父親王曙曾為西京留守,對于堯臣的詩認為兩百年無此作,因此益柔和堯臣,是有一定淵源的。
在這群人中,是切直敢言的一位,範仲淹薦為集賢校理,其後王拱辰主張判處益柔死刑,目的在于借此給仲淹一次沉重的打擊。
在他黜監複州酒稅以後,堯臣送他沒有送到,一直趕到屠兒原。
屠兒是戰國時代的朱亥,信陵君的門客,以擊斃魏将晉鄙得名。
堯臣有詩: 送逐客王勝之不及遂至屠兒原 犯霜出國門,送客客已去。
猶意行未遠,策馬過寒戍。
川長不見人,沙沒前崗路。
始聞雲木深,忽逢朱玄墓。
金錘一報恩,義烈垂竹素。
何須文學為,寄語長沙傅。
&mdash&mdash同前 在這次流放中,主要的是蘇舜欽。
舜欽是杜衍之婿,由範仲淹的推薦,召試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因此成為舊派的主要目标。
獲得“除名勒停”的處分以後,舜欽毅然地離開汴京,直到南方,最後定居于蘇州的滄浪亭。
堯臣送别舜欽的詩寫得最親切,這裡也正透露了二人的深刻感情。
勇為江海行,風波曾不懼。
但欲尋名山,扁舟無定處。
南有鵩若鸮,崄有石若鋸。
毒草見人搖,短狐逢影怒。
不遐尚苦乖,更逐饒瘴霧。
東土乃濱海,蜃鼍仍可怖。
殼物怪瑣屑,蠃蚬固無數。
鹹腥損齒牙,日月複易饫。
二方既若此,往矣無久駐。
竟當西北來,醇酎炙肥羜。
夏不厭漿酪,冬不厭雉兔。
勿言專口腹,口腹人所務。
天台信奇偉,石橋非坦步。
廬嶽趣最幽,饑腸看瀑布。
此緻雖為高,實亦難久慕。
君行聽我言,不聽到應悟。
&mdash&mdash同前卷《送蘇子美》 不久以後,歐陽修自河北回來了,因為這一次出差河北的辛苦,進階朝散大夫,封信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可是堯臣還是汴京的一位閑散官,生活清苦,歐陽修派人送酒去,堯臣有《永叔贈酒》一首。
他首先提出:“大門多奇醖,一鬥市數千。
貧食尚不足,欲飲将何緣。
豈能以口腹,屈節事豪權。
”可是現在好了,“窮臘忽可怪,雙壺故人傳。
呼兒欲自酌,瓦盞無完全。
”他又說道:“始得語且橫,既醉論益堅。
曾不究世務,閑氣争古先。
”這裡也正見出即使在窮巷之中,堯臣還是有他的感慨。
範仲淹已經出京了,蘇舜欽這一大批,又是降黜的降黜,除名的除名,汴京城内的風波,并沒有因此停下來。
歐陽修的一篇《朋黨論》,本集題為慶曆四年作,肯定是和這一年的政局有關。
他說: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财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僞也,及其見利而争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
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僞也。
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僞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十七 盡管歐陽修提出這樣的看法,但是從最高統治者的立場看問題,臣僚的相互關系,常常會引起他的猜忌。
在封建社會裡,凡是有意狠狠地打擊對方的時候,首先必須指出他們是朋黨,這才可以争取最高統治階級的同情。
歐陽修這篇文章,首先指出“君子有朋”便是承認“有朋”,無論是不是“君子”,但是“有朋”便中了君主的大忌,所以從政治的作用看,這篇文章是注定失敗的。
慶曆四年十一月間,皇帝的诏書下來:“朕聞至治之世,元凱共朝,不為朋黨,君明臣哲,垂榮無極,何其德之盛也。
朕昃食厲志,庶幾古治,而承平之弊,澆競相蒙,人務交遊,家為激讦,更相附離,以沽聲譽。
至或陰招賄賂,陽托薦賢。
又按察将命者,恣為苛刻,構織罪端,奏鞫縱橫以重罪辟。
至于屬文之人,類亡體要,诋斥前聖,放肆異言,以讪上為能,以行怪為美。
自今委中書門下禦史台采察以聞。
”宋代诏書,記載完備的通常指出行文的作者。
這一道诏書出于誰人之手,固然不可考,但是出于範仲淹的對方,大緻是可以看出的。
诏書指摘的對象,有些是毫無根據,但是提出按察的恣為苛刻,屬文的诋斥前聖,皆屬曆曆可指。
正因為把有根有據的和無根無據的連在一處,用诏書的名義提出,更使範仲淹這一派無可辨诘,政治形勢對于新派顯然不利。
範仲淹是機警的,他以參知政事的身份,宣撫河東、陝西。
出京以後,十一月中申請罷免參知政事,改知邠州,作為下台的地步。
按照當時的步驟,經過一些反複以後,直到慶曆五年正月,明令範仲淹為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陝西西路緣邊安撫使,富弼為資政殿學士、京東西路安撫使知郓州。
同日杜衍罷為尚書左丞知兖州,在制書中甚至稱為:“自居鼎輔,靡協岩瞻,頗彰朋比之風,難處咨謀之地,顧群議之莫遏,豈舊勞之敢私。
”這裡也正看到杜衍的罷斥,主要還是由于政治的陰謀。
這次政治的變動,在堯臣詩裡的反映,首先是《丞相二章》: 丞相之拜,冠弁旅至。
乘馬載驅,如彼钜瀦。
有雁有鹜,有龜有魚。
烝然來萃,翔泳嘯呼。
丞相之去,乃還印绶。
乃饬車輪,如彼涸津。
時靡翔羽,時靡遊鱗。
寂兮寂兮,豈有嘉賓。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四 堯臣對于杜衍的去位是惋惜的、同情的。
事實上堯臣在政治上是站在新派這一邊的。
歐陽修、尹洙、富弼乃至王益柔、刁約、宋敏求,都在這一邊,堯臣的感情不會走到不同的一邊。
但是堯臣對于範仲淹是不同情的,他甚至對于仲淹的失敗,認為是應當的。
在仲淹和呂夷簡鬥争的第一個回合裡,仲淹失敗了,但是堯臣同情仲淹,這一點仲淹也完全明白。
兩人集中各有一篇《靈烏賦》,正是具體的證明,但是這一次卻不同。
盡管堯臣的同情,完全在新派這一邊,可是他卻不同情仲淹,甚至認為仲淹的失敗是應得的懲罰。
仁宗慶曆五年(1045)四十四歲 谕烏 百鳥共載鳳,惟欲鳳德昌。
願鳳得其輔,咨爾熟可當。
百鳥告爾間,惟烏最靈長。
乃呼烏與鵲,将政庶鳥康。
烏時來佐鳳,署置且非良。
鹹用所附己,欲同助翺翔。
以燕代鴻雁,傳書識暄涼。
鸲鹆代鹦鹉,剝舌說語詳。
秃鸧代老鶴,乘軒事昂藏。
野鹑代雄雞,爪觜稱擅場。
雀豹代雕鹗,搏擊肅秋霜。
蝙蝠嘗入幕,捕蚊一何忙。
老鸱啄臭腐,盤飛使遊揚。
鸺鹠與枭鵩,待以為非常。
一朝百鳥厭,讒烏出遠方。
烏技亦止此,不敢戀鳳傍。
養子頗似父,又貪噪豺狼。
為鳥鳥不伏,獸肯為爾戕。
莫如且斂翮,休用苦不量。
吉兇豈自了,人事亦交相。
&mdash&mdash同前 在這首詩裡,堯臣指出仲淹用人的失當和教子的無方。
用人是行政的主要關鍵。
選用的時候,有時不免隻考慮到人才的是否幹練,而忘卻了幹練的人才沒有适當的品德,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慶曆七年的诏書提到“四瞪三虎”,曾經說起:“前京東轉運使薛紳,任部吏孔宗旦、尚同、徐程、李思道等為耳目,偵取州縣細過以茲形獄,時号&lsquo四瞪&rsquo。
前江東轉運使楊纮、判官王綽、提點刑獄王鼎,皆亟疾苛察相尚,時号&lsquo三虎&rsquo,是豈稱朕忠厚愛人之意欤。
纮已降知衡州,而紳等故在。
其降紳知陝州,鼎知澧州,綽方居喪,候服除日取旨,自今皆無得與監司。
宗旦等四人,并與遠小處差遣。
”《續資治通鑒長編》的作者李焘指出楊纮、王鼎、王綽三人,都是由于範仲淹的推薦,這就是說“四瞪三虎”無論是直接的或間接的,都和範仲淹有關。
堯臣又說“養子頗似父”,這就說範純仁這一輩兄弟了。
從《宋史》的記載看,對于純仁沒有多大的指谪,但是即從他們和歐陽修的關系看,他們的專橫已經明白見到,歐陽修集中的《範公神道碑》和石刻存在差别,正見到這一位作家和範仲淹的後人,中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堯臣的《靈烏後賦》可能也是這一年作的,他說: 靈烏,我昔闵爾之忠,告人之兇,遭人唾罵,于時不容,覆巢彈類,驅逐西東。
餘是時作賦以吊汝,非乘爾困而責爾聰。
今者主人悟,彈者去,豐爾食于太倉,置爾巢于高樹,晨雞不鳴,百鳥争慕,傍睨鳳凰,下窺鹓鹭,爾于此時,徒能縱蒼鷹,逐狡兔,不能啄叛臣之目,伺賊壘之去,而複憎鴻鹄之不親,愛燕雀之來附。
既不我德,又反我怒,是猶秦漢之豪俠,遠己不稱,昵己則譽。
夫然,吾分足而已矣,又焉能顧。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六十 所謂“燕雀來附”“昵己則譽”,在這樣的詞句中,也約略地看到“四瞪三虎”的陰影。
堯臣本人也受到仲淹徒黨的迫害,所以嘉祐三年(1058)他在《次韻答黃介夫七十韻》裡說起: &hellip&hellip曩者忤(殘宋本作忤,萬曆本誤作侍)貴勢,悔說烏鳥靈。
烏靈反見怒,終恨屈此誠。
當時語頗錯,盍呼為大鵬。
于此傥遇之,應解頸頰赪。
&hellip&hellip 堯臣和仲淹兩人之間的矛盾,是無可諱言的,可是盡管他和仲淹有矛盾,他和整個革新運動是沒有矛盾的。
他的立場始終站在要求革新的一邊,沒有動搖,也不用諱飾。
這樣就造就他在新派得勢的時候,因為和範仲淹有矛盾而沒有獲得重視;而在新派失勢的時候,又因他的立場鮮明而不得不再度出京。
新派失敗的命運已經形成了。
杜衍、範仲淹、富弼相繼外出,朝廷重臣之中,隻留下樞密副使韓琦。
不久以後,韓琦上疏,請求重用範仲淹、富弼。
他說: &hellip&hellip如是則是朝廷以北事專委富弼,以西事專委範仲淹,使朝夕經營以防二敵之變,朝廷實有所倚。
又北敵素知弼之威望,亦可以杜其輕發之意。
若無事則棄于閑郡,有事則責令扞邊,不惟措置後時,亦是國家失體。
臣所以不避朋黨之疑,思一悟于聖聰者,蓋以臣下朋黨,本求進身,今臣叨竊寵任,班著已優,不能惜事寡言,随衆上下,漸圖進用,而救辨得罪之臣,自取禍患為朋黨,不亦拙乎?願陛下察臣此心,則朋黨之疑自解。
兼近日臣僚多務攻擊忠良,取快私忿,非是國家之福,唯陛下久而察之。
&mdash&mdash《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 韓琦這一道奏疏上去以後,沒有得到答複。
三月間,韓琦請求罷免,随即免去樞密副使,加資政殿學士,知揚州。
這一年春間,歐陽修在真定有《病中代書奉寄聖俞二十五兄》一首,詩中叙說自己的衰病,同樣也提出對于堯臣的推重。
他說: &hellip&hellip兵閑事簡居可樂,心意自衰非屑屑。
日長天暖惟欲睡,睡美尤厭春鸠聒。
北潭去城無百步,渌水冰銷魚撥刺。
經時曾未著腳到,好景但聽遊人說。
官榮雖厚世味薄,始信衣纓乃羁绁。
故人有幾獨思君,安得見君憂暫豁。
公廚酒美遠莫緻,念君贳飲衣屢脫。
郭生書來猶未到,想見新詩甚饑湯。
少年事事今已去,惟有愛詩心未歇。
君閑可能為我作,莫辭自書藤紙滑。
少低筆力容我和,無使難追韻高絕。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二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期,他提出《論杜衍範仲淹等罷政事狀》。
他首先指明“士不忘身不為忠,言不逆耳不為谏”,其次他說: &hellip&hellip臣伏見杜衍、韓琦、範仲淹、富弼等,皆是陛下素所委任之臣,一旦相繼罷黜,天下之士皆素知其可用之賢,而不知其可罷之罪。
臣雖供職在外,事不盡知,然臣竊見自古小人讒害忠賢,其說不遠,欲廣陷良善則不過指為朋黨。
欲動搖大臣則必須誣以專權。
其故何也?夫去一善人而衆善人尚在,則未為小人之利,欲盡去之,則善人少過,難為一二求瑕,惟有指以為朋,則可一時盡逐。
至如大臣已被知遇而蒙信任,則難以他事動搖,惟有專權是上之所惡,故須此說方可傾之。
以下他又指出:“四人為性既各不同,雖皆歸于盡忠,而其所見各異,故于議事多不相從。
”他的結論是: &hellip&hellip此四人者,可謂天下至公之賢也。
平日閑居,則相稱美之不暇,為國議事則公言廷诤而不私。
以此而言,臣見衍等真得漢史所謂忠臣有不和之節,而小人讒為朋黨,可謂誣矣。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奏議》卷十一 在當時的新
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個角度考慮梅堯臣的作品呢? 王益柔字勝之,他的父親王曙曾為西京留守,對于堯臣的詩認為兩百年無此作,因此益柔和堯臣,是有一定淵源的。
在這群人中,是切直敢言的一位,範仲淹薦為集賢校理,其後王拱辰主張判處益柔死刑,目的在于借此給仲淹一次沉重的打擊。
在他黜監複州酒稅以後,堯臣送他沒有送到,一直趕到屠兒原。
屠兒是戰國時代的朱亥,信陵君的門客,以擊斃魏将晉鄙得名。
堯臣有詩: 送逐客王勝之不及遂至屠兒原 犯霜出國門,送客客已去。
猶意行未遠,策馬過寒戍。
川長不見人,沙沒前崗路。
始聞雲木深,忽逢朱玄墓。
金錘一報恩,義烈垂竹素。
何須文學為,寄語長沙傅。
&mdash&mdash同前 在這次流放中,主要的是蘇舜欽。
舜欽是杜衍之婿,由範仲淹的推薦,召試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因此成為舊派的主要目标。
獲得“除名勒停”的處分以後,舜欽毅然地離開汴京,直到南方,最後定居于蘇州的滄浪亭。
堯臣送别舜欽的詩寫得最親切,這裡也正透露了二人的深刻感情。
勇為江海行,風波曾不懼。
但欲尋名山,扁舟無定處。
南有鵩若鸮,崄有石若鋸。
毒草見人搖,短狐逢影怒。
不遐尚苦乖,更逐饒瘴霧。
東土乃濱海,蜃鼍仍可怖。
殼物怪瑣屑,蠃蚬固無數。
鹹腥損齒牙,日月複易饫。
二方既若此,往矣無久駐。
竟當西北來,醇酎炙肥羜。
夏不厭漿酪,冬不厭雉兔。
勿言專口腹,口腹人所務。
天台信奇偉,石橋非坦步。
廬嶽趣最幽,饑腸看瀑布。
此緻雖為高,實亦難久慕。
君行聽我言,不聽到應悟。
&mdash&mdash同前卷《送蘇子美》 不久以後,歐陽修自河北回來了,因為這一次出差河北的辛苦,進階朝散大夫,封信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可是堯臣還是汴京的一位閑散官,生活清苦,歐陽修派人送酒去,堯臣有《永叔贈酒》一首。
他首先提出:“大門多奇醖,一鬥市數千。
貧食尚不足,欲飲将何緣。
豈能以口腹,屈節事豪權。
”可是現在好了,“窮臘忽可怪,雙壺故人傳。
呼兒欲自酌,瓦盞無完全。
”他又說道:“始得語且橫,既醉論益堅。
曾不究世務,閑氣争古先。
”這裡也正見出即使在窮巷之中,堯臣還是有他的感慨。
範仲淹已經出京了,蘇舜欽這一大批,又是降黜的降黜,除名的除名,汴京城内的風波,并沒有因此停下來。
歐陽修的一篇《朋黨論》,本集題為慶曆四年作,肯定是和這一年的政局有關。
他說: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财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僞也,及其見利而争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
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僞也。
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僞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十七 盡管歐陽修提出這樣的看法,但是從最高統治者的立場看問題,臣僚的相互關系,常常會引起他的猜忌。
在封建社會裡,凡是有意狠狠地打擊對方的時候,首先必須指出他們是朋黨,這才可以争取最高統治階級的同情。
歐陽修這篇文章,首先指出“君子有朋”便是承認“有朋”,無論是不是“君子”,但是“有朋”便中了君主的大忌,所以從政治的作用看,這篇文章是注定失敗的。
慶曆四年十一月間,皇帝的诏書下來:“朕聞至治之世,元凱共朝,不為朋黨,君明臣哲,垂榮無極,何其德之盛也。
朕昃食厲志,庶幾古治,而承平之弊,澆競相蒙,人務交遊,家為激讦,更相附離,以沽聲譽。
至或陰招賄賂,陽托薦賢。
又按察将命者,恣為苛刻,構織罪端,奏鞫縱橫以重罪辟。
至于屬文之人,類亡體要,诋斥前聖,放肆異言,以讪上為能,以行怪為美。
自今委中書門下禦史台采察以聞。
”宋代诏書,記載完備的通常指出行文的作者。
這一道诏書出于誰人之手,固然不可考,但是出于範仲淹的對方,大緻是可以看出的。
诏書指摘的對象,有些是毫無根據,但是提出按察的恣為苛刻,屬文的诋斥前聖,皆屬曆曆可指。
正因為把有根有據的和無根無據的連在一處,用诏書的名義提出,更使範仲淹這一派無可辨诘,政治形勢對于新派顯然不利。
範仲淹是機警的,他以參知政事的身份,宣撫河東、陝西。
出京以後,十一月中申請罷免參知政事,改知邠州,作為下台的地步。
按照當時的步驟,經過一些反複以後,直到慶曆五年正月,明令範仲淹為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陝西西路緣邊安撫使,富弼為資政殿學士、京東西路安撫使知郓州。
同日杜衍罷為尚書左丞知兖州,在制書中甚至稱為:“自居鼎輔,靡協岩瞻,頗彰朋比之風,難處咨謀之地,顧群議之莫遏,豈舊勞之敢私。
”這裡也正看到杜衍的罷斥,主要還是由于政治的陰謀。
這次政治的變動,在堯臣詩裡的反映,首先是《丞相二章》: 丞相之拜,冠弁旅至。
乘馬載驅,如彼钜瀦。
有雁有鹜,有龜有魚。
烝然來萃,翔泳嘯呼。
丞相之去,乃還印绶。
乃饬車輪,如彼涸津。
時靡翔羽,時靡遊鱗。
寂兮寂兮,豈有嘉賓。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十四 堯臣對于杜衍的去位是惋惜的、同情的。
事實上堯臣在政治上是站在新派這一邊的。
歐陽修、尹洙、富弼乃至王益柔、刁約、宋敏求,都在這一邊,堯臣的感情不會走到不同的一邊。
但是堯臣對于範仲淹是不同情的,他甚至對于仲淹的失敗,認為是應當的。
在仲淹和呂夷簡鬥争的第一個回合裡,仲淹失敗了,但是堯臣同情仲淹,這一點仲淹也完全明白。
兩人集中各有一篇《靈烏賦》,正是具體的證明,但是這一次卻不同。
盡管堯臣的同情,完全在新派這一邊,可是他卻不同情仲淹,甚至認為仲淹的失敗是應得的懲罰。
仁宗慶曆五年(1045)四十四歲 谕烏 百鳥共載鳳,惟欲鳳德昌。
願鳳得其輔,咨爾熟可當。
百鳥告爾間,惟烏最靈長。
乃呼烏與鵲,将政庶鳥康。
烏時來佐鳳,署置且非良。
鹹用所附己,欲同助翺翔。
以燕代鴻雁,傳書識暄涼。
鸲鹆代鹦鹉,剝舌說語詳。
秃鸧代老鶴,乘軒事昂藏。
野鹑代雄雞,爪觜稱擅場。
雀豹代雕鹗,搏擊肅秋霜。
蝙蝠嘗入幕,捕蚊一何忙。
老鸱啄臭腐,盤飛使遊揚。
鸺鹠與枭鵩,待以為非常。
一朝百鳥厭,讒烏出遠方。
烏技亦止此,不敢戀鳳傍。
養子頗似父,又貪噪豺狼。
為鳥鳥不伏,獸肯為爾戕。
莫如且斂翮,休用苦不量。
吉兇豈自了,人事亦交相。
&mdash&mdash同前 在這首詩裡,堯臣指出仲淹用人的失當和教子的無方。
用人是行政的主要關鍵。
選用的時候,有時不免隻考慮到人才的是否幹練,而忘卻了幹練的人才沒有适當的品德,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慶曆七年的诏書提到“四瞪三虎”,曾經說起:“前京東轉運使薛紳,任部吏孔宗旦、尚同、徐程、李思道等為耳目,偵取州縣細過以茲形獄,時号&lsquo四瞪&rsquo。
前江東轉運使楊纮、判官王綽、提點刑獄王鼎,皆亟疾苛察相尚,時号&lsquo三虎&rsquo,是豈稱朕忠厚愛人之意欤。
纮已降知衡州,而紳等故在。
其降紳知陝州,鼎知澧州,綽方居喪,候服除日取旨,自今皆無得與監司。
宗旦等四人,并與遠小處差遣。
”《續資治通鑒長編》的作者李焘指出楊纮、王鼎、王綽三人,都是由于範仲淹的推薦,這就是說“四瞪三虎”無論是直接的或間接的,都和範仲淹有關。
堯臣又說“養子頗似父”,這就說範純仁這一輩兄弟了。
從《宋史》的記載看,對于純仁沒有多大的指谪,但是即從他們和歐陽修的關系看,他們的專橫已經明白見到,歐陽修集中的《範公神道碑》和石刻存在差别,正見到這一位作家和範仲淹的後人,中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堯臣的《靈烏後賦》可能也是這一年作的,他說: 靈烏,我昔闵爾之忠,告人之兇,遭人唾罵,于時不容,覆巢彈類,驅逐西東。
餘是時作賦以吊汝,非乘爾困而責爾聰。
今者主人悟,彈者去,豐爾食于太倉,置爾巢于高樹,晨雞不鳴,百鳥争慕,傍睨鳳凰,下窺鹓鹭,爾于此時,徒能縱蒼鷹,逐狡兔,不能啄叛臣之目,伺賊壘之去,而複憎鴻鹄之不親,愛燕雀之來附。
既不我德,又反我怒,是猶秦漢之豪俠,遠己不稱,昵己則譽。
夫然,吾分足而已矣,又焉能顧。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六十 所謂“燕雀來附”“昵己則譽”,在這樣的詞句中,也約略地看到“四瞪三虎”的陰影。
堯臣本人也受到仲淹徒黨的迫害,所以嘉祐三年(1058)他在《次韻答黃介夫七十韻》裡說起: &hellip&hellip曩者忤(殘宋本作忤,萬曆本誤作侍)貴勢,悔說烏鳥靈。
烏靈反見怒,終恨屈此誠。
當時語頗錯,盍呼為大鵬。
于此傥遇之,應解頸頰赪。
&hellip&hellip 堯臣和仲淹兩人之間的矛盾,是無可諱言的,可是盡管他和仲淹有矛盾,他和整個革新運動是沒有矛盾的。
他的立場始終站在要求革新的一邊,沒有動搖,也不用諱飾。
這樣就造就他在新派得勢的時候,因為和範仲淹有矛盾而沒有獲得重視;而在新派失勢的時候,又因他的立場鮮明而不得不再度出京。
新派失敗的命運已經形成了。
杜衍、範仲淹、富弼相繼外出,朝廷重臣之中,隻留下樞密副使韓琦。
不久以後,韓琦上疏,請求重用範仲淹、富弼。
他說: &hellip&hellip如是則是朝廷以北事專委富弼,以西事專委範仲淹,使朝夕經營以防二敵之變,朝廷實有所倚。
又北敵素知弼之威望,亦可以杜其輕發之意。
若無事則棄于閑郡,有事則責令扞邊,不惟措置後時,亦是國家失體。
臣所以不避朋黨之疑,思一悟于聖聰者,蓋以臣下朋黨,本求進身,今臣叨竊寵任,班著已優,不能惜事寡言,随衆上下,漸圖進用,而救辨得罪之臣,自取禍患為朋黨,不亦拙乎?願陛下察臣此心,則朋黨之疑自解。
兼近日臣僚多務攻擊忠良,取快私忿,非是國家之福,唯陛下久而察之。
&mdash&mdash《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 韓琦這一道奏疏上去以後,沒有得到答複。
三月間,韓琦請求罷免,随即免去樞密副使,加資政殿學士,知揚州。
這一年春間,歐陽修在真定有《病中代書奉寄聖俞二十五兄》一首,詩中叙說自己的衰病,同樣也提出對于堯臣的推重。
他說: &hellip&hellip兵閑事簡居可樂,心意自衰非屑屑。
日長天暖惟欲睡,睡美尤厭春鸠聒。
北潭去城無百步,渌水冰銷魚撥刺。
經時曾未著腳到,好景但聽遊人說。
官榮雖厚世味薄,始信衣纓乃羁绁。
故人有幾獨思君,安得見君憂暫豁。
公廚酒美遠莫緻,念君贳飲衣屢脫。
郭生書來猶未到,想見新詩甚饑湯。
少年事事今已去,惟有愛詩心未歇。
君閑可能為我作,莫辭自書藤紙滑。
少低筆力容我和,無使難追韻高絕。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二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期,他提出《論杜衍範仲淹等罷政事狀》。
他首先指明“士不忘身不為忠,言不逆耳不為谏”,其次他說: &hellip&hellip臣伏見杜衍、韓琦、範仲淹、富弼等,皆是陛下素所委任之臣,一旦相繼罷黜,天下之士皆素知其可用之賢,而不知其可罷之罪。
臣雖供職在外,事不盡知,然臣竊見自古小人讒害忠賢,其說不遠,欲廣陷良善則不過指為朋黨。
欲動搖大臣則必須誣以專權。
其故何也?夫去一善人而衆善人尚在,則未為小人之利,欲盡去之,則善人少過,難為一二求瑕,惟有指以為朋,則可一時盡逐。
至如大臣已被知遇而蒙信任,則難以他事動搖,惟有專權是上之所惡,故須此說方可傾之。
以下他又指出:“四人為性既各不同,雖皆歸于盡忠,而其所見各異,故于議事多不相從。
”他的結論是: &hellip&hellip此四人者,可謂天下至公之賢也。
平日閑居,則相稱美之不暇,為國議事則公言廷诤而不私。
以此而言,臣見衍等真得漢史所謂忠臣有不和之節,而小人讒為朋黨,可謂誣矣。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奏議》卷十一 在當時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