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夏戰事的陰影
關燈
小
中
大
。
再進一步講,西夏向關中進逼,契丹王朝必然不肯坐視不理,何況此時元昊已經和契丹王朝結親,兩國之間已經形成聯盟的關系。
我們知道,結親不一定是政治上的同盟,因為封建朝代的君主,通常是多妻制的實行者,不會因為一個婦女而進行戰争,但是這時契丹、西夏間的婚姻,恰恰是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勾結已經成熟的進一步證明,一旦契丹、西夏雙方進逼,宋王朝是沒有多大的前途的。
仁宗可能還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但是比較敏感的士大夫,已經不能不感到問題的急迫。
堯臣是一位詩人,他做過三任主簿、一任知縣,現在隻是汴京城内的小官僚。
個人生活的枯燥,使他想起早日還鄉,但是國家處境的艱危,更使他胸中無時或釋。
他能做些什麼呢?首先必須把自己的思想武裝起來。
他把《孫子》仔細讀過,決心把這部書好好注釋一番。
在國難逐步嚴重起來的時候,一頭埋進古書注釋中,可能引起世人的疑問,但是事實已經證明,在階級鬥争和民族鬥争裡,對于《孫子》的探讨,常常能解決不少的問題。
從南宋後期起,流行《十家注孫子》,但是在北宋時期多用曹操、杜牧、陳皞三家注,稱為《三家孫子》。
寶元元年堯臣注《孫子》,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他的原本,堯臣也沒有對于此書新注做出必要的說明。
我們可以從歐陽修《孫子後序》看到堯臣的主張: &hellip&hellip夫使武自用其書,止于疆伯,及曹公用之,然亦終不能滅吳、蜀,豈武之術盡于此乎,抑用之不極其能也?後之學者徒見其書,又各牽于己見,是以注者雖多而少當也。
獨吾友聖俞不然,嘗評武之書曰:“此戰國相傾之說也。
三代王者之師,司馬九伐之法,武不及也。
”然亦愛其文略而意深,其行師用兵、料敵制勝,亦皆有法,&hellip&hellip而注者汨之,或失其意。
乃自為注。
凡謬于偏見者皆抉去,傳以己意而發之,然後武之說不汨而明。
吾知此書當與三家并傳,而後世取其說者,往往于吾聖俞多焉。
聖俞為人謹質溫恭,衣冠進趨,眇然儒者也。
後世之視其書者,與太史公疑張子房為壯夫何異。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四十二《孫子後序》 堯臣注《孫子》,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因為不是從實地經驗出發,我們也很難做出具體的衡量。
從他的詩歌裡,也許可以看到他對于軍事行動的看法。
寶元三年有詩: 依韻和李君讀餘注《孫子》 我世本儒術,所談聖人篇。
聖篇辟乎道,信謂天地根。
衆賢發蘊奧,授業稱專門。
傳箋與注解,璨璨今猶存。
始欲沿其學,陳迹不可言。
唯餘兵家說,自昔罕所論。
因暇聊發箧,故牍尚可溫。
将為文者備,豈必握武贲。
終資仁義師,焉愧道德藩。
揮毫試析理,已厭前輩繁。
信有一日長,可壓千載魂。
未涉勿言淺,尋流方見源。
廟謀盛夔契,正議滅烏孫。
吾徒誠合進,尚念有親尊。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這一年宋王朝對于元昊的戰争,已經揭開序幕了,所以有最後的四句,但是堯臣還是一位小小的縣官,一邊固然說是“吾徒誠合進”,但是他正懷着請纓無路之悲,隻能說是“尚念有親尊”了。
康定二年,他有代人寄夏竦一首,那時夏竦正以陝西經略安撫招讨使判永興軍的名義駐兵鄜州: 寶元元年西夏叛,天子命将臨戎行。
二年孟春果來寇,高奴城下皆氐羌。
五原偏師急赴敵,晝夜不息趨戰場。
馬煩人怠當勁虜,雖持利器安得強。
二師覆敗乃自取,豈是廊廟謀不臧。
朝廷又選益經略,三幙賢俊務所長。
或取李悝備邊策,或欲五道出朔方。
仲夏科民挾弓矢,季冬括驢齎道糧。
官軍未進複犯塞,搴旗殺将何倡狂。
遂令士卒愈沮氣,欲使乘障膽不張。
我願助畫迹且遠,側身西望空凄涼。
庶幾一言可裨益,臨風欲寄鳥翼翔。
所宜畜銳保城壁,轉饋先在通行商。
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奪攘。
譬如蚊虻噆膚體,實於肌血無大傷。
此言雖小可喻遠,幸公采用不我忘。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同卷《寄永興招讨夏太尉》 在這首詩裡,堯臣提出他的戰略對策。
宋王朝和西夏的戰争中,大軍都是從河南調去,很少是當地的兵士,在北宋力行中央集權的時候,這原是必然的。
軍隊來自河南,加以那時對于西夏都認為是區區的小國,經不起一擊。
遠來的軍隊,對于當地的情況完全不能理解,再加以無知的誇大狂,急于求戰,這就為宋王朝大軍的一再敗潰創造了必然的條件。
堯臣主張以重兵控制堅城,足食足兵,對于邊區小城小鎮的得失不必計較。
可能他是從宋師屢敗之後,獲得這樣的認識。
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正是制勝的策略。
還有一首詩是嘉祐三年作的,那時龐籍正以故相坐鎮并州,周介之的并州通判發表以後,堯臣有贈别一首: 相公秉文武,視卒如嬰兒。
今往佐其軍,豈不重撫綏。
我有愚者慮,贈君臨路岐。
相公居并州,拓土曾不疑。
羌戎起潛變,一旦覆我師。
我師無不勇,将吏實易之,常抱雪恥志,此旨君所知。
兵家尤戒貪,持重養以威。
正當土門路,自昔屯虎貔。
朔朝及旨望,大校饫酒卮。
未若投單醪,共飲河水湄。
古人維其均,今人意參差。
臨事欲之死,身往心已移。
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願君因議論,茲語何難為。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二《送周介之學士通判定州》 龐籍曾經參加對西夏的戰争,因此堯臣特别提到當日的情況。
嘉祐三年雖然戰争平息多年了,但是從戰争中所獲得的經驗教訓,還是有用的。
堯臣指出宋軍的失敗,主要由于輕敵,戰士是勇敢的,沒有好領導,戰事隻能以失敗結束。
他又指出在軍隊中官兵平等的必要性,認為将帥能與士兵同甘共苦,戰事才能有勝利的把握。
平時對士兵加以歧視,到臨陣的時候,沒有不失敗的。
堯臣沒有戰争的經驗,但是對于戰略戰術的探讨,不能不認為他有一定的成就。
是什麼思想在那裡支撐他呢?當然這是由于他對國家、對人民有強烈的責任感,使他在不利的環境中堅持探讨,終于獲得這樣的成就。
從堯臣的生活裡,我們看到他和朋友們常時談到作戰。
一次他在騎馬外出的時候,墜地傷臂,劉敞有詩一首: 聖俞墜馬傷臂,以其好言兵調之 知兵心自許,見謂百夫雄。
上馬常慷慨,堕車甯困窮。
誠非代大匠,疑欲作三公。
匹似陳湯病,猶成絕域功。
&mdash&mdash《公是集》卷二十二 劉敞這首詩是開玩笑的,可是也正由此可見堯臣躍躍欲試的情況。
在敵人進迫的時候,詩人的吟詠,有時會成為戰士的咤叱。
對于堯臣注《孫子》,當時也曾有過評價。
嘉祐元年(1056)堯臣為國子監直講,其時胡瑗有《上仁宗興武學疏》: 臣瑗聞,頃歲吳育已建議興武學,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廢。
今梅堯臣曾注《孫子》,大明深義,孫複以下,皆明經旨;臣曾任邊陲,頗知武事。
若使梅堯臣兼隸武學,每日隻講《論語》,使知仁義忠孝之道,講《孫》、《吳》,使知制勝禦敵之術,于武臣子孫中,選有智略者三二百人教習之,則一二年必有成效。
臣已選《武學規矩》一卷進呈。
胡瑗是北宋一位有名的道學家和教育家,在宋王朝和西夏作戰的當中,曾經由範仲淹的推薦,參加實際工作,具有一定的作戰認識。
從他的推薦,我們可以看到堯臣的注《孫子》,是有切實體會的。
仁宗寶元二年己卯(1039)三十八歲 寶元二年的春天,堯臣以知襄城縣的政治任務出京了。
在這個時候,謝绛也奉有知鄧州的任務。
郎舅二人同時出京。
襄城離汴京不遠,但是由于謝绛的提議,二人先到鄧州一下。
鄧州是河南南部有名的富庶區域,湍水由西向東南流下,離州城一百二十裡,有一座水庫,稱為美陽堰,因為保障水源,人民又在堰外築了一二十座墩子,形成了堰外之堰。
大堰崩潰,必得調動民夫修堰,增加人民的勞役,因此怎樣可以解除這些勞役,便成為關心民事者的第一個課題。
謝绛到了鄧州以後,打聽到當地的老奸巨猾,逐年堆積修堰的茭草,坐待大堤崩潰,賣給公家修堰,取得高價;大堰不崩潰,他們便會決堰,造成人民的災害。
人民的命運,完全落在老奸巨猾的手裡。
在情況完全明了之後,謝绛決心在城西三裡興修新水庫,認為這座水庫離城近,容易掌握。
人民可以獲得灌溉的利益,同時又可以解除逐年大修的勞役。
堯臣在鄧州,想起歐陽修在乾德,離鄧州不遠,因此約他前來
再進一步講,西夏向關中進逼,契丹王朝必然不肯坐視不理,何況此時元昊已經和契丹王朝結親,兩國之間已經形成聯盟的關系。
我們知道,結親不一定是政治上的同盟,因為封建朝代的君主,通常是多妻制的實行者,不會因為一個婦女而進行戰争,但是這時契丹、西夏間的婚姻,恰恰是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勾結已經成熟的進一步證明,一旦契丹、西夏雙方進逼,宋王朝是沒有多大的前途的。
仁宗可能還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但是比較敏感的士大夫,已經不能不感到問題的急迫。
堯臣是一位詩人,他做過三任主簿、一任知縣,現在隻是汴京城内的小官僚。
個人生活的枯燥,使他想起早日還鄉,但是國家處境的艱危,更使他胸中無時或釋。
他能做些什麼呢?首先必須把自己的思想武裝起來。
他把《孫子》仔細讀過,決心把這部書好好注釋一番。
在國難逐步嚴重起來的時候,一頭埋進古書注釋中,可能引起世人的疑問,但是事實已經證明,在階級鬥争和民族鬥争裡,對于《孫子》的探讨,常常能解決不少的問題。
從南宋後期起,流行《十家注孫子》,但是在北宋時期多用曹操、杜牧、陳皞三家注,稱為《三家孫子》。
寶元元年堯臣注《孫子》,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他的原本,堯臣也沒有對于此書新注做出必要的說明。
我們可以從歐陽修《孫子後序》看到堯臣的主張: &hellip&hellip夫使武自用其書,止于疆伯,及曹公用之,然亦終不能滅吳、蜀,豈武之術盡于此乎,抑用之不極其能也?後之學者徒見其書,又各牽于己見,是以注者雖多而少當也。
獨吾友聖俞不然,嘗評武之書曰:“此戰國相傾之說也。
三代王者之師,司馬九伐之法,武不及也。
”然亦愛其文略而意深,其行師用兵、料敵制勝,亦皆有法,&hellip&hellip而注者汨之,或失其意。
乃自為注。
凡謬于偏見者皆抉去,傳以己意而發之,然後武之說不汨而明。
吾知此書當與三家并傳,而後世取其說者,往往于吾聖俞多焉。
聖俞為人謹質溫恭,衣冠進趨,眇然儒者也。
後世之視其書者,與太史公疑張子房為壯夫何異。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卷四十二《孫子後序》 堯臣注《孫子》,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因為不是從實地經驗出發,我們也很難做出具體的衡量。
從他的詩歌裡,也許可以看到他對于軍事行動的看法。
寶元三年有詩: 依韻和李君讀餘注《孫子》 我世本儒術,所談聖人篇。
聖篇辟乎道,信謂天地根。
衆賢發蘊奧,授業稱專門。
傳箋與注解,璨璨今猶存。
始欲沿其學,陳迹不可言。
唯餘兵家說,自昔罕所論。
因暇聊發箧,故牍尚可溫。
将為文者備,豈必握武贲。
終資仁義師,焉愧道德藩。
揮毫試析理,已厭前輩繁。
信有一日長,可壓千載魂。
未涉勿言淺,尋流方見源。
廟謀盛夔契,正議滅烏孫。
吾徒誠合進,尚念有親尊。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七 這一年宋王朝對于元昊的戰争,已經揭開序幕了,所以有最後的四句,但是堯臣還是一位小小的縣官,一邊固然說是“吾徒誠合進”,但是他正懷着請纓無路之悲,隻能說是“尚念有親尊”了。
康定二年,他有代人寄夏竦一首,那時夏竦正以陝西經略安撫招讨使判永興軍的名義駐兵鄜州: 寶元元年西夏叛,天子命将臨戎行。
二年孟春果來寇,高奴城下皆氐羌。
五原偏師急赴敵,晝夜不息趨戰場。
馬煩人怠當勁虜,雖持利器安得強。
二師覆敗乃自取,豈是廊廟謀不臧。
朝廷又選益經略,三幙賢俊務所長。
或取李悝備邊策,或欲五道出朔方。
仲夏科民挾弓矢,季冬括驢齎道糧。
官軍未進複犯塞,搴旗殺将何倡狂。
遂令士卒愈沮氣,欲使乘障膽不張。
我願助畫迹且遠,側身西望空凄涼。
庶幾一言可裨益,臨風欲寄鳥翼翔。
所宜畜銳保城壁,轉饋先在通行商。
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奪攘。
譬如蚊虻噆膚體,實於肌血無大傷。
此言雖小可喻遠,幸公采用不我忘。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同卷《寄永興招讨夏太尉》 在這首詩裡,堯臣提出他的戰略對策。
宋王朝和西夏的戰争中,大軍都是從河南調去,很少是當地的兵士,在北宋力行中央集權的時候,這原是必然的。
軍隊來自河南,加以那時對于西夏都認為是區區的小國,經不起一擊。
遠來的軍隊,對于當地的情況完全不能理解,再加以無知的誇大狂,急于求戰,這就為宋王朝大軍的一再敗潰創造了必然的條件。
堯臣主張以重兵控制堅城,足食足兵,對于邊區小城小鎮的得失不必計較。
可能他是從宋師屢敗之後,獲得這樣的認識。
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正是制勝的策略。
還有一首詩是嘉祐三年作的,那時龐籍正以故相坐鎮并州,周介之的并州通判發表以後,堯臣有贈别一首: 相公秉文武,視卒如嬰兒。
今往佐其軍,豈不重撫綏。
我有愚者慮,贈君臨路岐。
相公居并州,拓土曾不疑。
羌戎起潛變,一旦覆我師。
我師無不勇,将吏實易之,常抱雪恥志,此旨君所知。
兵家尤戒貪,持重養以威。
正當土門路,自昔屯虎貔。
朔朝及旨望,大校饫酒卮。
未若投單醪,共飲河水湄。
古人維其均,今人意參差。
臨事欲之死,身往心已移。
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願君因議論,茲語何難為。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十二《送周介之學士通判定州》 龐籍曾經參加對西夏的戰争,因此堯臣特别提到當日的情況。
嘉祐三年雖然戰争平息多年了,但是從戰争中所獲得的經驗教訓,還是有用的。
堯臣指出宋軍的失敗,主要由于輕敵,戰士是勇敢的,沒有好領導,戰事隻能以失敗結束。
他又指出在軍隊中官兵平等的必要性,認為将帥能與士兵同甘共苦,戰事才能有勝利的把握。
平時對士兵加以歧視,到臨陣的時候,沒有不失敗的。
堯臣沒有戰争的經驗,但是對于戰略戰術的探讨,不能不認為他有一定的成就。
是什麼思想在那裡支撐他呢?當然這是由于他對國家、對人民有強烈的責任感,使他在不利的環境中堅持探讨,終于獲得這樣的成就。
從堯臣的生活裡,我們看到他和朋友們常時談到作戰。
一次他在騎馬外出的時候,墜地傷臂,劉敞有詩一首: 聖俞墜馬傷臂,以其好言兵調之 知兵心自許,見謂百夫雄。
上馬常慷慨,堕車甯困窮。
誠非代大匠,疑欲作三公。
匹似陳湯病,猶成絕域功。
&mdash&mdash《公是集》卷二十二 劉敞這首詩是開玩笑的,可是也正由此可見堯臣躍躍欲試的情況。
在敵人進迫的時候,詩人的吟詠,有時會成為戰士的咤叱。
對于堯臣注《孫子》,當時也曾有過評價。
嘉祐元年(1056)堯臣為國子監直講,其時胡瑗有《上仁宗興武學疏》: 臣瑗聞,頃歲吳育已建議興武學,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廢。
今梅堯臣曾注《孫子》,大明深義,孫複以下,皆明經旨;臣曾任邊陲,頗知武事。
若使梅堯臣兼隸武學,每日隻講《論語》,使知仁義忠孝之道,講《孫》、《吳》,使知制勝禦敵之術,于武臣子孫中,選有智略者三二百人教習之,則一二年必有成效。
臣已選《武學規矩》一卷進呈。
胡瑗是北宋一位有名的道學家和教育家,在宋王朝和西夏作戰的當中,曾經由範仲淹的推薦,參加實際工作,具有一定的作戰認識。
從他的推薦,我們可以看到堯臣的注《孫子》,是有切實體會的。
仁宗寶元二年己卯(1039)三十八歲 寶元二年的春天,堯臣以知襄城縣的政治任務出京了。
在這個時候,謝绛也奉有知鄧州的任務。
郎舅二人同時出京。
襄城離汴京不遠,但是由于謝绛的提議,二人先到鄧州一下。
鄧州是河南南部有名的富庶區域,湍水由西向東南流下,離州城一百二十裡,有一座水庫,稱為美陽堰,因為保障水源,人民又在堰外築了一二十座墩子,形成了堰外之堰。
大堰崩潰,必得調動民夫修堰,增加人民的勞役,因此怎樣可以解除這些勞役,便成為關心民事者的第一個課題。
謝绛到了鄧州以後,打聽到當地的老奸巨猾,逐年堆積修堰的茭草,坐待大堤崩潰,賣給公家修堰,取得高價;大堰不崩潰,他們便會決堰,造成人民的災害。
人民的命運,完全落在老奸巨猾的手裡。
在情況完全明了之後,謝绛決心在城西三裡興修新水庫,認為這座水庫離城近,容易掌握。
人民可以獲得灌溉的利益,同時又可以解除逐年大修的勞役。
堯臣在鄧州,想起歐陽修在乾德,離鄧州不遠,因此約他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