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政治鬥争的開始
關燈
小
中
大
夷簡和叔叔梅詢是至交,堯臣對他也不陌生。
假如當時确有朋黨,堯臣應當站在哪一邊呢? 在抉擇方面,堯臣沒有露出一瞬的遲疑,他認為仲淹的立場,完全為的是國家大局,為的是宋王朝的安危,仲淹和啄木鳥一樣,啄去老樹的蠹蟲,不幸地卻為園主人所摧毀。
彼?吟 斲木喙雖長,不啄柏與松。
松柏本堅直,中心無蠹蟲。
廣庭木雲美,不與松柏比。
臃腫質性虛,朽蠍招猛觜。
主人赫然怒,我愛爾何毀。
彈射出窮山,群鳥亦相喜。
啁啾弄好音,自謂得天理。
哀哉彼?禽,吻血徒為爾。
鷹鹯不搏擊,狐兔縱橫起。
況茲樹腹怠,力去宜濱死。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 堯臣對于腐朽的宋王朝,沒有什麼幻想,所以說“廣庭木雲美,不與松柏比”,既然臃腫腐朽,那麼不啄去害蟲,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呢?“吻血徒為爾”,指出彼?之死,隻是為樹木,在彼?既死之後,樹木也決然逃不了死亡的命運。
“力去宜濱死”是指樹木之死。
堯臣對于仲淹的同情,不僅見于隐隐約約的《彼?吟》,還有直陳所懷的三首詩: 聞歐陽永叔谪夷陵 共在西都日,居常慷慨言。
今嬰明主怒,直雪谏臣冤。
谪向蠻荊去,行當霧雨繁。
黃牛三峽近,切莫聽愁猿。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 聞尹師魯谪富水 朝見谏臣逐,暮章從谪官。
附炎人所易,抱義爾惟難。
甯作沉泥玉,無為媚渚蘭。
心知歸有日,時向鬥牛看。
&mdash&mdash同前 寄饒州範待制 山水番君國,文章漢侍臣。
古來中酒地,今見獨醒人。
坐嘯安浮俗,談詩接上賓。
何由趨盛府,徒爾望清塵。
&mdash&mdash同前 堯臣的态度非常鮮明,沒有任何的隐諱,也不可能作任何的誤解。
這正是“梅詩”的特色,也是“宋詩”的特色。
“甯作沉泥玉,無為媚渚蘭”,正是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得到的詩句。
堯臣自己遠貶建德,何嘗不是“沉泥玉”呢?景祐元年赴任建德的時候,他曾提到“無由戀中國,不久之南方”。
景祐二年,歐陽修探問他的動靜,他隻能說“君問我何為?但雲思寡過”。
堯臣胸中,也是滿腹的牢騷,但是他有決心做“沉泥玉”,在這一點上,他和仲淹這一群人,是完全一緻的。
最能道出堯臣内心世界的是他的《靈烏賦》。
烏之謂靈者何?噫,豈獨是烏也。
夫人之靈,大者賢,小者智。
獸之靈,大者麟,小者駒。
蟲之靈,大者龍,小者龜。
鳥之靈,大者鳳,小者烏。
賢不時而用智給給兮,為世所趨;麟不時而出駒流汗兮,擾擾于脩途。
龍不時而見龜七十二鑽兮,甯自保其堅軀。
鳳不時而鳴烏啞啞兮,招唾罵于邑闾。
烏兮,事将兆而獻忠,人反謂爾多兇。
兇不本于爾,爾又安能兇。
兇人自兇,爾告之兇,是以為兇。
爾之不告兮,兇豈能吉?告而先知兮,謂兇從爾出。
胡不若鳳之時鳴,人不怪兮不驚。
龜自神而刳殼,駒負駿而死行,智骛能而日役,體劬劬兮喪精。
烏兮爾靈,吾今語汝,庶或汝聽:結爾舌兮钤爾喙,爾飲喙兮爾自遂。
同翺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來城頭無爾累。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六十 後面五句見到堯臣對于仲淹的關切。
仲淹讀到這篇賦以後,也作了一篇《靈烏賦》。
他在賦中說:“梅君聖俞作是賦,曾不我鄙,而寄以為好。
因勉而和之。
”仲淹的賦,開始就是“靈烏靈烏,爾之為禽兮,何不高翔而遠翥?何為号呼于人兮,告吉兇而逢怒?方将折爾翅而烹爾軀,徒悔焉而亡路。
彼啞啞兮如訴,請臆對而心谕。
”他承認自己是靈烏,也了解到因為告人吉兇,烏的前面正展開一條死亡的道路,但是他不因為這樣而有所退縮,有所畏避。
“君不見仲尼之雲兮&lsquo予欲無言&rsquo。
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見孟轲之志兮,養其浩然。
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優優,而大者乾乾。
我烏也勤于母兮自天,愛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無言兮是然。
” 仲淹抱定決心,正和《離騷》的作者一樣: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他把忠而不舍的精神,和騷人的九死不悔聯系起來,這一切更引起堯臣的羨慕。
“古來中酒地,今見獨醒人”,把仲淹提到不同一般人的高度。
從另一方面看,他把他們的政敵在《猛虎行》裡給以具體的形象: 山木暮蒼蒼,風凄茆葉黃。
有虎始離穴,熊罴安敢當。
掉尾為旗纛,磨牙為劍铓。
猛氣吞赤豹,雄威蹑封狼。
不貪犬與豕,不窺藩與牆。
當途食人肉,所獲乃堂堂。
食人既我分,安得為不祥。
麋鹿豈非命,其類甯不傷。
滿野設罝網,競以充圓方。
而欲我無殺,奈何饑餒腸。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猛虎行》 這是一首非常深刻的諷刺詩。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篇“吃人邏輯”的作品。
在猛虎的眼光裡,吃人是一件堂堂正正的事。
固然人對于吃人會有一些同類的傷感,但是麋鹿對于麋鹿還不是同樣悲傷,麋鹿既然可吃,人當然也是可吃的了。
還有,人在滿山遍野都安排了羅網和陷阱,把獵獲的動物作為平日的食品,偏偏要虎不吃人那怎樣
假如當時确有朋黨,堯臣應當站在哪一邊呢? 在抉擇方面,堯臣沒有露出一瞬的遲疑,他認為仲淹的立場,完全為的是國家大局,為的是宋王朝的安危,仲淹和啄木鳥一樣,啄去老樹的蠹蟲,不幸地卻為園主人所摧毀。
彼?吟 斲木喙雖長,不啄柏與松。
松柏本堅直,中心無蠹蟲。
廣庭木雲美,不與松柏比。
臃腫質性虛,朽蠍招猛觜。
主人赫然怒,我愛爾何毀。
彈射出窮山,群鳥亦相喜。
啁啾弄好音,自謂得天理。
哀哉彼?禽,吻血徒為爾。
鷹鹯不搏擊,狐兔縱橫起。
況茲樹腹怠,力去宜濱死。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 堯臣對于腐朽的宋王朝,沒有什麼幻想,所以說“廣庭木雲美,不與松柏比”,既然臃腫腐朽,那麼不啄去害蟲,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呢?“吻血徒為爾”,指出彼?之死,隻是為樹木,在彼?既死之後,樹木也決然逃不了死亡的命運。
“力去宜濱死”是指樹木之死。
堯臣對于仲淹的同情,不僅見于隐隐約約的《彼?吟》,還有直陳所懷的三首詩: 聞歐陽永叔谪夷陵 共在西都日,居常慷慨言。
今嬰明主怒,直雪谏臣冤。
谪向蠻荊去,行當霧雨繁。
黃牛三峽近,切莫聽愁猿。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 聞尹師魯谪富水 朝見谏臣逐,暮章從谪官。
附炎人所易,抱義爾惟難。
甯作沉泥玉,無為媚渚蘭。
心知歸有日,時向鬥牛看。
&mdash&mdash同前 寄饒州範待制 山水番君國,文章漢侍臣。
古來中酒地,今見獨醒人。
坐嘯安浮俗,談詩接上賓。
何由趨盛府,徒爾望清塵。
&mdash&mdash同前 堯臣的态度非常鮮明,沒有任何的隐諱,也不可能作任何的誤解。
這正是“梅詩”的特色,也是“宋詩”的特色。
“甯作沉泥玉,無為媚渚蘭”,正是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得到的詩句。
堯臣自己遠貶建德,何嘗不是“沉泥玉”呢?景祐元年赴任建德的時候,他曾提到“無由戀中國,不久之南方”。
景祐二年,歐陽修探問他的動靜,他隻能說“君問我何為?但雲思寡過”。
堯臣胸中,也是滿腹的牢騷,但是他有決心做“沉泥玉”,在這一點上,他和仲淹這一群人,是完全一緻的。
最能道出堯臣内心世界的是他的《靈烏賦》。
烏之謂靈者何?噫,豈獨是烏也。
夫人之靈,大者賢,小者智。
獸之靈,大者麟,小者駒。
蟲之靈,大者龍,小者龜。
鳥之靈,大者鳳,小者烏。
賢不時而用智給給兮,為世所趨;麟不時而出駒流汗兮,擾擾于脩途。
龍不時而見龜七十二鑽兮,甯自保其堅軀。
鳳不時而鳴烏啞啞兮,招唾罵于邑闾。
烏兮,事将兆而獻忠,人反謂爾多兇。
兇不本于爾,爾又安能兇。
兇人自兇,爾告之兇,是以為兇。
爾之不告兮,兇豈能吉?告而先知兮,謂兇從爾出。
胡不若鳳之時鳴,人不怪兮不驚。
龜自神而刳殼,駒負駿而死行,智骛能而日役,體劬劬兮喪精。
烏兮爾靈,吾今語汝,庶或汝聽:結爾舌兮钤爾喙,爾飲喙兮爾自遂。
同翺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來城頭無爾累。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六十 後面五句見到堯臣對于仲淹的關切。
仲淹讀到這篇賦以後,也作了一篇《靈烏賦》。
他在賦中說:“梅君聖俞作是賦,曾不我鄙,而寄以為好。
因勉而和之。
”仲淹的賦,開始就是“靈烏靈烏,爾之為禽兮,何不高翔而遠翥?何為号呼于人兮,告吉兇而逢怒?方将折爾翅而烹爾軀,徒悔焉而亡路。
彼啞啞兮如訴,請臆對而心谕。
”他承認自己是靈烏,也了解到因為告人吉兇,烏的前面正展開一條死亡的道路,但是他不因為這樣而有所退縮,有所畏避。
“君不見仲尼之雲兮&lsquo予欲無言&rsquo。
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見孟轲之志兮,養其浩然。
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優優,而大者乾乾。
我烏也勤于母兮自天,愛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無言兮是然。
” 仲淹抱定決心,正和《離騷》的作者一樣: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他把忠而不舍的精神,和騷人的九死不悔聯系起來,這一切更引起堯臣的羨慕。
“古來中酒地,今見獨醒人”,把仲淹提到不同一般人的高度。
從另一方面看,他把他們的政敵在《猛虎行》裡給以具體的形象: 山木暮蒼蒼,風凄茆葉黃。
有虎始離穴,熊罴安敢當。
掉尾為旗纛,磨牙為劍铓。
猛氣吞赤豹,雄威蹑封狼。
不貪犬與豕,不窺藩與牆。
當途食人肉,所獲乃堂堂。
食人既我分,安得為不祥。
麋鹿豈非命,其類甯不傷。
滿野設罝網,競以充圓方。
而欲我無殺,奈何饑餒腸。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猛虎行》 這是一首非常深刻的諷刺詩。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篇“吃人邏輯”的作品。
在猛虎的眼光裡,吃人是一件堂堂正正的事。
固然人對于吃人會有一些同類的傷感,但是麋鹿對于麋鹿還不是同樣悲傷,麋鹿既然可吃,人當然也是可吃的了。
還有,人在滿山遍野都安排了羅網和陷阱,把獵獲的動物作為平日的食品,偏偏要虎不吃人那怎樣