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政治鬥争的開始
關燈
小
中
大
來滿足猛虎的饑腸呢?
中國詩裡,諷刺一向是被容許的,在古代甚至還認為這是人民對于統治者進行政治鬥争的有力武器。
但是在傳統的作品裡,諷刺詩都寫得很含蓄、很曲折,即使有時在劇烈沖突中,寫得比較直率一些,但是像《猛虎行》這樣辛辣的諷刺,把吃人邏輯寫得這樣血淋淋的,畢竟是非常罕見的。
明代王世貞的《袁江流》以将近兩千字的篇幅,對于嚴嵩、嚴世蕃父子進行辛酸苦辣的撻伐,确實是一篇名著,但是那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對于壞人進行抨擊,而堯臣這一篇卻是站在猛虎的立場上宣揚他的“吃人邏輯”,因此他的諷刺更深刻、更沉痛。
把呂夷簡寫成這樣的猛虎,是不是恰當呢?應當說這是不恰當的,因為夷簡雖是居心深沉、沒有原則的大官僚,為了保持個人的權威,對于任何人沒有什麼顧惜,他比猛虎還要毒辣,但是他并沒有像《猛虎行》那樣,正面提出吃人的主張。
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故事看出。
明道初年,範仲淹為右司谏的時候,王随為參知政事。
宰相呂夷簡對王随不滿意,對仲淹說起: “王參政近來帶同師巫入宮,還有很多類似的事,真是不成話了!希文,你看是不是應當提一提?” “關于王參政的事,仲淹不很熟悉,一時還不便提出。
”仲淹說。
夷簡看到仲淹不準備對于王随提出彈劾,唯恐事機洩漏,事後他和王随閑談反而說起:“日前範司谏對于師巫入宮一事,打算進行彈劾。
夷簡知道以後,把事情的曲折和他說明,現在算是結束了。
” 王随很感激夷簡的好意,可是對于仲淹卻在無形之中提高了警惕。
又有一次,仲淹和夷簡閑談人物時,夷簡和仲淹說: “人才有的是,可是從我所見到的看,沒有節行之士啊。
” “天下固有人,可是相公沒有看到,”仲淹說,“相公把人才都看作沒有節行的,那時有節行的也就不會給相公看到了。
” 呂夷簡不是猛虎,可是他有時卻比猛虎來得更兇惡。
我們讀到《猛虎行》的時候,可能要希望堯臣寫得更深刻一些。
對于統治者感到深沉的失望以後,必然會更進一步向人民靠攏,堯臣有過一些同情人民的作品,現在更靠近了。
田家 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雨。
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 陶者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mdash&mdash同前 在這漫長的日子裡,堯臣對于國家的前途,感到栗栗危懼,但是自己在這深山的小縣裡,能做些什麼呢?他不止一次地說到自己的立場。
巧婦 巧婦口流血,辛勤非一朝。
莠荼時補,風雨畏漂搖。
所讬樹枝弱,而嗟巢室翹。
周公誠自感,聊複賦《鸱鸮》。
&mdash&mdash同前 縣署叢竹 袅袅幽亭竹,團團自結叢。
寒生綠樽上,影入翠屏中。
陶柳應慚弱,潘花隻競紅。
方持雪霜操,不敢倚春風。
&mdash&mdash同前 這兩首詩都是用的比興,在次年的詩中,他直接揭開: 古意 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
月缺魄易滿,劍折鑄複良。
勢利壓山嶽,難屈志士腸。
男兒自有守,可殺不可苟。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 在這首詩中,堯臣的立場,已經無可懷疑了,但是志士之腸、男兒之守,究竟是怎麼樣呢?堯臣不可能提得更具體。
他在《觀博陽山火》這首詩裡指出: &hellip&hellip 青松心已爛,蔓草根未焦。
小農候春鋤,寒客失冬樵。
誰知兼并子,平陸閑肥饒。
不易天地意,長養非一朝。
&mdash&mdash同前 他理解到貧農在耕地遭到掠奪以後,隻能到深山裡開荒,向森林邊緣,蔓草叢生的場所去要糧食,他也知道平川肥饒的土地,都被剝削者掠奪占有了。
他感到不平,但是最後隻是無力地說出“不易天地意,長養非一朝”。
仁宗景祐四年丁醜(1037)三十六歲 同樣地,他在次年到汴京去的途中,看到汴水暴漲,纖夫的痛苦,盡管有非常深刻的同情: &hellip&hellip輸卒引纖兮,蓬首裸體劇缧囚。
赤日上煎兮,膠津蹙氣塞咽喉。
胸蕩肩挨同轭牛,足進複退不得休,竟持紙币挂廟陬,微風飄揚如喜收。
可是他的結論隻是: 我今語神神聽不?何不歸海事陽侯。
穹魚大龜非爾俦,奚必區區此汴溝。
驚愚駭俗得肴羞,去就當決何遲留。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廟子灣辭》 堯臣指出人民的痛苦,但是他提不出解決痛苦的方法。
他甚至認為這是天命,無法改變這種痛苦的命運,最多也隻能籲請神道接受纖夫的懇求,給他們讓出一條生存的道路。
命運為什麼不能改變呢?神道倘使不肯接受人的籲請,我們應當提出怎樣的鬥争的方法呢?堯臣沒能告訴我們。
那麼即使他真的“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這樣的光輝和剛強究竟能起一些什麼作用呢?堯臣受到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無法做出有力的答複,我們也就無法苛求古人了。
但是在傳統的作品裡,諷刺詩都寫得很含蓄、很曲折,即使有時在劇烈沖突中,寫得比較直率一些,但是像《猛虎行》這樣辛辣的諷刺,把吃人邏輯寫得這樣血淋淋的,畢竟是非常罕見的。
明代王世貞的《袁江流》以将近兩千字的篇幅,對于嚴嵩、嚴世蕃父子進行辛酸苦辣的撻伐,确實是一篇名著,但是那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對于壞人進行抨擊,而堯臣這一篇卻是站在猛虎的立場上宣揚他的“吃人邏輯”,因此他的諷刺更深刻、更沉痛。
把呂夷簡寫成這樣的猛虎,是不是恰當呢?應當說這是不恰當的,因為夷簡雖是居心深沉、沒有原則的大官僚,為了保持個人的權威,對于任何人沒有什麼顧惜,他比猛虎還要毒辣,但是他并沒有像《猛虎行》那樣,正面提出吃人的主張。
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故事看出。
明道初年,範仲淹為右司谏的時候,王随為參知政事。
宰相呂夷簡對王随不滿意,對仲淹說起: “王參政近來帶同師巫入宮,還有很多類似的事,真是不成話了!希文,你看是不是應當提一提?” “關于王參政的事,仲淹不很熟悉,一時還不便提出。
”仲淹說。
夷簡看到仲淹不準備對于王随提出彈劾,唯恐事機洩漏,事後他和王随閑談反而說起:“日前範司谏對于師巫入宮一事,打算進行彈劾。
夷簡知道以後,把事情的曲折和他說明,現在算是結束了。
” 王随很感激夷簡的好意,可是對于仲淹卻在無形之中提高了警惕。
又有一次,仲淹和夷簡閑談人物時,夷簡和仲淹說: “人才有的是,可是從我所見到的看,沒有節行之士啊。
” “天下固有人,可是相公沒有看到,”仲淹說,“相公把人才都看作沒有節行的,那時有節行的也就不會給相公看到了。
” 呂夷簡不是猛虎,可是他有時卻比猛虎來得更兇惡。
我們讀到《猛虎行》的時候,可能要希望堯臣寫得更深刻一些。
對于統治者感到深沉的失望以後,必然會更進一步向人民靠攏,堯臣有過一些同情人民的作品,現在更靠近了。
田家 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雨。
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 陶者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mdash&mdash同前 在這漫長的日子裡,堯臣對于國家的前途,感到栗栗危懼,但是自己在這深山的小縣裡,能做些什麼呢?他不止一次地說到自己的立場。
巧婦 巧婦口流血,辛勤非一朝。
莠荼時補,風雨畏漂搖。
所讬樹枝弱,而嗟巢室翹。
周公誠自感,聊複賦《鸱鸮》。
&mdash&mdash同前 縣署叢竹 袅袅幽亭竹,團團自結叢。
寒生綠樽上,影入翠屏中。
陶柳應慚弱,潘花隻競紅。
方持雪霜操,不敢倚春風。
&mdash&mdash同前 這兩首詩都是用的比興,在次年的詩中,他直接揭開: 古意 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
月缺魄易滿,劍折鑄複良。
勢利壓山嶽,難屈志士腸。
男兒自有守,可殺不可苟。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 在這首詩中,堯臣的立場,已經無可懷疑了,但是志士之腸、男兒之守,究竟是怎麼樣呢?堯臣不可能提得更具體。
他在《觀博陽山火》這首詩裡指出: &hellip&hellip 青松心已爛,蔓草根未焦。
小農候春鋤,寒客失冬樵。
誰知兼并子,平陸閑肥饒。
不易天地意,長養非一朝。
&mdash&mdash同前 他理解到貧農在耕地遭到掠奪以後,隻能到深山裡開荒,向森林邊緣,蔓草叢生的場所去要糧食,他也知道平川肥饒的土地,都被剝削者掠奪占有了。
他感到不平,但是最後隻是無力地說出“不易天地意,長養非一朝”。
仁宗景祐四年丁醜(1037)三十六歲 同樣地,他在次年到汴京去的途中,看到汴水暴漲,纖夫的痛苦,盡管有非常深刻的同情: &hellip&hellip輸卒引纖兮,蓬首裸體劇缧囚。
赤日上煎兮,膠津蹙氣塞咽喉。
胸蕩肩挨同轭牛,足進複退不得休,竟持紙币挂廟陬,微風飄揚如喜收。
可是他的結論隻是: 我今語神神聽不?何不歸海事陽侯。
穹魚大龜非爾俦,奚必區區此汴溝。
驚愚駭俗得肴羞,去就當決何遲留。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廟子灣辭》 堯臣指出人民的痛苦,但是他提不出解決痛苦的方法。
他甚至認為這是天命,無法改變這種痛苦的命運,最多也隻能籲請神道接受纖夫的懇求,給他們讓出一條生存的道路。
命運為什麼不能改變呢?神道倘使不肯接受人的籲請,我們應當提出怎樣的鬥争的方法呢?堯臣沒能告訴我們。
那麼即使他真的“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這樣的光輝和剛強究竟能起一些什麼作用呢?堯臣受到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無法做出有力的答複,我們也就無法苛求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