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夏戰事的陰影
關燈
小
中
大
。
仁宗寶元三年,又稱康定元年庚辰(1040)三十九歲 寶元三年正月戰事爆發,元昊大軍進攻延州。
延州是範雍的防地。
範雍手下沒有重兵,隻得急調劉平、石元孫來救。
那時二人都在慶州,現代甘肅慶陽縣,得到命令,趕忙集合步騎大軍,急救延安,繞道保安,趕到萬安城,劉平是一員勇将,他和部下說起:“義士救人之急,義當赴湯蹈火,何況這一次是國家大事。
”他和石元孫帶同騎兵先進,步兵大隊繼後。
他們到三川口西十裡,紮下大營。
這時鄜延都監黃德和的軍隊,巡檢萬俟政、郭遵的部隊也到了。
五将所部,合共一萬餘人,在劉平的指揮下,直到三川口,和西夏大軍相遇。
兩軍都擺下偃月陣,采取互相包抄的形勢。
西夏軍發動兩次進攻都被宋軍打退,戰場上丢下死屍,第一次是六七百人,第二次是八九百人。
劉平的左耳和右腿都中了箭,戰事仍在膠着着。
太陽偏西的時候,西夏軍隊發動第三次進攻,宋軍陣腳動了,退後二十餘步。
黃德和在陣後,看到形勢不利,随即調動直屬部隊兩千餘人退保西南山。
不動猶可,這一動,全軍大潰,劉平派兒子宜孫前往,号召德和集合,德和不聽,連同宜孫,一直退到甘泉。
劉平看到黃德和的部下潰退,大軍已經分散,趕忙收拾殘軍,集合一千多人,在西南山下,紮下七座寨子。
這一夜,西夏軍隊派人到寨邊,問宋軍主将在哪裡,宋軍都不答應。
西夏再派人送文書來,宋軍把人也宰了。
一切都準備着,等待天明。
四更天的時候,繞着宋軍的周圍都是西夏軍,一陣陣的呼聲起了,他們喊着:“這一點殘軍敗卒,不降何待!” “狗東西,”劉平教部下回答說,“你不降,我降誰?明天大兵到了,你們經不起一擊的。
” 二十四日的清晨,曙光剛剛出現的時候,西夏軍叫降的呼聲又發動了:“快些投降,不降就殺,統統殺完。
” 劉平派人回答說:“你們要和嗎?替你們奏明皇上就和下了。
” 西夏的指揮官鞭梢一動,大軍從四下裡把宋軍包圍。
劉平、石元孫面對着進攻最猛的東面做出頑強抵抗的布置。
在敵騎的沖擊下,這殘餘的一千多人,又被截成兩部分,最後終于被西夏軍吞沒了,劉平、石元孫都成為敵人的俘虜。
延安城被圍七日,得到劉平等潰敗的消息以後,全城人心惶惶,不知所為,恰巧降下一場大雪,漫山漫谷白皚皚的一片。
西夏軍唯恐後路一經被截,糧草接濟不上,無從繼續作戰,這才全部撤退,延州獲得安全,卻失去了兩位副都部署和一萬多軍隊。
宋夏正式開戰以後,在第一個回合裡,宋王朝的軍隊潰敗了。
在準備對策的當中,參知政事宋庠請求嚴守潼關。
宋庠是一位狀元,他準備放棄潼關以西陝西、甘肅大片的國土,狀元平時讀的書不知道哪裡去了,可見科舉确實不是一條求人才的道路。
皇上一邊下诏吐蕃唃厮啰要他乘元昊率兵東進的當中,發動部下,直逼西夏,待到元昊潰敗以後,授唃厮啰以銀夏節度使,這是沒落階級的以夷攻夷的策略。
唃厮啰接到诏書,但是因為實力不足,無法進行。
仁宗康定元年庚辰(1040)三十九歲 二月間下诏改元,把寶元三年改為康定元年,當然這是出于一種期待安定的心理,可是也無法解決具體的問題。
在改元的當中,下诏悉許中外臣庶上書議朝政得失。
自從景祐三年,範仲淹等被貶,禁止百官越職言事之後,經過四年,終于在外患壓力下,重新開放言禁。
本來範仲淹等已經逐步内移,現在又到他們擡頭的日子了。
三月,以萊州團練使葛懷敏為泾原路副都部署、秦鳳兩路經略安撫副使。
懷敏也是當時的一員勇将,起用以後,仁宗皇帝把名将曹玮曾經用過的頭盔、鐵甲賜給懷敏,預祝他迎接新的勝利。
懷敏奉命出征,請求以太子中允知長水縣尹洙權簽書泾原秦鳳路經略安撫判官。
襄城隻是一個小縣,從寶元二年以來,堯臣一直沉默在苦悶之中,生活的沉寂、親友的死亡,對他已經是很重的負擔,可是開年以來的敗潰,更給他極大的痛苦。
他側耳聆音,但是聽不到一些好消息。
現在情形轉變了,他的朋友尹洙出來了,而且擔負着對夏作戰的重任,怎能不使他歡欣鼓舞呢? 聞尹師魯赴泾州幕 胡騎犯邊來,漢兵皆死戰。
昨聞衛将軍,賢俊多所薦。
知君慮不淺,永對未央殿。
天子喜有言,轺車因召見。
籌畫當冕旒,袍魚賜銀茜。
曰臣豈身謀,而邀陛下睠。
青衫出二崤,白馬如飛電。
關山冒風露,兒女泣霜霰。
軍客壯士多,劍藝匹夫炫。
賈誼非俗儒,慎無輕寡變。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宋代是一個官制混亂的時代,尹洙的官是“太子中允”,但是他的職務是“知長水縣”,現在經過葛懷敏的推薦,他又是“權簽書泾原、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判官”。
從京官到外官,從文官到武官,一切都是靈活的,在這個情形之下,宋代的官制,也有它的可取之處。
堯臣這時是“知襄城縣”,他會不會也考慮到身臨前敵,貢獻他的力量呢?肯定的,他是這樣想的,不然,他進呈《孫子注》是為的什麼?他在詩裡曾說起: &hellip&hellip 信有一日長,可壓千載魂。
未涉勿言淺,尋流方見源。
&hellip&hellip 這是何等的自負。
可是他總感到請纓無路的悲哀,隻要讀到他這一年作的《吊李膺辭》,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指示。
李膺是東漢的一位名士,他看到當時的宦官專政,和窦武合謀,準備讨伐宦官,但是最後失敗了,為宦官所殺。
堯臣歌頌李膺的為人: &hellip&hellip 風載獨高而罕接兮,号龍門而無凡轍。
允簡亢不容於時兮,玉雖碎而猶潔。
痛漢綱之頹圮兮,又何毀乎賢哲。
曆千古而可悲兮,故餘不得而面結。
&hellip&hellip 以下他又談到自己在襄城: 叨此邦而長民兮,過舊垅而增咽。
嗟異代之有遇兮,若登履乎阃闑。
對風樹之蕭蕭兮,想魂氣之未竭。
聊感慨於斯兮,寫憂心之惙惙。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吊李膺辭》 北宋時代是沒有什麼宦官之禍的,堯臣的感慨,當然不在于此。
他所痛心的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賢者沒有機會把個人的聰明才智貢獻給國家和人民,反而颠沛流離,終于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康定元年的秋天,連日暴雨,山水大發,一直沖進襄城縣的衙門。
堯臣最初想把城門堵上,可是??的怒濤,破門而入。
耳邊隻聽得民居接二連三地在洪流裡倒下。
人民從屋内爬到屋頂,從屋頂爬到樹梢,有詩可證。
觀水并序 庚辰秋七月,汝水暴至溢岸,親率縣徒以土塞郭門,居者知其事危,皆結菴于木末,彷徨愁歎,故作是詩。
秋水漫長堤,郊原上下迷。
孤城閉闆築,高樹見巢栖。
耳厭蛙聲極,漚生雨點齊。
渚間牛不辦,誰為掃陰霓。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大水後城中壞廬舍千餘作詩自咎 不如無道國,而水冒城郭。
豈敢問天災,但慚為政惡。
湍回萬瓦裂,槎向千林閣。
獨此懷百憂,思歸卧雲壑。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從現代的認識水平看,平時沒有做好整理水道的工作,以緻大水一發,破壞城市,這是政治的失敗,不是自然的災害。
堯臣這樣地認識問題是正确的。
他沒有考慮到如何善後,隻是想到解職而去,這裡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舊時的士大夫,認識水平隻能如此。
堯臣對于當時所稱的天災,能夠知道引咎,那他對于人禍的痛恨,當然是可想而知了。
西夏的戰争發動以後,陝西一帶,到處抓丁拉夫,搞得民不聊生。
早在寶元二年,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富弼曾經奏稱: &hellip&hellip竊見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未及半年之内,相繼三度揀軍,皆遣使臣,傳布命宣,每至郡邑,無不張皇,仍帶殿侍數員,番次押人赴阙。
村民恐懼,謂點鄉軍,故有奔竄山林,鑽鑿支體,不顧傷毀,苟避刺黥。
久乃知其非然,其如終是已惑。
三揀兵士,厥數臣則不知,然觀此施為,所獲必鮮。
若其事頻驚衆,則莫甚於茲。
臣又伏思,内則省廷,外則轉運司以至州縣,勤勞供職,嚴峻用刑,所急之須,唯财賦是務,盡農畝之稅,山澤之利,舟車屋宇,蟲魚草木,凡百所有,無一不征,共知困窮,都為賦斂。
自來天下财貨所入,十中八九贍軍,軍可謂多矣,财可謂耗矣
仁宗寶元三年,又稱康定元年庚辰(1040)三十九歲 寶元三年正月戰事爆發,元昊大軍進攻延州。
延州是範雍的防地。
範雍手下沒有重兵,隻得急調劉平、石元孫來救。
那時二人都在慶州,現代甘肅慶陽縣,得到命令,趕忙集合步騎大軍,急救延安,繞道保安,趕到萬安城,劉平是一員勇将,他和部下說起:“義士救人之急,義當赴湯蹈火,何況這一次是國家大事。
”他和石元孫帶同騎兵先進,步兵大隊繼後。
他們到三川口西十裡,紮下大營。
這時鄜延都監黃德和的軍隊,巡檢萬俟政、郭遵的部隊也到了。
五将所部,合共一萬餘人,在劉平的指揮下,直到三川口,和西夏大軍相遇。
兩軍都擺下偃月陣,采取互相包抄的形勢。
西夏軍發動兩次進攻都被宋軍打退,戰場上丢下死屍,第一次是六七百人,第二次是八九百人。
劉平的左耳和右腿都中了箭,戰事仍在膠着着。
太陽偏西的時候,西夏軍隊發動第三次進攻,宋軍陣腳動了,退後二十餘步。
黃德和在陣後,看到形勢不利,随即調動直屬部隊兩千餘人退保西南山。
不動猶可,這一動,全軍大潰,劉平派兒子宜孫前往,号召德和集合,德和不聽,連同宜孫,一直退到甘泉。
劉平看到黃德和的部下潰退,大軍已經分散,趕忙收拾殘軍,集合一千多人,在西南山下,紮下七座寨子。
這一夜,西夏軍隊派人到寨邊,問宋軍主将在哪裡,宋軍都不答應。
西夏再派人送文書來,宋軍把人也宰了。
一切都準備着,等待天明。
四更天的時候,繞着宋軍的周圍都是西夏軍,一陣陣的呼聲起了,他們喊着:“這一點殘軍敗卒,不降何待!” “狗東西,”劉平教部下回答說,“你不降,我降誰?明天大兵到了,你們經不起一擊的。
” 二十四日的清晨,曙光剛剛出現的時候,西夏軍叫降的呼聲又發動了:“快些投降,不降就殺,統統殺完。
” 劉平派人回答說:“你們要和嗎?替你們奏明皇上就和下了。
” 西夏的指揮官鞭梢一動,大軍從四下裡把宋軍包圍。
劉平、石元孫面對着進攻最猛的東面做出頑強抵抗的布置。
在敵騎的沖擊下,這殘餘的一千多人,又被截成兩部分,最後終于被西夏軍吞沒了,劉平、石元孫都成為敵人的俘虜。
延安城被圍七日,得到劉平等潰敗的消息以後,全城人心惶惶,不知所為,恰巧降下一場大雪,漫山漫谷白皚皚的一片。
西夏軍唯恐後路一經被截,糧草接濟不上,無從繼續作戰,這才全部撤退,延州獲得安全,卻失去了兩位副都部署和一萬多軍隊。
宋夏正式開戰以後,在第一個回合裡,宋王朝的軍隊潰敗了。
在準備對策的當中,參知政事宋庠請求嚴守潼關。
宋庠是一位狀元,他準備放棄潼關以西陝西、甘肅大片的國土,狀元平時讀的書不知道哪裡去了,可見科舉确實不是一條求人才的道路。
皇上一邊下诏吐蕃唃厮啰要他乘元昊率兵東進的當中,發動部下,直逼西夏,待到元昊潰敗以後,授唃厮啰以銀夏節度使,這是沒落階級的以夷攻夷的策略。
唃厮啰接到诏書,但是因為實力不足,無法進行。
仁宗康定元年庚辰(1040)三十九歲 二月間下诏改元,把寶元三年改為康定元年,當然這是出于一種期待安定的心理,可是也無法解決具體的問題。
在改元的當中,下诏悉許中外臣庶上書議朝政得失。
自從景祐三年,範仲淹等被貶,禁止百官越職言事之後,經過四年,終于在外患壓力下,重新開放言禁。
本來範仲淹等已經逐步内移,現在又到他們擡頭的日子了。
三月,以萊州團練使葛懷敏為泾原路副都部署、秦鳳兩路經略安撫副使。
懷敏也是當時的一員勇将,起用以後,仁宗皇帝把名将曹玮曾經用過的頭盔、鐵甲賜給懷敏,預祝他迎接新的勝利。
懷敏奉命出征,請求以太子中允知長水縣尹洙權簽書泾原秦鳳路經略安撫判官。
襄城隻是一個小縣,從寶元二年以來,堯臣一直沉默在苦悶之中,生活的沉寂、親友的死亡,對他已經是很重的負擔,可是開年以來的敗潰,更給他極大的痛苦。
他側耳聆音,但是聽不到一些好消息。
現在情形轉變了,他的朋友尹洙出來了,而且擔負着對夏作戰的重任,怎能不使他歡欣鼓舞呢? 聞尹師魯赴泾州幕 胡騎犯邊來,漢兵皆死戰。
昨聞衛将軍,賢俊多所薦。
知君慮不淺,永對未央殿。
天子喜有言,轺車因召見。
籌畫當冕旒,袍魚賜銀茜。
曰臣豈身謀,而邀陛下睠。
青衫出二崤,白馬如飛電。
關山冒風露,兒女泣霜霰。
軍客壯士多,劍藝匹夫炫。
賈誼非俗儒,慎無輕寡變。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宋代是一個官制混亂的時代,尹洙的官是“太子中允”,但是他的職務是“知長水縣”,現在經過葛懷敏的推薦,他又是“權簽書泾原、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判官”。
從京官到外官,從文官到武官,一切都是靈活的,在這個情形之下,宋代的官制,也有它的可取之處。
堯臣這時是“知襄城縣”,他會不會也考慮到身臨前敵,貢獻他的力量呢?肯定的,他是這樣想的,不然,他進呈《孫子注》是為的什麼?他在詩裡曾說起: &hellip&hellip 信有一日長,可壓千載魂。
未涉勿言淺,尋流方見源。
&hellip&hellip 這是何等的自負。
可是他總感到請纓無路的悲哀,隻要讀到他這一年作的《吊李膺辭》,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指示。
李膺是東漢的一位名士,他看到當時的宦官專政,和窦武合謀,準備讨伐宦官,但是最後失敗了,為宦官所殺。
堯臣歌頌李膺的為人: &hellip&hellip 風載獨高而罕接兮,号龍門而無凡轍。
允簡亢不容於時兮,玉雖碎而猶潔。
痛漢綱之頹圮兮,又何毀乎賢哲。
曆千古而可悲兮,故餘不得而面結。
&hellip&hellip 以下他又談到自己在襄城: 叨此邦而長民兮,過舊垅而增咽。
嗟異代之有遇兮,若登履乎阃闑。
對風樹之蕭蕭兮,想魂氣之未竭。
聊感慨於斯兮,寫憂心之惙惙。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吊李膺辭》 北宋時代是沒有什麼宦官之禍的,堯臣的感慨,當然不在于此。
他所痛心的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賢者沒有機會把個人的聰明才智貢獻給國家和人民,反而颠沛流離,終于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康定元年的秋天,連日暴雨,山水大發,一直沖進襄城縣的衙門。
堯臣最初想把城門堵上,可是??的怒濤,破門而入。
耳邊隻聽得民居接二連三地在洪流裡倒下。
人民從屋内爬到屋頂,從屋頂爬到樹梢,有詩可證。
觀水并序 庚辰秋七月,汝水暴至溢岸,親率縣徒以土塞郭門,居者知其事危,皆結菴于木末,彷徨愁歎,故作是詩。
秋水漫長堤,郊原上下迷。
孤城閉闆築,高樹見巢栖。
耳厭蛙聲極,漚生雨點齊。
渚間牛不辦,誰為掃陰霓。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大水後城中壞廬舍千餘作詩自咎 不如無道國,而水冒城郭。
豈敢問天災,但慚為政惡。
湍回萬瓦裂,槎向千林閣。
獨此懷百憂,思歸卧雲壑。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從現代的認識水平看,平時沒有做好整理水道的工作,以緻大水一發,破壞城市,這是政治的失敗,不是自然的災害。
堯臣這樣地認識問題是正确的。
他沒有考慮到如何善後,隻是想到解職而去,這裡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舊時的士大夫,認識水平隻能如此。
堯臣對于當時所稱的天災,能夠知道引咎,那他對于人禍的痛恨,當然是可想而知了。
西夏的戰争發動以後,陝西一帶,到處抓丁拉夫,搞得民不聊生。
早在寶元二年,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富弼曾經奏稱: &hellip&hellip竊見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未及半年之内,相繼三度揀軍,皆遣使臣,傳布命宣,每至郡邑,無不張皇,仍帶殿侍數員,番次押人赴阙。
村民恐懼,謂點鄉軍,故有奔竄山林,鑽鑿支體,不顧傷毀,苟避刺黥。
久乃知其非然,其如終是已惑。
三揀兵士,厥數臣則不知,然觀此施為,所獲必鮮。
若其事頻驚衆,則莫甚於茲。
臣又伏思,内則省廷,外則轉運司以至州縣,勤勞供職,嚴峻用刑,所急之須,唯财賦是務,盡農畝之稅,山澤之利,舟車屋宇,蟲魚草木,凡百所有,無一不征,共知困窮,都為賦斂。
自來天下财貨所入,十中八九贍軍,軍可謂多矣,财可謂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