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夏戰事的陰影
關燈
小
中
大
。
今始用武,遽稱乏人,即不知向時所贍之軍何在,所耗之财何益。
殊未戰鬥,已大驚擾,萬一或緻敗衃,頻有殺傷,須行補添,别設應援,至時又不知調發者何所,揀選者幾番!比之今來,必大興作。
凡系兵籍,既已不充,所謂鄉軍,豈免強配。
此時百姓所懼,将來必見不虛。
若果行之,所患非細。
&hellip&hellip &mdash&mdash《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二四 康定元年以後,西夏的形勢愈急,宋王朝的恐懼愈甚,對于人民的壓迫愈重,惡性循環已經開始了。
不僅陝西,汴洛一帶都不得免,尤其可怕的是逐層加碼。
宋王朝中央督責轉運使,轉運使督責州官,州官督責縣官,上層的要求壓着,下層又不斷提高以讨好上層,層層的壓力,最後都壓到人民頭上。
堯臣作詩的功力不斷發展,在詩中表現的鬥争性不斷加強,但是在對于人民的同情,在為人民提出他們的呼号這些方面,應當說在這一年他已經達到最高峰,因為這是他做知縣官的最後一年,同時也是人民沒頭沒腦陷于水深火熱中的一年。
人民有極深的痛苦,而作為有良心的接近人民的知縣官,恰恰又是開出宋詩這一條沉着樸實的道路的詩人,因此出現了《田家語》《汝墳貧女》這些名篇: 田家語并序 庚辰诏書,凡民三丁籍一,立校與長,号弓箭手,用備不虞。
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責郡吏;郡吏畏,不敢辯,遂以屬縣令。
互搜民口,雖老幼不得免。
上下愁怨,天雨淫淫,豈助聖上撫育之意耶?因錄田家之言次為文,以俟采詩者。
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
裡胥扣我門,日夕苦煎促。
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書來,生齒複版錄。
三丁籍一壯,惡使操弓?。
州符今又嚴,老吏操鞭樸。
搜索稚與艾,惟存跛無目。
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畝焉可事?買箭賣牛犢。
愁氣變久雨,铛缶空無粥。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遲速。
我聞誠所慚,徒爾叨君祿。
卻詠《歸去來》,刈薪向深谷。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這是一首内心發出的呼号,可是《汝墳貧女》更深入一步,在那首詩裡,讀者隻能看到血淚: 汝墳貧女 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屍相繼。
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
郡吏來何暴,縣令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龍鐘去攜杖。
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
适聞闾裡歸,聞訊疑猶強。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質無以托,橫屍無以葬。
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
拊膺呼蒼天,生死将奈向。
&mdash&mdash同前 從真宗時代的孫何起,就提出學習杜甫的口号;到這時的梅堯臣,才算是真正的結了果實。
《三吏》《三别》到《田家語》《汝墳貧女》,才算真正找到接班人。
倘使我們深入探讨,我們會看到“遂以屬縣令”“縣令不敢抗”,這兩句中的縣令,就是梅堯臣。
他不是置身事外,表面上表示同情,實際上推卸責任,而是挺身而出,承認自己的過錯。
在對于弓箭手這一場無聲的屠殺中,堯臣痛切地感到自己的責任。
“卻詠《歸去來》”“拊膺呼蒼天”,盡管堯臣在襄城任上還不足一年,他深深地感到這樣的知縣,雖然号稱“民之父母”,實際隻是“民之蟊賊”,自己是幹不了這項工作的。
他這一年還有兩首小詩: 昆陽城 試看昆陽下,白骨猶銜镞。
莫願隍水頭,更添新鬼哭。
&mdash&mdash同前 疲馬 疲馬不畏鞭,暮途知幾千。
當須量馬力,始得君馬全。
&mdash&mdash同前 他轸念着人民的生命,同樣也轸念着國家的前途。
他指出在死亡的道路上,人民不再顧惜自己,可是擔負國家重任的,必須轸念人民,才能保全國家的元氣。
當然,他對于将來,并沒有失去希望,而是認為即使遭遇到挫折,前途還有無限光明。
寒草 寒草才變枯,陳根已含綠。
始知天地仁,誰道風霜酷。
&mdash&mdash同前 秋間他曾接受上級的委任,到葉縣和魯山,會同地方官調查農業的生産情況,這項工作,當時稱為“按田”,是每個知縣官常有的使命。
道中有詩: 魯山山行 适與野情惬,千山高複低。
好峰随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mdash&mdash同前 在《宛陵文集》中,這是一首非常細緻的詩。
“霜落”一聯,體貼入微。
陸遊《感舊》詩首有“霜郊熊撲樹,雪路馬蒙氈”一聯,正是從堯臣脫化的。
細按之,梅詩言“霜落”,又言“熊升樹”,是兩個境界,由于霜落一望無際,而熊升樹遠矚,後一境界是由前一境界而來。
層次井然。
陸詩“霜郊熊撲樹”隻是一個境界。
倘使僅就這一聯而論,梅詩是勝過陸詩的。
這一年二月,由于陝西安撫使的推薦,吏部員外郎知越州範仲淹複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
永興軍是現代的西安。
當時在和西夏作戰中,鄜延環慶是一路,以黃河東岸的河中府(現代山西的永濟縣)為後方,泾原秦鳳又是一路,以永興軍為後方。
仲淹知永興軍,已經擔負起支援前方的責任。
在他沒有到任的時候,四月,改陝西都轉運使。
五月,徙泾原秦鳳路緣邊經略安撫使,夏竦為陝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招讨使,以韓琦為樞密直學士、範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并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
簡單一點說,這時是以夏竦擔負對外作戰的重任,以韓琦、範仲淹為副,共同負責。
範仲淹擔負起對西夏作戰的重任,首先汲引歐陽修為掌書記,歐陽修不就。
這件事吳沖在歐陽修行狀中說起: &hellip&hellip及範公之使陝西,辟公偕往,朝廷從之。
時天下久無事,一旦西陲用兵,士之負材能者,皆欲因時有所施設,而範公望臨一時,好賢下士,故士之樂從者衆。
公獨歎曰:“吾初論範公事,豈以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
”卒辭焉。
&hellip&hellip 這幾句很突兀。
歐陽修曾因論範仲淹事,被貶為夷陵令,這是事實。
為什麼仲淹到陝西去,歐陽修不能同去呢?到陝西去,倘使隻是為了範仲淹個人,歐陽修可以不去;到陝西去是為了對夏作戰,不去豈不是規避作戰的責任嗎?但是問題不在這裡。
歐陽修曾和堯臣說起: &hellip&hellip安撫(指範仲淹)見辟不行,非惟奉親避嫌而已。
從軍常事,何害奉親?朋黨蓋當世俗見指,吾徒甯有黨耶?直以見招掌書記,遂不去矣。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卷六《與梅聖俞》 “掌書記”是專作四六文箋奏的私人秘書,這是歐陽修所不願就的。
從這裡我們看到範仲淹對于同患難的歐陽修,還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估計,以緻歐陽修也不願前往,這就難免在朋友之間産生裂痕了。
六月間,歐陽修自權武成軍節度判官複為館閣校勘,十月轉太子中允。
堯臣解職襄陽縣事,由吏部铨選兼湖州酒稅。
他決心在秋後先去鄧州會葬謝绛,明年再回宣城,由宣城赴任。
立冬以後,汴京城内風雪交加,有時塵土飛揚,霭霧彌天,更使人感到氣都透不過來,歐陽修和陸經在齋中聯句,有寄堯臣一首: 寒窗明夜月(歐),散佚耿燈火。
破硯裂冰澌(陸),敗席薦霜笴。
廢書浩長吟(歐),想子實勞我。
清篇追曹劉(陸),苦語侔島可。
酣飲每頹山(歐),談笑工灸輠。
駕言當有期(陸),歲晚何未果。
幽夢亂如雲(歐),别愁牢若鎖。
雪水漸漣漪(陸),春枝将婀娜。
客心莫遲留(歐),苑葩即紛堕。
何當迎笑前(陸),相逢嘲飯顆(歐)。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五十四《冬夕小齋聯句寄梅聖俞》 聯句寄到鄧州,引起堯臣一陣歡笑。
他想起歐陽修曾和自己說過,認為脫離不了終身的窮餓,想不到他們兩位也是同樣酸寒。
他随即和詩,附加小注: 依韻和永叔子履冬夕小齋聯句見寄 遙知夜相過,對語冷無火。
險辭鬥尖奇,凍地抽筍笴。
唫成欲寄誰,談極唯思我。
學術窮後先,文字少許可。
敢将蠡測海,有似脂出輠。
必餓嘗見憂,此病各又果。
弊駕當還都,重門不須鏁。
到時春怡怡,萬柳枝娜娜。
定應人折贈,隻恐絮已堕。
行橐且不貧,明珠藏百顆。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今始用武,遽稱乏人,即不知向時所贍之軍何在,所耗之财何益。
殊未戰鬥,已大驚擾,萬一或緻敗衃,頻有殺傷,須行補添,别設應援,至時又不知調發者何所,揀選者幾番!比之今來,必大興作。
凡系兵籍,既已不充,所謂鄉軍,豈免強配。
此時百姓所懼,将來必見不虛。
若果行之,所患非細。
&hellip&hellip &mdash&mdash《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二四 康定元年以後,西夏的形勢愈急,宋王朝的恐懼愈甚,對于人民的壓迫愈重,惡性循環已經開始了。
不僅陝西,汴洛一帶都不得免,尤其可怕的是逐層加碼。
宋王朝中央督責轉運使,轉運使督責州官,州官督責縣官,上層的要求壓着,下層又不斷提高以讨好上層,層層的壓力,最後都壓到人民頭上。
堯臣作詩的功力不斷發展,在詩中表現的鬥争性不斷加強,但是在對于人民的同情,在為人民提出他們的呼号這些方面,應當說在這一年他已經達到最高峰,因為這是他做知縣官的最後一年,同時也是人民沒頭沒腦陷于水深火熱中的一年。
人民有極深的痛苦,而作為有良心的接近人民的知縣官,恰恰又是開出宋詩這一條沉着樸實的道路的詩人,因此出現了《田家語》《汝墳貧女》這些名篇: 田家語并序 庚辰诏書,凡民三丁籍一,立校與長,号弓箭手,用備不虞。
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責郡吏;郡吏畏,不敢辯,遂以屬縣令。
互搜民口,雖老幼不得免。
上下愁怨,天雨淫淫,豈助聖上撫育之意耶?因錄田家之言次為文,以俟采詩者。
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
裡胥扣我門,日夕苦煎促。
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書來,生齒複版錄。
三丁籍一壯,惡使操弓?。
州符今又嚴,老吏操鞭樸。
搜索稚與艾,惟存跛無目。
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畝焉可事?買箭賣牛犢。
愁氣變久雨,铛缶空無粥。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遲速。
我聞誠所慚,徒爾叨君祿。
卻詠《歸去來》,刈薪向深谷。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這是一首内心發出的呼号,可是《汝墳貧女》更深入一步,在那首詩裡,讀者隻能看到血淚: 汝墳貧女 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屍相繼。
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
郡吏來何暴,縣令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龍鐘去攜杖。
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
适聞闾裡歸,聞訊疑猶強。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質無以托,橫屍無以葬。
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
拊膺呼蒼天,生死将奈向。
&mdash&mdash同前 從真宗時代的孫何起,就提出學習杜甫的口号;到這時的梅堯臣,才算是真正的結了果實。
《三吏》《三别》到《田家語》《汝墳貧女》,才算真正找到接班人。
倘使我們深入探讨,我們會看到“遂以屬縣令”“縣令不敢抗”,這兩句中的縣令,就是梅堯臣。
他不是置身事外,表面上表示同情,實際上推卸責任,而是挺身而出,承認自己的過錯。
在對于弓箭手這一場無聲的屠殺中,堯臣痛切地感到自己的責任。
“卻詠《歸去來》”“拊膺呼蒼天”,盡管堯臣在襄城任上還不足一年,他深深地感到這樣的知縣,雖然号稱“民之父母”,實際隻是“民之蟊賊”,自己是幹不了這項工作的。
他這一年還有兩首小詩: 昆陽城 試看昆陽下,白骨猶銜镞。
莫願隍水頭,更添新鬼哭。
&mdash&mdash同前 疲馬 疲馬不畏鞭,暮途知幾千。
當須量馬力,始得君馬全。
&mdash&mdash同前 他轸念着人民的生命,同樣也轸念着國家的前途。
他指出在死亡的道路上,人民不再顧惜自己,可是擔負國家重任的,必須轸念人民,才能保全國家的元氣。
當然,他對于将來,并沒有失去希望,而是認為即使遭遇到挫折,前途還有無限光明。
寒草 寒草才變枯,陳根已含綠。
始知天地仁,誰道風霜酷。
&mdash&mdash同前 秋間他曾接受上級的委任,到葉縣和魯山,會同地方官調查農業的生産情況,這項工作,當時稱為“按田”,是每個知縣官常有的使命。
道中有詩: 魯山山行 适與野情惬,千山高複低。
好峰随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mdash&mdash同前 在《宛陵文集》中,這是一首非常細緻的詩。
“霜落”一聯,體貼入微。
陸遊《感舊》詩首有“霜郊熊撲樹,雪路馬蒙氈”一聯,正是從堯臣脫化的。
細按之,梅詩言“霜落”,又言“熊升樹”,是兩個境界,由于霜落一望無際,而熊升樹遠矚,後一境界是由前一境界而來。
層次井然。
陸詩“霜郊熊撲樹”隻是一個境界。
倘使僅就這一聯而論,梅詩是勝過陸詩的。
這一年二月,由于陝西安撫使的推薦,吏部員外郎知越州範仲淹複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
永興軍是現代的西安。
當時在和西夏作戰中,鄜延環慶是一路,以黃河東岸的河中府(現代山西的永濟縣)為後方,泾原秦鳳又是一路,以永興軍為後方。
仲淹知永興軍,已經擔負起支援前方的責任。
在他沒有到任的時候,四月,改陝西都轉運使。
五月,徙泾原秦鳳路緣邊經略安撫使,夏竦為陝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招讨使,以韓琦為樞密直學士、範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并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
簡單一點說,這時是以夏竦擔負對外作戰的重任,以韓琦、範仲淹為副,共同負責。
範仲淹擔負起對西夏作戰的重任,首先汲引歐陽修為掌書記,歐陽修不就。
這件事吳沖在歐陽修行狀中說起: &hellip&hellip及範公之使陝西,辟公偕往,朝廷從之。
時天下久無事,一旦西陲用兵,士之負材能者,皆欲因時有所施設,而範公望臨一時,好賢下士,故士之樂從者衆。
公獨歎曰:“吾初論範公事,豈以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
”卒辭焉。
&hellip&hellip 這幾句很突兀。
歐陽修曾因論範仲淹事,被貶為夷陵令,這是事實。
為什麼仲淹到陝西去,歐陽修不能同去呢?到陝西去,倘使隻是為了範仲淹個人,歐陽修可以不去;到陝西去是為了對夏作戰,不去豈不是規避作戰的責任嗎?但是問題不在這裡。
歐陽修曾和堯臣說起: &hellip&hellip安撫(指範仲淹)見辟不行,非惟奉親避嫌而已。
從軍常事,何害奉親?朋黨蓋當世俗見指,吾徒甯有黨耶?直以見招掌書記,遂不去矣。
&hellip&hellip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卷六《與梅聖俞》 “掌書記”是專作四六文箋奏的私人秘書,這是歐陽修所不願就的。
從這裡我們看到範仲淹對于同患難的歐陽修,還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估計,以緻歐陽修也不願前往,這就難免在朋友之間産生裂痕了。
六月間,歐陽修自權武成軍節度判官複為館閣校勘,十月轉太子中允。
堯臣解職襄陽縣事,由吏部铨選兼湖州酒稅。
他決心在秋後先去鄧州會葬謝绛,明年再回宣城,由宣城赴任。
立冬以後,汴京城内風雪交加,有時塵土飛揚,霭霧彌天,更使人感到氣都透不過來,歐陽修和陸經在齋中聯句,有寄堯臣一首: 寒窗明夜月(歐),散佚耿燈火。
破硯裂冰澌(陸),敗席薦霜笴。
廢書浩長吟(歐),想子實勞我。
清篇追曹劉(陸),苦語侔島可。
酣飲每頹山(歐),談笑工灸輠。
駕言當有期(陸),歲晚何未果。
幽夢亂如雲(歐),别愁牢若鎖。
雪水漸漣漪(陸),春枝将婀娜。
客心莫遲留(歐),苑葩即紛堕。
何當迎笑前(陸),相逢嘲飯顆(歐)。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五十四《冬夕小齋聯句寄梅聖俞》 聯句寄到鄧州,引起堯臣一陣歡笑。
他想起歐陽修曾和自己說過,認為脫離不了終身的窮餓,想不到他們兩位也是同樣酸寒。
他随即和詩,附加小注: 依韻和永叔子履冬夕小齋聯句見寄 遙知夜相過,對語冷無火。
險辭鬥尖奇,凍地抽筍笴。
唫成欲寄誰,談極唯思我。
學術窮後先,文字少許可。
敢将蠡測海,有似脂出輠。
必餓嘗見憂,此病各又果。
弊駕當還都,重門不須鏁。
到時春怡怡,萬柳枝娜娜。
定應人折贈,隻恐絮已堕。
行橐且不貧,明珠藏百顆。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