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夏戰事的陰影

關燈
仁宗景祐五年,又稱寶元元年戊寅(1038)三十七歲 在建德的生活,看看已滿三年了。

    在最後這一年,他把任務交給繼任徐元輿,準備再回汴京。

    範仲淹約他到江西去,同遊廬山。

    在仲淹席上,一位吃過河豚的朋友和他提到這個美味,堯臣留下有名的四句詩: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這一年春天,歐陽修自夷陵縣令調乾德縣。

    乾德在現代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縣,因為距汴京較近,就是說他所受的政治處分減輕了。

    初調乾德的時候,他聽到堯臣改任京官,向他緻賀,說:“聖俞久滞州縣,今而泰矣,下交欣慰,何可勝言。

    ”實際上在京中候試的生活也是窮困潦倒。

    早年的朋友歐陽修在乾德縣,尹洙在長水縣,不但遠離汴京,而且是風塵仆仆,在政治方面,找不到一些出路。

    這一年冬天來得特别早,九月間大雪飄飄,堆滿了汴京的大街小巷。

    堯臣有詩一首: 九月都下對雪寄永叔師魯 陰風中夜鳴,密雪逗曉積。

     誰言有蓬巷?但見鋪瑤席。

     忽憶在山中,開戶群峰白。

     當時吟不厭,盡日坐岩石。

     彷徨懷故人,憔悴為遷客。

     欲泛剡溪船,路長安可适?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 在汴京,他結識了劉敞,北宋時代一位有名的博學之士。

    這時劉敞年僅二十五歲,但是在學識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他最初要尊堯臣為師,堯臣沒有接受,他們之間的友誼,一直維持到堯臣身殁的那一年。

    初識的時候,堯臣有詩: 依韻和劉敞秀才 安得采虛名,師道欲吾廣?雖然存術業,曾不計少長!孔孟久已亡,富貴得亦傥;後生不聞義,前輩懼為黨。

    退之昔獨傳,力振功不賞;舌吻張洪鐘,小大扣必響。

    近世複泯滅,務覺多忽怳。

    今子誠有志,方駕已屢枉。

    自慚懷道淺,所得可下上。

    正如種青松,而欲讬朽壤?典冊皆可尋,聖言皆可仰。

    幸無增我過,此語固不爽。

     &mdash&mdash同前 自從呂夷簡和範仲淹交惡以後,統治階級的内部矛盾不斷發展,逐漸成為兩個不同的派别,當時稱為朋黨。

    作為最高的統治者,皇帝不願意群臣之間完全一緻,因為一緻了,皇帝無從操縱,但是也不願意他們之間黨派鮮明,因為太鮮明了,他們有了自己的領袖,皇帝更無從掌握,所以十月間仁宗下诏嚴戒朋黨,可是一紙空文,也無從解決政治上的實際問題。

     仁宗寶元元年戊寅(1038)三十七歲 十一月改元寶元元年,改元以後,在圜丘合祀天地,古代稱為祫禮,是封建時代一種隆重的典禮。

    堯臣進詩三首:(一)寶元聖德詩;(二)祫享觀禮十二韻;(三)祫禮頌聖德詩。

    在最後這一首詩裡,他說: &hellip&hellip于時都人,于時婦女。

    于時蠻夷,異口同語。

    天子萬年,仁聖之主。

    臣時執冊,與物鹹睹。

    敢播于詩,庶聞九土。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六《祫禮頌聖德詩》 堯臣是同情人民的,為什麼又頌揚盛德呢?這正和杜甫的三大禮賦,是同樣的悲喜劇。

     祫禮頌聖的詩獻上去了,可是堯臣的政治道路還沒有打開。

    寄居在汴京的鬥室之中,他不由得懷念高年八十的老父,他有《思歸賦》一首: 祿有可慕,祿有可去。

    何則,移孝為忠,曾無内顧,則祿可慕而可據。

    上有慈顔,以喜以懼,故祿可去而不可寓。

    噫,吾父八十,母發亦素,尚爾為吏,夐焉遐路,嗷嗷晨烏,其子反哺,我豈不如,郁其誰訴。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六十 在皇帝祫祭大典告成之日,堯臣在京懷念父母之時,天上的烏雲集合了,終于掀起一場滔天的巨浪,吞沒了一切浮誇的虛文和私人的恩怨。

    西夏的趙元昊崛起西北,整個的宋王朝,重新陷入了進退兩難當中。

     鹹平五年,李繼遷攻陷靈州,改為西平府,建立了他的獨立王國。

    次年進攻涼州,奪取西涼府。

    潘羅支僞降,但是随即發動吐蕃的部隊,把敵人打退。

    繼遷中流矢,不久身死,由兒子德明繼立。

    德明用趙宋王朝賜姓,史家稱為趙德明。

    景德三年,宋王朝授德明定難節度使,封西平王。

    獨立王國還是獨立王國,不過這個王國對宋王朝保持了一定的君臣關系,一直維持到天聖九年。

     天聖九年,趙德明死,子元昊繼立。

    宋王朝和西夏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般史家都把德明寫成一位恭順的藩王,其實在繼遷的戰争不息,實力消耗以後,需要一個休養生息的階段,宋王朝又因為内部腐朽,對于沿邊的潛禍,無力過問,這就造成相安無事的情況。

    德明在日,元昊已經在天聖六年,襲取甘州,及至德明已死,他更向西進兵,終于奪取了瓜、沙、肅三州。

    他的地盤向西邊擴大了,東自陝西省的東北角,西至河西走廊的全部,羌人、漢人還有部分的吐蕃人都受到他的統治。

    他在興州建興慶府,置十六司,作為統治的核心,結集了雄兵三十餘萬,準備在争取契丹的基礎上,随時向宋王朝的延路進攻。

     元昊的野心暴露,在當時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

    景祐五年正月雷震,皇帝照例要來一套修身反省的故事,同時下诏百官征求直言。

    大理評事、監在京店宅務蘇舜欽應诏上書,他指出: &hellip&hellip天人之應,古今之鑒,大可恐懼。

    豈王者安于逸豫,信任近狎,而不省政事乎?廟堂之上,有非才冒祿,竊弄威福而侵上事者乎?又豈施設之政,有不便于民者乎?深宮之中,有陰教不謹,以媚道進者乎?西北羌夷,有背盟犯順之心乎?臣從遠方來,不知近事,心疑而口不敢道也。

    所怪者,朝廷見此大異,不修阙政,以厭天戒、安民心,默然不恤,如無事之時;谏官、禦史,不聞進牍鋪白災害之端,以開上心。

    然民情洶洶,聚首橫議,鹹有憂悸之色。

    臣以世受君祿,身齒國命,涵濡惠澤,以長此軀,&hellip&hellip驚怛流汗,欲盡吐肝膽,以拜封奏。

    又見範仲淹以剛直忤奸臣,言不用而身竄谪;降诏天下,不許越職言事。

    臣不避權右,必恐橫罹中傷,無補于國,因自悲嗟,不知所措。

    &hellip&hellip &mdash&mdash《蘇舜欽集》卷十一《詣匦通疏》 從這篇奏疏裡,我們可以看到景祐、寶元間的實際情況。

    在呂夷簡、範仲淹的政治鬥争以後,仁宗下诏禁止越職言事,但是統治階級的内部矛盾正在不斷地發展,皇帝後宮的争寵獻媚,已經不是什麼秘密,而西夏的背盟犯順、躍躍欲試之心又為臣僚所共知。

     景祐五年十月,就是宋王朝舉行祫祭大禮的前一月,元昊稱帝,建元天授,他一邊稱帝,一邊對宋稱臣,請求冊封。

    他上表仁宗,略言: &hellip&hellip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

    遠祖思恭,當唐季率兵拯難,受封賜姓。

    祖繼遷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舉義旗,悉降諸部。

    臨河五郡,不旋踵而歸;沿邊七州,悉差肩而克。

    父德明嗣奉世基,勉從朝命。

    臣偶以狂斐,創小番文字,改大漢衣冠&hellip&hellip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塔塔、張掖、交河,莫不從服。

    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

    輻辏屢期,山呼齊舉,伏願一垓之疆土,建萬乘之邦家。

    再讓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顯而行之。

    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壇備禮,為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号大夏,建元天授。

    伏望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

    敢竭愚庸,常敦歡好。

     &mdash&mdash《宋史紀事本末》卷三十 元昊的稱帝與否,從後代看,這隻是封建社會裡尋常的事故,但是在11世紀的宋人看來,這裡便有切身的利害。

    從北宋開國起,因為宋王朝和契丹王朝的對峙,人民逐步地看清自己和王朝休戚相關,契丹進一步擴張,便意味着自己必須接受外族的統治。

    仁宗至和二年範鎮曾說:“今契丹五十年不敢南入為寇者,貪金缯之利厚也。

    就使棄利為寇,則大河以北,婦人女子皆是乘城之人。

    ”這句話一點也沒有誇張。

    為了保障自己不受外族的統治,每一個人都看到必須武裝自己擊退敵人的進逼。

    從宋王朝的統治者看,元昊的稱帝,隻是定難節度使對于中央王朝的叛變,但是從人民看,問題的嚴重遠過于此,這裡意味着外族的進一步擴張,特别是對于關中的擴張,自己勢必接受外族的統治,這裡不是王朝之間的鬥争而是民族之間、階級之間、文化之間的鬥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